本文作者:访客

“育儿补贴”终于来了,背后的少子化问题究竟有多严重?

访客 2025-07-29 14:42:48 68781
“育儿补贴”终于来了,背后的少子化问题究竟有多严重?摘要: 昨天,国家正式出炉了 " 育儿补贴方案 "。简单来说就是 3 岁以下的家庭,每孩每年补贴 3600 元,补贴 3 年,总共 10800 元。看到这个消息,我特别开心。虽然我们公司不...

昨天,国家正式出炉了 " 育儿补贴方案 "。

“育儿补贴”终于来了,背后的少子化问题究竟有多严重?

简单来说就是 3 岁以下的家庭,每孩每年补贴 3600 元,补贴 3 年,总共 10800 元。

看到这个消息,我特别开心。虽然我们公司不大,但今年就有三位同事当了妈妈。我当时就把这个消息转发到我们的群里,让三位新妈妈也能看到。大家都很高兴。

(我有好几个号,激动到用不同的号唠叨了)

这两年我在外面做咨询时,经常有人和我聊老龄化的问题。我发现,很多人其实没有真正意识到老龄化是一个非常迫切、亟需关注的问题。正因如此,我每年的年度演讲,都会从不同角度聊到老龄化。今年也是一样。

我一直觉得,关注老龄化、少子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社会责任。

比如我们公司有一项政策:员工结婚,补贴 5000 元;生孩子,再补贴 5000 元。虽然不多,但至少可以出一点力。

这次的 " 育儿补贴 " 政策,还让我想起一位老朋友,梁建章。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梁建章。他众所周知的一个身份,是携程创始人。他的第二个身份,是知名的人口专家。

梁建章,早在十多年前,就在各种场合呼吁放开生育政策。放现在,这些观点可能不新奇。但放在十多年前,你懂的,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智慧。

去年 9 月我去硅谷时,见到了梁建章。如今他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如果你有一场演讲想聊聊携程,他几乎不会出来。但只要一聊老龄化,他就非常积极、滔滔不绝。

( 右二为梁建章 )

我很尊敬梁建章。尤其佩服他在人口问题这件事上的研究和思考。他早就把人口问题变成他的 " 使命 "。

今天,想试着跟你分享梁建章的观点,和我的一些思考。

从高考报名走势,看人口减少

今年高考结束的时候,有个数据让我有些意外:7 万。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 1335 万人,比 " 历史最高 " 的去年少了 7 万。

这也是 10 年来高考报名人数首次下降。

( 图片来源:网络 )

我算了算时间,今年的考生,对应的是 2007 年左右出生的孩子。那一年的出生人口是 1594 万,高考报名人数占了出生人口的 83% 左右。推算下来,2034 年高考人数很可能达到顶峰 1490 万,因为 2016 年的出生人口是 1786 万。

有人估算,之后高考报名人数将急剧下降。预计 2040 年,只剩 750 万。这是高峰人数的一半。

这样的预测结果,不意外。因为 2016 年之后,新生人口就一直在减少。可当看到真实变化发生时,还是忍不住唏嘘。

我们很希望社会充满活力,年轻人越来越多。但在不远的未来,年轻人很可能越来越少。

年轻人越来越少的后果,是削弱创新力。

我们一说到人口减少,第一反应,是以后没人给我们交养老金了。怎么办?

这些很重要。但梁建章曾说,这些还不是最可怕的。

人口减少最可怕的后果,不是没人养老,而是没人创新。

创新是什么?

创新,是思想的碰撞。它需要大规模的人才交流,和庞大市场产生的需求。

你可以帮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摆了上亿颗台球的桌子。每颗台球,都是一个有想法的年轻人。当它们相互碰撞,都会发出清脆的撞击声,迸出闪亮的火花。从而有了移动支付、共享单车、AI 等各种商业模式的出现。但现在,桌上的台球正慢慢变少。球少了,碰撞的概率和频率,自然也低了。

创新,不是天才的单打独斗,而是群体智慧的化学反应。没有足够的密度,就无法引爆链式反应。最终导致供给端的枯竭。

再看需求端。一个再小的小功能,乘以 14 亿人的市场,都是一笔大生意。奖金丰厚,吸引着所有聪明人来参赛。

可如果市场开始萎缩,从 14 亿,慢慢变 12 亿,甚至不到 10 亿,而且老人越来越多时," 大奖 " 也就缩水了。可能原本有 1 亿奖金,现在只剩 1 百万。

想想看,参赛的人,还会有多少呢?

明白了什么是创新,也许,你就发现了问题。

年轻人减少,同时削减了人才供给和需求。

你看,这不光是社会问题,更是经济问题。

人口赤字导致的创新力削弱,才是现在我们头顶上的,那把 " 达摩克利斯之剑 "。

那怎么办?

想解决人口赤字,要靠财政赤字

到底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不想生孩子呢?

很多专家,很多父母,很多很多人,都在为这个问题发愁。

各种统计分析,都归到一句话:生育成本太高了。

梁建章做过一个调研数据:生孩子从 0 到 17 岁的成本,在上海,100 万是最高的。其他普通城市平均也要 50 万左右。更低一些城市,也有三四十万。

这还没算上要花费的时间、精力、工作机会等成本。那些计划生孩子的年轻夫妻们,就像两个要起跑的马拉松选手。但他们背上还背着一个包,里面装着 " 房子 "、" 教育 "、" 医疗 "、" 工作 "、" 养老 " 等好几块石头。裁判告诉他们,跑得越远,包袱越重。

有多少人,能有勇气和体力,跑完全程呢?

怎么办?梁建章认为,可能还得靠国家这个 " 后援团 "。用财政赤字,解决人口赤字。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发钱。帮选手们把背上的包袱拿掉。

把过去投资 " 钢筋水泥 " 的钱,转向投资民族未来。

想想看,过去几十年里,投资了高铁、高速、高楼,打出了 " 基建狂魔 " 的名声。这件事,做得很对。

但现在,基建有了,最稀缺的资源反而是 " 人 "。

应当把 " 人 ",看作可以被投资增值的核心资本。

把那些生育补贴、教育减税、亲子友好,不再当成 " 福利 ",而是回报率很高的 " 风险投资 "。回报的,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听到这,你心里可能会有个担心:要是真发钱,就不怕通货膨胀吗?

" 给家庭发钱,不用担心通胀。"

这个担心,很合理。因为今天的经济,就像一片干到龟裂的土地。庄稼都快干死了,就是没有水。土地干,不是因为不下雨。而是因为旁边的渠道堵了,水流不进来。

现在的问题就是这样:不是没钱,而是没人愿意花钱。

" 采用财政赤字来给家庭发钱,无需担心通胀。" 梁建章曾这么说:

" 通过财政赤字为育儿家庭提供补贴,能盘活奶粉、玩具等面临过剩而闲置的产能,更能激发多样性需求,引导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领域,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如果你向一位经验丰富的农夫请教这个庄稼问题,他大概率会告诉你:天不下雨,你自己去浇水啊。可渠被堵了怎么浇?你傻啊,再挖一条渠不就好了。

在这件事上,梁建章就像是那个农夫。挖渠,就是发钱。不是人人都发,而是只发给那些有孩子的家庭,把水直接引到最干的庄稼地里。

你可以看到,那笔钱,会变成孩子身上的新衣服,脚上的新鞋,这周的新奶粉,游乐园的门票,看病的诊疗费

所以给家庭发钱,属于精准滴灌,直接让大家主动花钱。

这种发钱不是凭空印钱,而是财政收入的再分配。

每一次消费,都是为一家家企业,注入活水。是给当下的经济,注入了有效需求。

你看,这次的政策,和梁建章的想法很像。我觉得他的观点真的很有前瞻性。

看懂这些,也许,就能看到未来生意在哪。

未来的生意,是少子化和老龄化

人口问题,对创业者、职场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正发生改变。

人口减少,老人增多,正影响着所有行业。动摇的,是消费市场的基本盘。

未来的生意,很可能是少子化和老龄化。

过去,做生意的关键,是满足 " 有没有 "。而未来,关键要满足 " 好不好 ",甚至 " 妙不妙 "。最大的转变,就是 " 一老一小 "。

先看 " 小 "。

有孩子的家庭,孩子身上必然会倾注大量的资源。父母的消费决策,会从简单 " 买个玩具 ",升级成 " 为孩子的成长投资 "。玩具不再只是 " 拥有 ",而会被给予更高的 " 价值期待 "。

" 少子化 " 时代,家长需要的是一个 " 下一代过得好 " 的解决方案。

再看 " 老 "。

一个有钱有闲的银发群体正在崛起。上网一搜,经常能看到针对中老年人的订制服务。

我印象很深的,是近年兴起的 " 慢游团 "。相较过去很多旅游团,以低价的噱头,要么特种兵,要么买东西。对老年人的身体和钱包,都是一种折磨。玩得也不尽兴。而 " 慢游团 ",价格不便宜,但更舒服,更省心。关键是,还让子女放心。比如去苏州,可能早上打太极,下午逛园林,晚上听评弹。不喜欢的话,还能换项目。无论节奏还是心态,只讲究一个 " 慢 "。

" 老龄化 " 的生意,尤其需要提供 " 尊重 " 和 " 体面 "。不能低估银发人群对精神层面的追求。

梁建章的观察,投射到商业世界,就变成了另一个值得琢磨的观点:

谁能服务好 " 一老一小 ",谁才能活下去。

那么,其中最关键的角色,是谁?

" 她经济 ",正成为未来的商业风口。

家庭消费的决策链里,谁最关键?是女性。

家里钱怎么花,是买房买车,还是买鱼买肉。生不生孩子,在哪里生,又怎么养。这些大小事,全都离不开女性。

所以,最大的难点,在女性身上。

常说,妈妈是超人,无所不能。在孩子眼里,确实是这样。但在旁人眼里,一位已婚已育的职场妈妈,像是一位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左手拿着电脑赶工作 KPI,右手是孩子的体温计,头顶有一堆账单,脚下还踩着各种家庭琐事做成的独轮车。就这样,她们还能一点点往前走。太难了,真的不容易。

所以,未来的商业,要去解决女性的痛点,让她们变得轻松。" 她经济 " 不是简单的卖口红、卖护肤品。而是给这位杂技演员的脚下铺一张 " 安全网 "。甚至,让她从钢丝上下来。

" 她经济 " 的本质,是为她省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这意味着,哪个行业能解决难点,未来谁就有潜力。

比如,能帮你安排好一日三餐,营养又健康的配餐公司。比如,无瑕照看孩子时,能安心托付带娃的保姆。比如,产后焦虑时,能随时找人倾诉的心理咨询平台。

为女性减负,增加她们的幸福感。是为家庭增效,也是为经济增添活力。这很可能是未来的商业风口。

这场由人口引发的变革,很可能已经在改变我们的竞争规则。

企业竞争的下半场,是比谁 " 家庭友好 "

梁建章之前做过呼吁,希望企业尤其是国企和大型民企做表率,打造母亲友好型企业。

以后大家比的,很可能不是谁给的钱多,而是谁更支持婚育。

之前跟公司的同事闲聊,她告诉我说,以前面试过一家公司。面试过程很好,工作内容、环境、薪水,面试官和公司领导表现出的专业和热情,她都很满意。这家公司,简直是梦中情司。

面试结束时,她随口问了一个问题:" 公司产假有几天呢?"

面试官当时就愣住了,眉头皱在了一起,写满了迷惑,好像在说 " 这个问题你怎么问得出口 "。过了一会儿才有些奇怪地说:" 你是有生育计划的吗?"

" 当时我就在心里给他家打了个 0 分。" 这位同事有些怨气又有点得意地告诉我。

越能让人感到幸福的地方,越能让人留下来。

城市的竞争,也是一样。刚毕业的年轻人,会考虑以后在哪里生活。是那个写字楼又多又高,经济水平高的城市。还是那个薪水相对没那么高,但有很多公立托儿所,而且生娃发钱的城市。想想看,这位年轻人会怎么选。

所以,未来的重心,也会从 " 抢夺人才 ",变成抢夺人心。抢夺 " 母亲们的心 "。

谁赢得了母亲,谁就赢得未来。

最后的话

政策出来的时候,我看到网上很多人的反应很强烈。有人说 " 这是玛莎拉蒂 5 元代金券 ",有人说 " 一年 3600 元还不够奶粉钱 "。我很理解大家的情绪。

几个月前,我跟小声 · 比 · 比他们聊天,比比说:

" 我有一种感觉,我感觉这个事情,可能是我们现在经历的所有事情中,最不可被逆转的。经济可能好起来,国际关系能好起来,甚至战争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是老龄化是人类的问题,没有哪个国家能解决这个问题。"

眼前这个年轻人,让我感觉他真的对老龄化这件事有思考,感兴趣了。那我的演讲,就起到了一些价值,就可能让更多人认真对待这件事。

我觉得," 育儿补贴 " 这事是一个开始。起码说明我们在努力。以后可能还会有别的办法。

但至少现在,第一步已经迈出去了。

参考资料:

1、《任泽平对谈梁建章:人口关乎创新,关乎未来》- 泽平宏观

2、《梁建章:儿童是希望,不是负担》- 梁建章

3、《梁建章:建议采用财政赤字来缓解人口赤字》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