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人企业AB面:扎推“找钱”难解商业化之问

风口还是虚火?
机器人企业开始扎堆 " 找钱 "。
7 月 18 日,中国证监会官网披露,宇树科技已在浙江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这也意味着这家知名机器人公司正式开启 IPO 之路。无独有偶,近期智元机器人也收购了一家科创板公司上纬新材,这也被外界视作其将 " 借壳上市 " 的前兆。
与此同时,更多的机器人公司正在筹划进入资本市场。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包括翼菲智能、埃斯顿、凯乐士在内的 8 家机器人公司以及 5 家机器人上游供应商递表港交所,其中 9 家是在今年 6 月递表。
机器人龙头集体推进上市,也为此前押注上述公司的资本打开了退出通道,这无疑带动了一级市场投融资的信心。
7 月 21 日,千寻智能、众擎机器人、逐际动力三家人形机器人公司均宣布完成了新一轮融资,投资方涵盖浙江省科创母基金、华泰紫金、星航资本、京东等知名资方。同在 7 月,还有跨维智能、星海图、云深处、星动纪元等 11 家机器人相关企业斩获亿元级别融资。
与去年相比,资本押注机器人行业的热情有了明显地提升。以人形机器人领域为例,今年上半年,该行业领域的融资事件达 77 起,数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无论是仍处于烧钱研发阶段的人形机器人企业,还是期待资本赋能拓展市场的工业、消费机器人企业,均在积极投身这场资本盛宴,以谋求一个穿越周期的机会。
募资 " 补血 "
今年 6 月,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透露,公司年度营收已经超过 10 亿元人民币。此前,宇树科技早期投资人、SevenUp Capital 创始人赵楠也表示,自 2020 年以来,宇树科技的财务报表每年都保持盈利状态。
在机器人行业,尤其是人形机器人行业中,如宇树科技一般实现稳定盈利的公司并不算多。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尚处于发展早期,在实用性上尚未实现全面突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研发。也因此,多数人形机器人公司仍未走出亏损阶段。
以早在 2023 年底上市的 "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 优必选为例,2022 年至 2024 年期间,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10.08 亿元、10.47 亿元、12.95 亿元;归母净亏损分别为 9.75 亿元、12.34 亿元、11.24 亿元,三年累亏超 30 亿元。
持续亏损之下,优必选长期处于流动性紧张的状态。2024 年底,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 11.91 亿元,外部银行借贷约 15.38 亿元,在手现金不足以覆盖外部银行借贷。
为此,优必选不得不通过外部获取资金。作为一家港股上市公司,自 2024 年 8 月至今,优必选进行了 5 次配股,募集资金超 43 亿港元,主要用于公司经营与发展以及偿还授信款项。
与行业内其他企业相比,早早登陆资本市场,拥有较为稳定融资路径的优必选无疑算得上 " 幸运儿 "。与优必选相比,没能上市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不得不从一级市场中寻求资金。持续 " 烧钱 " 研发之下,没能及时 " 补血 " 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往往会在市场竞争中掉队。
成立于 2015 年的人形机器人企业达闼正是亟待资本输血的企业之一。早在 2019 年,达闼就曾计划递表纽交所,但最终未能成功上市。未能成功上市,达闼此后的融资历程也并不顺利。2023 年,公司拿到了超 10 亿元人民币 C 轮融资,但此后便再无融资入账。
据媒体报道,早在 2024 年初,达闼就已经出现欠薪、裁员等情况,到今年 3 月,公司总部也出现 " 停摆 " 情况。为了实现突围,达闼创始人黄晓庆正在寻求更多融资。
寻找商业化契机
虽然人形机器人行业在一、二级市场上整体表现如火如荼,但从商业化角度来看,这些公司尚未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产品的实际应用价值也相对有限。
早在今年 3 月,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就曾质疑过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路径问题,他表示," 我问这几个 CEO,你们商业化可能的客户在哪里?我感觉他们说的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客户,谁会花十几万元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
在 C 端市场上,此前爆火的宇树机器人确实出现了降温的趋势。近期有媒体报道称,在某二手交易平台,曾经一机难求的宇树人形机器人被不少卖家打折出售,而曾经高达 1 万元以上的日租金,如今也降到 3000 多元的水平。
在此背景下,人形机器人企业也在引入具有实业背景的投资方,以帮助产品寻找应用场景。
7 月 15 日,智元机器人宣布获得正大集团旗下正大机器人的战略投资。对智元机器人来说,引入正大集团的意义不止于获得资金支持。正大集团是一家跨国企业,旗下商业网络遍布全球 100 余个国家,7-Eleven、卜蜂莲花等零售门店品牌均归属于正大集团旗下。根据合作规划,正大机器人将助力智元在生命科技、新零售、康养服务等垂直领域进行全场景业务探索。
宇树科技也在今年 6 月斩获了一轮融资,由中国移动旗下基金、腾讯、锦秋、阿里、蚂蚁、吉利资本六家巨头共同领投。到了 7 月,宇树科技中标了中移杭州的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该公司正是由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与人形机器人行业相比,工业机器人、消费机器人等行业的商业路径已经基本成型,下游应用场景较为成熟。不过,这些企业也面临着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盈利能力受限。因此,这些机器人企业更需要借助资本的力量开拓更多市场。
许多机器人企业将海外市场视作未来发展的重点市场之一。目前,已经有部分企业在海外市场取得了一定优势,如专注酒店服务场景的云迹科技,其在线机器人数量全球领先,已覆盖海外超 20 个国家。刚刚在港上市的极智嘉在仓储 AMR 领域布局多年,海外收入占比超 70%。
因此,许多工业机器人、消费机器人计划通过赴港上市,以获得拓展海外市场的机会。今年 6 月底递表港交所的翼菲智能正是其中之一。
招股书显示,翼菲智能是一家专注于轻工行业的工业机器人企业。2024 年,公司的海外收入为 0.26 亿元,占总收入的 9.5%。此次赴港 IPO,公司就计划使用部分募集资金在拉丁美洲及欧洲市场委聘服务代理,以及在香港成立分公司,促进海外业务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