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北大全面取消绩点,鼓励跨学科发展

访客 2025-07-27 10:07:46 63080
北大全面取消绩点,鼓励跨学科发展摘要: 北京大学宣布将全面取消绩点制度。据网友在小红书上发布的消息,7月25日,北京大学在校内网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本科学业评价工作的通知》,从2025级学生起,在各类学业评价中不再使用...

北京大学宣布将全面取消绩点制度。据网友在小红书上发布的消息,7月25日,北京大学在校内网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本科学业评价工作的通知》,从2025级学生起,在各类学业评价中不再使用绩点;课程考核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进行评定和记载,不再设置指导性课程成绩优秀率指标。这些措施旨在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开展跨学科学习、修读挑战性较强的课程,扩大了学业容错空间,让一两分的差距不再成为学生的“生死线”。

北大全面取消绩点,鼓励跨学科发展

绩点(GPA)是源自西方的学业评价体系,将课程成绩换算为标准化数值,作为评奖评优、保研留学的核心指标。常见的绩点计算方式有5分制或4分制,不同学校计算方式略有差异,学分不同的课程在GPA中的权重也有所不同。

北大的“去绩点化”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数年试点与探索。2022年,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率先推出《等级制成绩评定方式试用方案》,成为首个尝试的院系。该院老师表示,一门课程如果能考到85分以上,知识掌握已经足够好,没有必要再花大力气达到95分以上。2025年初,北京大学发布《2023—2024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提到学生中存在片面追求GPA的倾向,拟进一步改革完善学业评价机制,为学生创造更包容的成长环境。学生们普遍反馈在卷绩点、卷记忆性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减少,更多的精力释放出来,投入到科研工作或兴趣所在。

北大的改革并非孤例。早在2015年,清华大学就以12档等级制取代GPA评价,强调多元评价体系,直指“GPA导向的学业成就观”问题;2019年清华进一步完善制度,减少分数对学生的捆绑。近年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陆续调整评价体系,或取消绩点排名,或推行“等级制+综合评价”模式。这些改革共同指向一个目标:打破“唯绩点论”,让教育回归本质。

绩点之所以成为“硬通货”,是因为国内顶尖高校本科毕业生深造率普遍超过60%,北大、清华更是高达80%左右。无论是推免保研还是出国深造,绩点都是核心标尺。因此,在激烈的竞争中,“刷绩点”成了常态:有人为了刷新小数点后两位分数重修课程,有人专攻“给分高、难度低”的“水课”,有人考前疯狂刷题却忽视知识本质。南方周末刊发的一篇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文章揭示了这一现象,作者的困境颇具代表性:3.8/4.0的平均绩点在班里仅排中上水平,期末考后的焦虑感蔓延至整个暑假。

取消绩点并不意味着终结“内卷”。陈志文指出,“卷绩点”是应试教育在大学的延续,无论用什么标准,学生都会找到新的“卷点”。这背后的核心问题是功利化,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学业评价制度,并彻底去功利化。绩点改革只是第一步,真正终结“内卷”还需破除教育中的功利化心魔,让教育回归本质——从“唯分数论”到“重成长论”,从“筛选人才”到“培养人才”,让评价成为“推动成长的动力”而非“冰冷的筛选工具”。当社会不再将指标和分数等同于优秀,当学生能为兴趣和热爱而非功利化的目的探索和学习,大学才能真正成为创新人才的沃土。(责任编辑:zx0001)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