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我在广东打工30年,没发财,拍了150万张照片

访客 2025-07-24 17:02:52 509
我在广东打工30年,没发财,拍了150万张照片摘要: 本文摘选自《如此打工 30 年》,作者:占有兵,题图来自:占有兵我叫占有兵,52 岁,在广东打工 30 年,喜欢摄影,拍了 150 多万张记录我和工友们打工生活的照片。1973 年...

我在广东打工30年,没发财,拍了150万张照片

本文摘选自《如此打工 30 年》,作者:占有兵,题图来自:占有兵

我叫占有兵,52 岁,在广东打工 30 年,喜欢摄影,拍了 150 多万张记录我和工友们打工生活的照片。

1973 年,我出生在鄂西北的庙滩小镇,我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农村。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鄂西北还比较落后。那时,我们家住着茅草屋,墙是玉米秆糊泥巴砌的,床上垫着稻草当 " 席梦思 ",屋顶上用篾席子挡着,每天晚上,老鼠在篾席子上进行跑步比赛。

从小学到初中,我都很喜欢读书,成绩也很好。1989 年,我第一次去县城,因为我考上了谷城一中——县里最好的高中。

读书时,我最期望的是吃饱饭。每天上午,到了最后一堂课,我总是在和饥饿做斗争,不停地用手揉肚子,但 " 咕咕、咕咕 " 的叫声不断地分散我的注意力。

每个月 10 元生活费,每天 1 斤粮食,穿着姑父给的解放鞋,吃着姑姑腌制的咸菜,我每天都梦想着跳出农门。

三年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高考失利,没能实现鲤鱼跳龙门的梦想。

△ 2013 年春运,广东东莞,长安汽车站出发厅内挤得动弹不得,每当有车靠站时,人群都会发生一阵骚动。

1992 年年底,我参军到武警四川总队,成了一名驻守在康巴高原的武警战士。我每天起早摸黑,练功、读书、执勤,希望能考上警校,可阴差阳错再次失利。

打好背包、摘除警衔和警徽,穿着旧军装退役回到庙滩镇,我仍旧是一个农民。

老家属于山区,地不多,分布在左山右坡、屋前村后,东一块,西一块,我不知道家里有多少地,更不清楚每块地在何处。从小到大,我只干过一些收谷、割小麦之类的粗活,不懂得季节和节气,耕地、育种、播种、施肥、除草之类稍微有点技术含量的农活则完全不会。

上高中时,我特别羡慕吃商品粮的人,他们不用种地,还有每斤一角四分二的精米供应。我不会种地,也不愿种地,又向往上班拿工资的生活,因此,退伍回到农村后,外出打工是我唯一的选择。

我记起,还在康定当武警时,在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打工的妹妹给我写信描述她工作的地方:" 这里处处是工厂,电线杆上都贴着招工广告,厂房一幢接着一幢,每天晚上 12 点工业区还灯火通明。工厂旁边什么都有,大排档、杂货店、快餐店、小食堂、书店,随处可见。"

△ 2007 年 2 月 3 日,广东东莞,电子厂的女工们在观看工厂举办的文艺表演。

于是,在离开部队回到家的第 7 天,我就决定了自己一生的命运:到广东打工。

那时,体弱多病的父亲没钱给我做路费,我带着退伍时领的一点补助费,背上残留着酥油味的背包,和战友少军一起前往广东,带路的是少军的表哥孙三,他已经去过广东三次了。

那是 1995 年 12 月,我 22 岁。

随着我对打工人的拍摄越来越多,照片在不同媒体上发表,引起了更多媒体对我的关注。从 2010 年起,我时常接受一些媒体采访,向外界介绍打工人的打工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会使用一些打工人常用的词。媒体人有时听不懂,要我解释一下,这时我才意识到,这些词对于外人来说是陌生的。于是我就琢磨,将这些词总结出来,也是对打工人生存状态的一种展现,于是有了下面这些关键词。

招工

就是工厂选人,也叫招聘、请人。招工的方式主要是工厂门口现场选人,还有劳务中介、人才市场、校园招聘、学生实习等途径。

△ 2010 年 8 月 28 日,广东东莞,找工作的人正在查看人才市场的招工海报。

车站外的墙上、路边的电线杆上、公交车站台上、工业区的公告栏中、围墙上,全是招工广告,信息五花八门,真假都有。

不少打工人觉得能识字就可以找到工作,大错特错。骗子比工厂的人事专员更努力,他们在车站、公交站台、工业区的关键路口、工厂的外面,装作老乡套近乎,以帮找住宿和工作之名,用钓鱼的方式,一步一步套牢,把打工人身上的钱榨干,甚至还扣押身份证。

见工

指求职者参加考试、面试等过程,也叫应聘。

△ 2011 年元旦,广东东莞,参加英语培训班的打工人在广场上练习口语。

这个过程比较微妙。小工厂,用人部门看一下,填个表就入职了。规模大的工厂,见工过程比较烦琐,初试、笔试、面试、录用、体检、培训,一样不少,有的还要检查视力、身体的灵活性、是否有残疾等。

见工者如果有文身,能通过面试的可能性极小。

工牌

工厂发给打工人的身份证明,也叫厂证、厂牌。每个工牌,对应着唯一的编码,这个编码比名字好用,不会重名,不会被替代。

进厂门要查验工牌、打卡要用工牌、用餐要用工牌、发工资要验工牌、违纪登记要看工牌 在工业区查暂住证特别严的时期,一些知名大厂的工牌,让治安队员不敢乱抓人。

如果工牌丢失,麻烦多,损失也不少。

△ 2012 年 8 月 7 日,广东东莞,某工厂打卡区。工卡上面的黑色数字,是打工人的编号,方便上下班时用最短的时间找到。

好厂

规模大、生产环境好、每月加班时间长、工资发放准时、能为打工人购买养老保险、管理人性化的工厂,就是打工人眼中的好厂。

△ 2015 年 1 月 30 日,广东东莞,某玩具厂的员工穿着蓝色的厂服,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工资高

指拿到的钱比周边工厂的工友多。各地都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工厂发放的基本工资,一般不会高于最低工资标准的 5%。因此这里说的工资高的工厂,其实就是每天加班时间长,每月连续加班天数多,很少或根本不放假的工厂。

即使通宵达旦,为了工资高,打工人大多也愿意加班。

△ 2008 年 6 月 13 日,广东东莞,一电子厂的女工们冒着雨赶去上班,迟到会被处罚。

离位卡

也叫流动卡或离岗证,是生产线控制员工流动的证件,领到离位卡后才能去上厕所、喝水,没有领离位卡,只能跟随流水线的节奏,马不停蹄。

一条 30 多人的流水线,最多只有两张离位卡,并且上班后一小时,下班前半小时不能使用,很多打工人怕没有机会走动,会尽量少喝水,上班前也会到厕所排空大小便,所以生产线也为医院输送了大量的结石患者。

△ 2010 年 11 月 25 日,广东东莞某电子厂车间外的茶杯柜,最下层放着很多药,都是打工人们带来的。工厂每月有全勤奖,员工不请假才能获得。有小病时,员工一般会边服药边坚持上班。

2013 年 2 月,我到深圳参加一个 NGO 组织的 " 月经来了 " 新闻发布会,女工们讲到月经期间的难言之隐。一个电子厂的女工说月经来时,流血量很大,她每次不但要用卫生巾,还要加一个纸尿裤。如果不用纸尿裤,差不多一个小时就要换一次卫生巾,在生产线上干活,根本没可能每小时领到一次离岗证。

另一个女工说,自己有一次月经来了,想去卫生间换卫生巾,但没有人顶位,血就顺着裤子流到了脚上。等到顶位的人来了,她到洗手间换完卫生巾又洗了一下,超过规定的离岗时间 5 分钟,结果被拉长狠狠地剋了一顿,她当时感觉非常屈辱,当场就哭了。

工厂的员工离职率高,生产线上人手紧缺。有位女工每次来月经都会痛经,她想请假,又请不下来,拉长说她想偷懒,还说请假可以,但必须出示医院的证明。

她非常委屈,请假期间不但没有工资,还会被扣除当月的全勤奖,再加上去医院开证明,满打满算要损失两三百元。

静音模式

上班时间,闭嘴干活,除了机器发出的声响,所有人都要保持安静,这就是静音模式。静音模式减少了打工人分心的可能,保证了产品的品质,但也造成了员工相互之间的陌生感。

△ 2011 年 7 月 6 日,广东东莞,某电子厂的女工在楼梯的转角处发呆。

工休

生产线统一休整的时间,每次 10 分钟,上午、下午各一次。生产线开动,每个工位都必须有人,否则就会堆货。在 4 个小时的连续工作中,打工人一定需要一次喝水或上厕所的时间,如果不设工休时间,就没有人来依次替换打工人去解决生理需求。

△ 2010 年 5 月 21 日,广东东莞,工休时,无尘室的打工人在座位上补觉。在无尘室工作,打工人需按照生产环境的要求,穿上无尘衣,戴好口罩、手套和防静电腕带,经过风浴室,吹掉身上的浮沉,再投身到生产之中。车间实行两班轮换制,每天的早上 7 点和下午 7 点是交接班时间。他们每天工作 11 个小时,每周休息 1 天。

老板

本应指投资人,却成了打工人称呼上级的专用词。老板跟得对,人生不后悔;老板跟不对,努力多白费。

老大

本是江湖用语,却在生产线上流行,专指班组长。" 有事找我们老大 "" 老大说了我才做 "" 你们老大斗不过我们老大 " 等,全是生产线上的行话。

下早班

指 8 个小时以外,只加班一个或两个小时。

打工人喜欢加班,是因为有加班费,同时还可以少花钱。如果不加班,只领基本工资,打工人就存不下多少钱。每个月下一两次早班是令人很高兴的事,但如果每天都下早班就会被辞工。

△ 2011 年 8 月 19 日,广东东莞,工厂的交接班时间,上班和下班的人流交织在一起。大多数工厂分白班和夜班两个班次,人换,机器不停,最高效率使用厂房及机器,降低综合生产成本。

直落

工厂为了赶货,晚餐时间只给 30 分钟,然后继续加班,就是直落。

△ 2012 年 2 月 13 日,广东东莞,打工人下班后,在工厂外的小饭馆买一份快餐,边吃边看电视,晚饭后还要继续加班。

直落时,打工人所有的动作都要快,快速离开岗位,快速打卡,快速跑到食堂,快速打饭,快速用餐,快速上厕所,再快速回到岗位。

动作稍慢,就会落在后面,迟到会被处罚。

放风

指晚饭之后、加班之前的这段时间,打工人只能在工厂四周的小范围内活动。

晚餐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打工人要打卡、买饭、吃饭、洗碗,然后才能走出工厂,在这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不受约束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放风结束,还要继续回生产线加班。

△ 2010 年 6 月 25 日,广东东莞,打工人晚上加班结束后,在工厂外的小摊上吃西瓜,每块 1 元。

排队

在工厂里,排队是必修课。见工排队、领工资卡排队、上下班打卡排队、开早会排队、换工衣排队、吃饭排队、上厕所排队、洗澡排队、洗衣服排队、辞职排队、交公物排队。

工厂是人口超密集的地方,打工人们仅有的休息时间,被排队占去了不少。

△ 2020 年 4 月 17 日,广东东莞,租住在出租屋的打工人,吃过早饭。骑车穿过小桥去上班。

封闭式管理

采用封闭式管理的工厂,打工人下班后不能走出工厂,更不能随便请假,生产就是一切。工厂内设有小百货店,也出售一些药品。

只有每月发工资的那一天,才允许你出厂买东西、汇钱,但晚上 7 点钟之前必须回厂,否则就被记过。

△ 2017 年 6 月 6 日,广东东莞,某电子厂集体宿舍的阳台上,挂着密密麻麻的衣物。

签呈表

在台资工厂,各类送给管理者审批后生效的文件,都被称为签呈表,包括招聘公告、动态书、求职表、放行条、罚款单、晋升表、加薪表、违纪通告、管理告示等。填表的人呈报给管理者,经过一级一级地签名,最终颁布执行,成为打工人打工经历中的重要锚点。

签呈表既从外界选用工厂需要的打工人,也对工厂内的打工人进行行为约束,让不符合工厂规范的人离开。

每家工厂,都有自己的厂规厂纪。有的工厂以《员工手册》的方式,入职时发一本给员工,入厂培训时反复讲解。有的工厂以张榜公布的形式,贴在工厂的公告栏或车间的通告栏中。

家乡普通话

打工人来自全国各地,用普通话交流虽管用,却难免带着各自的乡音,被称为家乡普通话。

家乡普通话会拉近同一地区打工人的距离,让他们多了些共同话语。此外,家乡普通话语言的歧义,会增加很多笑料,是打工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每个工厂,不论有多少员工,总是某几个省份的人特别多,其他省份的人只是点缀,这种现象与工厂老大们的来头紧密相关。通常是老大进厂后,想方设法把自己的亲友、同学、战友、老乡搞进厂,这些亲密工友再照葫芦画瓢。

如此进行一番,来自同一个地方的老乡就成了工厂的核心力量。

△ 2008 年 8 月 10 日,广东东莞。打工人在举行自行车婚礼。

停工

打工人付出了汗水,贡献了青春,生产了数以万计的货品,如果得到的报酬越来越不合理,工作条件越来越差,就会停工、在岗位静坐、保持沉默、走上街头,这是很无奈的选择。

买马

就是地下赌博,形式各式各样。打工人期望改变现状,花上几块钱买张彩票,就又多了一个幻想,但也很可能多了一次失望,不少打工人会在矛盾中继续买马,直到头发花白才发现血汗换来的工资就这样打水漂了。

△ 2007 年元旦,广东东莞长安镇长安广场举行现场抽奖活动,2 元钱买一张彩票,现场开奖,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打工人前往购买。

出租屋

工厂外修建的鸽子笼般的房子或原住居民的旧屋,租给打工人居住。电线、网线如蛛网,楼梯陡,电费高,水费贵,每月还有清洁费。二手房东代管理,房间被盗他不理,送水送气不顺利。

△ 2011 年 9 月 18 日,广东东莞,工友租住的出租屋内,鞋柜与碗柜相邻。

夫妻房

夫妇二人在同一家工厂,分一间宿舍就是夫妻房。找工难的年代,夫妻房极少;招工难的年代,夫妻房成了招牌福利。

夫妻房让打工的夫妇有了正常的家庭生活,也为工厂留住了生产线上需要的劳动力。

△ 2012 年 9 月 5 日,广东东莞,打工夫妻休息日带着孩子外出购物,中途坐在长椅上歇脚。

三和大神

原指深圳龙华三和人才市场的日结工,他们上两天班,休息三五天,吃便宜的快餐,住在人才市场或周边民居的屋檐下,没钱时做日结工,挣了工资后及时用完,没有任何存款,也不管明天在哪里。

现在泛指在工业区游荡,不做长期工,只做日结工,睡在街边公园、草地、废弃旧厂房的半流浪人员,年龄 30 岁以下,他们对未来不抱任何希望,过一天算一天。

△ 2010 年 6 月 19 日,广东深圳。工业园区公园凉亭里,打工人们写下的爱情誓言。

《如此打工 30 年》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