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十年过去了,为什么外卖还在大战?

访客 2025-07-12 17:23:25 47749
十年过去了,为什么外卖还在大战?摘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洒家君泽,作者:洒家君泽,题图来自:AI 生成那就让我们开战吧!战火先从消费者看不到的地方开始,招聘一个外卖员就要花 1500 块,这还不算给他们的工资;也要让...

十年过去了,为什么外卖还在大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洒家君泽,作者:洒家君泽,题图来自:AI 生成

那就让我们开战吧!

战火先从消费者看不到的地方开始,招聘一个外卖员就要花 1500 块,这还不算给他们的工资;

也要让更多大品牌愿意来自己这儿做外卖,星巴克、鼎泰丰的运费都由平台来负担,就为了借他们的名头吸引更多人;

消费者当然很重要,满 15 减 7,满 20 减 1 不论你在美团、饿了么还是百度外卖上,花费不到 20 块钱,就能吃一顿有菜有肉的午餐。

等下,你该不会以为我说的是上周六发生的外卖大战吧?

这是 2015 年,整整十年前。饿了么拿到了阿里的融资,美团有腾讯作为后盾,而百度那时候也还是 " 三巨头 " 之一,围绕着外卖,三方开始 " 撒钱 "。有人说,单单在当年九月份,美团就消耗了 2 亿资金,而饿了么也花掉了 1 亿元。

没人说得清这场战争的开始,撒钱,补贴,拉用户,做规模,是那个年代的常态;也没人说得清是什么时候结束的,美团之后合并了大众点评,不久之后上市;饿了么则收购了百度外卖,阿里又收购了饿了么,连续发起几次冲击,但最终和美团的差距也没有缩短。

2020 年之后,投资人没钱了,公司没钱了,消费者也没钱了,大家不再关注规模,而更关注利润,Web 3、AI、具身智能成了更有前景的未来," 烧钱 " 的故事看起来不会再重复了。

直到 2025 年 7 月 5 日。

这原本是个普通的周六,现在却成了淘宝闪购发起冲锋的 D-Day。杭州西溪园区的淘宝闪购 " 作战室 " 里,早已坐满了来自各个业务线的人员。他们正紧张地盯着数据走势,看着一场由他们亲手策划的、针对市场领导者美团的猛烈冲锋。

美团在下午做出了反击,他们原本也计划在夏季做补贴活动,遏制京东外卖和淘宝闪购的势头,现在,淘宝闪购的闪电战,让他们提前应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入补贴。

最终,整个外卖市场的日订单总量被推向了创纪录的 2 亿单。其中,美团在当晚宣布,其即时零售订单突破 1.2 亿,而淘宝闪购则在隔周宣布其 7 月 5 日的订单数超过 8000 万。

有行业人士估算,仅仅在这一天,双方合计亏损额就可能超过了 10 亿元。

外卖,这个在中国发展已超过十年的成熟甚至无聊的行业,突然之间回到了最原始、最不计成本的补贴战模式。

脆弱的和平

要理解今天的战争,必须先理解昨天的和平。

十年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外卖是高频生意,又与消费者连接紧密,因此成了竞争焦点,竞争的核心,是成为消费者最习惯使用的 " 服务层 "。

你可以把 " 服务层 " 想象成一个数字化的超级购物中心。十年前,你想吃饭,需要去具体的街道,寻找具体的餐厅。而外卖平台的出现,是建立了一个巨大的线上美食广场。

这个广场,就是 " 服务层 ",到了线上,它就是你手机上的 App 界面、餐厅的列表与菜单、下单与支付的按钮。

十年前大家争夺的,是谁能建出最大、最吸引人的 " 美食广场 ",让消费者习惯于来这里寻找食物,而不是去别的地方。

与商场要吸引海底捞星巴克入驻以获得人流不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权力不再属于控制供给的一方(比如拥有最多餐厅的连锁品牌),而是属于控制用户需求的一方。

美团的胜利,正是遵循了这个逻辑:

它首先聚合了海量的 " 用户 "。通过补贴和便利性,它让数亿消费者习惯于打开它的 App 来寻找食物。这是它权力的起点。

它利用庞大的用户,转而聚合了海量的 " 商家 "。对于任何一家餐厅来说,美团上的海量用户,是它无法拒绝的客源。因此,商家们不得不入驻平台,接受平台的规则和抽成。在这个过程中,原本独一无二的餐厅,在 App 里被简化、被 " 同质化 " 为一个可被选择的列表项。

最终,它聚合了 " 骑手 " 这个履约网络。更多的用户和商家,带来了更多的订单,这自然吸引了更多的骑手加入。而更多的骑手,意味着更快的配送速度,这反过来又吸引了更多的用户。

这三者的聚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自我增强的网络效应。美团并不需要自己开一家餐厅,但它通过成为用户、商家和骑手之间最重要的 " 连接器 ",控制了整个服务层,在餐饮外卖这个服务层上,构建了极其深厚的护城河。

然而,美团的胜利,带来的并非永久的和平,而是有条件的休战。当战争的唯一目标仅仅是 " 餐饮外卖 " 时,进攻美团的成本,要远高于可能获得的回报。

对于潜在挑战者而言,花费数百亿资金,仅仅为了在另一个 App 里复制一个利润微薄的餐饮外卖服务,这在战略上是得不偿失的。

这种基于 ROI 的理性,为过去几年的市场带来了相对平静。

直到战争的目标发生了变化。

想成为基础设施

美团的老对手是饿了么,缠斗多年,不过在上周的对抗里,或者在铺天盖地的广告投放中,尽管送来外卖的依然是身穿饿了么服装的骑手,但对外的统一品牌已经变成 " 淘宝闪购 "。

根据 36 氪近日消息,淘宝之所以用 " 闪购 " 而非 " 外卖 " 来命名这项业务,正是为了重新定义战场。因为 " 外卖 " 的心智已被美团牢牢占据,但 " 闪购 " 的心智各方仍在争抢," 谁抢到算谁的 "。

先前,京东进军外卖,美团参与 "618",对外都说自己在打造 " 即时零售 "。它不再仅仅是餐饮外卖。它囊括了你身边超市里的商品、药店里的药品、便利店的日用品,甚至服装店的衣服和电子产品商店的手机。

大家也不再争夺 " 服务层 ",而是在争夺 " 基础设施层 "。

" 基础设施层 " 是什么?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城市的公路网。以前,大家争的是在公路上建哪个购物中心最吸引人。现在,大家争的是修建和控制这个城市所有的公路。

这个 " 公路网 ",就是那个默认的履约网络。它的意思是,未来,当你想让任何东西——不仅仅是饭菜——在 30 分钟内送到你家时,你下意识使用的那个配送系统。它就是所有商品流通的默认道路。

战争的目标,已经从 " 谁的美食广场更受欢迎 ",升级为 " 谁能控制整个城市的即时配送公路网 "。因为谁控制了公路网,谁就能主导未来所有商品的即时交易。这个奖品比单纯的餐饮外卖要大得多。

当 " 奖品 " 的价值发生质变时,原先那 " 得不偿失 " 的成本,现在开始变得完全值得。对于阿里巴巴这样的电商巨头,即时零售是一个能够反哺其核心业务的、关乎未来十年增长的、必须拿下的战略要地。

因此,战争的重新爆发,恰恰是在战略价值判断发生根本性改变之后,必然会发生的、理性的选择。

旧的休战是建立在旧的价值判断之上的;当价值判断改变,休战的根基也就不复存在了。

不同的开战理由

一战前夜,和平的根基摇摇欲坠,但几乎每个历史学家都认为,各个国家有无数次机会避免这次战争。

突如其来的外卖大战同样如此,和十年前不一样,它并非理性而从容的选择,而是一次不得不打的战争。

要想理解战争为何如此激烈,就必须审视巨头自身的处境。

所有玩家都面对着一个共同的背景:增长的尽头。传统的电商和外卖市场,其高速增长期已经结束。在这一共同压力下,三家公司基于各自不同的市场地位和内在焦虑,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京东点燃了导火索。 京东的选择,是一种机会主义的 " 不得不 "。它的困境是如何用更低的成本获取高频流量,以带动其电商主业,让京东走出 " 失落的五年 ",重新找回战斗力。

刘强东曾说," 做外卖亏的钱,比去抖音、腾讯买流量划算 "。它发现,补贴外卖是一种高性价比的获客方式。京东在 2025 年上半年切入外卖市场,招式快、准、狠。它的订单量增长惊人。

4 月 15 日,京东宣布外卖单量突破 500 万单。一周后的 4 月 22 日,这个数字变成 1000 万单。到 6 月 1 日,订单数已超过 2500 万单。正是这种步步紧逼,制造了巨大的竞争压力,迫使阿里巴巴不得不提前并加码应战。

阿里巴巴让战争的烈度进一步升级。阿里的选择,是一种战略转型期间的 " 不得不 "。阿里的困境,是核心业务增长乏力,以及过往 " 多个入口 " 的分散战略被证明效率低下。蒋凡重新执掌淘天后,不得不进行 " 一个淘宝 " 的战略收缩与聚焦,并选择 " 外卖 " 这个最高频的战场,来验证这个新战略的成败。

面对竞争压力,阿里巴巴的反应暴露了它的紧迫感。报道称,原定于 618 期间上线的 " 淘宝闪购 " 项目,被直接提前了近两个月,在 4 月 30 日匆忙上线。据内部人士透露,当时淘宝和饿了么的产品对接才刚刚完成,甚至来不及优化。

对于这家庞大的公司而言,发动一场外部 " 大战 ",也是他们最熟悉、也最有效的整合内部资源、统一目标的方式。这是一种路径依赖。将饿了么、飞猪等业务并入中国电商事业群,正是为了确保这场战争的资源协同和统一指挥。

美团是被围攻的应战者。美团的选择,是一种防御性的 " 不得不 "。 作为市场的领导者,美团的困境在于,它必须不惜代价地捍卫自己的核心领地和利润来源。

美团很像春秋早期的郑国,地处四战之地,南北通衢、东进西出的咽喉要道,看似地理优越,却也注定要卷入无数战事。它的扩张总会引起邻国的警惕,而邻国想要扩张,也必然会与郑国发生冲突。

美团的根不在云端,也不在算法,而是在地面——在电梯口、在小区门卫室、在每一个跑单的骑手和每一个正在团购的便利店老板之间。同样,凡是想要进一步渗透城市生活的公司——不管是京东、拼多多,还是抖音——都注定会和美团短兵相接。

面对两个拥有巨大资本和流量的对手的夹击,任何示弱都可能是致命的。美团预计其核心本地商业板块在今年二季度的营收增长将减速,利润将比去年同期减少,这正是它为防御所付出的代价。它的参战,是一种为生存而战的被动防御。

这三种不同的 " 不得不 " ——为效率的投机、为未来的转型、为生存的防御——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战场上相遇,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如此惨烈又如此荒谬的战争局面。

看不见的混乱

消费者的视角里,除了补贴变多,其他一切如常,与十年前并没有太多区别,一个 App,一个支付按钮,一个等待送达的界面。

这样的 " 不变 ",也是精心设计的结果。

十年前,外卖是少数快餐店的专属。今天,服务的边界已扩展至 " 万物到家 "。30 分钟送达,也从一种惊喜,变成了理所当然的预期。

这些变化,因为被用户迅速习惯,而成为 " 理所当然 " 的舞台设置,我们在参与一场表演的时候,很少会注意舞台本身。在这个稳定的舞台之上,平台们周期性地发动的 " 补贴大战 ",也让我们习以为常。

当然,这里出现了一个悖论,平台的目标就是让自身的服务成为像空气一样的、不被感知的存在。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就必须先发动一场喧嚣的 " 战争 ",用最暴力的手段,打破用户原有的消费习惯,并建立新的对平台的依赖。

因为只有足够喧嚣,才能让已经见怪不怪的消费者,重新注意到舞台上的表演。

今天的 " 大战 ",与十年前的 " 大战 ",在公众心里的意义完全不同。十年前的战争伴随着一个新物种的诞生,公众感觉自己是历史的见证者。而今天,在服务已经极其成熟的背景下,补贴大战在消费者眼中不再具有任何 " 创造性 "。在消费者眼里,这就是巨头之间为了争夺利益而上演的、与我无关的商业斗争。

公众的心态也在发生根本转变。当一个事件,你已经完全理解了其背后的动机和套路,你就不可能再对其抱有 " 信念 "。你唯一的理性选择,就是将这个可预测的、周期性的战争,也当成一个可供自己薅羊毛的工具。

这种心态的转变标志着平台与公众之间社会契约的重塑。过去的 " 共创契约 " 已经死亡,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只剩下冰冷利益交换的 " 交易契约 "。

在这份只剩下 " 交易 " 的新契约中,消费者薅到的 " 羊毛 ",一部分成本被巧妙地、无声地转移了。它没有出现在消费者的账单上,而是由系统的最底层——商家和骑手——用混乱和透支来支付。

7 月 5 日,大量商家在几乎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被订单的洪流淹没。全国许多城市的茶饮咖啡门店全面爆单,店内的订单 " 像书本一样厚,十几个外卖员等在出餐台前 "。一些饮品品牌的总部不得不为门店开通 " 紧急调货通道 ",但部分门店仍然 " 接不住 ",只好临时关闭外卖业务。

骑手的处境同样如此。运力被拉到极限,一位骑手用时最久的一单花掉了 2 小时 50 分钟,他称之为 " 这辈子打过最长的仗 "。平台为了维持系统运转,只能向骑手发出 " 超时 10 分钟以上不扣钱 " 的通知。

在这个被消耗的过程中,他们也同时获得了巨大的、短期的收益。一位美团骑手说,平日高峰期单均配送费是 4 块 7,但在 7 月 5 日这天,他每单至少能拿到 10 块钱,一天收入肯定上千。平台还推出了 " 跑够 40 单奖励 180 块 " 这样的活动。对于商家而言,他们虽然承受了混乱,但也获得了 " 严重超预期 " 的订单量,这意味着流水的暴增。

这种 " 被奖励 " 与 " 被消耗 " 的同时发生。没有超高的单价和奖励,骑手就没有动力去完成那个需要近 3 小时的订单;没有暴增的流水,商家就没有意愿去忍受后厨的极度混乱。

这是喧嚣的演出背后,消费者看不到的后台样貌。

烽火然不息

烽火然不息,征战无已时。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十年过去了,外卖战争不息,因为它早已从一场关于 " 创造 " 的战争,演变成了一场关于 " 不得不 " 的战争。

那个由乐观主义驱动的 " 创造时代 " 已经远去。那是一个开拓新市场、创造新习惯的时代,空气中充满了可能性。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由恐惧和焦虑驱动的 " 必要性时代 "。对增长停滞的恐惧,对被对手超越的恐惧,以及在一个固化的市场中,不得不通过惨烈竞争来维持生存的压力,这种恐惧,贯穿了从平台高管的作战室,到街头骑手的手机屏幕。

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场战争,并非市场充满活力的标志。恰恰相反,它是一个市场走向最终整合的、冷酷无情的信号。这是一场关于谁能成为未来十年本地生活唯一 " 操作系统 " 的终局之战。

这场战争的结束,不会是一纸停战协议,也不是商业版图的尘埃落定。

它的终点,就是你下一次打开手机,在那个无比熟悉、无比便利的界面上,毫不犹豫地点下一个被精心计算过的、由无数商家和骑手的透支所支撑的订单的那个瞬间。

在那一刻," 美丽新世界 " 不是一个遥远的未来,它就是现在。而我们,已经是它的第一批居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