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搞钱,GP们究竟玩得有多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数星星的星哥 (ID:gh_e6a9d8423302),作者:星哥,题图来自:AI 生成
全员募资
这个倒不是啥新玩法了,特别是在一些腰部和尾部机构,全员募资基本是标配。
只不过这两年,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募资难度加大,全员募资愈演愈烈,甚至迭代出了很多新玩法。
比方说,之前听说的某机构全员募资 KPI:
投资经理不低于 500 万元;
投资 VP 不低于 1000 万元;
投资总监不低于 2000 万元;
合伙人不低于 5000 万元。
一年完不成降级,两年完不成辞退。
当然了,这个只能算是一般操作,星哥听说过一个非常牛逼的玩法:
某新兴的 " 百亿机构 ",公司招了近 100 个 IR,然后给 IR 定募资任务,按天考核,三个月不达标走人。
你要不说,我都怀疑这是个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
全员 FA
这也不是啥新东西,顺手做 FA,是很多投资人重要的副业收入来源。
但是投资机构自己下场做 FA 就不那么常见了:
一方面是不符合监管要求,因为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另一方面,大家还是要脸的,能躺着赚管理费为啥还要跪着赚服务费呢。
不过,随着市场的下行,越来越多的机构也被迫丢掉了节操:
有些机构选择跟外部 FA 合作,有些是内部孵化 FA 团队,还有些干脆是合伙人在外面再弄个 FA 公司。
然后,炸裂的就来了,听说某机构的老板想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创意:让公司所有投资经理跟被投企业签 FA 协议,帮企业做后续融资,KPI 就是把自己当年的工资赚回来。
全员强制跟投
关于全员跟投是好是坏,之前已经讨论过很多次,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一般来说,我们理解的强制跟投是跟投项目嘛,毕竟谁看好项目谁跟投倒也算合理。
不过随着外部募资越来越难,有些没有节操的机构就盯上了员工的口袋,把强制跟投玩出了各种花样。
星哥就听说了两个令人大开眼界的案例:
某国资要求强制跟投的比例是 10%,每个项目上会前,项目组需要在全公司路演,募集跟投额度,跟不满的话需要自己兜底,如果兜不满,项目就不能上会。公司的理由是,"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员工通过真金白银投票选出的,才是好项目。
某市场化基金公司去年进行了一波裁员,裁员的评判标准也非常简单:老板说要募集新一期的基金,要求员工们报愿意跟投基金的份额。然后转身把所有不愿意跟投的人都裁了,理由是 " 不愿意跟随公司成长 "。
专项招商基金
专项基金是好是坏,也是行业里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随着创投行业打法的迭代,专项基金也经历了多轮的进化。
一方面,盲池基金越来越难募,GP 需要赚管理费养活团队;
另一方面,随着政府 / 国资大范围下场做投资,政府 / 国资直投项目面临的审计 / 监管却越来越严格,但是对于间接投资项目的审计 / 监管则更多在事前审核和流程合规上。
于是,一个想搞钱,一个想甩锅,两者一拍即合,专项招商基金便在行业里流行开来。
这里面的花活就很多了。
这里有一个星哥听说过的最奇葩的案例:
某地政府文件明确写了,专项的招引基金政府出资的部分不给管理费,也不给 carry,纯粹是帮管理人放大管理规模。但是,去申请这个基金的管理人仍然趋之若鹜,争着去做慈善。
不知道这些 GP 有没有想过,虽然没有管理费赚,但是项目如果不行了,责任还是要担的啊。
招商引资
地方招商引资是有奖励的,会根据招引项目的实缴、固投、税收贡献等给认定的项目介绍人一定的奖励。
既然发招商基金有门槛,有风险,有些 GP 干脆就直接当起了招商中介。
不过星哥听说干这行的朋友说:
招商中介也不是那么好干的,一个项目从介绍到落地,周期很长,环节很多,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之前都白干;还有就是要看地方,长三角、珠三角落地比较容易,奖励也能到位。然后他还咬牙切齿地说,有几个地方特别喜欢白 P,他已经搞了个黑名单,有需要可以 call 他。
收购上市公司
还有个玩法,就是 GP 收购上市公司。
一方面,上市公司的估值普遍比一级市场便宜;
一方面,控股了上市公司之后可以把被投企业给收购了;
另一方面,二级市场做市值管理,赚钱可比一级市场容易多了
真的是赢上加赢,赢麻了。
不过,一级投资人想搞二级资本运作也没那么容易。
先不说二级操盘是个非常专业的事情,一级投资人大部分不太懂;其次,投资人这些小心思早被游资和量化大佬们看破了,大家都是镰刀,谁也别说谁。
前段时间,某一级大佬成了某 ST 公司的第一大股东,结果发现自己既影响不了股东会,也改选不了董事会。现在,大佬背后的金主失去了耐心,起诉了他,估计现在该一级大佬应该满脑袋都是官司吧。
上市公司定增
收购上市公司难度太大,还是做做定增吧。
不过定增能否赚钱,跟行业的 timing,上市公司的质地,二级市场的周期紧密相连。而且定增这个东西,创投 / 股权类基金,相比较二级资管 / 公募等标准化金融的产品,会承担非常高的税。
话说,某时间的朋友,在 2020~2022 年期间,高价参与了很多行业头部企业的定增,其中就有某光伏的龙头企业和某家电的龙头企业。期间,该时间的朋友多次表态,看好新能源行业的未来,会长期持有。前段时间,一季报披露后,大家发现该时间的朋友已经从股东名册中默默地消失,如果按照成本价计算,亏损超过 60 亿元。
港股锚定
随着港股 IPO 的火热,很多机构又盯上了短平快的港股 IPO 锚定。
据说,某机构早年做 FA 赚了些钱,这两年创始人在努力地去 "FA" 化。但是,他可太知道这个行业了,继续投一级,一是时间不好,二是周期长,没个 10 年 8 年出不来。于是,他在境外找了一笔钱(小几百万美金吧),各种去参加港股 IPO 的锚定,什么项目都要蹭一点额度。然后就开始满世界的 PR,XX 资本成功参加 XX 项目的锚定,搞得大家都以为他们很有钱,至于赚没赚到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办公室搞副业
前段时间,深圳基协处罚了某 GP,理由是:在公司开展从事与基金管理业务无关的业务,包括但不限于:算命八字、知识付费、培训、修订家谱、融资中介等。
基协认为:" 你这个家伙,正事是一点都不干呀,业界之耻。"
但是群众纷纷表示:" 情有可原,没有偷没有抢,明明可以骗管理费,却靠自己的手艺努力赚钱养团队。"
声明:以上内容都是星哥道听途说的,请勿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