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半人已亏损,大剧变下的三个房地产新常识

2021 年,房地产最顶峰,全国商品房卖了近 18.2 万亿,是国内生产总值的 15.91%。
2024 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跌到了 9.68 万亿,只有国内生产总值的 7.17%。
有机构和业内人预测,今年地产销售会进一步下降,到 "8 字头 "。与之对应的是一连串的产业链收缩、从业者收入缩水、业主们资产贬值、二手房流动性下降。
宏观的每一格数字变动,背后都是无数个体的故事。经济转换阶段,超级个体可以靠小趋势继续吃香喝辣,但大多数普通人都只能在主流叙事下生存,并承受外界的压力。
据媒体报道,现在有一些业主为了把自己的房子卖出去,转行去当中介。
比如,深圳祝女士在罗湖莲塘片区有一套老房子,2024 年 9 月因工作原因,打算把这套房子卖掉,置换一套新房,挂了半年多一直没有成交。
今年 3 月,着急的祝女士决定加入中介大军,学习卖房技巧,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买家肯出的价格和业主心理底价价差过大,要想把房子快点卖出去,只能降价。
买房的人,希望房价再低一点。卖房的人,已经亏得肝疼。但," 降价成交 " 就是目前二手房市场的主流叙事。
尽管今年上半年深圳二手住宅成交 29231 套,同比大增 36.6%,但个体的感受却完全不同。
瑞银最新发布的一份中国住房报告指出,目前已经有 47% 的购房者出现账面亏损。
瑞银说,各个城市的二手房市场中,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大概跌回到 2021 年水平,二线跌到了 2018 年水平,三四线回到了 2016、2017 年水平。
多数持有房产的业主认为,瑞银的数据没有体现出他们的真实痛感,如果以实际成交价为准,瑞银推算出来的年份最少还应该再 "-5"。
但目前,地产还不到筑底的时候。经济承压,消费动力不足,收入下行,企业、个人还在继续去杠杆,大多数人都认为看不到房价稳住的理由,所以购房者认为可以继续 " 等 "。
买、卖双方对市场的感受会继续呈现撕裂,这只是目前地产的真实现状之一。
现阶段,撕裂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土拍市场火爆,但房价持续下降;上海、北京新房热销,甚至出现日光盘,二手房成交周期却越来越长;少数老破小租金回报达到 3% 以上,但多数豪宅的租金回报率仅 1% 左右,租豪宅在某种角度上来说是在薅富人羊毛;土地不再是房企最大的财富,而是负资产,历史土储越高的房企,财报会越难看;一线城市房价最坚挺,但消费增速落后于二线城市,房价与消费呈现背离
种种背离的现象背后,是现实的矛盾。房地产市场,从未像今天这样,让人看不懂。
这种背景下,对于房地产,认清现实、理清新常识,显得更加重要。
常识 1;
市场还未真正进入新阶段
最近,在向一位地产界专业分析人士请教的时候,他说,如果单纯以房价来衡量,未来部分城市的房价可能会回暖,不过如果一旦回暖面扩大,房产税、遗产税等长期工具就有大概率随之落地。
他说,不要以为我们不会大面积使用这些税收工具,别忘了现在有几个城市是在交房产税的。
衡量房地产的新现实,一要看地产对经济的作用,二要看地产作为商品,它本身的市场需求情况。
第一点,之前有人透彻分析过,以新房为主的增量市场,对经济和投资的拉动效果比较强,因为新房是增量投资,但二手房不产生新的投资,更像是一个金融资产转让,只有个人资金的流动,而几乎没有增量生产,对经济拉动效果很弱。
根据贝壳研究院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2023 年我国二手住宅成交面积持续提升,而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则持续收缩,推动二手住宅成交面积 / 成交金额占比提升至 2023 年的 38%/41%,较 2021 年上升了 17/9pct。2024 年这一趋势仍在延续,根据 Wind 的数据,2024 上半年 23 个主要城市的二手住宅成交面积占比达到 58%,较 2023 全年继续提升 9pct。
全国重点城市已经进入了存量市场,房地产投资进入了边际效应递减阶段。而三四线城市,目前有天量新房库存压顶,新增投资又没有太大意义。
经济本身已经到了 " 去地产化 " 的阶段。
第二点,我国目前已经从住房绝对稀缺,转向了结构性稀缺。2018 年,自有住房已经达到了户均 1.1 套,经过 2019、2020、2021 三年的加速建设,现在的数据只会更高。
也就是说,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因素,除了房价下行,最根本的还是市场供需逆转了。这一点决定了未来的市场基本面。
简单说:从 GDP 到楼市本身,支撑利益各方去拉动房地产的动力已经没有了。
进一步说,这几年的行业下跌,不是一个 " 长期趋势 ",而是新旧周期的转换阶段,是变化趋势中的过渡期。
因为,房地产不再充当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但也不能成为一个 " 包袱 "。
你可以把现在视作是地产黄金年代的末年紊乱。" 找底 " 之后出现新平衡,既是新阶段的开始,以下跌为主要现象的过渡期结束。
未来 30 年,绝对不会复刻过去 30 年,或者是过去 5 年的逆转,要以未来的眼光看未来。
这是关于房地产的第一个新常识。
常识 2
土拍火爆,房价下跌,新房挤压二手房
无论是历史的时代更迭,还是某个行业的周期变化," 紊乱 " 期,最大的特点就是 " 分化 "、" 分离 "。
比如,土拍数据与真实市场感受的分离。
今年,有几个城市的土地拍卖市场频频传出捷报,比如北京、上海、杭州、成都,很多地块高溢价率成交,整体市场情况明显好于 2024 年。
以北京为例,据乐居统计,截至 6 月 30 日,北京 2025 年上半年共成交住宅用地 22 宗,总土地面积约 120.9 万㎡,总建筑面积约 234.4 万㎡,总成交金额 1005.5562 亿元,同比去年增长约 37.3%,平均楼面价也由 2024 年上半年的约 3.09 万元 /㎡,上升至约 4.29 万元 /㎡,每平米上涨 1.2 万元。
全国土地市场也同样。据中指研究院统计,2025 年上半年,全国 300 城住宅用地出让金同比增幅超两成,平均溢价率超 10%,较去年同期提升明显。
头部、腰部城市的土地市场上涨更为明显,从 58 安居客研究院重点监测的 65 城来看,涉宅用地成交规模同比涨 18.4%,出让金涨 45%,楼面价涨 22.3%,出现 " 量价齐升 "。杭州的溢价率高达 35.5%,楼面价纪录创下新高的板块多达近 20 个。
但,地价和房价走势之间也出现了背离。
十年前,一个高价地成交,必带动周边二手房价格上涨,而现在新地块入市越多的板块,二手房价格越扛不住。
这是 58 安居客监测的北京二手房近一年的挂牌价整体走势,地价上涨,但二手房价格下降加速。
数据来源:58 安居客
具体到某一个区域。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海淀区上新的地块加量,可以看出,每有新地块集中成交,二手房价格的下降曲线都会变陡峭。
数据来源:58 安居客
十八里店近一年多的新房供应量明显增加,结果二手房的跌幅比朝阳全区的平均水平高了 7.2 个百分点,以接近翻倍的加速度下跌。
数据来源:58 安居客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非常热门的朝青板块,更不用说朝阳、海淀等核心区之外的近郊,新房供应量又大,四代宅的规划批得又松,导致顺义、大兴的二手房都被搅成了一锅粥。
如果单看土拍和新房成交量数据,会让人觉得市场已经稳住,甚至回暖了,但从土地市场和成交量表面数据得出来的认知,与持有二手房的业主的真实感受完全不同。
而且,58 安居客监测的是二手房挂牌价格,真实的成交价格还要再低一截。比如,朝阳很多板块,表面上很多房子挂 7 万多,但实际成交价格 5 万左右。这个单价大约是 2016、2017 年的价格。
在上海,成交价与最后一次调整后的挂牌价价差大约为 6.2%。
上半年土拍最热的杭州,中介端成交的二手住宅均价为 29182 元 /㎡,同比跌幅约 0.3%。从贝壳平台的数据来看,目前二手房挂牌量超过 18 万套,每个月有约 3 万套房源正在降价。其中,成交热度极高的申花、钱江世纪城板块,目前调价的二手房中,降价比例仍占到了 85% 左右。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增量建设的投资和新开工,已经无法拉动主要城市的二手房市场,砸钱对二手房无效了。
下图是中指院监测的 2021 年以来(截至 2025 年 5 月)全国百城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变化数据。
数据来源:中指研究院
可以看出,2023 年之前,新房和二手房价格涨跌走势几乎一致,但从 2023 年开始,两者的分化加速了。
再对比一下全国 300 城的土地出让情况,你会发现:2024 年之后,土地出让金的同比变化,要明显大于上图中新房价格的增减变化。
数据来源:中指研究院
由此得出当下楼市的第二个新常识:土拍、新房价格、二手房价格,出现了三段式分离。
2021 年至 2023 年是一个旧产能出清阶段,但 2024 年至今,房企的土地成本又有升高趋势。
背后的原因是房企进一步向重点一二线城市聚焦,尤其是聚向北上广深、杭州、成都等几个热门城市,加剧了房企之间的竞争,推高了主要城市的土地出让金回升和优质地块的溢价率高企。
二手房价格的走势出现更大背离,且拉不住颓势,主要有三点原因:
第一点,重点城市的市场以改善需求为主," 好房子 " 的出台增加了新房的吸引力,改善项目,借着 " 好房子 " 设计,对老房子形成产品品质碾压,成了二手房的直接竞争对手,加剧了二手房作为 " 老旧 " 产品的价值贬值。
第二点,改善置换需求,需要卖掉手中的二手房,再去买另一套。但市场成交周期拉长到了 6 个月到 1 年,他们手中的房子卖不到合适的价格,就无法完成置换,要么只能降价求成交,实际上会助推市场价格向下,拉低整体成交价;要么房子一直挂着,为不断累积的高库存贡献 "+1" 数据。
第三点,最重要的是购买力缩水。一是真实缩水,比如收入下降;二是对比性缩水,比如,一个置换需求购房者,要把自己的房子卖出去,再买一套品质更好的二手房,在自己的房子被看房人压价之后,也会去压相中的目标房子价格,形成购买力对冲,从而导致不同房子之间的连环降价。
所以,二手房市场和新房市场,已经进入不同的逻辑。新房供应挤压二手房,二手房之间相互挤压,最终让土拍、新房、二手房之间出现走势的相互背离,这是当下楼市的第二个新常识。
需要说明的是,增量市场时期,蛋糕是越来越大的,但到了现在的存量时期,市场蛋糕就这么大,新房与二手房之间 " 争食 ",形成相互挤压、分流,新房 " 以质换量 ",二手房 " 以价换量 ",越是低能级城市、城市非核心板块,这种现象越明显。
常识 3
豪宅卖得好,不代表市场好
新房市场,今年卖得最好的是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的豪宅,尤其是 3000 万总价以上的产品,一点都不愁卖。
北京上半年的数据:销售额 TOP10 中,豪宅项目占了 7 个。TOP30 豪宅(单价 8 万以上)占到了全市场成交额的 37.2%。
数据来源:京楼销售排行榜
上海的超级豪宅热销更明显。据克而瑞统计,2025 年上半年,上海单价超 15 万元 /㎡项目入市首日去化率基本都在 8 成以上。
作为对比,6 月份一共有 14 个远郊楼盘认筹低于 50%,其中 12 个甚至取消了摇号环节(一般而言,只有认筹率低于 5% 的情况才会取消)。
但这类产品,除了拉高市场平均数据之外,和普通人没有任何关系。顶豪和普宅会成为平行宇宙,这是当下楼市的第三个新常识。
豪宅行情好,不代表市场大盘好,豪宅已经成为一个独立于大盘的品类,是个独立的小市场。
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豪宅能卖得好,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点,上海、北京等重点城市,为了托举土地市场,这两年把很多压箱底的核心城区地块都拿出来卖了。比如,上海的徐汇,北京的海淀、朝阳。
这些区域和板块,在之前市场好的时候,政府严格控制了土地端的供应,导致这些地方的新房非常稀缺,市场购买力就像一个被堵住而形成的 " 堰塞湖 ",现在新的、优质的供给集中出现," 堰塞湖 " 开始爆泄。
而且,由于这些板块过去的新房供给较少,导致它们的品质二手房价格非常坚挺,新供给刚出来的时候,甚至和周边二手房形成价格倒挂,这也刺激了一部分投资需求去购买。
爆发式的真实居住需求 + 旺盛的投资需求,是刺激楼市向上的主要力量。从这一点来看,现在的一线城市核心区豪宅,有点像十多年前的楼市大盘,供给不足、好产品短缺、投资需求旺盛,必然推动核心地段豪宅走出向上行情。
但非核心地段的外围楼市,是过去 10 年的主要供给区域,量太大了,除了个别产品升维的项目,大部分房源根本没有稀缺性。
第二点,是关于虹吸的。过去,大城市虹吸所有人,但高房价导致部分需求外溢,炒热了大城市周边楼市。
现在,大城市依然在虹吸,但主要虹吸的是资本、技术。再加上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以及各省的头部城市,能给出更好的政策,就导致了核心城市的 " 马太效应 "。
过去,有全盘增量,所以有外溢。现在增量减少,外溢也就相应缩量。
最先被虹吸的就是大城市的周边小城市。比如,环京,楼市惨烈腰斩;深圳附近的中山。这些地方过去炒得太狠,真实居住需求没那么多,现在也跌得最严重。
塔尖人群的嗅觉更敏锐、财富流动性更强(资产换仓更容易),逆周期购买力也更强。特别是最近几年冉冉升起的新贵资本和新兴科技产生的财富,最终会有一部分转化为购买力,高端、稀缺的一线、新一线城市豪宅仍然是财富阶层重点考虑的选项之一,他们甚至会清掉二三线城市多余的房产," 聚焦 " 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
据统计,在 2024 年上海新房认购人数中,非沪籍人数占比首次突破六成占比达到 63.66%。融创外滩壹号院两期、香港置地启元、锦园等 5000 万以上的顶豪中,外地人 + 新上海人的组合合计占比达到 65.12%,大约买走了三分之二的房子。
所以,豪宅市场热销,是核心城区供给的结构性回补、需求释放、价格倒挂引发的投资购买,加上超级城市的财富虹吸,合力形成的阶段性小趋势。
大盘的供大于求、库存压顶、购买端去杠杆的大趋势并没有改变。
随着豪宅和普通住宅的分化,市场上房产会逐渐变成以两个不同逻辑来估值的产品:一类是价格坚挺,有独特产品优势的房子,以高端项目为主;另一类是以租金回报率评估价值,出租率较好的老房子。
因为持有资产的目的不同,业主人群不同,估值方式不同,导致市场上会出现一个奇特现象:少数老破小租金回报达到 3% 以上,但多数豪宅的租金回报率仅 1% 左右,租豪宅在某种角度上来说是在薅富人羊毛。
结语
篇幅过长,还有一些内容放到以后再写。比如,专项债收储进度远慢于预期,主要收储对象集中在 2020-2024 年拿地、地方国企平台手中的项目,收储是 " 保企业 " 的措施之一,但地方目前最重要的是收入、债务延期这两项,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度是有错位的。
再比如,房产作为家庭最重要的资产,它的资产价值重估,是诱发提前还贷、家庭消费趋向审慎的主要原因,新旧利息差的实际作用并没有那么大。根本原因是资产缩水之后,家庭可以通过自身操作来对冲资产负效应的方式有限,减少息差成为情绪出口之一。反过来看,降息对刺激买房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它的最大作用是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未来,利率会继续下行。长期低利率,会造成储蓄向保险和股市大规模迁移,但前提是后两者的市场足够成熟,并有好的、丰富的产品承接。
再如,地产市场一出生,就是赚钱的,它更像一个投资品。而 AI、低空一出生就是烧钱的,它们是工业品。所以,前者的财富效应更容易扩散,而后者更容易产生技术壁垒。
地产、汽车、外卖 / 滴滴三个行业之间是高度关联的,因为:地产膨胀期,买房 - 发财 - 买车 - 坐滴滴;地产收缩期,地产打工人 - 毕业 - 买车 / 租车 - 开滴滴。汽车 / 出行产业链是劳动力大规模跨行业转移的主要通道。
因此,汽车工业必须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