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最后5个悬念和2025的5个预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utocarweekly (ID:autocarweekly),作者:Grace,题图来自:AI 生成
2024 已 " 余额不足 ",又到了年末盘点的时候。去年我们做过关于 2024 年车市的预测,不少预言都成真了。
比如 " 零跑是最值得期待的新势力 "、" 华米雷余将承包一年热搜 "(唯一没料到半路杀出个周鸿祎)、" 电动 MPV 依旧不是好风口 "、以及 " 大模型是热点但真正有意义的落地不多 " 等等。
这次我们梳理了 2024 年车市 5 大悬念,以及关于明年车市走向的 5 大预测。
悬念 1:全球 TOP10 中国能否占两席
2024 年国内车市销量冠军,基本已经可以锁定比亚迪了,优势太明显,前 11 个月累计销量 375.73,即便是把南北大众加在一起,前 11 个月在中国累计销量也不到 300 万辆,超不过,根本超不过。
按照 2023 全球 TOP10 排名,比亚迪以 302 万辆位列第十,已经是中国车企的最好成绩了。不过今年跨国车企销量普遍在下跌,而比亚迪和吉利等中国车企则是保持了火箭速度。
按照比亚迪四季度连续 2 个月单月销量突破 50 万辆的势头来看,全年销量突破 400 万辆已成定局,甚至有可能突破 430 万辆。
这意味着今年比亚迪有可能会一举超过铃木、日产、本田、福特,排名全球第六。花旗分析师甚至预测,2025 年比亚迪有可能突破 500 甚至 600 万辆大关,与通用汽车和 Stellantis 一争高下。
吉利控股集团今年前 11 月累计销量也突破了 300 万辆,所以很有可能在今年登上全球 TOP10 榜单,成为第二个杀入全球前十的中国车企。
悬念 2:新能源占比能否突破 50%
今年 7 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达到 51.1%,首次月度突破 50% 大关,真正做到了和燃油车平分秋色。
刚刚过去的 11 月,国内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 52.3%,连续 5 个月突破 50%,1-11 月新能源整体渗透率为 47.3%,不过全年突破 50% 的难度非常大。
11 月新能源渗透率虽然超过了 52%,但环比 10 月下降了 0.6 个百分点,而是已经连续 3 个月环比下降。
再加上临近年末和春节,12 月的车市表现目前不好判断,所以全年新能源渗透率究竟能够达到什么水平很难预测。
悬念 3:小米汽车今年到底能卖多少台
小米汽车,2024 年车市最大黑马,官方定下了全年交付超 13 万辆的目标,按照 11 月 18 日累计交付超 10 万辆的传播口径计算,目前距离 13 万辆还剩 1.37 万辆的任务,也就是最后三周平均周交付 4600 辆左右就能完成 KPI。
不过小米汽车第 48 周和 49 周的交付量分别为 6300 辆和 5400 辆,环比一直在下滑,这就让最后三周的表现充满悬念。
据传 2025 年小米汽车还要挑战 36 万辆目标,看来 YU7 担子很重啊。
悬念 4:新势力还会不会继续爆雷
之前和大家聊哪吒换帅的时候,我们还预测过,哪吒的处境虽然危险但绝不是最难的,至少销量比极越强,负债比蔚来少。
谁想到话音未落,极越就这么华丽的跪倒了,背靠百度和吉利两个金主爸爸都撑不到过年,就要和员工们共渡难关。
剩下的新势力,还会不会有谁毫无征兆的爆雷,真不好说,毕竟年底了供应商经销商们都要催付。而且现在新势力生死线的门槛也在提高,之前说月销 1 万是安全的,现在 1 万辆以下的新势力很少了,明年生死线可能都要 2 万辆起。
至于那些已经爆雷的,下一步能不能救、怎么救、谁来救,都是问题。
悬念 5:中欧电动车关税谈判能否迎来转机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政策 10 月 30 日正式生效,但是双方的谈判一直没有停,大家的目标其实是一致的,希望能有一个双赢的结果。
对中国新能源车企业来说,出口欧洲受阻的影响虽然称不上巨大,但也很明显。10 月中国电动车品牌在欧洲市场的份额跌至 8.2%,7 月开始持续下跌。
整个国内的新能源乘用车出口都在放缓,乘联会数据显示 11 月同比下降了 6.3%,环比下降 33.3%,放缓趋势明显。
预测 1:" 四界 " 之后华为驶向何方
2025 年华为的动向依然是汽车行业最大看点," 四界 " 完成体达成后,广汽与华为的合作会以何种方式落地,上汽和华为究竟会不会牵手都是关注焦点。
首先可以明确,鸿蒙智行的队伍不会扩大,广汽华为和上汽华为都不可能是第五界。从广汽与华为签约现场的出席人员可以看出,华为方面到场的分别是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以及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的高管,所以广汽强调和华为的合作会是创新模式,不过依然属于 HI 模式范畴内。
其实鸿蒙智行之外的车企和华为合作,都会强调自己的 " 独一无二 " 和 " 创新 ",心情可以理解,但方式无外乎产品层面将鸿蒙智舱和乾崑智驾落地,以及再加上对引望入股,加深资本层面合作。
至于上汽,考虑到 Momenta 和零束科技,不太可能倾集团之力与华为合作,大概率会选择旗下一个自主品牌作为试点。
预测 2:L3 级自动驾驶小规模落地
2024 年上半年,车企还在拼 " 全国都能开 " 的城区 NOA,随着端到端成为新风口,车企的智驾比拼也进入新阶段,2025 年车位到车位会成为智驾第一梯队的准入门槛。
雷军在直播中展示了小米汽车的 " 车位到车位 " 智驾能力,小鹏汽车在广州车展上宣布 " 车位到车位 " 开启全网首测,而当月底理想的 " 车位到车位 " 已经正式全量推送给 AD Max 用户。
除此之外,随着监管放开,L3 级自动驾驶也很有可能在 2025 年实现历史性突破,在特定区域实现小规模商业化落地。
预测 3:价格战休战
价格战打到今天,车企疲了、消费者也麻了,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 8-11 月的车企降价促销频次已明显少于 2-4 月,价格战趋稳。
最直接的原因是,打不动了。今年前 10 个月,汽车行业利润 3758 亿,同比下降 3.2%,汽车行业利润率只有 4.5%,低于下游工业企业 6.1% 的利润率平均水平。
2025 年,价格战不会彻底偃旗息鼓,但是真金白银的降价促销不太可能频繁上演,特斯拉带火的 " 限时 0 息 " 政策会成为新的促销手段。
预测 4:合资品牌止跌
过去几年合资经历了大溃败,自主迅速崛起,虽说短时间内合资重返巅峰的可能性不大,但至少 2025 年主流合资品牌有可能止住下跌趋势。
11 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销量 60 万辆,同比下降了 9%,但是环比增长了 6%,而且从 8 月开始已经连续 4 个月环比增长。
不要小看合资品牌反攻的决心和实力,毕竟深耕中国市场几十年,用户基数和品牌积淀摆在那里,尤其是智能化这个短板,人家都开始全面拥抱华为这些本土科技巨头了,产品体验的差距会越来越小。
预测 5:大佬流量战告一段落
车企大佬们集体触网的 2024 年,并没有几家真正从中获益,毕竟雷军只有一个。
大佬们逐渐意识到,流量不仅带不动销量,还容易落下口实,成为日后被打脸的证据。没有哪一家真正成功且历史悠久的企业,是依靠高管个人 IP 和流量加持赢得胜利的。
所以 2025 年,大佬们会逐渐告别 " 抛头露面 " 的网红生活,继续选择闷声发大财,少一些争议,比多几个热搜来得更实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utocarweekly (ID:autocarweekly),作者:G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