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条广告8万只分500”?隋坡解约风波背后,创作者和MCN为何频出纠纷?

近日,隋坡与签约 MCN 的纠纷持续占据热搜。
这场始于合约到期的普通解约,却因 MCN 一纸声明演变为全网关注的公共事件——机构指控隋坡新账号 @特厨隋坡 侵权,而爆料中的 " 单条广告 8 万元博主仅分 500 元 " 等细节,彻底点燃了舆论怒火。
图片源自 bilibili
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红人经济中创作者与机构之间的深层矛盾,更折射出整个行业亟待解决的信任危机与模式转型。
利益失衡下的解约风波
@特厨隋卞 账号主要以隋坡出镜探店、做菜为主,每一期视频都充满烟火气与专业见解。而隋坡的履历也非常华丽,师从国宴大师郑秀生,还曾在希尔顿、洲际等国际知名酒店担任行政主厨。
该账号在 B 站、抖音累计收割近 300 万粉丝。这个账号既是隋坡的职业舞台,也是 MCN 机构眼中的 " 摇钱树 ",却在合约到期后演变成一场失控的利益争夺战。
先简单做个事件时间线回顾:
3 月 18 日,隋坡跟其所属的 MCN 公司合约到期未续约,MCN 宣布不再合作;
5 月 1 日,隋坡建立新账号 @特厨隋坡 并发布首条视频,两周内涨粉超百万;
5 月 16 日,MCN 用原账号 @@特厨隋卞 发布《敦促手艺人隋先生立即停止违约侵权行为的告知书》,指控隋坡违约,表示在双方合作协议中,明确规定,在解除协议后一定时间内不得从事相关工作。
图源网络
5 月 18 日,MCN 发布《一个手艺人的违约史》,其中每月更新不少于 30 条视频等合约细节受网友关注,与此同时,有网友爆料一单价格 4.8 万 -8.5 万的商单,隋坡仅分成 500 元,引发全网声讨。
图源网络
5 月 19 日,上 · 游 · 新 · 闻记者联系上隋坡的助理,助理表示:" 我们所有的回复得等公关公司,我们就先不回复。"
这场纠纷已从商业矛盾升级为全民围观的行业事件。双方谁说的是真的,最终又该如何收尾还不得而知,但目前披露的三点引发吃瓜网友们热议:
首先是爆料中的商单分成情况,利益分配悬殊;
其次是账号归属问题,MCN 强调自身的投入资金及专业团队打造账号,认为账号归公司所有无异议,而公众认为 @特厨隋卞 账号的人气核心在于隋坡个人形象;
第三则是 MCN 与隋坡并非劳动关系,协议中关于竞业限制的条款有效性存疑。
图片源自 bilibili
MCN 试图用声明挽尊,却因接连暴露的运营短板和 " 霸王条款 ",陷入越描越黑的舆论漩涡。
创作者与 MCN 纷争频繁上演
除了隋坡与 MCN 的此次的矛盾争议,近年来,红人与 MCN 机构之间的纠纷屡见不鲜:
例如,在 " 浪胃仙 "IP 争夺事件中,天权星公司高管游絮伪造协议,拒绝交还账号,还诱使 @浪味仙 创作者、出镜人李杭泽误以为她掌握账号所有权,导致李杭泽向天权星公司发函不再续约。
期间游絮还利用职务之便,将 " 浪胃仙 " 相关业务收入,以收款不入账、虚构支出等方式侵占公司资金共计 400 余万元。
图源网络
2022 年 3 月,游絮与李杭泽公开互斥引发舆论关注。最终,法院因职务侵占等判决游絮有期徒刑 8 年, " 浪味仙 " 账号经天权星公司转至李杭泽关联公司运营 。
去年年末回归的李子柒,在停更前也因账号归属与利益分配等,陷入一系列与 MCN 的纠纷中。2021 年,李子柒将微念告上法庭,2022 年 3 月,微念也起诉李子柒。经过一段时间的交锋,2022 年年底,双方在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调解下达成和解。
图片为李子柒视频截图
而 B 站旅游创作者 @林晨同学 也曾发布视频《亲身经历,曝光某些公司有多黑暗》,控诉签约 MCN 后未履行承诺的扶持;解约需赔偿高额违约金;没有办法继续做视频等问题。
可以看到,在当前的网红经济生态中,红人与 MCN 机构的纠纷案例层出不穷。
部分 MCN 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资源优势,通过霸王条款压榨创作者,在利益分配上显失公平,不仅损害了创作者权益,更败坏了整个行业的声誉,连累那些规范经营的机构。
与此同时,也不乏一些红人在积累足够影响力后,通过违约跳槽、恶意诋毁等手段损害合作方的合法权益。
无论是机构的不当压榨,还是红人的过河拆桥,这种本应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却在实践中却屡屡陷入两败俱伤的困境。
背后映射的行业困局,转型迫在眉睫
隋坡与 MCN 的这场席卷全网的解约风波,撕开的不仅是双方的矛盾,更是整个红人经济行业积弊已久的伤疤。
暂不论这场纠纷的对错在何方,但是公司多次的声明、回应,不仅没有为自己成功公关,甚至不断暴露自己的能力问题,引发众多网友吐槽。公开披露的文案提炼、视频制作等细节,最终影响的是公众对整个行业内容呈现真实性的质疑。
从李子柒与微念的漫长官司,到 @林晨同学 的公开控诉,再到此次隋坡前 MCN 公司的 " 掀桌 " 喊话,每次红人与 MCN 的矛盾公开化,动摇的是红人经济整个行业的信任基础。毕竟,当观众不再相信内容,品牌不再信任合作,行业的生命力又将何以为继?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事件如同放大镜,还暴露了部分 MCN 机构的孵化模式落后,变现能力不足等弊端。
其一是过度依赖单一 IP。除了 @特厨隋卞 ,公司还有 @隋卞买 等多个账号,但实则是将全部资源倾注于隋坡一人,未建立起多元的达人矩阵。这种 " 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 的做法,在李子柒离开微念导致公司市值暴跌的案例中早已得到印证,当头部 IP 一旦流失,机构将面临毁灭性打击。
其二是忽视创作者个人价值的积累。部分 MCN 将红人视为 " 流水线产品 ",用严苛的 KPI 进行管控,却在发展过程忽略了创作者在内容生产中的作用。随着账号影响力提升,双方对价值贡献的认知差异不断扩大,账号归属权、利益分配等矛盾自然爆发。
其三是商业化和变现能力粗放。翻看 @特厨隋卞 账号可以发现过往作品商单量较少,且基本与账号调性严重不符:专业美食账号却接的都是推广手机、二手平台等 " 大路货 ",既浪费了粉丝信任,也未能充分挖掘账号的商业潜力。这种缺乏精准定位的变现模式,注定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未来,或许 MCN 需要实现 " 服务型 " 机构的转型,通过股权激励、内容共创等方式,让创作者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同时,建立科学的账号矩阵体系,降低对单一 IP 的依赖。而对于创作者而言,也需要以更长远的眼光看待合作,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维护契约精神。
隋坡与 MCN 的纠纷终将平息,但这场风波留下的行业反思,或许正是红人经济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TopKlout 克劳锐 "(ID:TopKlout),作者:落雨,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