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友群已“挤爆”?小米YU7对标Model Y,雷军:不可能只卖19.9万!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赵昱
5 月 22 日,预热了半年的小米汽车首款 SUV 小米 YU7 正式亮相,新车共推出三个版本,预计于 7 月正式上市。尽管发布会既未公布售价也未开放预订,仍吸引了大量观众在线观看。
新车车长近 5 米,车宽近 2 米、轴距 3 米(轴距与小米 SU7 相同);外观采用与小米 SU7 一脉相承的家族设计语言,前舱两侧的筋线搭配流线型的低趴车身,在视觉上颇具运动感;尾部沿用与 SU7 相似的环形尾灯,与前脸颇具张力的线条形成呼应。
在砸出 "YU7 全系标配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小米天际屏全景显示、700TOPS 辅助驾驶算力、激光雷达、最高 835km 超长续航、15 分钟最快补能 620km 超快充、连续阻尼可变减震器 " 等一系列产品亮点后,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在发布会上笑称,定位豪华高性能 SUV 的小米 YU7" 不可能只卖 19 万 9。"
YU7 发布现场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摄)
或是基于各项极具竞争力的配置,面对比轿车市场竞争更激烈的 SUV 市场,雷军依旧认为,小米 YU7 有着 " 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 "。新车将与特斯拉 Model Y、智界 R7、问界 M5/M7、蔚来 ES6 等车型展开差异化竞争,还将与小米 SU7 系列车型一道,共同完成雷军制定的 35 万辆年度交付目标。
小米 YU7 标准版与特斯拉 Model Y 基本参数对比(图源:直播截图)
早在小米 YU7 亮相前一天,时代周报记者就以消费者的身份来到北京一家小米门店。工作日午后,这家位于核心商圈的门店门庭若市,即使新车并未到店,前来咨询、看车的消费者依旧络绎而至。门店销售邀请记者加入他们提前建立的 YU7 车友群,截至发布会结束,已经有超过 200 人入群。
" 在任何一个产业里面都没有了新手保护期 "
今年上半年,小米和雷军都经历了低谷。
3 月的一场小米 SU7 高速公路碰撞事故,将小米汽车和雷军推上风口浪尖。行业内车企宣传过程中频繁使用的 "L2+"" 准 L3"" 零接管 "" 脱手驾驶 " 等模糊表述,不仅让消费者误以为其可以完全信任智能驾驶车辆,也被一些从业者视为导致智驾事故的因素之一。
小米 SU7 这起事故,将智能驾驶领域长期存在的宣传乱象彻底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智能驾驶安全及宣传规范的深刻反思与广泛讨论。4 月,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再次明确智能驾驶的宣传边界,以 " 组合辅助驾驶 " 取代 " 智能驾驶 " 成为官方表述,引发行业 " 巨震 ",车企不得不对辅助驾驶宣传策略进行全方位调整。
经历辅助驾驶安全问题引发的公众担忧以及品牌信任度受损等情况后,雷军和小米 YU7 均缺席了 4 月下旬举办的上海车展。直至 5 月 15 日,沉寂了近两个月的雷军终于发声,在集团内部讲话中首次线下回应 3 月的事故," 这场事故及其引发的狂风暴雨般的质疑、批评和指责,对小米造成了如此之大的打击,并使得管理层深刻反思。"
他说,正是在这次舆论危机后,小米真正地意识到,其今日的规模、影响力与社会关注度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公众已不再将其视为 " 汽车行业的新人 " 或 " 创业公司 ",而是期待其承担一家真正的大公司行业领导者的责任。
工信部新规发布后,小米汽车也成为最先修改宣传话术的品牌之一,按规定将线上线下物料中的 " 智驾 " 字样更新为 " 辅助驾驶 "。
小米 YU7 采用 " 辅助驾驶 " 字样进行宣传(图源:直播截图)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雷军发布内部演讲同期,上市不足 3 个月的小米 SU7 Ultra 被传 " 花 4.2 万元选配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仅具备装饰作用 ",原因是有车主测试风道后质疑其并不能实现空气导流。而小米汽车最初的宣传话术为 " 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完全复刻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采用了相同的空气动力学设计,2 个贯穿风道,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众多气愤的小米 SU7 Ultra 车主及准车主联合要求小米汽车无损退车。
这次,小米汽车方面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对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深表歉意,并提出了为车主改配等解决方案。据维权车主反馈,尽管目前双方仍未就解决方案达成一致意见,但与小米汽车的沟通并未停止。
一名持续关注小米汽车的 95 后消费者对记者说,享受到流量红利的小米和雷军势必要直面更严苛的市场检验与公众监督,不能再以新人的姿态搪塞过关。正如雷军所言,15 岁的小米已经不再是行业的新人," 在任何一个产业里面都没有了新手保护期。"
从小米门店居高不下的人流量可见,年轻消费群体依旧愿意给小米汽车机会。
产能、产能,还是产能
在小米汽车的交付进程中,横亘在前方面临的最大阻碍非产能问题莫属。
2021 年 3 月,雷军宣布进军整车制造产业,随后小米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建设汽车工厂,一期设计产能 15 万辆 / 年,约合 1.25 万辆 / 月。
但彼时雷军并未预料到,小米汽车能在市场端引发如此大的反响。2024 年,小米 SU7 创下了 13.5 万辆的上市首年交付记录。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交付超 28000 辆新车;今年前 4 个月,其累计交付新车超 9.7 万辆,已经连续 7 个月单月交付超 2 万辆。雷军在 5 月 22 日的发布会上宣布,小米 SU7 系列已经累计交付新车 25.8 万辆。
小米汽车官网显示,目前小米 SU7 系列车型的提车周期在 36-49 周,约 9-12 个月;小米 SU7 Ultra 的提车周期在 23-26 周,约 6-7 个月。
意识到问题的小米也在不断提升汽车产能,以更好地完成新车交付。自去年 6 月起,小米汽车工厂一期正式开启双班生产模式;同时,工厂二期于去年动工,并于今年 4 月 15 日完成验收,按计划 7、8 月正式投产。届时,小米汽车的产能将达到 30 万辆 / 年。
时代周报记者日前期工厂二期施工现场看到,尽管工厂外部道路仍在施工,但疑似为生产车间、办公楼的建筑已建设完成,外立面风格与工厂一期相似。
另于今年 3 月 11 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发布《关于亦庄新城 YZ00-0606 街 0110、0111 地块规划综合实施方案》。这块毗邻小米汽车工厂一二期的工业用地被外界猜测或为小米汽车工厂三期项目所在地。不过此消息并未得到官方证实。
但无论外界的猜测是否正确,产能的提升将助力小米汽车加快交付速度,缓解消费者的等待焦虑,亦可助力其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然而,在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小米汽车也需妥善解决当前的舆论风波。
" 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 " ——新车发布当晚,雷军引用了这一句他本人非常喜欢俗语为发布会收尾。他说," 我知道今天的小米肯定还不够强大,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不完美的地方。但下一个 5 年,我们一定会用更坚实的成长,为大家交付一份更好的答卷。"
小米 YU7 能否为成立 15 年的小米和成立 4 年的小米汽车写出新的商业故事,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