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重庆做金融,目的是什么?

访客 2025-08-26 17:09:40 11631
重庆做金融,目的是什么?摘要: 近 3 个月又清退 11 家小贷公司要搞金融,国家中心城市重庆开始摆出架势。日前,重庆印发《重庆市做好金融 " 五篇大文章 " 实施方案》的通知,将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

近 3 个月又清退 11 家小贷公司

重庆做金融,目的是什么?

要搞金融,国家中心城市重庆开始摆出架势。

日前,重庆印发《重庆市做好金融 " 五篇大文章 " 实施方案》的通知,将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强化金融支持,推出 17 项具体支持,明确将争取国家层面出台支持重庆深化科技金融改革专项文件。

往前回溯,7 月,重庆召开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明确将继续加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力度;6 月发布的指数显示,重庆在 2025 中国消费金融指数中跻身前三。

另一桩值得一提的事是,重庆金融圈在近期迎来了一场震动—— 8 家小额贷款公司在 7 月 31 日同一天收到监管措施决定书,正式退出行业。另据重庆市地方金融管理局,6 月— 7 月还有另外 3 家小额贷款公司相继退出。

小贷公司的集体清退,金融建设的集中发力,重庆搞金融,目标何在?

小贷业务急速收缩

在最新一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FCI)中,重庆位列全国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第八,其中机构实力排名第七。

对于曾长期以 " 小贷之都 " 著称的重庆而言,这样的表现并不令人意外。

虽然严格来说,小额贷款公司在《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被界定为地方金融组织,而非金融机构,但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小贷公司确实构成了重庆金融版图的重要部分。

自 2008 年全国启动小贷试点以来,2010 年至 2015 年间小贷公司数量急速飙升,从 2614 家增至 8910 家。凭借税收优惠、融资便利和全国展业等一系列政策优势,重庆成为小贷发展的中心地带,一度占据全国小贷公司数量的五成以上。

几乎所有主要互联网平台,包括蚂蚁、京东、抖音、美团、百度、滴滴和携程等,都选择在重庆注册或设立小贷公司," 小贷之都 " 的名号由此得来。

然而,这一格局正在快速改变。

据时代周报记者统计,仅在 2025 年以来,重庆已经清退 33 家小贷公司,截至 7 月 31 日,全市仅剩 211 家。这意味着今年其清退比例已经超过 13%。在近期退出的 11 家小贷公司中,有 9 家是因监管措施离场。

同时,重庆对存量小贷公司的监管也明显趋严,重庆海尔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因违反信用信息管理规定被罚 48 万元,重庆小雨点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则因违规被罚 249.1 万元。

数据表现尤其明显,重庆的小贷业务正在急速收缩:2023 年 3 月至 2024 年 3 月,重庆小贷公司贷款余额从 2004.14 亿元降至 1092.03 亿元,蝉联多年的全国第一位置也被广东取代。

事实上,重庆小贷公司的清退并非孤立现象。2025 年 1 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随后各省份陆续启动集中清退行动。

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总数为 4974 家,贷款余额 7361 亿元,上半年减少 187 亿元,仅半年缩减数量就超过 2024 年全年。

不难看出,小贷行业整体已进入 " 收缩期 "。其中,既有监管要求合规退出的压力,也有来自市场的竞争挤压。随着消费金融公司扩容、互联网平台信贷产品不断迭代,传统小贷公司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不过,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小贷行业的收缩并不是终点,而是金融业态重构的起点。但对于当前的重庆来说,急需在小贷之外,寻找打造西部金融中心的新抓手。

科技贷、消费贷或为新支撑

在找到 " 小贷 " 之前,重庆本身的金融根基并不稳固。

原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他的《重组与突破》中写到,2002 年时,重庆的金融发展很困难。首先,重庆是一个金融资源贫瘠的地方,内资银行的省级分行只有 17 家,外资银行 1 家,保险公司 7 家,信托投资公司、证券经营公司、期货经营机构、财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凤毛麟角。

其次,金融机构亏损严重,几乎每家银行都是亏损的。再次,金融不良率很高,全市银行贷款余额 2200 多亿元中,不良资产高达 420 多亿元,不良率接近 20%。最后,金融业占 GDP 的比重很低,只有 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0.8 个百分点。

为什么一个城市需要金融?修路、建工厂、搞发展,一切都需要钱,而金融可以帮助把大家的钱集中起来。与此同时,金融还能帮城市里的钱流动起来,让生意有机会、风险有人兜,城市才更有活力。对于发展期的城市来说,金融尤为关键。

要推动重庆金融的发展,黄奇帆当时给了四个解法,分别是着眼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帮助金融机构构建良好的地区金融生态、帮助地方金融机构申请各种牌照、发展区域性要素市场体系。

时至今日,西部金融研究院院长陈银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重庆已实现金融牌照全覆盖,法人保险、消费金融公司和 "A+H" 股上市银行数量均居西部第一,消费金融公司规模、网络小贷贷款余额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 同时,重庆还积极引入功能性金融总部,全国性银行同业资金交易中心、互联网贷款运营中心等相继落地,使得重庆的金融体系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格局,能够为不同市场主体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他说。

尽管金融机构体系已日趋完善,也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支撑,但重庆需要在金融方面更进一步,以实现 " 西部金融中心 " 的目标,在 " 小贷 " 之后,重庆还需要一些更具体的抓手。

8 月 19 日,《重庆市做好金融 " 五篇大文章 " 实施方案》发布,首先提到的就是要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强化金融支持,计划到 2027 年,全市科技贷款余额达到 1 万亿元左右。

" 从长期来看,金融将持续为科技创新提供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的支持。" 陈银华谈到,比如,可依托重庆市科技金融创新联盟,通过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服务创新,构建起 " 科技—产业—金融 " 良性循环生态,引导金融资本精准流向硬科技产业,助力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以金融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这无疑是一个双赢的事。这种良性生态将进一步助力产业升级,如通过产业投资基金、专项债券等方式,支持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如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

科创贷之外,重庆的另一个发力重点在于消费贷。

一度作为全国 " 消费第一城 " 的重庆,在消费贷发展上有优越的基础,消费贷体系的成熟也反过来进一步刺激其消费的发展。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今年 6 月发布的国内首个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状况指数显示,重庆消费金融综合指数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北京。

截至 2024 年底,重庆全市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到 8922.53 亿元(不含住房贷款),同比增长 9.9%。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国宏表示,消费金融领域的优势,已成为重庆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一个战略制高点。

重庆证券交易所还有可能吗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另一个设想是设立高规格金融机构总部。

最理想的就是重庆证券交易所。在 2021 年 1 月,《经济日报》还刊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撰写的《高质量推动中西部城市圈发展的思路》,其中提到 " 加快探索推进在重庆、成都等有条件的西部城市设立全国性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 "。

今年 2 月 28 日,中国证监会在对政协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相关提案的答复中已经明确表示,目前暂不具备条件设立重庆证券交易所。

不过,虽然短期内设立 " 渝交所 " 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在重庆落地全国性金融机构总部并非不可能。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运营组织中心,重庆的另一个目标是争取设立国家级陆海新通道股权投资基金。

而央行已经明确表达了对此的支持。4 月 21 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在重庆设立陆海新通道基金,支持重庆设立陆海新通道金融服务中心。

此外,支持重庆在中新(中国和新加坡)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项下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建立与新加坡金融机构协同联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搭建跨境征信服务平台。

" 金融将进一步引领重庆开放型经济发展。" 陈银华分析认为,在跨境贸易方面,金融机构可以提供更加便捷的跨境结算服务,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在跨境投资方面,支持企业 " 走出去 " 开展海外投资并购,同时吸引更多外资企业来渝投资。

此外,他还指出,通过深入开展跨境金融创新试点,如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等,也能够提升重庆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