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我,25岁清华博士辍学,融资超2亿,一度觉得公司要完了

访客 2025-05-21 10:01:08 9760
我,25岁清华博士辍学,融资超2亿,一度觉得公司要完了摘要: 27 岁的姜哲源,后悔自己出来创业有点晚了:" 如果我早半年出来,我们公司早就火了, 而不是等到现在。 "2 年前的 2023 年,姜哲源放弃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创办了松延动力,专注...

27 岁的姜哲源,后悔自己出来创业有点晚了:" 如果我早半年出来,我们公司早就火了, 而不是等到现在。 "

我,25岁清华博士辍学,融资超2亿,一度觉得公司要完了

2 年前的 2023 年,姜哲源放弃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创办了松延动力,专注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与制造。今年 4 月份,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召开,松延动力旗下的 N2 机器人获得亚军。

在马拉松终点站围观区,姜哲源头戴印着 " 必胜 " 的红色发带,激动地挥舞着双臂给 N2 加油助威,并激情劝说旁边的观众也买一台玩玩,直播间的观众评价他是 " 最有情绪价值的老板 "。事后,他还把那张戴着红色发带的照片设置成了微信头像。

姜哲源来源:受访者

亚军的成绩,远超姜哲源的预期," 我们最初的目标只是完赛,没想到能拿名次。" 随之而来的,是络绎不绝的投资人拜访和大量的机器人订单。4 月底,在《中国企业家》记者采访当天,姜哲源说," 一上午就有大几十台的定金直接付了过来。"

出圈之后,很多资源都向他涌来。姜哲源最近还收到一条久违的求职消息,对方是一位去年面试了松延动力,但最终放弃了 offer 的工程师,对方在信息中问他:" 现在还能不能加入你们公司?"

姜哲源出生于 1998 年,从幼儿园到博士,均在清华大学的教育体系中成长学习。高考那年,他以北京市第 28 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这样的学历背景,叠加人形机器人的赛道 buff,让松延动力仅成立 2 年就获得 5 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 2 亿元,投资方包括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英诺天使基金、SEE Fund 无限基金、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九合创投、北京未来科学城基金等。此外,《中国企业家》获悉,松延动力目前正在交割第 6 轮融资。

在松延动力内部,姜哲源给自己的头衔是董事长兼 CTO,这与他 27 岁的年龄形成鲜明的对比。身处强流量关注下的人形机器人赛道,在过去 2 年的创业生涯中,他尝遍了别人难以体会的喜怒哀乐。

25 岁刚一创业,姜哲源就迅速获得 3000 多万元的融资,随之他花钱变得 " 大手大脚 " 起来;但后续公司研发进展不顺,公司账上的现金只够支撑 10 个月。他一度觉得公司要完了,但又拼尽全力把公司从泥潭里拉出来。仅仅在 2025 年,他就再次遭遇朱啸虎的 " 批量退出 " 风波和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的出圈关注,如坐过山车一般。

目前,松延动力有三款人形机器人主线产品:通用型人形机器人 "E1"、高动态人形机器人 "N2",及仿生机器人小诺。其中,N2 的售价为 3.99 万元起,相较宇树科技 Unitree G1 基础款 9.9 万元的售价,不到其一半,还标配各个层级的 2 次开发接口。

来源:受访者

2025 年 5 月 11 日,松延动力在北京以 " 携手共创 共赢未来 " 为主题召开生态战略启动大会,姜哲源在会上公布,人形机器人半马比赛后,N2 机器人大订已突破 1000 台。此前,姜哲源设定的 2025 年量产目标就是 1000 台。他表示,虽然出圈的流量带来订单的激增,但从现实产能的角度考虑,可能存在压力。

此外,姜哲源称,今年将是松延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为实现批量化地交付稳定可靠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松延动力目前已在北京、常州、东莞布局了生产基地。

创业是在开放世界,做开放任务

创业,一直是埋在姜哲源内心的一颗火种。姜哲源自述,早在高中时,自己就想创业,但当时这一念头被父亲摁下了,家里还是希望他完成本科学业。

在姜哲源看来,创业是" 在开放世界,做开放任务 ",能让人在没有任何条件束缚的情况下,发挥真实的能力水平,比拼的维度会更多。而上学和工作,都是别人设定一个赛道,你在里边奔跑,看谁跑得更快,比拼的维度更单一。

学业进入到博士阶段后,姜哲源开始对机器人领域的研究产生兴趣。他想起在读博之前,父亲给他的两个忠告," 你要做那种有深度的研究,且只需要发两类论文,第一类是一个领域的第一篇论文,第二类是一个领域的最后一篇论文。"

姜哲源的父亲姜开利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曾受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也是第二批 " 万人计划 " 领军人物。2002 年读博期间,姜开利就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过文章。

姜哲源很赞同父亲的观点。读博期间,姜哲源关注到《Science Robotics》连续多次刊登了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 Zurich)团队,关于四足机器人的代表性研究案例—— ANYmal 项目。《Science Robotics》是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的子刊之一,也是机器人学领域的权威期刊。姜哲源判断,四足机器人领域要火。

然而,姜哲源转念一想,既然已经那么多人研究四足机器人领域,而且该行业刚开始火爆,短期内也不具备发表最后一篇论文的机会。所以,姜哲源决定将 " 四足机器人 + 强化学习 " 的逻辑,应用到人形机器人领域,他推测这应该也存在一些机会,况且人形机器人也是很多工程师们的终极梦想。

当时,国内还没有人做力控人形机器人的硬件,姜哲源认为,这既是阻碍,也是机会。如果没有成熟的硬件本体,自己造本体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竞争门槛和壁垒。因此,在清华大学读博期间,姜哲源在导师的支持下组建团队造出了一台人形机器人。

2023 年,在清华大学读博的第 3 年,姜哲源最终决定辍学创业。松延动力早期的团队都是姜哲源在社交媒体上认识的朋友,他们来自清华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等多所知名院校。

胡晨旭是松延动力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也是姜哲源的高中同学,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求是数学班,后进入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即 MARS Lab)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多模态学习领域专家赵行教授。

在清华 MARS Lab 读博期间,胡晨旭专注于 " 人脸 + 语音 " 多模态融合技术,研究方向涵盖语音合成、音视频联合学习等,发表了多项 AI 模型训练与具身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

2023 年 9 月,松延动力正式成立。团队仅用了 4~5 周时间,便将第一代人形机器人原型机 N1 从概念设计推进到加工制造,并完成了装配与测试,还顺利实现了机器人双足行走稳定性测试。

" 一度觉得公司要完了 "

姜哲源的创业起步可谓非常顺利。" 第一台机器人制造出来,第一轮融资就拿到了;再把机器人调到能平稳行走之后,第二轮融资就拿到了,前两轮拿了 3000 多万元。" 姜哲源告诉《中国企业家》。

高光时刻,危机也正在悄悄降临。姜哲源回忆,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团队就再也没有做出新的 demo,公司也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瓶颈之中。

当突然有 3000 多万元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有点膨胀了,最显著的表现就是 " 花钱无度 "。拿到两轮融资之后,松延动力的团队快速膨胀,开销也日渐增多。现在回头看,姜哲源坦承," 其实那 3000 万元本来够公司运行 1~2 年,但是最终可能只花了 10 个月。"

2023 年年底,当财务负责人告诉自己,公司账上的资金支撑公司不到 10 个月时,姜哲源陷入了巨大的焦虑。他形容那段时间公司的状态是 " 多器官衰竭 "。

一方面,公司内部组织管理开始变得混乱,因为机器人业务进展不大,融资也变得特别困难。另一方面,市场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人形机器人公司,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姜哲源来源:受访者

姜哲源内外交困," 我一度觉得这个公司要完了。" 姜哲源向《中国企业家》回忆。但冷静下来后,姜哲源开始叩问自己的内心,当初为什么要创业?

做人形机器人,他的本意是希望让机器人在技术上实现良好的运动控制效果,聚焦到运动控制。姜哲源判断,在技术趋势上,人形机器人领域强化学习必然要取代 MPC(Model Predictive Control,模型预测控制)。

厘清了初心,姜哲源又从 0 开始搭建强化学习的团队,希望找出能够带领公司走向下一个技术高地的潜力型人才。当时,招聘市场都在哄抢有强化腿足式真机机器人学习的经验的人才,他们的工资甚至飙到 10 万元 / 月。姜哲源面试了很多人,但是发现工资根本开不起。" 如果按照这个薪资价格招人,公司的现金流更支撑不了多久了。" 姜哲源称。

最终,姜哲源决定不去硬磕那些价格在第一梯队的人选,转而开始看一些虽然没有经验,但是理论水平很优秀,且有工程化能力的人才。

为了把这些人才筛选出来,姜哲源自己设计了一套题,要求面试者基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 ETH 团队的四足机器人开源代码,调试双足机器人行走的运动控制。姜哲源设计这套题有两个目的,第一,看看候选人的能力到底如何;第二,让候选人知道老板是真正懂技术的,以后入职并不会瞎指挥。

最终,做出那些题的人,成了松延动力现在核心算法团队的中坚力量,新的人才和算法来了之后,快速拿以往的人形机器人展开了调试,结果用了不到 2 个月的时间,让机器人从走路、跑步、跳跃全部跑通,迅速完成了技术迭代。

姜哲源把这次危机之后的变革,称为公司内部的第二次创业,2024 年年底,松延动力的内部组织管理彻底理顺,人形机器人业务也逐步进入正轨。

但姜哲源承认,即便是现在,组织管理对自己而言也仍然是一个挑战。" 我们以前都是哪缺补哪,一直是疲于奔命的感觉,没有正向地去设计一套组织架构,这将成为我今年很重要的工作。" 谈到组织管理时,姜哲源告诉《中国企业家》。

极致的性能 +3.99 万元的价格

技术迭代之后,姜哲源面临的一个新命题是,如何让外界市场知道松延动力是一家优秀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2025 年央视春晚上,宇树科技为人形机器人赛道烧了第一把火。人形机器人本体公司也迎来商业化和量产交付。而彼时的松延动力完全不具备任何商业化能力:市场营销、销售团队都没有搭建,公司没有做过任何宣传。

那段时间,姜哲源最怕收到老股东们的关心,眼看着一家家机器人公司的流量都爆了,当时姜哲源给自己立下目标:" 我们一定要一炮而红 "。

最终,姜哲源决定参照小米 SU7 Ultra 的产品策略,发布一个最出色的 demo,搭配一个最惊人的价格,形成一个社交话题。

来源:受访者

后空翻被认为是人形机器人中最难的动作之一,姜哲源带领团队把目标聚焦在这一动作上,硬件、软件、算法等所有人为这一目标服务。历时一个多月,人形机器人 N2 真的就完成了后空翻。

3 月 14 日,松延动力发布了人形机器人 N2 和升级版机器人 E1,其中,N2 身高 1.2 米,体重 30 公斤,具备后空翻、大步行走、奔跑、单双脚跳跃以及舞蹈等多种运动能力,奔跑速度实测最快可达每秒 3.5 米,在人形机器人产品当中表现突出。

如姜哲源所料,N2 在 " 室内外多场景 " 一镜到底下的连续空翻能力,叠加 3.99 万元的量产售价,迅速引发行业热议。毕竟 3.99 万元的价格,连宇树科技 Unitree G1 基础款 9.9 万元售价的一半还不到,而且标配各个层级的 2 次开发接口。

外界都心存疑问,3.99 万元一台人形机器人真的赚钱吗?松延动力的成本控制是如何做的?

姜哲源告诉《中国企业家》," 这确实牺牲了一部分毛利,但我们第一步目标是实现规模化,第二步目标才是真正实现现金流转正。规模起来后,在同样价格情况下,能够把毛利水平提到一个更健康的水平。" 此外,他也表示所有结构件开模之后,成本自然会降低,压铸工艺比 CNC(机加工)便宜很多。

4 月份的机器人马拉松大赛引发的关注度,也让姜哲源认识到,适度的营销是有必要的,他形容做人形机器人这一行 " 虽然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巷子太深也不行 "。

朱啸虎的批量退出风波

人形机器人的火热,也伴随诸多争议。今年 3 月,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就公开质疑人形机器人是伪需求,并表示金沙江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其中就包括松延动力。

朱啸虎摄影:邓攀

朱啸虎为阐释自己的观点,几连反问:现在是个人形机器人就会翻跟头,但商业化在哪里?可能的客户在哪里?高校买回去做研究、央企买回去做前台展示,都不是理想中的商业化路径。此外,朱啸虎还表示," 我们喜欢的是可持续的,能够给客户创造价值的商业化。"

朱啸虎的言论迅速在创投圈引起争议,经纬创投创始合伙人张颖就发言称," 朱老板别闹,机器人领域前景一片光明,百花齐放,有点泡沫再正常不过。你这言论,以后机器人赛道的优质公司谁还愿意搭理你?"

姜哲源对于朱啸虎的言论感到莫名其妙和无奈。他告诉《中国企业家》:" 松延动力压根就不是朱啸虎亲自投的,而是张予彤投的,我甚至都没有朱啸虎的联系方式。金沙江虽然在非共识阶段做的投资,但其实早在去年就退出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朱啸虎在今年才大肆讲批量退出的观点。"

3 月 29 日,松延动力在视频号发布自家人形机器人跑步的视频,视频字幕写着 " 无惧杂音 继续前进 ",配文还带上了 " 金沙江创投 "" 朱啸虎 " 等标签。姜哲源在朋友圈转发该视频时评论称:"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据姜哲源透露,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之后,N2 机器人大订已突破 1000 台,总订单规模也已经破亿,客户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和文旅行业。他认为,这两类领域的市场空间虽然不算很大,但是具备持续性,也是实打实的真实需求。

首程控股旗下首程资本管理合伙人朱方文参与投资了宇树科技、松延动力机器人等企业,他判断,2025 年人形机器人的出货量会比 2024 年有一个量级的增长,全球范围内会有数家企业人形机器人的年出货量跨过千台大关,主要集中在科研、导览展览、数据采集和工厂试用等场景。

不过,姜哲源也承认人形机器人离买回家干活还有至少 3~5 年的时间。而人形机器人现在要下地干活,最大的难点在于泛化性。

" 实验室里我们看到很多惊艳的 demo,像机器人炒虾、叠被子、叠衣服,但是当这些机器人进入家庭环境的时候就不太行了。因为机器人这种靠数据驱动的算法在泛化性上存在一些问题。而泛化性的最大支撑在于数据,没有足够海量、多样化的数据,实现不了很好的泛化性。" 姜哲源告诉《中国企业家》。

2025 年以来,从宇树科技的出圈,到人形机器人马拉松中松延动力的出圈,姜哲源明显感觉到今年与 2024 年最大的差别在于,今年将会是商业化元年。今年,姜哲源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打通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售后的商业化闭环,让飞轮运转起来。

" 如果公司一直需要靠融资支撑,容易受到资本市场环境波动的影响。当成为一家有利润、有正向现金流的公司,公司发展才能更健康,才有资格去追逐星辰大海。"姜哲源表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中国企业家杂志 "(ID:iceo-com-cn),作者:赵东山,编辑:张晓迪,36 氪经授权发布。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