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上市寺庙的袈裟与账本

访客 2025-05-13 13:07:09 68980
上市寺庙的袈裟与账本摘要: 文 | 鲸商,作者 | 胡笃之如今玄学当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上课和上香之间,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由于他们热衷购买各类寺庙转运法物和文创,间接促进了寺庙经济的火爆。但寺庙经济的走红...

文 | 鲸商,作者 | 胡笃之

上市寺庙的袈裟与账本

如今玄学当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上课和上香之间,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由于他们热衷购买各类寺庙转运法物和文创,间接促进了寺庙经济的火爆。

但寺庙经济的走红,竟能促进背后旅游公司上市,倒有些新鲜。比如正筹备上市普陀山,已经上市的峨眉山和九华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这些佛教名山被包装上市的事或许会越来越多。而年轻人本想朝拜的净土,变成了上市公司一日游。资本裹挟着信仰,还是寺庙钻进了钱眼?

寺庙 " 掘金 " 新姿势

寺庙经济之所以能火,原因在于年轻人工作上被 996 压得喘不过气,房价物价高得让人绝望,教育医疗费用的昂贵让家庭负担沉重。年轻人的日常就是被焦虑推着走,内心则迫切希望找到一个能安抚情绪的一隅。寺庙,正好成了他们的 " 心灵慰藉所 "。

在寺庙烧香拜佛,点灯祈福,再买些周边文创,仿佛能把烦恼带走。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56.5% 的年轻人坦言,上香是他们释放压力的方式之一。寺庙的香火越来越旺,不是偶然,而是年轻人集体 " 求佛 " 的缩影。

但寺庙的火爆,并不只是年轻人寻求心理安慰。它还代表了年轻人的社交需求、跟风心理。在小红书上,# 寺庙旅行 # 有 176 万多篇笔记,话题浏览量突破 2.4 亿。北京雍和宫、杭州灵隐寺等热门寺庙更是流量爆表——雍和宫相关话题浏览量超 16 亿,灵隐寺也超过 14 亿。年轻人不仅去寺庙祈福,还把寺庙变成了 " 网红打卡地 "。

数据显示,中国现存寺庙有 3 万多座,绝大部分都已商业化,主要集中于北上广以及江浙等城市中,而上述地区的寺庙营收过亿的不在少数。

在收入层面,大众通常熟知的寺庙收入主要有门票、香火收入,以及功德箱、法会法事、供奉和周边。其实,寺庙还有其他商业活动,如商标授权、收租、广告费等。

首先,以去寺庙最基础的花销,门票钱和香火钱来说。现在很多寺庙都是 5A 级国家旅游景点,门票可不便宜。

普陀山的大门票就要 220 元,峨眉山纯门票也要 160 元,灵山大佛 210 元、少林寺 80 元、灵隐寺 45 元。有时进入寺庙后,一些香火和其他活动还需单独买小门票。

以灵隐寺为例,其 45 元的门票看似亲民,但年接待 1200 万人次,直接带来 6.7 亿的现金流。而门票只是 " 流量入口 ",香火经济才是核心引擎。静安寺 1.98 万元的鎏金佛像、1.68 万元的开光山宝银币,热门寺庙供奉牌位动辄数千元的年费,春节的 " 头香 " 的价格万元起步,这些才是寺庙的利润主轴。

通常来说,大门票收入由当地政府和寺庙按 7:3 的比例来分,小门票收归当地的佛教协会,再和寺庙进行自主分配。

其次,为了创收,寺庙还会偶尔举办一些法会和认捐活动,入场券从几百到几万的都有。香火的价格差异更多了,从便宜的几十元到上不封顶,一支过 10 万的都有出现过。

普陀山的子公司吉祥香业,2019 年光香火销售收入就有 3200 万元。

最后,是丰富多彩的寺庙周边产品。庙内不仅有吃的素面、素食自助餐,也有喝的酒、奶茶和咖啡,还有买了可以戴的转运手串。灵隐寺 58 元的 " 陈皮酱油 " 一年销售额 320 万,十八籽手串在淘宝销量暴涨 566%,鸡鸣寺的 " 慈悲奶茶 " 日销百杯,五台山的白酒、永福寺的咖啡,宗教 IP 的变现能力让人瞠目。此外,寺庙还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新兴方式吸引年轻群体,进一步拓展了其商业版图。

寺庙的功德箱也与时俱进,变成了便民的电子版,可以直接扫码捐功德。甚至还能和寺庙内的大屏实时同步,谁捐了多少,一目了然。

有寺庙还统计称,电子功德箱的捐赠额比起传统方式增长了 30% 以上。

总之,就是一茬又一茬的年轻人,和五花八门的创收方式,让寺庙越来越有钱,甚至有了上市公司的出现。

上市、投资 " 两手抓 " 的寺庙

当寺庙包装成旅游公司,就成了披着 " 袈裟 " 的资本游戏。

峨眉山早在 1997 年就在深交所上市,成为第一座进入资本市场的 " 名山 "。其主要业务为旅游门票、索道业务和酒店业务三个方面。而旅游门票、索道业务是最挣钱的业务,在 2024 年年报中,峨眉山整体营收高达 10.13 亿元。游山门票收入为 2.77 亿元,占比 27.35%;客运索道收入:4.10 亿元,占比 40.49%。

可以看出,老牌名山的优势是旅游资源集中,景区在门票、索道经营业务上拥有不可复制的优势。并且,经过多年发展,峨眉山的产业链资源丰富,已成为涵盖景区门票、索道、宾馆饭店、茶业、演艺、旅行社、旅游商品、广告传媒、旅游大数据信息技术和软件开发等板块的大型综合类文旅上市公司,为游客提供 " 吃、住、行、游、购、娱 " 全方位服务。加之越来越便利的交通,峨眉山景区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

后来于 2015 年上市的九华旅游公司,上市前就被业内诟病基础设施落后,接待能力趋于饱和,经营业绩也已见顶回落。因此,上市后的公司利用募集资金进行了天台索道改建、东崖宾馆改建、西崖宾馆新建等项目的投资,提升了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

还有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普陀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虽多次因正义被迫撤回 IPO 申请,但其如今已更名为舟山旅游,与上级相关部门对接沟通,准备重新申请上市。

除了这些老牌旅游公司凭借天时地利人和上市,寺庙还有其他方式玩转资本,投资就是其中之一。

比如上海的玉佛寺,因其出色的投资能力被称为 " 最懂投资的寺庙 "。早在 2009 年,玉佛寺启动了 " 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 ",为符合条件的创业者提供贴息贷款,助力创业项目发展。

饿了么是 2009 年第一届受益者,其创业团队在相关创业大赛中获得最高额度 10 万元全额贴息贷款。除饿了么外,盛视天橙、帝亚实业、威佩网络科技、贝孚幼儿教育等多个项目也获得过资助。截至 2020 年,基金累计资助创业项目 219 个,成功率达 80% 以上。

此外,各类资产过亿乃至上百亿的寺庙也纷纷成立基金会,涉足投资、文化旅游、水业、艺术团、网络科技甚至客运行业,硬生生把寺庙开成了多元化集团。

具体而言,深圳弘法寺设立了弘法寺慈善功德基金;厦门普陀寺也成立了普陀寺慈善会;山西五台山直接控股了 15 家企业,除了传统寺庙项目,还涵盖投资、文化旅游、水业、艺术团体、网络科技、客运等多个领域。

当然,国内还有不少寺庙围绕与寺庙文化相关的领域,如文化发展、素食餐饮,甚至房地产、制造业等开设投资公司。比如少林方丈释永信在 2008 年创办的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 100 万人民币,目前对外投资了 14 家企业,涉及制造业、房地产业等。

这些寺庙凭借庞大的客流量和繁杂的营收项目,才一步步让 " 寺庙经济 " 成了年轻人眼中的香饽饽。

不过,也有诸多业内人士和担心自己变成韭菜的消费者,质疑这种寺庙经济是否存在智商税,是否具有持续性?

玄学智商税?

众所周知,成本不高的手串,在寺庙的经过开光,价格高至几百上千不等;灵隐寺 30 元门票只是 " 开胃菜 ",普济寺 160 元、普陀山 210 元的门票才是 " 硬菜 ";静安寺延生禄位 2000 元 / 年;陕西法门寺牌位供奉 1000 元一年,如若需要在初一和十五随堂参加法会,价格将上涨到 2000 元 / 年。

当祈福变成 " 付费解锁 ",当功德箱开始支持扫码支付,普通香客的信仰体验正在被高消费门槛劝退。更扎心的是,寺庙的钱究竟流向了哪里?

不少人为此吐槽,如今寺庙的规模是越来越大,和尚也越来越圆润,可这些寺庙也如 " 貔貅 ",钱只进不出,难得见其主动捐助社会公益项目。

寺庙作为一个弘扬佛法、劝人向善的场所,固然需要有经济收入,但也不应该变得太过功利和商业气息太浓。

不过,也并非所有寺庙都如此。辽宁大悲寺的僧人坚持清苦生活,禁止香客捐钱,靠托钵乞食过日子;终南山隐修寺庙把捐款全数资助留守儿童;上海报恩寺的智祥法师三十年如一日救助流浪动物,用行动诠释 " 慈悲为怀 "。这些寺庙的存在,像一盏盏微光,照亮了信仰与商业化之间的平衡点。

另一方面,最近两年,线上有诸多玄学经济。从直播间千元 " 招财 " 水晶到 8.8 万线上风水服务,玄学经济正收割着现代人的焦虑狂欢。曾经以历史价值为核心的古董交易,如今被赋予开光、风水、转运等神秘色彩,形成年产值超千亿的灰色产业链。

某直播间内,一串号称 " 雍和宫同款 " 的白水晶手链被标注 " 能量净化 "" 招财纳福 " 功能,售价从 30 元炒至上千元,主播宣称:" 戴上它,客户追着你签单!" 而在高端市场,某寺庙推出的微信头像开光服务标价 3000 元,宣称 " 换头像改运势 ",竟吸引数百人排队。

对消费者而言,还需要分清现实的焦虑和古老的迷信,辨别套路和智商税。

不过,回到寺庙经济本身。旅游公司想赚钱无可厚非,但当各种消费充斥着寺庙时,其文化价值就会被稀释。未来寺庙经济的发展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让商业化为信仰服务,而不是让信仰为资本打工;让寺庙的宗教属性和文化内涵得以延续,而善款流向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