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2025年香港餐饮市场有点冷

访客 2025-05-12 17:31:41 73786
2025年香港餐饮市场有点冷摘要: 2025 年香港餐饮市场进入调整期凌晨六点的香港上环街头,海皇粥店招牌已被拆卸,昔日的 " 百年粥王 " 终究没逃过结业命运。同一天,金装炖奶佬、元洲牛肉面等多家老牌港式餐饮同时撤...

2025 年香港餐饮市场进入调整期

2025年香港餐饮市场有点冷

凌晨六点的香港上环街头,海皇粥店招牌已被拆卸,昔日的 " 百年粥王 " 终究没逃过结业命运。同一天,金装炖奶佬、元洲牛肉面等多家老牌港式餐饮同时撤场,引发全城热议。

这不是孤立现象—— 2025 年上半年,香港餐饮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荡,大量本土品牌接连倒下,行业寒冬已至。

01 连锁品牌纷纷退场,香港餐饮结业潮席卷而来

自去年起,香港餐饮行业便陆续有诸多品牌接连倒闭。进入 2025 年上半年,这场结业潮依旧汹涌。

1、一方面,有着香港首间连锁粥店之称的 " 海皇粥店 " 全面停业,拖欠百万港元薪资。

海皇粥店于 1992 年创立,以 " 现代化粥店 " 概念切入市场,主打广式粥品,兼供应大量汤粉和时令小食,采用连锁管理模式,成为香港首家连锁粥店。

在巅峰时期,海皇粥店于港九新界开设 30 间分店,日销 1.6 万碗粥。然而,自 2024 年起,海皇粥店陆续闭店,8 个月内多家门店关闭。

5 月 7 日,母公司海皇国际董事局发布公告,基于经营环境与财务状况恶化,决定终止全部业务,关闭所有门店及办公室。

至此,海皇粥店今年剩余门店全面结业,停业时该公司向全体员工发布终止雇佣合同通知。

值得注意的是,有员工反映海皇粥店自去年起开始拖欠薪资。5 月 8 日,劳工处收到 80 名员工求助,问题主要涉及欠薪及解雇补偿等,涉款达 800 多万港元。

不久后,海皇粥店的两名创办人对外表示,虽已动用 3000 万港元私人资金填补公司亏损,但仍无力回天,其他股东纷纷退股,遂决定清盘。

海皇粥店的结业令无数粉丝惋惜。有顾客感慨:" 粥很地道、品质佳,适合老人食用,实在可惜。" 不少香港市民认为:" 海皇粥店的离去,意味着一段熟悉的城市记忆成为历史。"

当然,也有食客觉得这实属正常,认为该店食物并非特别美味,价格偏高," 并非大众化选择,结业后去其他粥店即可 "。

2、另一方面,仅半年时间,多个扎根香港多年的连锁品牌接连闭店。

连锁茶餐厅 " 金装炖奶佬 "1981 年创立,起初为甜品店,1987 年转型为港式茶餐厅。巅峰时期,港九新界设有 24 家门店,还推出 " 炖奶佬主理 " 包装零售食品。

如今,美孚的最后一间门店张贴告示,因租约期满,于 5 月 29 日全线结业,44 年经营历程就此画上句号。

深水埗知名台式牛肉面专门店 " 元洲牛肉面 ",过去十年发展迅猛,在长沙湾、旺角等地接连开设多家分店。

该店招牌菜有台式红烧牛肉面、清汤牛肉面及醉鸡拉面等,食材优质,汤底真材实料,份量充足。疫情期间还推出平价饭盒惠民。本月,其所有门店正式停业。

连锁粥店罗富记今年 1 月关闭全部门店,对外宣称因老板退休,结束 70 年的品牌经营。作为老字号,罗富记长期供应皮蛋瘦肉粥、云吞面等招牌粥品面食,深受本地人和游客喜爱,其结业令人感慨。

2017 年开业的连锁台式餐厅六两三,主打无添加味精的台式料理,招牌菜有红烧牛肉面、干拌面及各类台式小吃。

开业之初备受媒体关注,人气颇高,但于今年 4 月全线结业,其经营团队称此举是因移民潮和消费者海外消费倾向,决定暂时退出市场。

大型餐饮集团也面临经营压力而关门。2025 年 2 月,太兴集团旗下的稻埕饭店全线结业;稻香集团的 " 稻坊 "、金记集团的 " 丽香园冰室 " 等也陆续停业。

曾经辉煌的香港餐饮业,如今大批承载市民记忆与情感的餐厅纷纷结业,令业内人士惋惜 " 辉煌不再 ",也引发大众对行业发展走向的深入思考。

02 多重困境交织,香港餐饮业负重前行

从街头小店到连锁大牌,香港餐饮业正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倒闭潮。那些曾人声鼎沸的茶餐厅,如今只剩 " 吉铺招租 " 的告示;那些承载数代人记忆的老字号,一朝之间沦为历史书中的注脚。这绝非普通的市场洗牌,而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剧烈震荡。

那些倒闭的餐厅,哪一个未曾门庭若市?哪一个不是凭借真材实料在香港立足?然而如今,却如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倒下。为何香港餐饮业正集体陷入这般困境?

造成香港餐饮行业当下困境的,是多重结构性矛盾交织的结果,既有外部环境变迁的 " 天灾 ",也有企业自身僵化不前的 " 人祸 "。

1、从消费视角看,本地消费外流、游客消费疲软致使香港餐饮消费力出现断层,并引发市场空心化。

2018 年 9 月 23 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通车,香港接入国家高铁网络,与内地的时空距离瞬间缩短。同年 10 月 24 日,港珠澳大桥开通,进一步强化了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联系。

此后,港人北上消费蔚然成风,年均客流突破 5300 万人次。2023 年,港人在深圳非现金消费达 86 亿元人民币,消费笔数超 3500 万笔,同比激增约 70% 和 220%。

2024 年,港人北上人次飙升至 8191 万,按年增长超五成,消费总额逼近 557 亿元,较 2023 年多花费近 200 亿元。

在 " 反向消费 " 浪潮下,港人消费重心加速向内地转移,香港连锁餐饮业冲击首当其冲。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会长黄家和透露,2025 年复活节假期,香港餐饮业生意额实际跌幅达三成,部分高端餐厅业绩近乎腰斩。

本地客源持续流失,消费力显著下滑,游客消费也显疲态。2024 年访港旅客总量 3400 万人次,仅为疫情前的一半。油尖旺等传统旅游旺区的餐饮消费份额较疫前萎缩 1.2 个百分点。香港餐饮市场深陷困局,迫切需要探索破局之法。

以谭仔国际为例,其 2024 财年营收断崖式下跌,全年收益增长率仅 4.8%,同年关闭四间表现欠佳的深圳门店。据 2024 年财务报告分析,原因在于北上旅游愈发便捷,加之内地餐饮价格优势明显,吸引越来越多港人跨城消费。

2、从成本视角看,租金高昂、人力成本飙升、食材成本上涨,如 " 三座大山 " 般压得连锁品牌喘不过气。

香港连锁餐饮面临巨大压力的,当属成本这一 " 三座大山 ",层层挤压下利润空间几近枯竭。首当其冲的是租金成本,令连锁餐饮续约困难重重。

香港商业租金长期位居全球榜首,核心地段月租高达 25 万港元,更有按 " 三按一付 "(三个月押金加一个月租金)缴纳的情况,负担之重不堪想象。在香港,餐厅租金占比通常达餐饮成本的 20% - 30%。

以 " 柠濛濛手打香水柠檬茶 " 为例,其在社交媒体自曝:算上租金、水电、人工,开一家店需投入 3 千多万港币,高昂租金犹如悬在餐饮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人工成本同样步步攀升。洗碗工月薪从三年前的 6000 港元涨至如今的 1.5 万港元,人力成本飙升使招聘变得极为艰难。海底捞香港的招聘数据显示,全职服务员月薪在 1.8 万 - 3.5 万港元之间,即便如此仍一工难求。

更添压力的是食材成本——受全球供应链波动影响,牛肉、海鲜等进口食材价格同比上涨 10% - 15%。某主营海鲜料理的餐厅坦言:每道菜食材成本激增 10% - 20%,售价却因市场竞争无法同步提升,利润空间被极大压缩。

租金、人工、食材这三座大山环环相扣,层层施压。众多餐饮企业营业利润大幅缩水,最终无力承担各项成本,只能无奈选择结业。香港餐饮市场的经营环境愈发严峻,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3、从自身视角看,传统业态创新不足,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

不少连锁餐厅客流下降,除外界因素外,自身问题也十分突出。许多香港连锁餐厅的产品模式、服务方式仍停留在老港式年代,与时代脱节。

服务层面,香港本地连锁餐厅的一些传统规矩——限时用餐、最低消费、禁止外带食物,高峰时段还强制拼桌——在进军内地市场后依旧沿用,完全无视内地消费者的习惯与需求,自然引发强烈不满。有消费者吐槽:" 在内地喝早茶还要被催着离场,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产品层面,香港许多连锁餐厅长期固守固定菜单,菜品更新迟缓。茶餐厅的招牌菜多年不变,依旧是黯然销魂饭、叉烧滑蛋饭、菠萝包这 " 老三样 "。某连锁品牌负责人私下抱怨:" 推新菜要重新培训厨师,成本高得很,不如守着老本赚快钱。"

装修风格上,众多港式连锁餐厅深陷港式怀旧风的怪圈,千篇一律的霓虹灯招牌、仿古瓷砖墙,令人审美疲劳。有年轻食客调侃:" 走进任何一家港式茶餐厅都像穿越回八十年代,能否给年轻人的眼睛放个假?"

口味方面,传统港式菜品口味相对单一,甜品偏甜、粥品过稠、烧味偏咸。在健康饮食潮流席卷全球的当下,这些高糖、高盐、高脂肪的传统菜品,对注重健康、追求低糖或多样化口味的年轻消费者而言,吸引力自然大打折扣。

03 结业潮冲击,香港餐饮开始效仿 " 内地模式 "

尽管香港餐饮业整体呈下行态势,但 2024 年第四季度食肆总收益达 275.66 亿港元,按年微升 0.4%,终于扭转连续三个季度的下跌局面。

其中,刚需主导的快餐店异军突起。这类高性价比餐企表现强劲,收益从 2023 年 Q1 的 56.79 亿港元飙升至 2024 年 Q2 的 63.35 亿港元,升幅达 11.6%,全年保持高位运行。

这印证了一个铁律:刚需与性价比才是抗周期的核心竞争力。敏锐的香港餐饮从业者迅速跟进,在本地掀起一场 " 性价比革命 "。

以风靡全城的 " 两餸饭 " 为例,其门店数量一度激增至 300 多家,还涌现出岱民等连锁品牌,部分单店规模超 40 家。

" 两餸饭 " 的爆红秘诀在于 " 划算 "。菜品融合中西特色,既有咸蛋煎肉饼、鱿鱼干等传统粤菜,又有红酒炖牛腩、烤肉片等异国风味,甚至还有菠萝炒饭这类东南亚风情美食。

价格更是亲民至极,17 - 80 港元(折合人民币 14 - 68 元)就能搞定一餐,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堪称 " 餐饮界拼多多 "。

有店家推出 45 港元的蒜蓉开背龙虾,硬生生把食客逼成晨间候鸟——清晨 6 点就开始排队!

除 " 两餸饭 " 外,自助模式也在香港大受欢迎。香港大喜屋集团旗下的 " 千海水产 " 首创本地海鲜自助模式,直接借鉴内地经验。

店内自捞海鲜区颇具特色,巨型水缸内养殖着鲍鱼、大头虾、三点蟹、濑尿虾、贝类等十余种生猛海鲜,顾客可自行挑选打捞,由店员清洗处理后凭号码牌取回烹煮。

除自捞海鲜外,自助区还提供多达 120 款美食,涵盖冷盘、热荤、蒸笼点心、自制甜品、哈根达斯雪糕,以及生啤、自制冷泡茶等多款饮品。

该品牌两家门店面积均超 10,000 平方呎,采用日式装潢风格,座位宽敞,环境优雅。门店开业首日便门庭若市,人气爆棚。

与此同时,内地 " 平民快餐 " 模式也在香港落地生根。这类餐厅采用 " 小炒 + 自助 " 模式,环境干净整洁,提供咕噜肉、炸猪排等经典港味美食,米饭还能无限续添。

最实惠的是价格——两荤一素比传统茶餐厅贵不到 10 港元!难怪打工仔们惊呼:" 终于找到上班族食堂!"

除性价比餐饮在香港盛行外,部分秉持传统、专注手工技艺与怀旧风格的香港酒楼,也成为众多内地游客的打卡之地。

以旺角伦敦大酒楼、中环莲香楼等老字号为例,即便遭受 " 港人北上 " 消费分流的冲击,其茶市生意却不降反升,成为内地游客的热门打卡点。

这些老字号成功的诀窍在于转变经营思路——从聚焦本地食客,转变为保留传统经营模式与装修环境,凭借怀旧特色吸引外地游客,并将怀旧元素运用到极致:

一方面,传承传统 " 点心车 " 的怀旧文化,服务员推着点心车在茶楼穿梭,顾客能自行到点心车挑选点心,这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另一方面,供应怀旧老广点心,如用老面种制作的马拉糕、甘香丰腴的猪润烧卖、香甜软滑的蛋黄莲蓉包等,唤起人们对往昔的回忆。

此外,店内空间有限,采用搭砌方式,桌椅紧凑摆放,顾客需与他人拼桌,营造出热闹拥挤的传统茶楼氛围。

最后,坚守手工制作,正如莲香楼老师傅凌晨三点备料的坚持,这份 " 人情味 " 是预制菜无法替代的。

结语

2025 年香港餐饮市场进入调整期,短期阵痛难免,但适者生存的洗牌可能推动行业向更高效、更贴合本地需求的方向进化。对于从业者而言,控制成本、精准定位客群及灵活运营将成为关键生存策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餐饮 O2O",作者:小贝,36 氪经授权发布。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