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大开又大合,阿里还有不甘心

访客 2025-05-11 17:17:19 25603
大开又大合,阿里还有不甘心摘要: 几大核心战役怎么打?距离那场声势浩大的「1+6+N」变革已过去足足两年,阿里终于通过「外卖」找回了感觉。五一期间,上线仅 6 天的淘宝「闪购」宣布单日外卖订单突破千万。这一成绩毫不...

几大核心战役怎么打?

大开又大合,阿里还有不甘心

距离那场声势浩大的「1+6+N」变革已过去足足两年,阿里终于通过「外卖」找回了感觉。

五一期间,上线仅 6 天的淘宝「闪购」宣布单日外卖订单突破千万。这一成绩毫不逊色于京东,也让被美团压制多年的饿了么「重见天日」。

「闪购」首战告捷,与其说是边缘化的本地生活业务主动参战,不如看做是阿里巴巴重启业务扩张的小试牛刀。

这层窗户纸在阿里日前一天被捅破。5 月 9 日,阿里集团 CEO 吴泳铭发在内网论坛发帖,接下来阿里将以饱和式投入的打法,聚焦于几大核心战役。阿里将以全局价值最优来制定集团各业务的协同策略。

这几乎就差宣告,阿里将从两年前分拆的「1+6+N」,重新回到「一个阿里」。毕竟马云说过,战略调整了,组织没调整,等于没战略。

01 从剧烈分拆到复合 阿里这两年经历了什么?

2023 年 3 月 28 日,伴随着时任 CEO 张勇的一封全员信,阿里正式宣布启动「1+6+N」的组织变革。即在阿里集团之下,设立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国际数字商业、菜鸟、大文娱等六大业务集团和多家业务公司,各业务集团对经营结果负总责。

在此之前的两年,内有反垄断整改压力,外逢中概股至暗时刻,阿里走入历史上少有的一段灰暗时期。作为中概股龙头,阿里市值 16 个月内缩水三分之二。

回过头看,互联网行业遭遇结构性挑战,分拆可能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当时有专家曾分析称,这个体量的公司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重新划分利益,才能实现边界突破。

理想情况下,分拆后各业务公司也将获得更高估值和市场份额。

但不能忽略的是,这次分拆并非是业务壮大或创新驱动,而是以资本市场为导向的一次变革。

启动变革两个月后,阿里宣布彻底拆分阿里云,盒马将伺机上市。半年后,盒马宣布暂缓上市,阿里云暂停完全分拆,吴泳铭接替张勇成为阿里巴巴新任 CEO。去年底《金融时报》有关阿里分拆的一篇报道中,张勇离开阿里云被解读为分拆计划瓦解的第一个迹象。

《晚点 Latepost》当年对此评价为:一家千亿美元市值公司宣布一个如此剧烈的拆分改组计划,又因实际情况变化,不到半年时间重新调整,这样的情况全球鲜有。

针对这次分拆,有员工曾在社交网络吐槽,称阿里这几年节节败退的原因,是对拼多多等竞对的傲慢,战略的摇摆。身为一线员工他也能感受到组织架构的频繁调整,这让他体会到与过去阿里不同的浮躁。

可以看到即便是以组织能力见长的阿里,在公司重大转折关口,也显得手足无措、自乱阵脚。

事实上,在宣布分拆六大业务近两年后,计划的大部分内容已被阿里巴巴集团 CEO 吴泳铭和董事会主席蔡崇信取消或暂停。

2024 年 9 月,集团又将淘宝天猫集团、国际数字商业集团,1688、闲鱼等整合成为阿里电商事业群,任命蒋凡为 CEO。「1+6+N」名存实亡。

但组织架构中的遗留问题依然存在。有阿里员工反映,公司内网有隔离,且许多业务线之间的人才流动受到阻碍,转岗其他事业群组需要先离职,然后再通过人力面试流程,办理入职。不过过往工作年资会被清零。

02 几场核心战役:即时零售、电商和 AI

当下重提「一个阿里」,用吴泳铭的话说,因为要打几大核心战役。

阿里又到了握紧拳头进攻的时刻,需要聚拢资源。从近来高层表态和业务动作来看,这几大核心战役应该指的是电商、AI 和即时零售。

先来看电商板块。电商一直是阿里的基本盘,但在前几年却显得摇摇欲坠。一个关键节点是 2020 年,拼多多活跃买家数超过了阿里。到 2023 年 11 月 28 日,拼多多 Q3 财报后股价飙涨、几乎追平阿里,阿里员工内网发帖称,「着实吓一跳,那个看不起眼的砍一刀,快成老大哥了。」此后马云罕见现身评论区,回复「坚信阿里会变,阿里会改」。

▲马云在阿里巴巴内网回复员工发帖

淘宝天猫所面临的竞争压力无需多言。2022 年 -2024 年上半年,在全行业卷低价、卷仅退款的过程中,淘天也难以独善其身。在方向上,马云提出「回归淘宝」。

2024 年下半年,行业无序竞争接近尾声,天猫淘宝逐渐回调到自己的节奏。

在核心电商业务增速放缓时,蒋凡临危受命,接管阿里海外数字商业板块。他抗住了压力,仅三年时间,就将阿里海外商业打造成其增速最高的业务。

蒋凡上任后,将淘天海外、Lazada、速卖通跨境业务全部整合到速卖通统一管理。彼时,阿里海外业务在集团营收占比极低,而到了 2022 年底,海外业务开始连续多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

2023 年,海外数字商业板块被正式确立为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是「1+6+N」中的 6 个业务集团之一。同年,蒋凡以全球速卖通和 Lazada 为主攻手,以性价比模式推动跨境 + 本地模式落地。 2023 年速卖通市场份额不断扩张,与 Temu、SHEIN 和 TikTok 并成为中国电商出海四小龙。

阿里国际电商业务的增速耀眼,在最新年报中,该板块收入同比增长 32% 至 377 亿元,速卖通 Choice 订单占比达 70%。

电商与阿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此时能打胜仗的只有蒋凡。不出意外,2024 年 9 月,阿里的命脉、淘宝天猫的权杖又交到了蒋凡手中。

▲蒋凡 现任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首席执行官,阿里电商事业群 CEO

此时,国际电商盈利路径已经比较清晰,蒋凡的重任之一是带领淘宝天猫重回到稳定增长区间。

当主流电商平台都从「卷商家」的极端转向为商家减负、追求良好营商环境,此时正是淘宝天猫回归初心、「做自己」的好时机。

从今年一系列动作来看,在「回归淘宝」的同时,蒋凡也在重新调整天猫策略,通过加大真金白银激励、深挖站内外流量、提升会员权益等方式,撬动商家在淘系投入更多资源。

第二场战役在即时零售板块。这里阿里应该感谢京东。京东外卖的高举高打,以及通过外卖拉动即时零售(进场电商)的思路,想必是启发了阿里。当然,阿里再不出手,饿了么可能真就变成一步死棋。

阿里的即时零售业务此前散落于淘宝、饿了么、盒马等不同业务线。4 月 30 日,淘宝天猫旗下即时零售业务「小时达」升级为「淘宝闪购」。闪购拿下淘宝 App 首页一级入口,同一天,饿了么官宣「饿补超百亿」正式启动。从网友晒出的各家茶饮到手价格来看,饿了么此轮补贴力度不输京东。

▲各家茶饮在此次补贴中外卖价格降至个位数

有了补贴和淘宝首页流量加持,饿了么单量很快追上京东。5 月 5 日,饿了么官宣其来自淘宝闪购的单日外卖订单量已经超过 1000 万单。此前,饿了么全年订单仅在 2000 万上下。

这无疑给一向边缘化的饿了么注入了强心剂。2021 年 7 月,基于地理位置的高德、本地生活(饿了么 & 口碑)、飞猪组成生活服务板块。由高德 CEO 俞永福统一管理。尽管俞永福时期本地生活动动作频频,但似乎始终不得要领。

▲口碑网曾是阿里本地生活版块业务的代表

过去三年,饿了么亏损逐年缩减,高德市场份额持续提升,但都无法掩盖其在集团内部的尴尬定位。

如今,饿了么彻底融入淘宝闪购,打通两家公司的流量和运营。除了饿了么,通过闪购,阿里天猫半日达前置仓、盒马等都能统一进同一入口,这种以高频带动低频的打法天然适合流量饥渴的阿里。

饿了么快速增长的单量也证明,即时配送只是阿里固有主业的延伸,对阿里来说进攻门槛或许并不高。这是饿了么的出路,也是淘天目前能看到的最大增长机会之一。

比起京东和美团,阿里的现金流显然要充沛很多。这也意味着淘宝闪购应该经得住长期亏损。

即时零售是典型的需要多个业务方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和长项的关键战役。之前自负盈亏阶段,饿了么的目标是减亏,自然无心恋战,大概也掏不出百亿补贴。只有走到「一个阿里」,才能协调各业务线为了长远价值互相配合。

第三场核心战役是云和 AI。

2023 年 11 月,在宣布要独立上市 6 个月后,阿里宣布决定终止阿里云分拆。决定取消云业务分拆计划时,阿里股价遭受重创。原本人们认为拆分将为股东创造更多价值增量,但 IPO 计划取消令市场恐慌。

此前有分析人士称,重回阿里集团,是现阶段对阿里云最有利的选择。因为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云计算业务将维持高资本投入。

放眼未来十年,AI 无疑是最确定性的机会。不同于腾讯、字节在 AI 领域的从容,腹背受敌的阶段,AI 和云也是阿里的那张新船票。

但这张船票价格不菲。此前《华尔街 · 日报》曾报道,尽管微软大模型 GitHub Copilot 每月收费 10 美元,但微软平均每个用户每月倒贴超过 20 美元。可以看出,这一轮 AI 军备竞赛中,砸钱不仅是基础,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未必能产生可观利润。

▲ GitHub Copilot 的价格表

即便是家底丰厚的科技巨头 AI 投入始终是个无底洞。对阿里云来说,有了 AI 和集团的兜底,才有源源不断的技术和资金供给。

此前吴泳铭承诺,未来三年将是阿里集团历史上云计算和 AI 基础设施最集中的三年,计划 3800 亿投入,远超过去十年总和。

拉到更长的维度看,阿里云的需求和算力空间都刚刚被释放。AI 资源打通后,将减少各事业部的重复技术投入,加速 AI、大数据的底层技术开发和共享。

眼下阿里 AI 的布局已经基本完成。一边是阿里云、钉钉、Qwen 模型及开源生态,一边是淘天、夸克等 C 端场景。可以说 AI 这场硬仗,阿里从各个维度都做好了准备。

这个过程中,可以确定的几点变化是——

AI 加持下,钉钉的战略地位升级,商业化被暂时放到一边,AI 产品打造成为优先级最高事项。吴泳铭此前表示,钉钉作为集团最重要的面向 ToB 的企业级 AI 应用,未来将借助 AI 重塑企业内协作和协同场景。

看似不赚钱的 Qwen 开源模型,也在过去一年给阿里云带来实实在在的增长。在 Hugging Face 2024 年全球排名前 10 的开源模型中,全部都是阿里 Qwen 的衍生模型。同时 Qwen 占到全球开源模型下载量的四分之一。

▲ Hugging Face 2024 年全球开源模型榜单

4 月 29 日,Qwen 团队官方正式发布了最新一代大语言模型 --Qwen3,将多个重量级模型悉数开源,标志着大模型生态迈入一个全新阶段。

乐观之处在于,这些技术的突破并非没有落地场景。在 B 端,通义千问优化搜索算法,使得点击率提升 17%,而在 C 端,夸克 App 日活突破 6000 万,AI 文档处理量月增 300%。在最为直观的收入结构上,AI 相关产品已经连续 6 个季度三位数增长,占云收入比重达 18%。

事实上,马云几次露面并不是推动阿里股价攀升的真正原因。AI+ 云的华丽转身,才是阿里重新具备想象空间的关键。

▲ 5 月 9 日马云现身阿里总部 图源:社交平台

此时此刻,阿里无疑希望举全集团之力,共同做大 AI 这块蛋糕。没有腾讯那样的流量控制,生态协同、内部合力才是阿里最强的竞争力。

从电商、即时零售、AI 战局来看,如果说当年分拆是迫不得已,那么如今融合也是大势所趋。

03 转守为攻 回归一个阿里

阿里对此次外卖大战的快速响应,淘宝的防守反击,AI 大模型冲榜、云业务重回高增长等一系列成果说明,阿里的战斗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似乎都在回来。

今年以来,阿里股价累计涨幅已超过 40%。在大模型带动下,阿里云 2024 年营收增速、利润水平都在不断回升,利润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 2024 年至今阿里股价持续爬升

美中不足的是,尽管股价、业绩重回三年新高,但可以预见有关组织变革的阵痛还将持续。比如,依赖于集团资源的业务,如钉钉、菜鸟等将有明显受益,而依托于独立创新的业务如盒马、夸克能否继续自主性和灵活性有待观察。

最新财报中,淘天 26% 营销费用只换来低个位数的 GMV 增长,钱越花越多,用户增长越来越慢,叠加线上零售整体的缓慢复苏,基本盘淘天所面临的挑战依然很大。

高增长时代已成过去式,如何在对存量的精细化运营中博取稳定增长,这应该是蒋凡的强项。

在 AI 方面,如果真要验证 AI 落地水平和各部门的协同成果,2025 年可能是分水岭。

「所有伟大的公司都诞生在冬天里。AI 电商时代刚刚开始,对谁都是机会,也是挑战。」今年 4 月的那次讲话中,马云已经提前预判了所有——毕竟对阿里这样的巨头来说,未必能够像初创公司一样轻松转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降噪 NoNoise",作者:墨迪,36 氪经授权发布。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