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人人乐又站在“退市”边缘

访客 2025-05-10 14:09:56 10418
人人乐又站在“退市”边缘摘要: 人人乐的境遇,并非孤立的个案,它更像是整个传统商超行业在时代洪流冲击下集体困境的一个缩影。作者 / 十里 ;ID/lingshouke;*ST 人乐退市警钟敲响在中国零售业版图上占...

人人乐又站在“退市”边缘

人人乐的境遇,并非孤立的个案,它更像是整个传统商超行业在时代洪流冲击下集体困境的一个缩影。

作者 / 十里 ;

ID/lingshouke;

*ST 人乐退市警钟敲响

在中国零售业版图上占据一席之地近三十年的知名连锁超市品牌——人人乐,正站在接近其 A 股旅程的终点处。

一纸来自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预示这家老牌企业的资本市场故事或将画上句号。

5 月 7 日晚间,*ST 人乐(002336.SZ)公告披露,已于前一日收到深交所拟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的告知。

告知书的内容称,"2024 年 4 月 22 日,因你公司 2023 年度经审计的净资产为 -3.87 亿元,你公司股票交易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025 年 4 月 30 日,你公司股票交易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后的首个年度报告显示,你公司 2024 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 -4.04 亿元,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你公司触及本所《股票上市规则(2025 年修订)》第 9.3.12 条第一款第二项、第三项和第五项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本所拟决定终止你公司股票上市交易。

这一消息的背景,是其姗姗来迟且内容惊人的 2024 年年度报告。原定于 2025 年 4 月 26 日发布的年报,直至 4 月 29 日收盘后才 " 压线 " 公布。

年报数据显示,*ST 人乐 2024 年净利润亏损 1730 万元,净资产为 -4.04 亿元。

这份成绩单与公司在 2025 年 1 月 28 日发布的业绩预告形成巨大反差。彼时,公司曾预计 2024 年末净资产可达 0.23 亿元至 0.73 亿元,归母净利润预计为 4.10 亿元至 4.60 亿元。如此剧烈的 " 业绩变脸 " 震惊了市场。

对于业绩的骤然转向,*ST 人乐解释称,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根据会计师最新取得的资料,公司出售持有的西安人人乐商品配销有限公司、西安高隆盛商业营运管理有限公司,不满足在 2024 年 12 月 31 日确认股权转让收益的条件。

其二,结合 13 家股权转让子公司 2024 年度代垫款最新回款情况,根据公司取得的最新情况谨慎判断,截至公告日未归还的代垫款项 1.11 亿元存在很可能无法收回的风险,对未收回的代垫款项全额计提坏账准备 1.11 亿元。

这套操作,翻译过来就是:靠 " 卖崽 " 和 " 卖家当 " 续命的算盘,结果打了个劈叉。虽在会计处理上力求合规,却难掩公司在重大资产运作和风险评估上的不足,以及可能存在的为短期 " 保壳 " 而进行的过于乐观的预期。

伴随年报一同发布的,还有《关于公司股票停牌暨可能被终止上市的风险提示公告》。*ST 人乐坦承,公司可能因触及三项退市条款而被深交所摘牌:

一是,2024 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值,触及相关股票上市规则的退市情形。

二是,年审会计师对公司 2024 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三是,年审会计师对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多重退市条件叠加,人人乐的 A 股之路已基本走到尽头。

自 2025 年 4 月 30 日起,*ST 人乐股票已实施停牌,停牌前的股价定格在 3.69 元 / 股,总市值为 16.24 亿元。而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公司股东户数仍有 1.375 万户,按停牌前市值计算,人均持股市值约 13.95 万元。

一个曾经的零售巨头,在资本市场的估值已跌入谷底。

保壳失败?

人人乐的退市危机并非一日之寒,其背后是长达数年的经营困境和艰难的 " 保壳 " 之路。

成立于 1996 年 4 月的人人乐,是中国最早的本土连锁超市品牌之一。从深圳首店起家,逐步将总部设于此地,并将西安等地发展为其早期重要的外埠市场。

2010 年 1 月,人人乐成功登陆深交所,迎来了高光时刻。其门店数量一度接近 150 家,并在 2010 年至 2016 年间,连续七年实现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峰值曾达 129.1 亿元。

然而,辉煌过后,人人乐也曾数度面临经营困境,分别在 2014-2015 年及 2017-2018 年录得亏损,但均通过出售资产等方式涉险 " 保壳 "。

到了 2019 年,公司控制权易手," 曲江系 " 入主。在 " 曲江系 " 掌舵的五年间,线下零售业承受巨大压力,市场环境日益艰难。人人乐营收逐年下滑,自 2021 年起陷入持续亏损,至 2023 年净资产已转为负值。

为保住上市地位,ST 人乐在 2024 年展开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资本运作。

公司先后公告拟公开挂牌转让旗下 14 家子公司股权(包括 13 家经营门店的公司和 1 家物流公司天津配销)及相关债权,并出售西安高隆盛和西安配销的全部股权。

这些资产处置在 2024 年下半年逐步落地:9 月底,天津配销以 2.39 亿元转让给天津优达集团;12 月初,13 家门店子公司以象征性的 13 元价格转让给成都惠顺多,相关债务也随之转移;12 月中旬,西安高隆盛和西安配销分别以 6.05 亿元和 2.79 亿元的价格确定了受让方。

这一连串堪称 " 清仓式 " 的资产甩卖,其核心逻辑:止损、减负、回笼资金,寄望于通过资产处置产生的非经常性损益,强行将岌岌可危的净利润与净资产从悬崖边拉回 " 正轨 "。

审视其财报细节,被剥离的 13 家门店公司,其评估值合计已是惊人的 -210,767.70 万元,早已陷入严重资不抵债的泥潭。甩掉这些 " 包袱 ",无疑能让资产负债表在短期内看起来 " 轻盈 " 一些。

可这种 " 断臂求生 " 式的自救,无异于饮鸩止渴,虽解一时之困,却也断绝了长远生机。

因此,即便经历了如此大规模的资产腾挪与业务版图的急剧收缩—— 2024 年末全国门店骤减至 32 家,当年营收同比锐减近半至 14.3 亿元;进入 2025 年一季度,营收更是同比断崖式下滑 77.81%,并伴随着 7962 万元的亏损。

人人乐最终仍未能扭转乾坤,可能会黯然告别 A 股的舞台。

跳出资本市场,人人乐多年来尴尬的市场定位也清晰可见。它仿佛被卡在了一个不上不下的 " 夹心层 ":论规模,远不及头部大型商超,难以摊薄成本,形成规模经济的护城河;论灵活性与便捷性,又逊色于遍布街巷的便利店,无法满足消费者即时性、碎片化的需求。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其商品结构、品质管控乃至品牌形象,都未能敏锐捕捉并有效迎合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消费者日益挑剔的偏好,导致其在货架琳琅、选择纷繁的时代,逐渐丧失了对顾客的吸引力。

当然,这或许,也正是当下许多传统商超共同面临的 " 高不成,低不就 " 的困境。

内忧不断

外部环境的恶劣固然是主因,但人人乐内部的 " 折腾 ",也加速了其沉没的速度。

" 曲江系 " 入主后,短短六年,董事长换了好几茬。2019 年 12 月,创始人何金明之子何浩出任董事长,他曾想搞新业态、触触网,但最终雷声大雨点小。

2023 年 8 月上任的侯延奎,则更像个 " 清算队长 ",主导了大规模的资产处置和门店关闭。正如上述一系列 " 保壳 " 操作虽在账面上通过资产处置一度带来了盈利的假象,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核心业务的亏损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性扭转。

就在人人乐风雨飘摇之际,侯延奎却突然 " 火线 " 辞职。2025 年 3 月 19 日晚间,人人乐一则突如其来的公告宣布,上任仅一年半的董事长侯延奎因个人身体健康原因申请辞去包括董事、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在内的一切职务。

其实,对于一家正在转型突围的企业来说,战略的摇摆和高层的频繁变动,是致命的内耗。新的战略还没来得及落地生根,主帅就换了,团队在一次次的重新适应和磨合中,错失了宝贵的市场窗口期。

这种内部动荡的直接后果,便是经营层面的持续收缩与失血。

人人乐的门店数量从巅峰时期的近 150 家,锐减至 2024 年末的 32 家。尤其在天津等区域市场,其关店动作更为迅猛决绝。据《天津日报》等媒体报道,人人乐在天津市的多家经营历史长达十年以上的标志性店铺已悉数关闭,其原因多指向拖欠房租、水电费等运营基本面的问题。

这种 " 关关关 " 模式,看似降低了成本,实则是品牌影响力的持续失血。当消费者在熟悉的街角再也找不到品牌的时候,也就从他们的心智中彻底消失了。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由于未能及时结清供应商款项,人人乐及其子公司的主要银行账户遭到冻结,这对于高度依赖现金流周转的零售企业而言,无异于扼住了咽喉,进一步加剧了其经营困境。

尽管在此期间,人人乐也曾尝试过一些改革举措,如试水仓储折扣店、精品超市等新兴业态,但这些浅尝辄止的努力,最终都未能激起市场的涟漪,收效甚微。

回望人人乐的过往,它也曾有过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曾站在中国大卖场业态发展的风口浪尖,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零售巨头在国内市场同台竞技。

然而,近年来其业绩却呈现出不可逆转的下滑趋势,营业收入从 2012 年 129.13 亿元的峰值,大幅萎缩至 2023 年的 28.53 亿元。即便是 " 曲江系 " 的注资输血,也未能将高悬其头上的退市风险真正化解。

人人乐的境遇,并非孤立的个案,它更像是整个传统商超行业在时代洪流冲击下集体困境的一个缩影。在消费变化与渠道变革的夹击下,传统商超普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与转型焦虑。

整个超市零售业正经历的 " 寒冬 ",不仅只影响了人人乐,所有的同行也在经受挑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灵兽 "(ID:lingshouke),作者:十里,36 氪经授权发布。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