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加薪,加成财务陷阱

访客 2025-04-30 13:28:36 67204
加薪,加成财务陷阱摘要: 近日闲聊,有人问了一个问题:古人没有养老金,老了之后怎么办?答案就是,养老金不是古代的人必须考虑的问题,大部分人干到干不动,就差不多活到头了。清代普通百姓的平均寿命大概在 30 岁...

加薪,加成财务陷阱

近日闲聊,有人问了一个问题:古人没有养老金,老了之后怎么办?

答案就是,养老金不是古代的人必须考虑的问题,大部分人干到干不动,就差不多活到头了。

清代普通百姓的平均寿命大概在 30 岁左右,当然,这么低的数字主要是因为婴儿死亡率高,拉低了整体平均寿命。但即使考虑这个因素,根据史料,普通百姓中只有 10% 的人活过了 60 岁,即使是在士大夫、富裕阶层中,这个比例也就是 20% 左右。

清朝从康熙到光绪的七位皇帝,寿命中位数是 57 岁,雍正、咸丰、同治和光绪都没有活过 40 岁,活过 70 岁的只有一个乾隆——皇帝也不过如此。

虽然有句话叫 " 养儿防老 ",虽然古代王朝崇尚 " 孝道 " 也为了减轻社会养老的负担,但这只是万一 " 老而不死 " 的后招,大部分人都等不到那一天。

但到了现代,医学的进步让人的寿命变长,1891 年,英国有 40% 的人寿命可以超过 70 岁,到今天这个数字是 90%,养老就真正成了一个社会性的普遍问题。

1889 年,德意志首相俾斯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政府主导的退休金计划,让 70 岁以上的人有资格从政府领钱。

但人类是永远不知满足的,没有要有,有要更好,养老金作为一项社会福利,最大的问题是太平均了,那些退休前收入相对较高的人,如果光靠退休金,生活水平就会大幅下降。

中国的公务员的退休金高于企业退休人员,是一直以来被诟病的制度安排,但这一次马斯克主导的一系列美国政府雇员改革,也捅开了这个黑幕,人们发现美国也存在公务员退休金高于企业员工的情况。

人们想要在退休后尽力维持生活水平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人是生活在 " 相对 " 中的动物,如果生来如此,我们就可以长期忍受贫穷,但很难忍受生活水平的下降和社会地位的相对下降。

而国家养老金毕竟是社会福利,讲的就是公平,你要想继续保持不变的生活水平,只能通过退休前的投资计划来实现。

所以在回答所有 " 我有多少钱,可不可以躺平 " 的问题上,我都想说一句,工作是为了现在的生活,投资都是为了老了后的生活,你当然可以直接用投资躺平,实际上是现在的你在剥削未来的你。

为养老而储蓄投资,是现代人无法避免的,真正的问题在于,要积蓄多少钱才够?

2/524% 法则

国家养老金更像是一个底限,让较贫穷的一部分人在退休后保持差不多的生活水平——而不是所有人。所有在平均收入以上的人,都不能指望退休金来养老。

让自己可以在退休后维持之前的生活开支水平,这是计算退休积蓄计划的目标,所以这个问题可以简化为一个具体的指数——你在退休时的全部积蓄,应该是你退休时开支的多少倍?

这个计算至少涉及三个变量:

1、积蓄及积蓄的收益

2、开支随通胀逐年增长后,在退休前达到的水平

3、预期寿命与人生最后阶段暴增的医疗费用

经济学家威廉 · 本根在 1994 年发表的一篇名为《使用历史数据确定提款率》的论文中,分析了从 1926 年到 1976 年的历史市场数据,模拟了不同的退休时期和资产配置。他发现:

对于一个股债各 50% 的投资组合,在退休的第一年提取 4% 的资产,然后每年根据通货膨胀进行调整,这样提款 30 年后,耗尽资产的概率小于增值 5 倍的概率。

所以他将4% 作为最大 " 安全提款率 ",即在非常恶劣的条件下,比如股市表现持续很差,也能维持 30 年退休生活的开支与退休前一致。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想要体面的退休,需要积蓄达到年开支的 25 倍—— 4% 的倒数。

需要说明的是,4% 并非金科玉律,很多人认为太保守了,因为大部分人都有退休金,大部分人退休后消费欲望也会下降;但也有人认为还不够,二战后到现在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富足的时代,谁也不能保证这样的生活可以持续多久;另外,历史上的通胀率也是一个没有上限的东西,不能指望未来也像近几十年那么稳定。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现在至少有了一个经过验证的数字,总比只靠自己的直觉好,有了这个 " 有人觉得太保守,有人觉得不够保险 " 的数字,我们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按自己的风险偏好进行调节,我们就可以审视自己的收入、支出与储蓄率是否在合理区间内。

3/5收支储的平衡

我猜很多人已经根据自己现在的年支出在算要存多少钱了,但是且慢,这么算不科学,假如你打算再干 15 年退休,那想一想 15 年前—— 2010 年——你的开支是多少?即使按照现在的通胀水平,15 年后的生活开支具体是多少,也远非现在能够确定的。

不过,收入和支出的增长一般而言至少能达到通胀的水平,所以我们并不需要把 15 年后的具体金额算出来,而是假定收支与通胀同步,先把通胀的问题放在一边,计算支出在收入中的占比即可。

每一年:新增储蓄投资 = 年收入 - 年支出

退休时:总储蓄投资 + 投资收益 = 总收入 - 总支出

再简单化问题,假设每年的支出是一个固定的比例,那么,我们只需要计算我们还要再工作(储蓄)多少年,可以让 " 总储蓄投资 + 投资收益 " 等于支出的 25 倍。

举一个实际的例子,假设甲乙两个人收入完全相同,甲将收入的 50% 储蓄投资起来,乙只存收入的 10%,再假设我们的投资长期年化收益率为 4%,那么,想要让退休基金达到支出的 25 倍,需要(具体的计算交给 AI 吧)——

甲要再工作 18 年,而乙需要工作 49 年。

年轻时享受,老了就得工作到 70 多岁,乙显然是无法持续的状态。

甲是大部分人必须接受的计划,考虑到大部分人从 30 岁结婚后才开始存钱,还要为孩子准备教育基金甚至婚嫁金,实际工作时间更长,所以用 50% 的储蓄率,才能足够你在 55 岁退休之前存到体面退休的钱。

储蓄投资并不是一个让金钱增值的活动,那样的生活太无趣了,它实际上是你购买 " 未来的自由时间 ",是一个 " 每月存 X 元 = 提前退休 Y 天 " 的游戏。

50% 的储蓄率只是一个必答题,理论上说,体面退休的最好的方法是 " 能存尽存 ",以应对越来越剧烈的收入波动风险。我之前写过贫困经济学的文章《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穷人的穷,跟我们的平庸,是同一个原因》《为什么 " 骆驼祥子 " 的奋斗,跳不出贫穷的 " 三大恶性循环 "?》,缺钱的压力会让你提高决策的风险偏好,缺钱的处境会让正常的决策变成高风险决策,财富给人的安全感,可以让你更从容地选择 " 长期主义 " 的做法,有钱人就更容易得到钱。

大部分人无法决定收入,只能决定支出,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想减少支出,现代物质社会,所有的营销都在寻找你欲望的弱点,理性消费对于任何人都不容易,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悖论:

多存钱不就是为了活得更好?控制支出不就违背了存钱的初衷了?

所以很多人回头找假设的漏洞——这个假设太不符合实际了,收入一定是会增长的,扣除通胀也是增长的,实际并不需要这么高的储蓄率。

确实如此,想多存钱,还可以增加收入。但非常遗憾的是,这里有一个 " 反直觉 " 的 " 加薪陷阱:

随着你收入的增长,如果储蓄率不变,你的退休年龄反而会推迟而不是提前。

4/5加薪陷阱

仍然以甲为例,假设他工作 10 年后,跳了个大槽,薪水增长了一倍,好开心,阶层跃迁,生活也要对得起自己的努力,换房换车,子女教育升级,他的支出也相应增加了一倍。

如果这是他的选择,那么,为了这次加薪,他还需要比以前多干 4 年,总工作时间增加到 22 年。

大家应该看到问题所在了,他的退休开支水平也增加了一倍,维持退休后 25 年支出的总金额也要增加一倍,而他前 10 年已经实现的储蓄是不变的,只能再多工作几年去补充。

如果甲还想要保持之前的退休时间计划,那么他就要将加薪后收入的 62% 存起来,假设他加薪前收入 20 万,支出 10 万,加薪后收入 40 万,支出 15.2 万——也就是加薪部分的储蓄率必须上升到 74%。

这一点其实并不难做到,人的消费行为更多的体现了个人的生活习惯,而不仅仅是收入水平。

收入增长后开始的几个月,你的消费水平会大幅提高,你会买之前不舍得买的奢侈品,会来一次全球旅行,酒店升级到五星,坐驾换成豪车品牌,下馆子专挑贵的

但过了几个月后,你的消费支出又会向之前的水平回归,虽然还是会高一点,但你终于发现,奢侈品、五星酒店、海外旅行,也就那么回事,而长期形成的消费习惯,大部分又回来了。

所以收入越高的阶层,消费水平的差异越大,富豪消费水平的差异远超中产,夜夜一掷千金者有,简朴与普通人的也有;中产消费水平的差异,又远超老百姓。

你看,人有 " 随着收入增长,储蓄率也增长 " 的本能,所以真正的陷阱不是薪水翻倍,而是持续小幅加薪。

一个人短期内的薪水增加一倍,开支通常并不会增加一倍,但如果隔几年增长 10~20% 的速度,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你的消费习惯,你的支出就相对容易跟上收入的增速,陷入 " 加薪困境 " 的概率会高很多。

对抗这种渐进式加薪的陷阱,就需要打破固定储蓄率的教条,设计" 收入阶梯储蓄法 ":设定 50% 的基础储蓄率,每次加薪后,加薪部分的 75% 用于储蓄投资,保证收入越高储蓄率越高。

5/5有弹性的家庭财务系统

先总结一下前文的两条重要经验:

经验 1、如果你现在收入的储蓄投资率低于 30%,意味着你得工作到 60 多岁,这种状态是不可持续的,必须从现在起,提高到至少 40%,对应 25 年。

经验 2、加薪后提高生活水平是天经地义的,但无论你加多少薪,把加薪部分的 25% 用于改善生活,把 75% 用于新增投资或储蓄,才能保证你如期退休,且退休后还能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

当然,4% 的长期年化收益,相当于绝大部分都投资债券和货币类产品,如果把其中的 25% 变成股票指数类资产,其他的仍然配置于货币、债券和黄金等低风险资产,长期年化收益率即可以达到 6%。

在这一收益率下,保持原有的退休时间计划,可以将储蓄率降到 40%,更好的改善现在的生活;如果保持 50% 的储蓄率,可以提前 2 年享受退休计划。

只要不超过 6% 的收益,并不是一个很困难的目标,并不需要专业的知识,但凡事都有代价:

1、需要你有更复杂的财务规划,理解大类资产的常识,了解宏观经济的变化

2、配置中一旦出现了股票类资产,就存在波动和不确定性,就需要你有正确的投资理财的理念

真正的 " 收支蓄 " 平衡,不在于数字的绝对控制,而在于建立有弹性的财务系统:既坚定地朝着 " 体面退休 " 的目标推进,又不影响现在的生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lig0624"(ID:tongyipaocha),作者:思想钢印,36 氪经授权发布。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