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日本正在集体退休,东亚的平衡会被打破吗?

访客 2025-04-29 17:20:47 69326
日本正在集体退休,东亚的平衡会被打破吗?摘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针,作者:东叔频道,题图来自:视觉中国数年前,哈佛大学某旗舰课程曾将日本列为亚洲 " 发展滞后案例 ",而国际学界更多以 " 渐进式衰退 " 定义这个东亚地缘...

日本正在集体退休,东亚的平衡会被打破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针,作者:东叔频道,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数年前,哈佛大学某旗舰课程曾将日本列为亚洲 " 发展滞后案例 ",而国际学界更多以 " 渐进式衰退 " 定义这个东亚地缘版图上的传统主导力量——其区域话语权正随人口红利消逝而逐年消减。

这场系统性危机的核心症结,直指日本超老龄社会结构的持续演化,之前,首相岸田文雄在施政纲领中明确警示:应对少子化危机已上升至 " 国家战略级紧急课题 "。

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的总和生育率很早之前就已跌破 1.3 的警戒线,不仅刷新了亚洲工业化国家的最低纪录,更在 OECD 成员国中稳居末位。

此一人口塌陷危机引发的连锁反应早已成为全球公共议题——社保体系濒临崩溃、主权债务突破 GDP 的 250% 大关、适龄劳动人口出现断崖式下跌。

不过,人口结构剧变对日本外交决策机制的深层重塑作用,却始终游离于国际政治分析的主流视野之外。

一、日本 " 超老龄社会临界点 "

日本这个国家今年正式迈入每五人中即有一位 75 岁以上高龄老人的超老龄社会。这场酝酿二十载的人口结构剧变,正将 "2025 年问题 " 从预警演变为现实冲击,在养老、医疗、劳动力等领域引发连锁反应,考验着这个长寿国度的制度韧性。

日本人口在 2008 年达到 1.28 亿的顶点,而后开始了难以逆转的衰退。2024 年新生儿数跌破 72 万大关,创下 125 年来最低纪录,这已是连续第九年的人口负增长。

曾支撑经济腾飞的 " 团块世代 "(1947~1949 年出生)正集体步入生命周期的终章。2025 年,约 800 万 " 团块成员 " 将跨越 75 岁门槛,其引发的银发浪潮将在 2040 年与 " 团块二代

(1971~1974 年出生)的退休潮叠加,形成老年人口峰值。这种代际冲击波,正将日本推向前所未有的超老龄深渊。

截至 2024 年 9 月,日本 65 岁以上老人已达 3625 万,占总人口 29.3%,其中 75 岁以上高龄老人突破 2076 万,占比超五成。

随着医疗进一步延长寿命,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日本社会保障体系正面临双重挤压:一端是医疗护理费用的几何式增长,另一端是劳动年龄人口(15~64 岁)的持续萎缩。

1995 年劳动人口峰值 8716 万的光景已成追忆,2020 年已锐减至 7406 万,预计到 2040 年护理行业缺口将突破 69 万大关," 老老护理 " 的无奈场景正在全国蔓延。

少子化浪潮正在劳动力市场制造诡异景象:2024 届大学生就业率飙升至 98.1%,未毕业学生遭企业 " 提前锁定 " 成常态。这种表面繁荣背后,是 51% 的企业深陷 " 用工荒 ",甚至因无人可用被迫破产的残酷现实。

日本招聘巨头 Recruit 公司的数据显示,2025 届毕业生内定率已达 95.9%,企业 " 抢人大战 " 折射出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崩塌。当每个适龄劳动者需支撑 2.1 位老人的今天,未来抚养比的倒挂已清晰可见。

面对人口危机,日本率先践行 WHO 积极老龄化理念,构建起 " 三位一体 " 养老保障体系:护理保险托底基本需求,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形成双重保障。《高龄者雇佣安定法》将退休年龄从 60 岁逐步延至 65 岁,配合政府搭建的银发人才平台,2023 年 65 岁以上就业人口达 914 万,每 4 位劳动者即有 1 位银发族。其中 65~69 岁就业率 52%,70~74 岁 34%,75 岁以上仍达 11.4%,展现老龄人力资源的二次开发潜力。

为应对 2025 年危机,日本政府正推动 " 全龄型社会保障 " 改革,旨在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支持网络。这项系统性工程试图打破代际壁垒:通过弹性退休制度激活银发人力资源,利用 AI 技术优化护理资源配置,甚至探索移民政策放宽的可能。但当护理缺口持续扩大与税收基数不断萎缩的矛盾日益尖锐,任何单一政策都显得杯水车薪。

二、老年 = 和平?理论还是悖论?

在现行的诸多研究日本老龄化问题的理论中,有这么一套理论颇为新鲜,理论说在人口统计学与国家安全战略的交叉领域," 老龄社会和平论 " 长期占据主流解释框架。该理论基于人口结构变迁的逻辑推演,认为老龄化社会因劳动力萎缩和福利负担加重,将被迫收缩军事投入,转而采取风险规避的外交政策。

这一假设在实证研究中获得部分支持,数据显示快速老龄化国家整体呈现出军事冲突参与度的下降趋势。然而,日本近年来的战略转向却对这一理论构成了显著挑战。

东京内阁早两年前公布的防卫预算调整方案显示,国防开支占 GDP 比重将在五年内实现倍增,达到北约标准线水平。

伴随着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现代化计划,自卫队正加速推进导弹防御体系升级、国产战斗机研发及区域快速反应部队建设。这种战略进取性与日本严峻的人口结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65 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突破 30%,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四十年萎缩,传统征兵制度面临存续危机。

东亚地缘格局的深刻变动,促使日本必须突破人口红利的传统约束,在战略思维层面实现范式转换。

面对常规军力扩张的物理局限,东京决策层选择将人口压力转化为技术创新动力,通过发展高精度打击系统、人工智能指挥网络和无人作战平台,构建 " 质量替代数量 " 的新型威慑能力。

这种技术密集型军事转型,本质上是对人口劣势的战略补偿。

另一方面,是日本在所谓的联盟体系中的角色扮演发生了转变。通过深化与印度、澳大利亚的 " 准同盟 " 关系,强化与东南亚国家的防务合作,东京正在编织多层安全网络。

这种 " 分布式威慑 " 战略既规避了大规模常备军力的维持成本,又借助盟友体系放大了有限军事资源的战略效能。使得日本老龄化社会特有的财政压力,反而成为推动安全机制创新的催化剂。

日本案例揭示出人口结构变迁与战略行为之间的非线性关联。当传统安全范式遭遇人口拐点挑战时,技术创新与制度设计可能开启新的战略空间。

东京的实践表明,老龄社会未必走向战略收缩,反而可能催生出更精准、更依赖技术代差和网络效应的安全战略。这种情况的突破,或者对我们在人口结构与国家权力关系的认知框架里有一些参考意义?

三、转向技术极主义?

人口老龄化对军事有哪些影响呢?在兵员方面,适龄人口萎缩会直接冲击着传统征兵制度的基础,尤其是对日本这个地小人稀(对比中国而言)的国家。在财政方面呢,社会保障支出挤压国防预算的空间,特别是在代议制民主框架下,老年群体的政治权重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分配倾向。

日本作为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典型样本,其安全困境尤为凸显:2023 年间,现役自卫队规模已逼近人口承载极限,战时动员潜力更面临结构性制约。

但自民党政权与社会的深层断裂加剧了战略转型的复杂性。和平宪法第九条构筑的法律屏障,与民众根深蒂固的反战情绪形成双重约束,使得扩军进程遭遇合法性危机。

这种政治阻力不仅阻碍军费增长,更侵蚀着兵役制度的存续根基。当传统人力密集型军事模式遭遇人口拐点,技术极主义战略便成为突破困境的必然选择。

日本防卫白皮书的整体转变颇具象征意义。这份官方文件罕见地直面人力短缺的现实,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日本那群所谓的 " 军事精英层 " 思维模式的根本转换。

技术极主义战略的核心逻辑在于,通过颠覆性技术创新弥补人口劣势,构建 " 质量替代数量 " 的作战体系。这种战略转向蕴含着三大战略红利:其一,无人化装备显著降低人员伤亡风险,缓解公众对战事的道德焦虑;其二,智能化武器系统的成本效益优势,在持久对抗中更具经济可持续性;其三,技术代差形成的非对称优势,能有效抵消对手的规模优势,正如俄乌战场无人机作战所验证的范式。

日本的技术极主义路径与美国 "2030 部队现代化计划 " 是颇为相似的。

跨了太平洋,依然呈现趋同,这绝非偶然,也可以从中窥见一些技术革命时代军事变革的必然性。

美日同盟的深化因此获得新的技术层面的进步,这是再正常不过了。东京的无人作战网络与华盛顿的 AI 指挥系统形成协同效应,早两年的联合军演中的技术整合难道不算是重新规划了西太平洋的安全架构吗?

这种技术驱动的联盟进化,不仅增强了双边协同作战能力,更构建了区域威慑的潜在影响。

四、人口结构变迁促使转型?

不过,日本持续加剧的少子老龄化进程并非只对军事层面造成影响。这一人口学危机虽常被简化为社会保障困境,在更高维度上,其实也算是重构着日本的外交政策逻辑。

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长期在国际政治场域中呈现 " 影响力赤字 " 的悖论——其经济规模与外交话语权严重错配,形成鲜明的战略落差。这种反差促使东京决策层不得不在传统外交框架之外,寻找新的战略突破口。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日本外交实践呈现出显著的战略转向。疫情期间的东南亚疫苗外交,标志着日本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塑造区域秩序的转型。

通过 " 四方安全对话 " 机制强化印太战略布局,以经济渗透深化与东盟的互信网络,这些举措共同构成了日本地缘战略的 " 再平衡 " 轨迹。

驱动这一战略转型的深层动力,除却传统安全考量,更蕴含着人口结构变迁的催化效应。

人口萎缩与经济增长停滞的双重压力,正倒逼日本资本实施战略突围。年轻一代经济行为体的全球化视野,促使日本产业资本加速向东南亚转移。

《日本经济新闻》的观察揭示出重要趋势:国内市场的萎缩促使企业决策层将东南亚视为 " 第二增长极 ",这种资本外流客观上构建了日本与区域国家的利益共同体网络。

看似矛盾的是,这种资本外迁反而强化了日本的地缘政治存在——通过供应链整合、基础设施投资和产业协作,东京在雅加达、曼谷、河内等地编织起紧密的利益纽带。

实事求是地去看,这种战略调整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几方面的地缘政治溢价。经济渗透直接转化为政治影响力,使日本在东盟框架内的议程设置能力有一定的提升。民主价值推广与区域安全机制构建获得更坚实的物质支撑,四方安全对话因此获得来自日本企业的 " 民间背书 "。

所以,当传统消费市场渐趋饱和,东南亚新兴经济体就会成为日本产业资本的战略纵深,这种经济共生关系影响太大了,尤其是在印太区域的经济地理版图上。

如果我们从更宏大的文明史视角去观察的话,日本现在可以说是正经历从 " 岛国意识 " 向 " 大陆战略 " 的认知变化。人口危机倒逼的战略转型,意外激活了日本作为海洋国家的地缘潜能。当资本流动替代人口红利成为战略支点,东京在印太棋局中的角色势必会从规则接受者向秩序塑造者方向所转变。这种转型不仅关乎日本的国家命运,更将深刻影响 21 世纪地缘政治的经济 - 人口互动模式。

五、说在最后

日本社会加速步入超高龄化时代,这一人口结构剧变常被视作笼罩国家的阴云。当护理老龄人口的紧迫性挤占政策议程时,一个更具前瞻性的问题浮出水面:人口老龄化的深层逻辑将如何重塑日本的全球战略?传统叙事倾向于将老龄化与国力衰退划等号,但技术革命与地缘棋局的交织,或将催生意料之外的权力转移。

在自动化重构全球产业链的 21 世纪,日本企业凭借资本优势与技术储备,正抢占智能时代的战略高地。

当人口红利让位于机器红利,东京的决策者或将发现:老龄社会的 " 人口负债 " 恰可转化为 " 技术资产 "。这种转型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以人工智能驱动的军事革新正在重塑自卫队的作战范式,用算法精度弥补人力缺口,用无人系统拓展战略纵深。

而人口压力催生的技术突围,正与日本 " 印太战略 " 形成一种奇怪但貌似合理的合力。

在东南亚方向,东京正编织精密的地缘网络。老龄化社会特有的 " 技术输出焦虑 " 转化为对区域影响力的深耕:从东盟基建到安全合作,从防灾技术共享到海洋资源共探,日本以技术援助为锚点,将经济依存转化为战略信任。这种 " 技术外交 " 既延续了日本战后 " 软实力渗透 " 的传统,又注入了数字时代的创新基因。

不过这样的权力转移的方向始终存在变量,我大概有一些猜测,日本可能延续 " 低调制衡 " 的传统智慧,在华盛顿与北京的战略夹缝中维系战略模糊;亦可能借四方安全对话机制强化同盟体系,将技术优势转化为规则制定权。

老龄化社会的清醒,反而可能促使东京在权力运用上更为精准——就像相扑力士在瞬间把握对手重心偏移的刹那。" 失去的三十年 " 积累的技术势能遇上地缘变局,日本这艘船转向的轨迹,会不会超出所有线性推演的框架呢?

这是值得未雨绸缪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针,作者:东叔频道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