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AI 搜索会快速掏空传统广告?

访客 2025-08-22 17:02:59 16172
AI 搜索会快速掏空传统广告?摘要: 也可能出现一种,传统搜索和 AI 搜索并存的状态谷歌最新财报出来了:二季度,Alphabet 总营收 964 亿美元,比去年多了 14%。其中搜索和其他业务,赚了 541 亿,也涨...


也可能出现一种,传统搜索和 AI 搜索并存的状态

AI 搜索会快速掏空传统广告?

谷歌最新财报出来了:

二季度,Alphabet 总营收 964 亿美元,比去年多了 14%。其中搜索和其他业务,赚了 541 亿,也涨了 12%。

没错,搜索是最能赚钱的老大。但有意思的是,另一组数据看起来更惊人:

谷歌在搜索里加的 AI 功能(AI Overviews),到二季度已经有20 亿人用过。它推的「对话式搜索模式」,在美国和印度的月活也破1 亿

换句话说,表面上收入还在涨,背后的使用习惯,正在悄悄改写。

1

要知道,过去二十多年,搜索逻辑几乎没动过:你在框里敲个问题,Google 给你一排蓝色链接,你点进去,网站拿流量,广告商花钱买关键词,这是互联网最稳定的赚钱公式。

但 AI 搜索,正在把这套逻辑推翻。

你现在搜点什么,它直接生成答案,还能顺手帮你总结、对比,最后甩给你一个现成的结论。

对用户来说,当然舒服:省时间,更直观。可对网站、广告商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

AI 搜索正在切断那条原本良性循环的链路:搜索、流量、广告、变现;一旦点击减少,网站没了流量,就不会再花钱买关键词,广告链条就会被掏空。

这并非危言耸听。

2024 年,Perplexity 的月活跃用户突破2,000 万,它的回答模式几乎没有传统链接,直接把内容重组给用户;微软 Bing 的 AI 答案区,在推出一年后,已经能覆盖四分之一的搜索量。

种种数据都说明,用户的习惯正在加速转向「不用点链接」。

为什么传统广告模式会被 AI 搜索颠覆?

因为传统搜索广告靠 CPC(点击付费),用户点进网页,广告展示,广告主为点击买单。这套逻辑支撑了 Google 的大部分收入。

放眼全球,搜索广告市场 2024 年规模大约 2050 亿美元,Google 一家就吃下了 56%。

可 AI 搜索直接在结果页生成答案,用户根本没必要再点进网站;对广告来说,这意味着曝光骤减、点击下滑,关键词竞价逻辑被动摇,更关键的是,用户习惯也在悄悄改变。

要么嵌进答案的推荐,要么以对话选项的形式出现。

对广告商来说,这是机遇与风险并存,机会在于转化率可能更高,广告更贴近用户需求;风险在于 CPC 时代可能走到尽头,广告模式必须彻底重建。

那么,AI 搜索会带来怎样的新模式?

智远认为:如果说传统搜索靠 CPC(点击付费),那 AI 搜索更可能走向 CPS(成交付费)。

想象一下,你在 Google 搜 " 三亚三日游怎么玩?" 过去会得到十几个旅游网站的链接,自行点进去找攻略;现在,AI 会直接生成完整行程,顺手推荐机票套餐。一旦你下单,广告主就为成交付费。

这种转变已经有了雏形。

Google 在部分市场测试过在 AI 答案里嵌入「赞助推荐」;Perplexity 在探索会员制的同时,也尝试与航司、电商合作,做 CPS 实验。

Statista 预测,2025 年全球电商广告市场将超过1500 亿美元,而这正是最适合跑通 CPS 的场景。

所以,这里有两个关键变化:

广告位:从网页的蓝色链接,变成 AI 答案里的推荐

计费方式:从点击付费,变成成交付费

对广告主来说,这更划算:钱直接买结果;对平台来说,一旦跑通,广告价值甚至可能比 CPC 更高。

可以见得,未来 AI 搜索正把广告模式推向「交易导向」:从卖流量,变成卖成交。

2

如果真走到这一步,对传统搜索厂商来说,几乎没有退路。CPC 养活了他们二十多年,是最稳的现金牛;一旦点击量下滑,这套模式,只能被迫走向衰落。

问题在于,新模式还没跑通。

CPS 听起来很美,但要形成规模,要广告主适应,要交易闭环,要解决算力和成本问题,对 Google 来说,这等于在最赚钱的地方动刀。

更现实的是,AI 搜索本身成本也高:生成式 AI 每一次推理都在烧算力。

2025 年,Alphabet 将全年资本支出从去年的750 亿美元提高到850 亿美元,主要投向数据中心和 AI 芯片。这意味着,收入端面临下滑风险,支出端却在快速上升。

所以,这是一次危险的自我革命,搜索巨头必须主动「求变」,否则就会被新的竞争者分食市场份额。

另外,一种全新的搜索形态正在出现:AI 助理。

国外有 ChatGPT、Gemini,这类产品最早靠会员制收费。未来会不会直接在生成结果里插广告?没人能准确预测。

国内同样如此。字节的「豆包」、腾讯的「元宝」都在用 AI 助理重塑搜索体验,可能先走会员,也可能尝试广告,甚至探索全新模式。

但终点只有一个:找到下一代搜索的商业模式。

那么,未来的搜索和广告,会是什么样?

智远观察认为:搜索会越来越像一个「能干活的助理」;你抛出一个模糊需求,它先帮你把问题说清楚,再给出几个可执行方案,最后直接把事办了。

订票、预约、下单、比价、退款,甚至和商家聊一轮,信息获取、方案生成、动作执行,会被揉进同一段对话里。用户不再需要在十几个网页之间来回切换。

昨天我在淘宝买东西时,发现上线了一个新功能「AI 万能搜」。

我输入「M4 笔记本怎么选」,它先帮我拆分维度:配置、屏幕、续航,再结合市场价格和补贴信息,最后给出一个决策建议。

换句话说,它已经在辅助我 " 做选择 ",这是典型的 agent 形态。

归根到底,商业的本质是提升交易效率。在这种形态下,搜索对话里会冒出新的「组件」。

类似「动作卡片」:比如「一键订这家」「约明天下午三点」「发我邮件比价单」。它们看起来像功能,其实是新的商业入口。

搜索的收入结构也会更像电商:一部分来自成交分成和服务佣金,一部分来自高意图场景的溢价曝光,再加上会员订阅、企业席位费,以及插件 / 应用市场的分发抽成。

顺带一提,国内也不止电商在动手。

昨天,通义 APP 上线了「知识库」功能,一口气覆盖教育、法律、金融等五大垂直领域。

为什么要做知识库?因为只有先把领域里的知识打底,AI 才有更靠谱的语料。

前段时间夸克能做医疗大模型,本质也是同一条路:先把医疗知识库搭起来,再清洗,再结合专家知识训练。这样才能让 AI 在专业场景里真正落地。

所以,垂直知识库 + AI,本质是一个闭环。只要数据持续积累、更新,它们会越来越像一个个垂类 AI 助理。

这不是遥远的未来。Gartner 预测,到 2027 年,超过 50% 的搜索流量将通过 AI 助理完成,这意味着搜索入口的形态正在被改写。

3

还有,智远认为,供给侧也会被重排。什么是供给侧?

就是提供内容、商品和服务的一方:网站、商家、机构,甚至个人创作者。

过去的逻辑把内容做出来,等用户搜索点进来;点击就是流量,流量就是生意。

在 AI 搜索里,这种方式很低效。供给侧必须学会,把内容、服务、价格、库存、资质等信息做成结构化数据,让 AI 助理能直接调用。

谁能被读懂、被调度,谁就能出现在答案里,甚至实现一键下单、一键预约。

举个例子:

过去餐馆把菜单挂在自己的网站上,或者交给点评、外卖平台收录,等用户点进来才看到。

未来,如果能把「菜单、价格、实时库存、可预约时间、评分」等数据开放给 AI 助理,用户问「今晚静安区哪里能订到日料」时,助理就能直接推荐并完成下单。

换句话说,未来 SEO,是「把服务做成机器能读懂的数据接口」。

不仅供给侧要重排,衡量与归因也要重写。

过去,多轮对话里,用户意图是渐进的:从想去三亚,到带孩子、预算两万、这周末出发。哪一刻算触发?哪一步算转化?谁该拿到功劳?

这会催生新的「意图级」「会话级」归因模型。

广告投放也会从 " 关键词 " 转向 " 意图包 × 人群画像 × 任务阶段 " 的组合,优化目标不再是点击,而是完成率、复购率、客单价、售后成本。

打个比方:

过去广告归因像踢足球,谁最后把球踢进门,功劳就是谁的。AI 搜索的多轮对话更像篮球:有人抢球,有人传球、挡拆,最后才有人投篮。光看投篮的人,不足以解释整场配合。

广告也是一样。用户的购买意图是慢慢形成的:

一开始有人帮他问清楚需求,中间有人提供比较,最后才有人推动下单。真正要看的,是链条里谁在什么时候起了关键作用。

生活里的例子更直观:

你要买一台相机。第一步,你问 " 入门相机怎么选 ",AI 给出维度:画质、重量、价位。第二步,你再问 " 适合旅行的轻便款 ",AI 推荐几款机型。第三步,你问 " 哪家电商最便宜 ",AI 给你比价。最后,你选择一家有补贴的店铺下单。

这条决策链路下,不能只把 " 最后那次点击 " 算作广告贡献,前面几次 " 帮你梳理需求、筛选选项 " 同样重要。

所以,未来广告衡量必须换思路:看整个会话里,用户是不是一步步走向完成。

广告投放的目标,也会从 CTR 转向更贴近生意的指标:有没有完成购买?复购率高不高?客单价有没有提升?售后成本是不是更低?

一句话总结:过去广告优化的是 " 点没点 ",以后要优化的是 " 事儿办没办成 "。这,才是真正会动到广告命根子的地方。

4

只看到供给侧和归因模型还不够。AI 搜索要想真正落地成主流,还面临更深的挑战:基础设施是否需要更换?行业是否会分化?监管红线是否要重划?

什么是基础设施?在搜索里,支撑搜索引擎运行的底层系统。

传统搜索依靠的是「索引 + 检索」:先抓取网页内容建好索引库,用户输入关键词时,在库里匹配,再给出十几个蓝色链接。这套逻辑高效、省钱,几十年来几乎没有变化。

AI 搜索更像现场写作文。每一次推理都要消耗算力,需要新的基础设施支撑:

更强的算力集群

更智能的模型调度系统

更复杂的缓存机制

边缘推理网络

简单说,把几十年来「便宜、快、稳定」的路网,换成一套「昂贵、实时、灵活」的新引擎。

这背后最大的现实问题是:钱。传统搜索一次查询成本可能只有几分钱,而生成式 AI 一次请求要几毛甚至几块。规模一上来,差距就是指数级。

等 AI 搜索基座成型后,不同行业的分化也会越来越明显。

电商场景里,AI 搜索更可能像一个 " 代购助手 ";本地生活里,它更像一个 " 贴身管家 "。

而在医疗、法律这些高风险场景里,AI 搜索可能会演变成 " 专业版 ",只对接合规、权威的数据源,监管要求也会更严格。

换句话说,过去一个「大盘子」的搜索市场,很可能被切割成多个深水区;对平台来说,「一个入口吃天下」的黄金时代,可能要被迭代了。

但问题是:这一切会很快到来吗?我的判断是:

技术上,很快能实现,商业上未必会那么快。原因很简单:一旦涉及到既得利益,平台不会急着推翻旧模式。

有一个词叫「锁死趋势」。什么意思?大家都心知肚明是正确的方向,但从商业角度来说,谁都不愿意太快往前冲,因为背后意味着巨大利益重新分配。

所以,AI 搜索的未来,是一场长期的拉扯:技术在前面拉,商业、利益在后面拽。最终会走向哪里,还要看谁先迈出那关键的一步。

也可能出现一种:传统搜索和 AI 搜索并存的状态。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