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婚人数再次下降,国家出手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 (ID:guominjinglve),作者:凯风,题图来自:AI 生成
婚姻乃人生头等大事,许多人却不当回事了。
日前,民政部发布最新数据,2025 年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 181 万对,较去年同期减少 15.9 万对,相比 10 年前高峰时期少了近一半。
这不是结婚人数第一次下降。在刚过去的 2024 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 610.6 万对,创下 1980 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去年结婚人数下降被认为是 " 龙年无春,不适合结婚 " 的结果,但今年走势足以说明,文化只是微不足道的因子,结婚意愿下降才是更大的难题。
结婚是生育的前置动作,如果年轻人连婚都不结了,何谈生娃,又何谈买房?
面对这一问题,从国家到地方,全部出手了。
零门槛结婚,正在成为现实。
日前,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公布,自 2025 年 5 月 10 日起施行,祭出了 " 结婚全国通办 + 取消户口本 " 的组合拳。
这是继 2017 年全面取消 9 元婚姻登记工本费以来,又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动作。
全国通办,意味着结婚不用再回老家,打破地域、户籍限制,让结婚登记在全国畅通无阻。
过去无论结婚还是离婚,都需要回到一方的户籍所在地办理,但在人口大流动的当下,早已不合时宜。
取消户口本,意味着只要一张身份证,随时随地都能登记结婚,过去因父母反对或高额彩礼而遇阻的情形不复存在。
过去之所以设置户口本限制,主要是为了防范重婚、骗婚现象,但在大数据全面联网的当下,同样没有存在的必要。
事实上,无论是免费登记,还是全国通办、取消户口本,既是尊重结婚自由的体现,但从根本上还是制造 " 零门槛 " 的结婚环境。
结婚越来越容易了,但离婚却有门槛,存在争议的离婚冷静期并没有取消。
最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没有提及此前草案中关于 " 三十日 " 的明确时限,被一部分媒体解读为冷静期不复存在。
这是误解,条例虽然没有提及具体时限,但明确强调 " 在法律规定期限内 "。
这里的法律规定,自然是作为上位法的《民法典》," 三十日 " 的规定就是由此而来。
不限制冲动式结婚,却要防范冲动式离婚,背后的政策导向可谓一目了然。
有地方开始发钱刺激结婚了。
取消重重限制,只是让结婚变得更简单,但人们不会因为结婚容易而结婚,同样不会因为离婚困难而轻易选择和好如初。
横亘在结婚面前的难题,一方面是婚姻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则是单身社会和低欲望社会的盛行。
面对第一个问题,多地政府陆续出台出手,在整治 " 天价彩礼 "、增加婚育假期之外,开始真金白银发放结婚补贴了。
我们听过 " 生育补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 " 发放育儿补贴 ",全国已有数十个省市出台类似政策,最高可补贴 10 万元以上。
结婚补贴还是第一次,在省级层面率先有所动作的是浙江。
今年初,浙江印发婚育文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为符合条件的结婚登记对象发放结婚红包、消费券,同时提出优化完善高校在校学生婚育相关制度。
作为先行者,浙江绍兴市上虞区给出的是 1000 元的消费券、体检套餐及文旅优惠,衢州市常山县则是 1000 元的现金奖励,但前提条件是 "25 岁以下,初婚,且一方是当地户口 "。
与之对比,地处中部山区的山西吕梁市,甚至比沿海地区更大方一些。
当地提出,在该市登记结婚(双方均为初次登记)且女方年龄在 35 周岁及以下的夫妇,给予 1500 元的奖励,在登记窗口直接领取。
不过,力度最大的还是有 " 广东最急村委会 " 之称的某城中村。
日前,广州白云区龙归街南岭村表示,一方或双方为村户籍股东成员并具备初婚、婚姻至少保持 1 年以上的,奖励 2 万元到 4 万元不等。
" 重金悬赏 " 的村委会,只是小圈子的孤例,城中村户籍股东资格不是外界所能轻易拿到的,政策不具备普适性。
有没有发现,与动辄数万元的生育补贴相比,结婚补贴通常只有一两千元,且设置了一系列的前置条件,部分甚至只是可有可无的消费券。
显然,作为人生重大决策,要不要结婚、想不想结婚、能不能结婚,恐怕不是几千元补贴就能动摇的。
婚姻成本,不只是彩礼、住房、教育、婚育等物质成本,更不乏时间、精力以及放弃单身自由的机会成本。
那些看不到的成本,才是最大的拦路虎,不是政策和金钱就能逆转的。
从国家到地方,为何要千方百计下场催婚?
婚姻是人生大事,也是国之大事。
一方面,鼓励结婚就是鼓励生育。结婚与生育之间存在直接关联,上一年的结婚人数,直接影响到下一年的出生人口。
当然,生育并不必然以结婚为前提,在国外 " 未婚生子 " 的现象屡见不鲜。但在我国,受传统文化影响,结婚仍是生育的最大前提。
不过,近年来,多地尝试生育登记与结婚 " 脱钩 ",生育登记不再以婚姻为前提,新生儿上户口不再以结婚证为条件,就是包容性的体现,也是鼓励生育的务实之举。
另一方面,稳定的家庭结构是重要的社会稳定器,也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一环。
婚姻是契约关系的体现,家庭则是道德义务、情感纽带的载体,通过婚姻、生育构筑的家庭结构,无论古今,都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而从结婚到生娃,组建家庭的过程就是不断扩大消费的过程。从彩礼、婚礼、购房支出,到生育、养育、教育开支,无不成了消费循环的放大器。
这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更为直观。许多年轻人买房就是为了结婚,如果连结婚的想法都没了,为何还要去买房?
日本之所以陷入长达三十年的消费低迷和房价萎靡,与其超单身社会、低欲望社会不无关系。
韩国之所以被预警为 " 全国首个消失的国家 ",正是 " 三抛世代 "(不恋爱、不结婚、不生娃)持续涌现的结果。
结婚、生育与否终究是个人选择,但立足于全局,单身社会当引起足够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