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不吃外卖,吃什么?

访客 2025-04-25 10:00:39 85106
不吃外卖,吃什么?摘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食通社 Foodthink (ID:foodthinkchina),策划:凯瑞,编辑:玉阳,原文标题:《一个困扰打工人很久的问题》,头图来自:视觉中国从最简单的...

不吃外卖,吃什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食通社 Foodthink (ID:foodthinkchina),策划:凯瑞,编辑:玉阳,原文标题:《一个困扰打工人很久的问题》,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从最简单的饭菜做起

对于很多不常做饭的人来说,让他们带着畏难情绪和焦虑感在灶台旁边手足无措,那可能还不如让他们忍受外卖呢 但打工人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么难为自己,从简单的饭菜做起就好。在职场已经够卷的了,做饭这件事情上,就对自己仁慈点吧。

@丹林(女 38 上海):起码一年半没有吃外卖了。早餐自己做,中午吃公司食堂,晚餐在餐馆堂食。我做饭很快,而且做完不洗碗,会赖到第二天早上洗,这样显得工作量会小一些。我做饭快的秘诀是 " 炒饭一锅出 ",饭一次煮多一点,放小饭盒丢冰箱冷冻,炒之前再拿出来稍微解冻,加入想吃的配料:鸡蛋、香肠、玉米、青豆、胡萝卜、蚕豆、青菜,什么都可以放。

@南乡子(女媒体人):今年以来还没吃过外卖。我最近在小红书学会了做煲仔饭,发现这真是既省时省事又健康美味的烹饪法,推荐给大家!首先,要买个小砂锅,把一杯米(一个人的量,两个人就两杯米)淘洗后用水泡 10 多分钟;然后开大火煮开,再转小火,等水快收干时加点油沿四周淋一圈;再把事先切好的香肠、腊肉放到米饭上,盖盖再小火闷两三分钟;再打个鸡蛋,放点菜,倒点酱汁,关火,一碗香喷喷的煲仔饭大功告成。整个过程只需一刻钟左右,免去炒菜的油烟味,非常 Nice。

@树懒(女深圳):以下是我最近新开发的三个菜品,免费送,拿去不谢!

大刀剁大块的菜和肉,丢进高压电饭锅一起煮,再加点卤料包、醋和酱油,十五分钟出锅开吃,爽歪歪;鸡蛋、火腿肠,外加一点青菜和碱水挂面,放在一起炒,就能复刻路边摊的炒面味道;开水冲俩鸡蛋液,放进锅里蒸十五分钟,就能整出镜面丝滑般质地的鸡蛋羹啦!

@Vino(女 34 岁编辑杭州):我自己囤了很多半成品,螺蛳粉、小面、定西宽粉、福州鱼丸,再和新鲜蔬菜一起随便煮煮,怎么着都比外卖好吃健康卫生。我多次和我的朋友们说,要送礼物的话就送食物,实在且解决问题。那些美但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我不想要。所以五湖四海的朋友们都会寄特产给我!

●福州的鱼丸和肉燕,水烧开 5 分钟左右,等鱼丸浮起来就能开吃了。摄影:晨妍

@相前进:我会试着提前规划好一周的食谱,根据食谱去采购新鲜的食材,做个简单的沙拉、三明治之类的轻食也行,这样就有动力自己下厨啦。还可以报名烹饪课程或者在网上找简单的菜谱,学习新的菜品,让自己更享受做饭的过程。

@王某人(25 岁昆明):不再吃外卖的最大原因还是外卖太难吃了,导致川人基因觉醒,自己做的饭越来越好吃,对象也爱吃,消极因素和正面激励形成了良性循环,现在我很容易在做饭这件事上获得满足和成就感。

有时候不想折腾但又想吃得营养全面时,我的做法就是将肉菜和主食混合做,比如肉 / 蛋 / 菜炒饭 / 米线 / 米粉 / 米干,只需要简单的调料就能做得很香很好吃。秘诀是一定要根据食材的性质,调整入锅的时间,主食一定是最后放的。但是不易熟的肉我会先加工到五六分熟,盛出来,再单独加工蛋 / 蔬菜,然后再下肉下主食。做饭这个具体实践能够让人获得美食真理和秩序感,也很容易让人囿于 " 昼夜厨房与爱 "。

" 做一次,吃一周 " 的自制预制菜

很多人下班之后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做饭了,怎么办?不妨试试 " 自制预制菜 ",通过集中对食材进行预处理,或者提前做出一周的菜量,以节省做饭时间。

@斯堂:一般蔬菜丰产的时候,吃不完就冷冻处理或发酵起来,需要的时候,随吃随拿,方便得很。一般豌豆、毛豆、玉米、西兰花之类硬点的蔬菜比较适合冷冻。我去年冻的豌豆,解冻了可以煲饭做塔吉锅;我每周还会做一次天然酵母面包,切片了冷冻,早餐随吃随拿,面包冷冻后烤下又是美味;水果也可以冷冻,我冷冻过杨梅、樱桃、桂圆、桑葚、黑加仑、树莓、蓝莓、草莓等,现在冰箱里还有去年吃不完的桂圆。自制康普茶 / 气泡水再加上桂圆等水果,天热喝很爽口,酸酸甜甜的口感,不比外面的果饮香!

●斯堂制作的天然酵母面包。摄影:斯堂

@肉肉(女 33 岁廊坊):疫情前经常点,疫情封控让我完全戒断了外卖,开始自己做饭。厨艺还不好的时候,我买过自动炒菜锅,备好菜直接扔锅里就可以了,做出来的菜也还可以,一次可以做个 4、5 天的量,分装冻冰箱。

@LTT(女 30 岁北京):我的做法是在前一天晚上把肉腌制好放冰箱,第二天回家蒸,或者快速炒一下。这里会比较推荐广东菜的做法,很多提前腌制的菜谱可以学习一下。蔬菜洗净快炒一下,或者焯水淋点酱油或者蚝油就可以。能吃沙拉菜的话那就更方便了。

@海豚妈米(女北京 47 岁):每年点外卖的次数不超过三次,都是家里有特殊状况时。最长一年多没有点过外卖。通勤时每天早起做饭带保温饭盒去公司。居家时我的方法是利用周末时间一次采购肉类,制作家庭预制菜分装冷冻。适合分装冷冻的菜式:红烧排骨,炖牛肉等。

以炖牛肉为例,一次炖三斤,分装 3 盒,就可以在两个月之内以很快的速度吃到:牛腩炖萝卜,红烧牛肉面,牛肉炖白菜土豆等。提前一天解冻红烧牛肉,第二天早上只需要加水、盐、蔬菜、鸡蛋,就可以得到一碗营养综合的牛肉面,方便又美味。还可以提前预制牛肉酱,猪肉末,蘑菇酱等菜式,为日常饮食搭配增色。如果觉得每天在家吃饭比较单调,可以定期出外用餐,为生活换个节奏,享受轻松。

@豆豆:周围很多人总觉得戒掉外卖很难,也好奇我为什么能 " 坚持 " 做饭带饭,不点外卖。其实,我都没觉得自己是在 " 坚持 ",因为需要克服困难才叫坚持,但在试验家庭预制菜的过程中,我有很强的获得感,甚至享受整个过程和结果。如果大家决定要尝试,建议首先考虑未经深加工的速冻食材或常温方便食物。最常见有速冻蔬菜粒、冷冻虾仁,还有最近很多人喜欢的免煮玉米棒。我很喜欢看超市冷冻柜,里面的成品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成熟的速冻食品往往是经历过市场检验的,不会太难吃,我们可以参考着在家复刻,包括他们的烹饪程度。

吃饭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有时候,自己一个人坚持做饭真的很难,如果有家庭的照料、朋友的陪伴,或者找到一个能够相互扶持的做饭搭子,则会好很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或许能够成为促进人们好好吃饭的动力,同时也能减轻做饭的负担。

@面团晶晶:在深圳工作的时候,因为不可抗的工作压力,我会经常点外卖,后来有一段时间爸爸也在深圳,那时我都会尽量晚上回家吃饭。有一次他回西安前,给我冰箱里冻了包好的饺子、擀好的面条、臊子、新鲜的西红柿和焯水后的豇豆。这样我即使没有时间买菜,回家也可以简单下个面还有菜吃。后来,这些素食快手菜已经不能满足我了,我是个馋嘴的小猫,突然有一天想吃肉了。我便开始尝试自己做干炒排骨,由此开启了我的厨艺进阶之路。

@冲冲:除了自己做饭,我还会和朋友一起轮流聚餐。还是要想办法群居,一个人做饭太难了。

@qiqi:记得搬家前去看房时,新室友笑嘻嘻地问我:你平时做饭吗?看到新家的厨房灶台整洁明亮,锅碗瓢盆和油盐酱醋都有各自的位置。更惊喜的是冰箱里完全没有冰箱味,蔬菜在里面有序排列,仿佛知道自己不会被遗忘。

新室友喜欢在家鼓捣馒头包子饺子各种面食,我也经常幸运地被投喂,也自然更有动力研究点新菜式一起分享。搬来新家的两年里,学会了好多之前不会的菜,竟然也几乎没有点过外卖了。吃饭也从需要解决的问题变成了每天让人期待的事。

● qiqi 和室友一起包的饺子。摄影:qiqi

@樟一棵:我现在会自己去制作一些预制菜或者食材预处理,尽量兼顾营养简单高效的要求。还找了一位同事作为便当伙伴,轮流做饭解决份量容易做多的问题。

单位食堂又香了?

单位食堂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有人吐槽单位食堂难吃,有人却羡慕这份由单位或者公司提供的餐饮福利。在饱受 " 廉价外卖 " 折磨几年之后,如今人们又是怎么看待单位食堂的?

@豆薯(男 32 岁):工作了一上午之后,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和同事们三三两两结伴而行去吃饭,会让自己获得一种秩序感,某种程度上也会缓解疲劳。如果是坐在工位上点外卖,我会有些消沉。不过,我们单位食堂是自助形式的,不限量,工作压力大的时候,我中午会吃很多以缓解压力,这导致我的体重猛涨,让人很苦恼。

@cutedog(男 24 岁研究员):我待过的几个单位都有食堂,而且因为有补贴,饭菜相对来说比较便宜。虽然吃久了,同事们经常会吐槽食堂的饭菜口味单一,但比被迫点外卖还是要强的多。仔细想想,食堂的饭菜还是很多样化的,进去之后你能看到常规的炒菜、也能看到特色的面食、糕点和卤货,比如卤鸭头和卤肘子。打完饭之后,结账的地方还有水果和酸奶,这样的饮食搭配还是比较均衡的。

@Vino(女 34 岁编辑杭州):2 年前,我在大城市上班,公司楼下只有 2 家饭馆,我依然坚持下楼去吃,后面和公司提了建议,老板雇了做饭阿姨,工资由公司开,菜钱我们每人每天 20 块,顿顿 5 菜一汤,太幸福了 !

@玉阳(男 29 岁北京):来到食通社最大的改变可能就是做饭的频率增加了。在坐班的日子里,每位同事都会轮流给大家做饭。而且因为人数多,每次至少 6 道菜起步,这个过程确实锻炼了自己的厨艺。最让人感到舒服的事情是,无论做好做坏,大家都是比较宽容的,这样就会给厨艺一般的同事精进的空间。

所以和一般的单位食堂不一样,在这里获得并不只是餐饮福利,还能培养自己做饭的能力和习惯,这种能力和习惯会延展到你的家庭生活中,做更多的饭菜给家人吃。虽然总是磕磕绊绊,偶尔还会翻车,但是回过头来看,那些葱烧豆腐、排骨海带汤、果仁菠菜、墙板豆腐也确实都是我的双手做出来的呀!

●玉阳做的葱烧豆腐。摄影:周轩

悄然兴起的社区食堂

为了能好好吃饭,有很多年轻人选择混进老人社区食堂,这或许是一种新的潮流。哪些城市有社区食堂?他们散落在城市的哪个角落?我们现在亟需一份社区食堂攻略!

@陈婷婷:前阵子家附近开了一社区食堂,经常不想做饭也不想点外卖就去这里吃。但这应该不是服务老年人的那类型社区食堂,种类很多,菜品也很精致,服务很好,虽然五常大米免费续,但是价格还是偏高。两个人,拿三个菜就 100 块钱了,不知道这算不算是高端社区食堂?本来以为这个价格会劝退,开不了多久就闭店。没想到来这吃饭的人挺多的!工作日下了班,周末基本都是家长带着小孩来吃。好感慨,总感觉这家社区食堂隐约解放了家长们。现在希望它能赚钱一直开下去。

@Road:我们小区附近有个社区食堂,主要还是面向小区里的老人,但是也特意声明向全年龄段开放。菜的品类很丰富,价格 7-15 元不等。其实我对口味的多样性没什么要求,真正让我觉得舒服的是这些菜吃起来很清爽,没有重油重盐,也没有饭菜在塑料盒里捂得发馊的味道。最重要的是,相比于外卖干瘪、夹生的米饭,这里的米饭好吃到我甚至可以干吃一碗。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在家里吃和在外面吃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饭了!这个社区食堂给了我这样的感觉。不过我想吐槽的是,它对打工人还是不友好,晚饭最多只能留到 6 点多,可很多打工人至少要 7 点多才能到家。

●某天 Road 下班回家,发现小区门口贴着开放社区食堂的通知,感到非常惊喜,这意味着在点外卖和自己做饭之外又多了一个吃饭方式。摄影:Road

@红糖糍粑(男山西):在城市一个人生活惯了,除了自己做饭、点外卖、下馆子,我也想不出什么其它的干饭方式,偶然听到社区食堂,会觉得那是很高大上的东西,直到某一天社区食堂就这么水灵灵地出现在我家楼下。他们提供的都是些家常菜,面食甚至比外边的面馆做的还好吃。更重要的是有这样一个食堂在家附近,会觉得对自己的生活节奏有掌控,那是一个你随时看到就能随时去吃饭的地方,减少了等外卖时的焦虑感。

@lislie:第一次吃到社区食堂是在一个模范改造菜市附近开设的食堂。明档亮灶,菜式比起自选快餐店并不多,但一碟碟看起来清爽,肉鱼汤菜杂粮俱有,这个食堂空间很大,还可点菜,米饭旁挂着对外卖员的优惠告示。中午来吃的主要是两波人:周边的老年人,上班族(打听到很多单位都为员工在这办卡)。

除了政府创办的社区食堂之外,我还吃过个人经营的社区小店,每天在微信群里公布午晚套餐,一份云南风味的主食,加一份甜品(还可点到店主当日现做的酒或饮料),价格 40 左右,想吃的人在群里接龙,到店自己去厨房自取餐,找位置坐。吃完后大家都有默契把餐碟送回厨房,店主和我说,一开始有人打卡,但慢慢来的都是熟悉的客人,每个人都能叫出名字。来的多是三两成群的年轻人,走时和店家打招呼或是拿些小手信交换,店里围绕着温馨舒适的气氛。

发现好吃又实惠的平价餐馆

比起那些品牌连锁餐厅,街边的平价餐馆才是满足打工人日常吃饭需求的真正去处。你身边也有这样的餐馆吗?

@Carrie:南方人在北京点外卖也很难点吧?有时候真的只是想吃荤素一汤搭配均衡的套餐,点开外卖全是水煮牛肉,毛血旺这类,吃的一身热血,又辣又烦躁。前几年北京有一家连锁称重餐厅焦耳食堂,我很喜欢,很多菜可以自选,可惜闭店了。这种可以自选的荤素搭配的快餐店在北京似乎都很难开下去。

以前在中关村附近工作,高端打工人快餐吃不起,楼下有一家称重的快餐店,名字取得很随便,地方很小,但是到了中午人很多。我以前天天吃,现在也经常想起它。离职 last day 还专门吃了一次作为纪念。现在偶尔去附近办事,还专门跑去吃。只要看到它还开着,还有很多人光顾,我就很开心。这是一种对抗,也是一种守护。一个巨型城市,应该容得下一间小快餐店,和一群小人物。

●北京知春路附近的一条美食街有许多平价餐馆。摄影:Carrie

@poplar(男 29 岁乒乓球狂热爱好者):每次去教练那里训练完,我都会在车道沟地铁站附近的小店 " 香河肉饼 " 吃上一份肉饼,再配上一碗鸡蛋醪糟,那一定是我一周吃饭最香的一次,小小的餐馆承载着我每次打完球的喜悦和满足感。如果周末窝在家里点外卖,这一天就什么都不会发生。

@不想做美食达人:不吃外卖就到家楼下吃小餐馆咯。也不知道是因为我想少点外卖于是发现了家附近好多小店,还是反过来?反正决定步行 / 骑车去附近吃饭了以后,就会发现附近有各种饺子店,小炒店,面馆(面馆里有北京数一数二正宗的肉夹馍) 重庆面馆居然有三家,还是经常在小红书上被推荐的。

以前点外卖的时候完全忽略这些小店,根本不知道做什么的,以为是不干净的档口呢。有几次路过才发现人家根本不是苍蝇馆子!而是非常干净亮堂的小店。这种能发现好吃平价小店的心情也是很激动的,比发现什么 " 全城最好的吃的 xxx" 感觉还好,毕竟那种店一个月能吃一次不错了,附近的小餐馆可是能解决你日常需求呢。

寻找你身边的菜市场

有时候,经常做饭的人也未必提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们往往边逛菜市场边掂量着自己的菜单,这份充满创造力的松弛感让人羡慕。不过,我们首先需要找到一个品类丰富、物美价廉的菜市场,才能有施展创造力的空间。

@菜市场初学者:其实不吃外卖就是自己做啊!但是下了班到家很晚了,还要备菜,想想就累,有时候真的就不想做了。洗菜切菜反倒很快,但是化冻肉真的要等很久。也试过从盒马下单,我到家,菜也到家。但是盒马肉的分量真的很奇怪,买一份,一个人吃多,两个人吃少,买两份两个人吃又多了,所以也不是很喜欢从盒马下单。

最近发现公司附近有个菜市场,买肉想要多少切多少,还可以根据我的需求切片,切丝。这是我以前从来不知道的!想做个菜但是不知道买哪个部位好,直接问摊主,也省得在手机上来回翻找思考。这样对我来说方便很多,到家了直接就开始烹调,再也不用考虑化冻的问题。最近有点上瘾逛菜市场,下了班总在菜场转悠,发现菜场真的是五脏俱全。身为一个南方人,还在北方的菜场里看到小时候经常吃的蔬菜,感动 +1。菜市场就是所见即所得,没事多转转。

●五道口菜市场,果蔬肉蛋奶、米面粮油酒、生鲜副食品,一应俱全。摄影:宁晨

@噬可可(女 28 岁研究员天津):我家附近就有很多早餐铺子,还有天津最大的菜市场,周末上午我经常骑车去早市采购新鲜便宜的食材。后来我了解到天津市绿脚印举办的可持续市集,从那里接触到几家本地的有机小农,方便每周订菜。有送上门的蔬菜以后,做饭的阻力更小了。正好单位有理念相合的同事,我们一起订菜,一起交流厨艺和美食灵感。

@管老师(男)不吃外卖的缘由,其一是不出差时养成的自己做饭的习惯。蔬菜从附近的有机农场直送,新鲜宅配,自主搭配;主食和杂粮则来自工作地的农户或有机平台,一切从简。自己做饭时间长了,现在连盐都省了(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一盒黄豆酱两年还没吃完)。其二,出差时虽无法开火,却有探索地方风味的绝好机会。乡镇小馆和农贸市场的东西未必标榜有机生态,但胜在原料干净、做法朴实。现在每到一个新地方总爱逛逛农贸市场,遇到合心意的土特产就加上摊主微信,以后也能远程订购,没事还能闲聊了解当地物产和制作技艺。

●管老师今年在云南芒市购买的豆腐香肠。摄影:管老师

@泡泡熊:2018 年我在美国访学,发现距离大学不远的公园每周都会有一场 Farmers ’ Market,彼时老妈随我一起游学,想去体验的意愿非常强烈,用老妈的话说就是:" 我倒是要去看一看,是外国的菜场好,还是我们新天寨中坡坝坝头的菜场好。" 我们在这里买过秋葵、西红柿、南瓜、豆角和茄子,总之以蔬菜为主。摊主们大都提前把菜称量好,放在一个个小盒子里,选好了,把菜一股脑倒进袋子里拿走,明快爽利,很有美国南部的特点。

回国之后的一天,老妈对我说,自己在逛商场的时候,在负一层发现了一个卖有机食物的小店,店里的女孩非常热情,还送给她两把有些打蔫的小白菜。小白菜微微打蔫,但不打紧的,用水泡一泡就好。晚上吃了老妈做的清炒小白菜,清甜,像小时候的味道,真不错。隔天我赶紧就去了这家店,原来它的名字叫 " 集室堂 " 的小店,是北京周边各大农场的联络站,专门销售有机农场的直销产品,每周还会举办 "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 "。后来我成为了集室堂的会员,见证了小店的搬迁,还做过店里的志愿者,说起来,也快有 7 年的光景了。

从田间到餐桌

还有一些人,把吃饭这件事情从餐桌向前延展到田间地头,去了解食物是如何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甚至帮助更多人建立更有韧性的生活支持系统。

@青然:我本身就是陪读妈妈,很多时间做饭的。点外卖的时候纯纯因为懒。不点外卖就自己做饭喽,可是又对自己周边蔬菜不放心,曾经在超市里买到里面果实像海绵组织一样的茄子,没有任何植物果实的感觉。那个茄子像是自己长出来的塑料,有点吓到我了。

正月初九,我在家附近找到一个生态园,和十个人包了一个大棚,我在里面大概拥有 60 平米的土地,种下了一些蔬菜,希望能有一定的收获。长远不敢说,我想半年内应该不会再点外卖了。

@扣子(女 60 岁农夫):如果我在自己家里,可以永远不吃外卖。在这里向大家推荐 " 麦饭 ",麦饭是北方常见的食物,在河南叫做 " 蒸菜 ",顾名思义,就是拿麦粉拌上菜蒸熟吃。在我的家乡山东,胶东方言 " 拌(ba)拉 " 道出了麦饭的终极秘笈:将麦粉与菜拌一拌再上笼蒸,蒸熟后与调料拌一拌再入口。

虽然做麦饭的菜品以春天最为丰富,但实际上四季皆宜。我在村里赶集,总会讨一些被丢掉的包菜老叶和胡萝卜缨,这些大路菜是做麦饭的好材料。稍老的胡萝卜缨,配上擦好的胡萝卜丝和面粉一起拌了上锅蒸更好。比起烘、煮、煎、炸、炒,蒸制的麦饭营养流失少、又保存了食物原味,有碳水又有蔬菜,不拘材料,低难度无门槛,尤其适合厨艺小白。

@一锅师太:在玉林的一家书店工作的时候,我发现书店所在的街上的店主和店员们几乎每天的午饭和晚饭都是叫外卖。我有点担心她们的身体,也觉得外卖会产生很多包装垃圾。在给书店的店员带了几次饭之后,我萌生了开一个小饭桌的想法。

因为书店的库房曾经是私房菜馆,锅碗瓢盆都是现成的,我只需要约上在附近开店的伙伴一起集资向农友购菜,由我来配菜和掌勺,之前只能吃外卖的人也就有机会吃到干净健康的住家饭,农友们的出产也可以增加一点点销量了。虽然不久之后我就不在那个书店工作了,但这个 " 小饭桌 " 的想法却实现了。我和我的室友,以及楼下开植物店的两姐弟,一起启动了小饭桌的 1.0 版本。

我们的蔬菜与粮食都是向生态种植的农友订购的,干净健康的土壤富含有机质,生长其中的作物不但风味极佳,而且富含对健康至关重要的微量元素,用简单的方式烹饪后食用,对身体也有一定的疗愈作用。

小饭桌半年时间之后,饭搭子们的身心状态越来越好。自然而然地,对小饭桌的健康蔬果,甚至 " 准点打饭 " 这件事都产生了生理需求,尤其是每当过完一个 " 在家随便吃吃 " 或者 " 肆无忌惮去聚餐 " 的周末之后,她们对小饭桌饭盒里的各种蔬菜更是抱着强烈的期待。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