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势逆转,欧盟不许中国电动汽车卖太便宜了

中欧汽车工业技术确实被逆转了!
形势逆转,欧盟做出重大让步,愿意取消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额外关税。作为替代方案,欧盟同意,中国电动汽车以 " 最低进口价 " 进入欧盟销售。这个 " 最低进口价 " 是啥意思呢?就是不许卖太便宜了。中欧双方共同协商,来制定一个 " 最低价 "。这个最低价,就浮动在 3.5 到 4 万欧元之间。咱就拿最低的 3.5 万欧元来算,折合人民币也要 28.99 万元了。
这就意味着,国内最便宜的电动汽车,卖到欧洲去,最低也要卖到 28.99 万元起。比如,国内起售价 11.98 万元的比亚迪秦 L EV,运到欧盟去,起步价就要跳到 28.99 万元,价格直接翻了 2.5 倍。
这一幕,不禁让人想起网上流传的一个谣言:当初德国大众进入中国,桑塔纳首发上市,德国公司建议起售价 8 万,却遭到中方坚决反对。最终,桑塔纳以 18 万起售价上市,竟然还被一抢而空,供不应求。
对于这个谣言,上汽大众已经官方辟谣了。但为什么这个谣言还是会全网流传呢?核心就在于一个基本的事实,它就是合资车长期都比国产车贵,还力压国产车一头。国产车就算卖的比合资车更便宜,销量也比不上合资车卖的多。要是合资车比国产车卖的还便宜,那国产车就直接没有活路了。因此,早期的国产车为了活下来,只能走超低价的路线。
1983 年,中国汽车工业才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属于是极其脆弱。核心零部件,自己造不出来,非核心零部件产能不足,价格贵,质量还很差。如果让桑塔纳卖的比国产车还便宜,那中国本土汽车工业将直接被冲垮。
1986 年,中国第一辆本土制造的 " 夏利 " 汽车下线。它的定价是 10 万元一辆。你想想,如果桑塔纳同步定价 8 万元,那 " 夏利 " 汽车就直接死掉了。你都不用造了,直接死在工厂里了,一辆都卖不出去。彼时的夏利,就是另一个版本的 " 恒驰汽车 " 了。
但桑塔纳定价高一些,就给国产车留出了一个活下来的市场空间,让本土汽车工业获得了一个生存下来的机会。而 " 夏利 " 呢?也一战封神。到 2004 年,夏利汽车产量突破 100 万辆,成为国内第一家产量过百万的自主品牌。它的市占率也高达 40% 以上。
那夏利汽车的成功,带来了什么呢?是本土供应链的完善。它带起了一大批国产汽车供应链,还培养了一大批本土的汽车工人,为中国汽车工业保留了一席之地。在规模化上来以后,夏利汽车的价格也不断下探,一直低到了 3.98 万元起。
也正是有了夏利的汽车,后面才有比亚迪、吉利、长城等自主品牌的入场。像比亚迪,早期也是靠一款 F3 打天下,它的入门版起售价才 3.99 万元,购置税什么,全套下来,只要 4.66 万元。合资车卖贵一些,享受更高的利润,自主品牌便宜卖,抢占低端市场,各有各的活路。只有活下来,才有机会追赶,反超。
如今,欧盟对中国汽车实施 " 最低进口价 ",也是一样的思路。因为欧盟电动汽车产业链不够齐全,规模也不够大。如果全面开放市场,中国 10 万块的电动汽车涌入欧盟,整个欧盟的汽车产业就要被冲垮了。欧盟不仅是电动汽车追赶不上来,就连燃油车也会被全部冲垮。
因为你在欧洲,一辆大众 ID3 就要 2.3 万欧元,折合人民币 20 万了。然后,你搞一辆比亚迪秦 L EV 过去,卖 11.98 万元。那谁还要大众 ID3?别说大众 ID3,大众、斯特兰蒂斯等欧洲车企的整个电动汽车业务,就全部崩盘了。不仅欧洲电动汽车产业崩了,什么标致 408、大众帕萨特、雪铁龙 C5 等油车,也都将面临重大冲击。
但你把比亚迪秦 L EV 的价格调到 3.5 万欧元,这就保住了大众 ID3 的份额,也保住了德系、法系等一众燃油车的市场份额。保住这个份额,欧洲本土车企就可以用时间换空间,慢慢反追中国。
它的本质是,把高端电动汽车市场出让给中国,保住中低端,再推动本土车企转型升级。这样做,既能让中欧车企充分竞争,又不至于本土汽车工业被冲垮。毕竟,汽车是欧洲经济的命根子,百万漕工,衣食所系。
唯一的差别在于,中欧汽车工业技术确实被逆转了!德国大众也变成了另一个版本的 " 夏利汽车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牲产队 ",作者:牲产队长,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