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口AI猪肉,许多人已吃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故研究室,作者:周峰,头图来自:AI 生成
猪肉是中国人餐桌上的刚需,猪价也是左右 CPI 的关键指数。据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人 2024 年一共吃下了 3.69 亿头猪。
拜时代所赐,中国最现代的猪圈早已进化成 " 楼房养猪 " 这种集约化、规模化养殖的新物种,同时也越来越科技化,突出表现在 AI 技术的活用上。咱们这个春天里的第一口鲜,没准儿就是一块 "AI 猪肉 "。
一、被 AI 养大的猪,有何不同?
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一名身穿白大褂的职员慵懒地站起身,朝着阳光挥洒的地方伸了个懒腰。
目光所及处,几个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来回巡视。
" 嗷,嗷,嗷 " 一阵刺耳的尖叫打破了宁静。他抬眼望去,前方大屏上的声纹诊断表现异常。
随后,机器人就收到了这样的指令:
"5 号养殖基地 B2 栏的猪崽,可能遭到母猪挤压,尽快排查。"
"1 号养殖基地 A15 投喂口的传感器报警,疑似饲料不足,尽快补充!"
"AI 图像识别出 C3 栏的 1 头猪背部有 5 公分的红斑!需要排查是否为皮肤病!"
" 智能清洗系统提示 2 号养殖基地需要清洁,尽快安排转运。"
这魔幻的一幕,不是来源于某部科幻电影,而是源自国内某大型养猪场每日真实发生的场景。
图 | 中国现代猪圈,就是一个智慧大脑
苍蝇与蚊虫齐飞,屎尿与污水横流,是人们对传统养猪场的固有印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养猪场都是人们避之不及的场所,连带着养猪人这一古老的职业,都被赋予了低端的底色。
即便以超过 2000 亿市值跻身全球最大猪肉生产商、同时位列河南首富的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也一度被人嘲谑为 " 猪倌 "。
然而,随着智能传感、大数据集成、声纹识别等 AI 技术的广泛应用," 中国现代猪圈 " 俨然正在焕发新装。
在今年结束的两会上,作为河南省的全国人大代表之一的秦英林满怀信心地表示:" 养猪是传统产业,未来如果还用传统的方式生产,很难走得更长远,一定是要用智能、新时代的科技赋能传统产业,让传统产业能成为现代产业、未来产业,对于这一点我们坚信不移。"
其实,用 AI 技术养猪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早在 2019 年 1 月,农信互联就推出了一款名为 " 爱迪 · 荣昌猪 " 的新年礼盒,里面的腊肠、腊肉、排骨源自我国著名猪种 " 荣昌猪 "(属重庆市荣昌区和四川隆昌市特产)。
最大的卖点是,这些 " 荣昌猪 " 的活体完全借助农信互联 AI 智能养猪解决方案,一头猪从出生开始就有了自己的身份二维码,一直到它变成猪肉或肉制品。
所有数据都会通过区块链储存,包括在生产管理数据,防检数据,交易数据,运输数据,屠宰加工数等信息。
消费者只需要用手机扫描礼盒上的二维码,就能将所属猪的前世今生调查得明明白白。
据顾客的真实反馈,相比在臭烘烘的猪舍里养大的猪,AI 养殖场养大的猪,口感上显然更高端大气上档次。" 一口下去,那股优质蛋白混合着动物脂肪的香气直冲天灵盖,绝了。"
二、AI,如何颠覆传统猪圈?
真正将 AI 养殖大规模应用到实践一线的,我国一众头部养猪企业功不可没,包括牧原集团(河南南阳)、新希望集团(四川成都)、扬翔股份(广西贵港)等。
AI 最先被活用在猪的生活环境中。" 这不像是一家养猪场!" 很多人第一次走进智能化养猪场,都会生这样的感慨。因为比起传统养猪场,这里干净得闻不到一丝 " 猪味儿 "。
在养猪场的栏舍出风口上,安装了灭菌除臭装置。借助 AI 技术,猪舍内遍布各类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温度、湿度、氨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参数。
通过 AI 算法分析后,系统自动调节通风设备、加热或降温设施以及除湿设备等,确保猪圈环境始终处于最适猪生长的状态。
此外,AI 还被活用在猪的智能育种上。通过红外线摄像采集每头母猪的行动轨迹和体表温度,再以蓝牙等无线传输方式传至后台分析系统。随后,AI 即可分析母猪的发情周期、排卵时间等数据,从而为每头母猪制定最佳配种时间。
当性欲被精确到分秒,由此产生的数量裂变,无疑是可怕的。
总部在成都的新希望集团也在通过 AI 技术来优化饲料配比和生长检测,来降低养殖成本。刘永好在今年两会期间就表示,通过 AI 动态调整饲喂方案,饲料与肉的转化比从 2.7:1 降至 2.6:1,单头猪生产成本显著下降。
此外,新希望也广泛采用 AI 估重技术,来替代传统人工称重,大幅降低劳动强度。据披露 AI 称重,能将称重误差控制在 3% 以内。" 未来,一名技术员可管理万头猪场。"
总部位于广西贵港的扬翔股份,比较被大众认知的,是 2017 年开始的 " 楼房养猪 " 项目。现在进入第八年,扬翔新一代猪圈也面市了,最大特点是借用大模型,让养猪变得更加智能化。
据披露,猪场内采用全域数智育种体系,对猪只生命周期各环节的数字信息进行智能收集、整理,并通过大模型算法高效利用数字信息,对种猪进行精准遗传评估,实现生猪育种数字化和智能化,提升育种效率。
可见,借助 AI 技术,不但减轻了一线养殖工人的劳动强度,最关键的是让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从 " 听天命 " 转变为 " 全程智能化掌握 ",其最终发展目标是奔着" 肉质好、出肉率高" 这两个关键目标而去。
三、AI+,农牧业的进化之路
AI 养猪的兴起,离不开当下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
据《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 年中国大陆人均肉类消费量达到了 72.72 公斤,换算下来就是每人每天吃 4 两肉。
而牧原集团全年销售的猪肉制品仅 141.59 万吨,换算下来,还不够中国人塞牙缝。
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 年全年猪肉产品(包括鲜冷冻猪肉、猪副产品、加工猪肉)总进口量为 229.23 万吨。尽管这一数据同比下降 15.47%,但也不难看出,中国市场对猪肉需求仍存在空白。这就给用智能化技术,进行更高效率、更好质量的养猪提供了发展空间。
据官方媒体披露,在四川某智能养猪场,每头猪从入栏时就得接受 "AI 扫脸 ",建立终身 " 生物档案 "。从如何吃、如何养到如何预防疾病,一整套 AI 组合拳下来,这一系统不仅使饲料浪费减少了 18%,出栏周期缩短了 7 天,疫病预警准确率超过 90%,还使得单头养殖成本下降了 140 元。
而在消费端,得益于 AI 技术,消费者只需扫码即可追溯一块猪肉的 " 前世今生 "。这种透明化的供应链,也提升了农产品的溢价能力(超过 20%),AI 带来的透明化也能为商品增值。当然,行业内外对 AI 技术的活用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比如随着 AI 技术的普及,部分传统养殖工人可能会面临失业风险;AI 系统在收集和处理猪的健康数据时,数据可能会被滥用,从而产生法律风险等。
尤其是大中小企业、以及散户之间存在着巨大的 "AI 鸿沟 "。大型企业人才、资金、观念,明显有利于活用 AI 来发展业务。而中小企业乃至散户则会面临越来越多的 AI 困局。
不过,站在时代的风口回望,科技引擎的轰鸣从来不会因为质疑而衰弱,它注定要以无可撼动的力量,推动历史车轮碾下属于自己的印迹。
当猪的每一次心跳都能被 AI 解析,当猪的每一处毛孔都能被高清摄像捕捉,可以预见,AI 养猪必将重构传统农牧业的底层逻辑,也将赋予猪肉新的味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故研究室,作者:周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