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闲鱼竟然卖到 8000 块,这是疯了吧?

访客 2025-04-14 13:33:22 61115
闲鱼竟然卖到 8000 块,这是疯了吧?摘要: 价格和价值的不对等产品,终归是用户需求的买单如果一款产品获得了价值之外的价格,那这款产品就具备了金融属性。黄金、钻石、古董都是如此,包括像比特币这样的虚拟货币也有同样的属性。那么,...

价格和价值的不对等产品,终归是用户需求的买单

闲鱼竟然卖到 8000 块,这是疯了吧?

如果一款产品获得了价值之外的价格,那这款产品就具备了金融属性。

黄金、钻石、古董都是如此,包括像比特币这样的虚拟货币也有同样的属性。

那么,是什么在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

今天跟你们聊一个我所在兴趣领域的话题,可能有些读者会感到惊讶甚至不理解,这群人是不是疯子?

还记得我之前说过自己的一个爱好么,汽车模型收藏。

先给你们看一款车模,这是一款 1:64 比例的保时捷 911 GT3 RS 模型,材质是树脂的,大小也就五六厘米,不到一个巴掌大。

这款车模卖多少钱呢?

人民币 498 元,并且全球限量 299 台,发售地区包括国内和海外。

你可能会说,疯了吧,一个小车玩具竟然卖这么贵,难道真的有人买吗?

别急,不仅有人买,而且是完全抢不到的情况。

如果你有幸原价买到了,转手就可以翻几倍卖出去,而且依然是一堆人抢着要。

这次总共发布了 4 个颜色,除了上面那台蓝色之外,还有以下三种配色,均价都在 500 多。

如果按照原价来算,这四台车打包的价格也就两千多。

但是,你猜闲鱼上的拍卖价现在到了多少?

就目前还未成交的最高出价来看,已经被叫到了 8000。你没看错,就是人民币 8000 块。

光看这投资回报率,妥妥强过大多数股票和基金了。

或许你还是不理解,为什么有人如此疯狂去花小一万块钱买 4 台只能用来看的玩具车?

接下来,我试着用产品思维跟你解释下背后的逻辑。

第一,用户是谁?

如果用一个简单的描述来概括用户群体,那就是在物质逐渐丰富且精神需求变强的年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汽车爱好者。

这里面不仅有如今的小孩、学生、年轻人,还有当年的小孩、学生、年轻人,即便他们现在年龄已经不小了。

像我一样,马上 37 岁了还喜欢这些汽车模型,其实就是从小埋下的种子和延续的爱好。

我身边有些同好,他们有跟我年龄相仿的,也有比我还大的,当然更多的是 90 后和 00 后。

这群用户的特征可以用几个关键词表达,男性、汽车爱好者、90 后为主、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

第二,需求是什么?

这些车模没有实际使用价值,但是每当看到它们我就会心情放松且愉悦,进而转化为做事的生产力,所以才说这是一种精神需求。

进一步深挖,其实收藏汽车模型满足的另一层需求是占有欲。

不过,这种占有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而不是真正拥有。比如,很多真车我们买不起,但是可以拥有一台同款车模。

还有一个就是交易需求,因为限量,加上需求大于供给,所以有人专门买来就是为了加钱卖的。

第三,场景在哪里?

这里要区分使用场景和业务场景。

玩车模的人一般有几种使用场景,比如摆在书房橱窗里欣赏的,也有搭建场景拍照的,还有小范围聚会分享的。

对我来说的使用场景,就是第一种,我会把他们摆放在书柜里,放松时就过来看一看。

再说业务场景。

很多玩车模的人其实也会经常交易,包括买新车和买卖二手车。

像上面说的那个案例,其实就是买新车的业务场景,光有钱还不行,你还得有购买资格。

另外就是买卖二手车模。

有些玩家会把一些自己看腻或者暂时不喜欢的车模卖掉,然后去别人那里再买自己喜欢的车模。

二手车模的交易市场非常活跃,在咸鱼上搜索相关关键词能看到很多。

既然有交易,那就一定会产生溢价空间。

第四,产品的定位是什么?

其实我上面用「玩具」这个词来形容是不准确的,因为这种收藏级的汽车模型并非玩具,它在做工、细节、零件数量上都远胜小孩玩具。

注意,我说的是收藏级车模,而不是普通车模。

因为汽车模型本身也分为很多品牌、做工、材质,达到收藏级品质车模的水准,价格一般都不低。

就拿漆面来说,很多高端汽车模型所用的漆面都是特殊调制的,而且表层还上了一层光油,不仅成本高,而且工艺复杂。

另外,这类车模的零件数比较多,而且不少是独立零件,比如车窗、后视镜、大灯等,且都需要人来手工组装。

加上产能有限,以及品牌加持。因此,这种高品质汽车模型的产品定位和那些稀有的限量真车是类似的。

就拿法拉利来说,如果你想买到它的限量车型,不是光有钱就行,有的甚至需要门槛审核,还需要你具备一些前置条件。

比如,要购买法拉利的旗舰限量车型「拉法」,你得先拥有几辆其他的法拉利,而且需要经过严格审核才能购买。

现在一些汽车模型品牌也是借鉴了这种定位玩法,包括我上面说的那台车。

做这台模型的品牌叫「富美」,在模型圈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前两天他们还上演了一场在圈内比较轰动的事件,直接硬控一批人至少两个小时。

我在上面提到的那几台车都是这个品牌做的,但他们采取了名额抽签和官网抢购两种方式发售。

因为需求远远大于供给,所以抽签放出一些购买名额是为了体现公平性。

但是官网抢购则翻车了,原因就是服务器被挤爆。

我看了下官方放出来的服务器并发趋势图,可以看到高峰期差不多达到了 1.5 万人同时在线。

做产品技术的读者可能会说,才这么点并发就撑不住了?

你们仔细看下高峰期前后的曲线图会发现,低峰期的同时在线人数基本是 0。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很简单,他们的官网平时压根没人访问,而只有在这种集中发售期才会迎来流量高峰。

并且,像这种产品也不会养自己的技术团队,大多数都是委托和外包开发。

说得直白点,运营要搞活动,没提前跟技术沟通好并做准备,结果流量过来直接拉跨了。

好,最后说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原价 500 块钱的东西可以转手就涨四倍卖出去?

在我看来就两个字,共识。

说得再准确一点,是群体共识。

因为大家都喜欢,都觉得它好,加上数量少,在需求严重大于供给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溢价。

这种共识的基础,不完全取决于限量,而是由产品本身决定的。

对于汽车模型来说,做工好、细节强、还原度高,这才是产品的硬实力。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上述逻辑就无法成立。即便也做成限量的,也无法形成群体共识。

这跟做产品也是一样的,用户共识就是产品的硬实力,只有用户觉得你好,才是真的好。

当然,这种情况就一定会催生炒作空间的出现,甚至有人上技术手段去抢购。

作为一个比较理智的汽车模型玩家,至少我不会花这么高的溢价去买,但如果我一开始抢到了,也会考虑参考溢价去卖。

发现了没,一个带金融属性的市场就这么形成了。

这个案例对我们做产品其实是有启发的,瞄准一类用户、洞察一个需求、落地一个场景、完成一个产品定位。

只有把这几步都做好,加上过硬的产品实力,就能创造新的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

世间万物皆产品,而产品思维就是那把钥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唐韧 "(ID:RyanTang007),作者:唐韧,36 氪经授权发布。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