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太依赖AI,孩子脑子真的会废掉”

访客 2025-04-13 10:03:08 84224
“太依赖AI,孩子脑子真的会废掉”摘要: " 能借助 AI,在合理合法的框架下,把事情比较高效地完成,我觉得就成功了。"——受访者 Michael文 / 巴九灵" 我当时特别生气,直接把他的手机没收了。" 谈到三年级儿子照...

" 能借助 AI,在合理合法的框架下,把事情比较高效地完成,我觉得就成功了。"

“太依赖AI,孩子脑子真的会废掉”

——受访者 Michael

文 / 巴九灵

" 我当时特别生气,直接把他的手机没收了。" 谈到三年级儿子照抄 AI 答案一事,邵女士这样说道。

" 那个周末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尊敬的一位长辈》,我发现他直接把题目发给豆包,然后照抄它的回答,说自己特别尊敬的长辈是爷爷,但所有关于爷爷的内容都是豆包虚构的。我特别生气,觉得他这种行为非常不负责任。"

邵女士告诉小巴,此前她对孩子使用 AI 持开放态度,比如允许孩子把做不出来的数学题拍给 AI,自己有时也借助 AI 来回答孩子的问题。在她看来,AI 给出的答案比较准确,而且很多题目家长一头雾水,AI 却能给出解答和具体步骤。" 比我教的好 ",邵女士表示。

但这次的事件给她敲响了警钟," 使用的‘度’和家长的监督太重要了,太依赖 AI,孩子脑子真的会废掉。" 她说,自己后来还是把手机还给了孩子,但和孩子约定,做题首先要有自己思考的过程,并且她现在会更多地参与到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

AI 会让孩子懒得思考吗?邵女士的纠结和担忧并非个例。随着 AI 快速融入生活,教育环节的各方参与者无法回避这场浪潮。

那么 AI 应该在教育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它对教育和学习的影响更多是正面还是负面?小巴采访了多位老师、学生和家长,希望从三方视角寻找答案。

DeepSeek 辅导作业

AI 被应用到什么地步了?

苏州一小学二年级班主任石老师偶尔会在教学中使用 AI,主要限于在备课时查找资料、制作趣味视频(如 " 让历史人物活起来 ")和论文润色。她觉得 AI 对提升教学效率的帮助还比较有限,但能帮助丰富教学内容。

小巴采访的其他几位中小学老师还尝试过用 AI 制作课堂 PPT 或写教学评语,给出的评价是 " 太浅显 "" 模式化 ",难以达到期望。

作为语文老师,石老师提到一个观察,就是 AI 读句子时 "AI 味 " 重,在断句、语调变化、多音字读法上常常出错。学生会问她," 为什么 AI 读的那个词语的声调和你教的不一样?" 她认为这可能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造成干扰。

相比之下,浙江某大学的英语老师 Michael 和重庆某高中国际部的物理老师夏老师对 AI 评价积极。Michael 从 ChatGPT 诞生之初就鼓励学生使用 AI,他每学期第一堂课教授的内容就是 " 如何用 AI 来学英文 "。比如可以用 Deepseek 定制口语练习方案,然后用豆包根据个人喜好创建 " 智能体 ",来作为真正落地的 " 口语陪练师 "。

AI 虚拟人口语私教

这样,口语练习的准确度大大提高,学生不会一再重复错误的表述。他也鼓励学生用 AI 辅助完成 group show,学生可以使用 AI 来完善观点、纠错、润色,但最终需要脱稿演讲。Michael 甚至要求学生用 AI 自己批改作文,但需要上交完整流程——从文章初稿,到向 AI 提问的提示词,再到修改后的终稿。结果他不仅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而且发现学生在演讲时的观点深度也有明显提升。

国际部的夏老师同样很早开始使用 AI,比如辅助编写教案、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出练习题等。他印象最深的 AI 教学体验是,他在辅导学生参加国际竞赛时遇到了难题,当时几位老师都没有头绪,于是把题目拍给 AI,AI 不仅给出了准确且步骤清晰的解答,还提供了教学建议,即他们通过怎样的措辞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答案。

"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很惊讶,第二个反应就是有点后怕,感觉自己要被这玩意儿给代替了。" 他认为,老师有时会失误,比如被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影响到情绪,而漏讲或讲错了某个知识点,但 AI 不会,AI 能不厌其烦地把问题的思路分析透彻,还能够延伸出新的知识点。所以他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 AI 的推理过程。

那么,作为另一方重要监督者和参与者的家长们,对 AI 参与教育又作何反应?

初二学生的家长陈女士规定儿子在写完作业后才能使用手机,并严格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她认为,青少年自控力差," 但凡有一个手机,就像有一个潘多拉魔盒,不说 100%,90% 的时间肯定是用在娱乐上 "。高一学生的家长赵先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她会主动打开 AI 软件去学习吗?我觉得不见得,应该还是会娱乐。" 还有两位家长则向小巴表示,不太关注孩子使用 AI 的情况。

学生使用手机

作为对比,二孩的父亲潘先生是一个坚定的 "AI 拥抱者 "。他的大女儿在某国际高中读高二,小女儿还在读幼儿园小班。潘先生告诉小巴,家里有很多能进行对话的 AI 玩具,二宝现在很喜欢跟豆包聊天。他会让 AI 给二宝讲睡前故事,比如孩子小名叫豆苗(化名),AI 就可以把豆苗和她喜欢的角色融进一个故事里去探险,孩子就能得到更沉浸式的体验。按潘先生的话说,可以 " 给想象插上翅膀 "。

再来看学生们自己的看法。

《中国儿童报》对 11700 多名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小学生使用 AI 的主要原因包括 " 作业太难 "(占使用人数的 46.5% ) 、" 觉得 AI 新奇好玩 " ( 31.3% ) 和 " 同学们都用,我也想试试 " ( 20.9% ) 。用途包括解答难题(61%)、制作手抄报(40%)、" 写作文 "(36.6%)、" 参考 AI 建议后修改作业(48.7%)等。

小巴采访的几位中学生也表示,遇到难题会求助 AI,但不会完全依赖,而是会借鉴思考过程和观点。一位在广州读研究生的同学表示,知识性答案会直接向 AI 索要,周边同学把 AI 当做百度使用,也常用于论文降重和文章润色。同学对 AI 的接受度很高,迅速掌握了使用方法,但也很清楚 AI 的智能极限,常常吐槽 " 人工智障 "。

AI 会让人懒得思考吗?

虽然在使用中存在各样的问题,石老师表示,仍然比较支持学生和家长主动去使用 AI," 因为借助工具去解决问题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如果他们能够借助 AI 去获得一部分能力,其实对老师来说也是一种解放。" 她认为,这好过于学生和家长自己不去想办法,一碰到问题立马就来找老师。

在她看来,用 AI 辅助学习本身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像传统的搜索引擎也有一部分类似 AI 的功能,包括小猿搜题这类 APP 出现时也有大量的担忧。但对于善于使用 AI 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效率能获得很大的提高,而对于不太自律的学生,偷懒变得更容易。在这个意义上,可能更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

另外几位老师都或多或少地表达了一个相似的观点—— AI 是大潮流,使用 AI 去获取知识是重要的能力,至于用不用、怎么个用法,老师不会也难以过多干预。

" 教育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方法和手段,只要学生能获得成长,那黑猫、白猫就都是好猫。至于如何去使用,成年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浙江一大学的邵老师这样表述。夏老师也表示,会给学生 " 留白 ",不会过多干涉学生学习的过程,因为 " 没有说哪一条路就是他们必须要走的路 "。

小学生在人工智能中心进行无人机模拟训练

" 现在的人一定要会用各种工具。我作为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但当我要完成一件什么事,我能借助 AI,在合理合法的框架下,把事情比较好地搞定、比较高效地完成,我觉得这个事儿就成功了。"Michael 笑着回答。

中国计量大学的研究生周同学提供了几组数据。他曾向身边的 15 位同学发起一个小型问卷调查,对于 " 使用 AI 工具后,你是否觉得懒得思考?" 这一问题,9 个人回答 " 否 ",6 人回答 " 是 "。对于 " 使用 AI 工具后的感受 ",14 人表示 " 学习效率提高 ",7 人表示 " 学习兴趣更广泛 ",而分别只有两人表示 " 学习成绩提高 " 和 " 有益于学习习惯养成 "。周同学认同 AI 会让很多人懒于思考,但同时指出,AI 智能程度的有限性,AI 幻觉的存在,使学生需要对 AI 的答案进行鉴别,这是另一种思考任务。

在读高一的小林告诉小巴,有时候会用 AI 偷懒,学校没法完全禁止他们使用 AI,主要还是看自身的毅力。她认为,遇到难题最好先理解 AI 的思路,再自己认真完成一遍。

大四学生小李则表示,有时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 当要求 AI 以‘给提示的老师’的身份与我们互动时,我们思考的深度可能反超传统学习。"

AI 促进教育平权

吴老师在《每天听见吴晓波》中提出过一个观点,就是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既有的教育模式正在崩溃。

在教育界,有一句话叫做 " 资源决定前途 ",你是在一个发达的城市接受教育,还是在一个偏僻的乡村接受教育?你的学校是省级重点、市级重点还是县级重点?你的老师是不是名师?这些资源或许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孩子考上某所大学的可能性。

但今天,人工智能正在把一个个 " 超级大脑 " 搬到孩子们的面前。在吴老师看来,无论你是在一个大城市还是在一个贫困乡村,教育资源的获取将变得越来越平等,教育将变得越来越平权。

对于这一观点,多数受访者表示了明确的赞同。比如 Michael 认为,如果说互联网 "made the world flat(让世界变得‘平坦’)",那么 "AI will make it even flatter(AI 将使世界变得更‘平坦’)",它能将知识和资源以很低的成本向个人和企业铺开。在他看来,AI 会对教育进行重构,这会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比如在过去,老师可能会比学生掌握相对多一些的知识,但现在完全不能这么说,学生思维更活跃、吸收的东西更超前,他们可能比老师了解得更多,这就对老师提出挑战——不能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要成为思想的引领者,比如用人生阅历来弥补学生可能不足的东西,它更多会是在‘道’而不是‘术’的方面。"

教师使用 AI 辅助设备教学

同时,对学生来说,自驱力和思辨能力也变得越发重要。" 要意识到 AI 是在帮助你学习,不是帮你完成任务 ",夏老师指出," 要有能力跳出知识本身,来看待自己和这个社会。"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今天,一个孩子的勤奋和好奇心比任何资源都显得更珍贵。这会让很多家庭不知所措,而同时又为另外一些家庭打开了一扇天窗。

* 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本篇作者 ;|;毕冉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