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门票价格翻500倍,中国年轻人,爱上全球最烧钱的运动

访客 2025-04-09 17:32:41 18398
门票价格翻500倍,中国年轻人,爱上全球最烧钱的运动摘要: 赛车,世界上最烧钱的运动。发动机的轰鸣声骤然响起,一辆辆赛车在眼前飞驰而过。" 感觉整个人都伴随着地面在震动,空气都燃起来了,心脏砰砰直跳。" 很难有人能准确形容看赛车比赛的初体验...

赛车,世界上最烧钱的运动。

门票价格翻500倍,中国年轻人,爱上全球最烧钱的运动

发动机的轰鸣声骤然响起,一辆辆赛车在眼前飞驰而过。

" 感觉整个人都伴随着地面在震动,空气都燃起来了,心脏砰砰直跳。" 很难有人能准确形容看赛车比赛的初体验。超车、转弯、刹车 持续不断的巨大呼啸声,以及变档时传来的 " 乓乓乓 " 声,让人肾上腺素飙升。速度与激情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这一刻具像化。

在中国,赛车,曾是一项比滑雪、高尔夫更小众的体育运动。在外行人印象中,它昂贵、神秘,动辄上百万元的赛车,在赛场上只是富豪的损耗品。它有着极高的体验门槛,也因此制约了行业影响力——不像足球、篮球悄然渗入到人们的生活,它显得 " 可望而不可及 "。

但近两年,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走进赛车场。以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FIA Formula 1 World Championship,以下简称 F1)为例,作为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赛车比赛,它与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并称为 " 世界三大体育盛事 "。

尼尔森体育数据显示,F1 全球粉丝数量达到 8.265 亿,同比增加 12%。过去 12 个月,中国地区 F1 粉丝数量增长最多,增速达到 39%。

另一个转变,则发生地更为隐秘。越来越多女性观众,正在涌入曾被视为男性主导的赛车运动。官方数据显示,当前 F1 中国观众数量已突破 1.5 亿,女性观众占比达到 50%。2024 年 F1 中国大奖赛女性观众占比高达 31%,这一占比在今年继续上涨到 33.8%。而在女性用户聚集的小红书上,# 赛车比赛门票在哪买 # 社交话题下,已经浮现出 4 万多篇笔记。

在刚刚过去的 3 月,F1 中国大奖赛在上海国际赛车场落幕。对于不少老车迷们而言," 票更难买了 "" 票更贵了 " 是今年更直观的感受,a 区铂金三日票的价格上涨到 3880 元,周日正赛票售价 2490 元,这些票在黄牛手中,还要再溢价 1.5 — 2.5 倍。而更为昂贵但拥有更好体验、更多特权的 Paddock Club(俗称围场)票,官方售价也已飙到 41800 元 / 人。

在中国,赛车能成为下一个破圈的顶流运动吗?普通人想要尝试体验赛车、抑或是成为一名职业赛车手,又要付出多少成本?「电商在线」采访赛车手李海、多位车迷,想要拥有 " 飞驰人生 ",或许比你想象中更艰难。而流量涌入背后,赛车,依然是门缺钱的生意。

从 200 元到 10 万元,门票价格翻 500 倍

相较于有悠久赛车历史沉淀的欧洲,中国的赛车文化起步较晚。

2004 年,F1 首次落地上海,小姚也是在那一年开始关注赛车比赛,迄今已有 20 多年。但在小姚的记忆中,赛车一直是个很小的圈子,且 " 派系分明 " ——场地赛、拉力赛、越野赛,不同种类的赛车粉丝之间也有着天然的壁垒。这些车迷分散在各地,相聚于贴吧。

" 且不说 20 年前了,以前有多冷门?就 10 年前,很多旅行团是把 F1 当成一个产品免费捆绑的,核心原因就是去现场的人少,空座率高。" 也因此,老车迷以前 " 追现场 " 没什么太高难度—— 2015 年,还在念大学的小姚,只需要花 200 元,就能买到 F1 三日的学生票。但在过去十年间,最具性价比的 b 看台三天套票,从 780 元涨到现在的 1880 元。

【供图:小姚】

相对应的是,门票附带的福利少了。小姚透露,以前周四有车手签名会,她就拿到过头哥阿隆索的签名。"2018 年,花 1000 多元买 a 看台的票,还会附赠维修区的参观票。"

但现在,解锁这些福利,需要花费更多。Paddock(围场)是赛道的核心区域,各个车队的 P 房(Pit House,赛车维修区)都设立在此。围场票 4 万多元,购买后可以享受不同权益,比如包厢观赛、餐食、和车手见面、赛道巡游、参观维修区等。但部分车队的围场票不由官方售卖,而是自己销售,比如最火的法拉利车队围场票价格,炒到近 10 万元。

从过去 " 免费赠票 " 到现在 " 一票难求 ",涨价原因,或许是因为曾经冷门的赛车比赛,正悄然成为 " 流量密码 "。在小红书上,妆容精致的美女秀出和赛车场的合影,自信明媚感瞬间扑面而来—— " 美式辣妹赛车风 ",是当下最时髦的风格之一;而周杰伦、林志颖、孙俪、林更新等明星,甚至雷军出席观赛,则让 F1 成为名人与明星齐聚的社交狂欢场。

" 以前是人少、凑人头看,现在是大家都来凑热闹。" 小姚感慨,对老车迷而言,现在开票就是秒空,票更难抢了。但她同样能理解这种趋势。" 如果我是主办方,肯定会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办一场赛车比赛投入非常高,以前上海每办一场,几乎都是亏钱的。"

作为 F1 分赛场之一,过去 20 年,上海在 F1 上的投资堪称 " 大手笔 "。2004 年 F1 落地上海后,仅建设赛车场的一期投资就达 26 亿元人民币;加上每年 F1 世锦赛申办费 1.66 亿元,7 年共计 11.62 亿元;每年电视转播权购买费 1.5 亿元,8 年达到 12 亿元。8 年间,这三项总投资就近 50 亿元——相当于平均每年回收额需超过 6.25 亿元,才能收回成本。

让更多观众走进赛车场,撬动赛车经济,这是上海的野心。《2024 年上海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显示,2024 年 F1 中国大奖赛吸引超过 20 万人次现场观赛,直接经济影响达 14.06 亿元,赛事产出效应 39.28 亿元,拉动旅游六要素 15.93 亿元,三项合计将近 70 亿元。

逐渐商业化的 F1 赛事,正吸引更多年轻人。继演唱会、音乐节、滑雪场之后,赛车场成为又一网红潮流打卡地。但长远来看,想要培育起全民观赛的氛围,依然并非易事。

【供图:小姚】

4000 元练半小时,比赛车更烧钱的是配套服务

" 赛车,它是一项可以无限放大花钱的运动。"

一项体育运动想要大众化,最简单的方式是让观众也参与其中——篮球、足球,乃至近两年走红的滑雪,都能让观众亲身体验,但赛车的门槛,无疑是其中最高的。

2011 年,李海接触到赛车,她不是从小开始培训的赛车手,而是普通上班族 " 半路出家 "。从看比赛的观众,到一名职业赛车手,再到如今成为赛车教练,开赛车培训学校,这条路她走了十多年——在赛车这件事上,她没有 " 钞能力 ",因此需要耗费更多心血。

尝试赛车的第一步,是要选定自己感兴趣的赛车类型:场地赛、拉力赛、漂移、越野,不同种类对应不同赛道,比如拉力赛通常在野外开展,赛车手可以在不同地域体会不同路面;场地赛,则通常固定在一个赛场。选定种类后,还要考赛照、买装备,才能正式参赛。

一般来说,考赛照价格在 15000 元以上,它意味着初步拥有参赛资格,但距离真正成为赛车手还差得远;一套包含头盔、面罩、赛服、防火内衣 / 内裤 / 袜子等的基础赛车装备,最便宜的花费是 10000 多元。" 然后就是车了,新手肯定是不建议直接买车。"

李海透露,由于所有赛车都经过改装,不能直接开到比赛场地,所以参加赛车比赛几乎都需要一整支团队为车手服务。而车队,就是其中的关键角色。" 对新手来说,除了卡丁车之外,建议还是参加一场正规的、国家级赛事,从低组别开始先租车参赛。"

记者了解到,便宜的租车服务价格在 30000 — 50000 元区间,但想租到像样些的车至少要 5 万元。" 这笔费用中,拖车就要花 5000 — 10000 元不等;每一辆赛车比赛前必须保养、检查,到比赛地点,还要现场搭建一个维修区,这些服务都要配备相应维修服务人员;比赛报名费从几千元到一两万,再加上食宿等——算下来,30000 元,车队肯定是提供不了多好的车的。"

李海计算,按照赛照 + 装备 3 万元(车手及领航员各一套)、租车 + 服务 5 万元,以及前往赛场的大交通费用、聘用领航员的费用(价格 5000 — 10000 元不等),第一站要跑下来,至少要准备 10 万元。

" 在世界拉力锦标赛(WRC)中,顶级组别的 Rally1 赛车价格通常超过 700 万元,有些定制配置甚至接近一千万元。即使是被广泛应用于私人车队和 WRC2 比赛的 Rally2 赛车,也普遍在 300 万到 400 万元之间。"

相较于租车式体验,这些昂贵的赛车,参赛的运营成本更为高昂。

以 Rally2 赛车为例,一次 WRC 分站的完整参赛预算往往需要 40 万— 60 万元,这笔开支包含轮胎、维修、运输、报名、技术人员等各种花费。而 Rally1 赛车每场比赛的支出则可能达到上百万元。

" 换句话说,哪怕你买得起几百万的赛车,如果没有持续的资金支持去参赛、练习,也难以真正参与到这个运动中。"

李海解释,虽然正式比赛之外的练习不需要缴纳报名费,但涉及的运输、工程师支持、轮胎、油料和场地费用一样需要支出,一次完整的测试日成本往往在 10 万— 30 万元之间,有时甚至更高。

最拮据的时候,李海一个人打五份工。" 当然没钱有没钱的练法,比如用模拟器。但要出成绩肯定得去赛车场。以宁波国际赛道为例,普通赛车练习的费用在 3500 — 4000 元之间,包含车辆租赁、轮胎消耗、油料、基础服务人员以及赛道券。单次上赛道时间通常为 25 分钟,赛道券价格 500 元。而像上海国际赛车场这样的 F1 级别赛道,单节练习的赛道券价格就可以高达 2000 元,但也因此能体验到世界级的驾驶环境与赛道标准。"

而在这些成本之外,隐形的 " 培训 " 费用,花费几乎上不封顶,没有天花板。

李海很羡慕从小就练习赛车的选手,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感觉自己没有真正入门," 开得乱七八糟的 ",赛车场老板都说她 " 不像会开车的 "。 她很清楚,想要成为真正的车手,系统的训练,持续的投入,必不可少。2016 年,一个偶然机会,她去澳洲培训," 培训回来后,老板终于说,我像个真正的车手了,光听发动机的声音,就知道这个人不一样。"

为此,她在次年继续远赴美国拉力培训学院培训,当地开设的三天培训班价格是 5000 美金。但即使如此,想要追赶从小就培训的顶级车手,依然遥不可及。" 专业车手四五岁开始练习卡丁车,年纪大些开始比赛。有钱、有时间、年纪小还得有天赋,这样才有可能成为顶级的车手。" 在李海看来,短暂被流量青睐的赛车,距离真正破圈,还有不远的距离。

" 一是风险性,虽然年轻代父母已经变得更开明,但是否愿意孩子去学?这和国民素质、赛车文化的沉淀是有关系的;二是高昂的费用,这些费用投下去,不一定能看到水花。"

中国赛车,需要更多 " 中国车手 "

昂贵的赛车,让人趋之若鹜,同样是因为它背后隐含的庞大经济效益。

2017 年,世界六大传媒集团之一的美国自由媒体集团,从 CVC 资本和 F1 掌门人伯尼 · 埃克莱斯顿手中收购 F1,接手 F1 后,很快发挥自己在体育娱乐营销上的优势,通过推出新主题曲、新纪录片拉高 F1 的热度。根据财报数据,2017 — 2018 年,F1 依然是亏钱的,分别亏损 3700 万美元、6800 万美元,但到了 2019 年,F1 扭亏为盈,盈利 1700 万美元。

疫情过后,F1 的收入在 2023 年直线飙升,总收入达 32.22 亿美元,同比增长 25%,利润达到 3.92 亿美元,同比增长 64%。根据公开可查询数据统计,2025 年 F1 十支车队拥有超过 300 家赞助商,包括沙特阿美、喜力啤酒、阿联酋航空、联想、麦当劳、亚马逊、彪马等。

2024 年 10 月,LVMH 集团宣布成为 F1 新的全球合作伙伴。而由于品类排他性,LVMH 将价格翻三倍至 1.5 亿美元才取代劳力士,此前,劳力士的赞助金额约 5000 万美元。

然而,在中国,想要像国外一样撬动本土 " 赛车经济 ",依然需要时间的沉淀。

" 赛车是整个汽车工业的前沿体现。" 李海告诉记者,1985 年举办的港京拉力赛,是中国汽车运动的开端。当时中国内地汽车市场并不发达,还处于国家宏观调控中,几乎没有私家车——在彼时国人眼中,汽车是比自行车更奢侈的代步工具,但它和体育运动不沾边。

" 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国内大力发展赛车,也是让我们的汽车工业快速和国际接轨的一种方式。20 世纪 80 年代,算是好时候,当时车队都有很多经费。"

李海解释,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赛车也是车企证明实力的手段——法拉利就是典型案例,它的 F1 成绩不仅确立了全球顶级跑车的技术标杆,也塑造了 " 赛道即品牌 " 的神话。在国内,领克也是通过连续征战 WTCR 房车世界锦标赛,用赛场成绩带飞领克 03+ 等性能车的市场销售。

但伴随着新能源车的盛行,行业悄然发生着变化,新兴车企很少在赛车上压重注。

【供图:小姚】

" 油电混合动力赛车已经逐步进入各大赛事,例如 WRC 顶级组别的 Rally1 赛车就配备了电动驱动系统与内燃机的混合动力总成。但要将纯电动车全面引入传统赛车体系,仍面临不少技术挑战。" 李海表示。

首先,电动车在遭遇高强度碰撞时存在热失控风险,一旦电芯损坏可能引发短路、起火,安全管控要求极高;其次,为了获得更强的功率输出,往往需要更大的电池包,而电池本身重量极大,会明显影响整车的动态性能和弯道表现;最后,电动车平台的高压系统和电子控制封闭性,也使得改装变得困难,无法像传统燃油赛车那样灵活调校与改装。

不难发现,越来越多年轻人正在踏入赛车场,但无论是从民众体验门槛、车手培养体系还是专业比赛的赞助规模来看,在国内,赛车依然是一条尚待挖掘的赛道。而想要培育起更好的 " 赛车氛围 ",新加坡将赛车 " 不夜城 " 和音乐节结合的方式,本可以借鉴。但今年以来,被捆绑上各地文旅项目的 F1 中国站售票模式,还是收到了不少车迷的吐槽。被誉为 " 速度与科技巅峰对决 " 的赛车,从小众真正走向大众,或许,还差着好几部《飞驰人生》的距离。

"F1 需要一位黑人车手,一位女性车手和一位中国车手。"

F1 前掌门人伯尼 • 埃克莱斯顿曾断言,这项运动的赛道上需要这三种人。而今,前两者均已出现。下一个中国车手会是谁?继去年周冠宇首次在中国主场,以正式车手身份参赛后,更多粉丝正在翘首以盼,在日渐热闹的赛场上,能出现更多中国面孔。" 希望有更多人真正成为车迷,而不是仅仅看个热闹。" 小姚向记者表示,这也是所有车迷最朴素的愿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电商在线 ",作者:王亚琪,36 氪经授权发布。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