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透着荧光绿、吃着像轮胎拌香精”,打工人最近在超市被「科技青团」集体霸凌?

访客 2025-04-04 17:19:22 72375
“透着荧光绿、吃着像轮胎拌香精”,打工人最近在超市被「科技青团」集体霸凌?摘要: 清明节正在演变成一个让所有人都能找到参与感的节日。清明新习俗,除了"citywalk 还原民国时期斩首路线 ",和" 跟着卫星导航 App 寻找祖坟 ",还有" 吃科技版青团 "。...

清明节正在演变成一个让所有人都能找到参与感的节日。

“透着荧光绿、吃着像轮胎拌香精”,打工人最近在超市被「科技青团」集体霸凌?

清明新习俗,除了"citywalk 还原民国时期斩首路线 ",和" 跟着卫星导航 App 寻找祖坟 ",还有" 吃科技版青团 "

青团,又名草仔粿、艾糍,原本是南方地区的清明传统食物,在这两年一跃成为国民级的糯叽叽美食。清明节前一个月,各地连锁烘焙、超市就纷纷开始上新 " 节日限定 ",告诉你 " 不吃等一年 ",于是即使只是为了沾沾节日气氛,你也会忍不住买两个。

不过想象中的 " 热腾腾的传统手作美食 ",早已在各大品牌争相量产中变成了 " 科技团 " ——橡胶皮配上金属色泽的反光馅料,直觉告诉你,它可以是糊嘴的预制麻薯或粘牙的工业橡皮糖,但不能是《舌尖上的中国》都得出一集来拍的青团。

图源:小红书 @小菜古古

" 春天的味道没吃到,但吃到了科技进步的味道。"

从 " 百年老字号 " 稻香村,到凭现烤黄油年糕出圈的泸溪河,不约而同地用" 满口科技糖浆味儿 " 的 " 工厂青团 " 诈骗了一批冲着 " 现制糕点 " 名号买单的打工人

你看着点心师傅在玻璃橱窗后面忙前忙后,但品尝了一口" 胶质混合物 " 般的青团,你就知道除了机械臂和流水线,生产过程中没有任何一只活人手碰过它。

超市青团也是 " 工业青团 " 的聚集区:

表面写着现蒸,实则从里到外都是预制;嚼起来像橡皮糖," 既没有艾草的香也没有糯米的软糯 ";买回来感觉放置 365 天之后软得还能当捏捏。有人试着再加工,结果发现无论是冷冻还是煎都难以拯救糖浆皮," 齁到得打胰岛素才能吃 "。

图源:小红书 @雪梨冻冻

《上观 · 新闻》报道显示,清明节前一天,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对全市 138 批次青团样品抽检发现,一品方糕专卖店的豆沙青团因为违规添加柠檬黄、亮蓝着色剂被检出不合格。依据 DB 31/2001-2012《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青团(含第 1 号修改单)》,这些着色剂不应该出现在青团里

高高兴兴在超市里买回 29 块一盒的青团的打工人这才反应过来," 原来吃了这么多年的都是假青团。"

关于如何辨别 " 科技青团 " 成了一门生活经验:它们外表半透明,泛着均匀的荧光绿;咬一口质地 Q 弹,胶感重到你已经忘记原本的青团该是 " 糯米制品 "。

最关键的是通过配料表衡量其 " 科技含量 "。

传统青团一般用糯米制成,如果没有任何添加放凉就容易变硬,复蒸又可以变软,如果做不到,则一律被网友打成 " 科技制品 "。

一般来说糯米在预制青团里没什么存在感,卡拉胶和魔芋粉是主要原料。而青团最具辨识度的艾草味早已消失在这场 " 进化 " 当中。认真翻阅配料表,你会发现很多青团产品的配料表第一位是麦芽糖浆。

" 连皮用的都是麻薯预拌粉,建议青团改名绿皮麻薯。"

如何判断真假青团,各有各的门道:有人说真青团配料表前三必是艾草、糯米粉、饮用水;而科技款常见 " 小麦粉、食用色素、卡拉胶、香兰素 "。这样做的理由是,一来可以维持外皮的光泽与柔软度,二来也可以延长青团的赏味期。

" 科技青团 " 逐渐代替了传统青团,成了市面上你能买到的主流产品。你翻遍小红书也没见到一个自信声称 " 手工制作 " 的连锁青团店,于是关于清明节的一大迷思出现," 到底有没有真的手作青团?"

手工青团的确可能更具有 " 传统味道 ",但作为民间美食也是地区限定。你在江浙沪可能坐两站地铁就能在某个小巷子里找到早餐店阿姨现包现蒸的 " 清明粿 ",内陷塞的是工厂们绝不会碰的肉沫笋丁,就连城隍庙里的僧人都会应季做几笼青团对外售卖。

上海的街头有潘甬兴、王家沙、沈大成," 实名制青团 " 让你还没吃就已经产生了回家般的信任感。售卖招牌上写明了 " 当天现做 ",再一摸到手的青团还是热的,每个形状大小都不一样,充满手作的粗糙,远离了流水线的伪人感。

但这事到了北京就略显困难。你兴致勃勃地网购了沈大成,发现和上海朋友们吃的根本不是一回事,你的青团保质期一个月,而后者之所以说好吃,是因为阿姨当场就包好了送到嘴边。

非要在北京这种地方吃到 " 手作青团 ",你还得支付地域溢价。比如北京的网红面包店芦灰,今年清明就推出了 " 手工 " 青团,肉松馅,定价 20 块钱一个。上海人看了都直摇头,质疑这北京出身的店怎么也用上了沪币汇率。

不过即便在青团流行的上海,要吃到一颗手工青团你也得付出一番努力:" 节日美食 " 意味着你想吃的时候大部分人也都不会想错过。沈大成的青团的确现包现蒸,但就看你愿不愿意工作日中午排队两小时买一个青团。

传统青团手工制作流程繁琐,艾草本就不是常见的食材,光是制作青团皮就得从处理艾叶开始,煮熟、榨汁,到和面、揉打、成型。于是工业生产的 " 青团预拌粉 " 不仅给手作烘焙店主们打开新思路,也被写进 " 家庭 DIY 青团食谱 " 里,成为了青团现代化的又一证据。

于是问题就回到了," 买机器擀的皮包的饺子到底算不算手工饺子?"

" 科技 " 和 " 手作 " 的界限愈发模糊,谁也说不清我们厌恶的真的是青团里的科技,还是单纯的 " 太难吃 " 的事实——后者或许只说明了科技还不够先进。

而对于 " 零添加 "、" 零防腐剂 " 的迷信,也在前两天公布的 " 禁止零添加为噱头 " 的食品安全标准里被逐一击破。食品研发从业者月菀柔解释,对于长保质期的预包装食品,延发事先考虑的是 " 安全 " 而不是 " 好吃 ",所以某些添加剂是必要的。

比如防腐剂山梨酸钾是一种低毒、安全、高效的食品添加剂,它可以有效抑制食品中的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的生长,延长食品保质期。不添加防腐剂的食品,反而潜藏更多微生物污染的隐患。

" 食品添加剂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误解和滥用 "。

毕竟即使执着于手作,很多时候 " 手工 " 也到头来也只是增添了氛围感:食品工业紧跟时代潮流,厂家们已经研发出了常温保存 90 天的预制青团皮。即使阿姨在你面前手包,蒸笼上冒着热气,也很难说阿姨是不是只完成了 " 包 " 这一步。

回头想想,博主教你自己在家手作青团都得用预拌粉," 是不是手工 " 这杆秤或许只存在每个人的心里了。

编辑|橘总

作者|肘子

设计|胖兔

封面图源|小红书 @吃不了一点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