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四位民企大佬的广州故事

访客 2025-04-03 11:22:35 63971
四位民企大佬的广州故事摘要: " 有没有看过中国地图呀?西边高,东边低,北边高,南边低,广东在中国的东南,也就是中国最低的地方。这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全国的水都流到广东,水是什么,水为钱,水就是财呀,所...

" 有没有看过中国地图呀?西边高,东边低,北边高,南边低,广东在中国的东南,也就是中国最低的地方。

四位民企大佬的广州故事

这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全国的水都流到广东,水是什么,水为钱,水就是财呀,所以广东会有钱,这是天注定的 "

这是本世纪初一部名为《我的美丽乡愁》的电影中的经典台词,讲述了几个外地青年到广州打拼的故事。透过这部电影,很多人感知到广州的无限机遇,以及这座城市对外地人巨大的吸引力。

在现实中,网易创始人丁磊、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唯品会创始人沈亚、希音创始人许仰天、文远知行创始人韩旭、小马智行创始人彭军与楼天城、欢聚时代创始人李学凌、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 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家,都曾在广州实现梦想,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峥嵘岁月。

不过,正如有人说,广州这座城市的优点是务实,缺点是太务实,这样一种城市文化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这座城市的企业家。

可以看到,广州的老板们不喜欢面对镜头高谈阔论,也不喜欢混圈子,他们更喜欢闷声搞产品,给人 " 少说多做 " 的感觉。

所以,也有人说,广州企业家的优点是低调,但缺点是太低调

根据公开信息,我们挑选了其中四位故事性较强的企业家,讲一下他们与广州这座城市相互成就的故事。

01何小鹏与广州

1977 年 11 月,何小鹏出生于湖北省黄石市,媒体报道称他家境普通,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小时候经常跟着爷爷摆摊,很早就帮家里减轻负担。

1995 年 ,18 岁的何小 鹏以优异成绩考入华南理工大学,攻读计算机专业,从此在广州,一待就是 30 年。

何小鹏

大学期间,何小鹏迷上了计算机, 期间还干了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他和几个同学一起,将自己住的那栋宿舍楼全部连接上教育网,学校网络中心的老师跟他说:" 你们宿舍楼可能是中国大学里第一批整栋楼都通网的!"

课余时间,何小鹏还帮父母摆摊卖过豆浆,有时候还会去电脑城打工,在这段时间里,他学着怎么卖电脑、修电脑。

1999 年,何小鹏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没有选择当时被视为 " 金饭碗 " 的国企,而是选择到一家名为亚信集团的民营科技公司担任程序员。

在亚信期间,他非常努力,从开发、测试,到客户服务、售前售后,全都干了个遍。但他后来发现, 领导拿着 5 万多的月薪,自己的薪水却不到他的五分之一,并且很难通过努力达到这个水平。

再加上对亚信的发展感到迷茫,何小鹏想试试更大的平台,就向世界巨头惠普公司投去了简历,但这份简历石沉大海,没有收到任何回应。

到 2004 年,何小鹏已经过 5 年的职场历练,他决定自己干,于是拉上师兄梁捷一起离开亚信,创立了 UC 优视。

这一年,何小鹏 27 岁。

首次创业,何小鹏把目光放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电子邮箱,并开发出了 UCMali。不过,当时的电子邮箱普及度还不高,公司很快陷入资金问题,甚至连办公室都租不起。

这个时候,何小鹏遇到了他生命中的一个贵人——网易创始人丁磊。

1995 年,丁磊从浙江宁波电信局辞职,南下广州加入了一家软件公司,两年后,他推出中国首个免费电子邮箱系统,其创办的网易于 2000 年上市,2003 年他就凭借 76 亿元的身价问鼎中国首富。

值得一说的是,当时同样在广州,同样以开发电子邮箱起家的,还有另一位大佬张小龙,他在广州创办了颇具知名度的 foxmail,后来这个产品卖给腾讯,张小龙后来在腾讯又开发出了微信,这一点大家都知道。

丁磊觉得何小鹏的产品不错,又听说他是亚信出来的,就约他吃饭,双方就这样认识了。在了解到何小鹏资金紧张之后,丁磊决定帮一帮这个小兄弟,将网易的办公室和服务器借给他用,甚至还以个人名义借给何 80 万元。

在推出 UCMali 之后,何小鹏敏锐地发现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并推出了一款名为 UCWeb 的手机浏览器,很快就爆火,收获上百万用户,但公司的钱又不够花了。

幸好,何小鹏宽厚的性格,让他赢得了很多贵人的相助。这一次,他又遇到了李学凌。

在网易借办公室的时候,何小鹏认识了当时在网易做主编的李学凌,李学凌后来在广州创办了 YY 语音。李学凌了解到何小鹏的困境之后,就把他介绍给时任联想创投副总裁的俞永福。

俞永福也非常看好何小鹏的项目,立刻向公司建议投资 UC,但很可惜,联想创投后来没有投。

UC 浏览器的用户量快速增长,但何小鹏苦于没有资金支持,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广州市天河区政府给了他 10 万元的中小企业扶持基金,让 UC 撑过了两个月最艰难的时期。

钱虽然不多,但何小鹏一直记得这份恩情,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他还向媒体表达对天河区的感激," 虽然钱不多,但我深刻体会到,这些资金支持对小微企业意义重大,可能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话说回来,联想创投否决 UC 这个项目之后,俞永福又把何小鹏介绍给了另一位大佬——雷军。

雷军也非常看好这位湖北老乡的项目,但他认为何小鹏的性格,更适合搞研发和定战略,不适合干 CEO。所以,他表示,愿意投 200 万给 UC,但得俞永福来当公司的 CEO。

何小鹏爽快地同意了雷军的提议,俞永福正式加盟 UC,让 UC 跨实现了越式发展。2007 年,雷军也决定加入 UC,出任董事长,让这家公司如虎添翼。

一家初创公司,能吸引到这么多牛人,说明何小鹏的胸襟不错,愿意和牛人分享利益。后来在一次媒体的访问中,他这样回应请俞永福当 CEO:" 我和梁捷觉得能力不够,永福的高度和广度,都比我们强。创始人要有一种胸怀,去吸引比你强的人过来。"

到 2009 年左右,智能手机开始普及到千家万户,UC 作为一款手机浏览器,迎来爆发式增长。到 2014 年,创立十年的 UC,以 43.5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300 亿元)的价格卖给阿里巴巴,创下当时中国互联网最大的一笔并购案。

这一年,何小鹏 37 岁,彻底实现了财务自由。

但是很快,他又感到财富自由之后的空虚和无聊,于是他又选择 " 作死 ",选择了最苦逼的一条创业赛道——造车。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了,二次创业,何小鹏还是选择在广州,并担任自己投资的小鹏汽车,担任董事长。

这一年,何小鹏 40 岁。

互联网大佬跨界造车,在当时引发热议。几乎同一时间,还有易车网的创始人李斌、汽车之家的创始人李想也加入造车这个赛道,他们三个被称为 " 蔚小理 ",被誉为中国造车新势力的代表。

从 2017 年开始,何小鹏便在造车这个赛道上死磕,但造车比搞互联网更难,中间也经历过多次起伏,一路坎坷走到今天,十分不易。

最近一段时间,小鹏汽车销量爆棚,连续 4 个月交付量突破三万台,稳居 " 造车新势力 " 的第一名。公司股价更是气势如虹,今年以来已经翻倍,市值飙到 1700 亿港元,位列广州第一大民企。

何小鹏年初还宣布,公司今年还要招 6000 人,让人对广州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倍增。

在今年的两会上,何小鹏罕见地向广州表白,说广州这座城市吃得好,营商环境好,适合年轻人创业," 来广东做靓仔靓女,办事不靠酒桌靠硬核 "。

何小鹏还透露,小鹏汽车在广东的发展,曾多次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疫情期间,小鹏汽车供应链几乎面临中断,当时也是靠广东省工信厅等相关政府部门的帮助和支持,才扭转了局面,让小鹏汽车走出难关。

从小鹏汽车坐落于中新知识城广州工厂的 " 准生证 ",到遇到困难时广州的力挺," 这份承诺带来的安心和力量,给我们极大的信心!广东和广州给予的帮助,不仅在实际层面解决了很多难题,更让我们明白:在前行路上,我们并不孤单。" 何小鹏说。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前两年。"当时小鹏汽车面临巨大压力,广州市领导主动说,如果小鹏汽车真的撑不下去,可以随时寻求帮助。" 何小鹏坦言," 这就像你还没进 ICU,有人说只要你需要,我随时会找医生来救你,这让我们倍感温暖。"

为此,何小鹏极力称赞广州的营商环境," 我在广州从 1995 年到现在已经有 30 年的时间,过去的这么多年我多次创业还仍然选择在广州,我肯定是非常喜欢广州。广州拥有很好的环境、很快速的政策、很充分的人才、整个住房的价格也是非常适中,我也很喜欢吃广州菜。"

这一年,何小鹏 48 岁,他的造车之路与创业故事,仍在继续,而广州作为他梦想起航的地方,相信会继续托举着他大踏步前行。

02张小龙与广州

张小龙是湖南邵阳人,在武汉上的大学,1994 年从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毕业之后,先是被分配到人人羡慕的电信部门,但是很快,这位湖南小伙就耐不住体制内的寂寞,毅然南下到广州。

1994 年的珠三角,是一片随处都冒着热气的热土,改革开放的春风在这里已经吹拂了十几年,而彼时的长三角才刚刚宣布浦东开发,张小龙来到广州,既是个人的抉择,也是时代的召唤。

可能连张小龙自己也没想到,从 1994 年南下广州到今天,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挪过主场。外面的诱惑不是没有,公开信息显示,雷军、周鸿祎、马化腾都曾到广州与他洽谈,但其一直不为所动,坚持在广州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据说周鸿祎每次到广州就会拉着张小龙一起去买碟,当时已在广州生活多年的张小龙,不会讲粤语也不会砍价,一直被当 " 水鱼 " 宰。周鸿祎说:张小龙什么都看,但他总是会忘记他看过什么买过什么,下一次再买碟时你会发现他买的还和上次一样。

变化出现在 2005 年,这一年腾讯并购博大,张小龙及其作品 foxmaill 作为陪嫁,也一起被腾讯收编,并担任 QQ 邮箱的总负责人(博大曾于 2001 年收购 foxmaill,并任命张小龙为首席技术官)。

foxmaill 曾是一款颇为有名的邮箱软件,拥有 400 万用户,在中国可与微软的 outlook 相对抗。YY 语音创始人李学凌曾描述:" 在 1997 年,只要你站在黄庄路口,大喊一声,我是 Foxmail 张小龙,一定会有一大群人围上来,让你签名。" 足见当年的 foxmaill 在中国互联网的存在感。

然而,加盟腾讯之后的张小龙,却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去深圳总部,据说还是马化腾让步,决定在广州设立一个研发中心,由张小龙当总经理。正是这个研发中心,后来孕育了微信。

虽然办公在广州没问题,但开会还是要到深圳。腾讯总部每周都要召开例会,但张小龙常以 " 早上起不来 " 为借口不去参加会议。为了迁就他,马化腾就让自己的秘书一大早叫醒他,而且每周都派专车准时到楼下来接。然后,张再也找不到借口,于是开启了双城生活模式。

媒体还多次报道过一件小事,周鸿祎在结束硝烟弥漫的 3Q 大战之后,约张小龙在广州喝毋米粥,桌上摆着海鲜、鱼片、米粥和油条 张小龙有点委屈地告诉周鸿祎," 你们是不知道,当时最想干掉微信的不是米聊,而是手机 QQ。"

言外之意,如果微信团队在最初不能独立发展,可以想象有多大的阻力。

据了解,腾讯当时有 3 个团队同时在做微信类产品,另外两个是手机 QQ 团队和 Q 信团队,由资深元老领衔,而张小龙的团队无论在人脉、资源还是经验方面都处于下风,集团的大多数人觉得他过不了 " 内部关 "。但远离深圳总部的张小龙,却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张小龙当初执意留在广州,才保持了微信独立发展的地位,也才有了腾讯今天的行业地位。

张小龙对广州情有独钟,广州对张小龙亦爱护有加。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 TIT 创意园是微信的发迹地,张小龙也一直把微信总部放在这个旧改园区。

2014 年,由于广州 " 四馆一园 " 建设拆迁,TIT 创意园部分办公楼被划入拆迁范围,其中有两幢是微信办公楼。为此微信团队找到了海珠区政府,请求在办公场所上给予支持。在政府多方协调之下,微信获得了两家企业转让的办公楼,才得以继续留在 TIT。

为了给微信团队找一个更好的办公场地,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曾亲自到广州选地。由时任广州市领导陪着,马化腾一起站在 400 米高的广州塔上,尽览全城。

最终,马化腾选择了珠江边上的琶洲。

2015 年,腾讯竞得琶洲地块,并将这幅地块建设成微信总部大楼。此后,阿里巴巴、唯品会、抖音等互联网企业也陆续在琶洲拿地,微信总部引发的 " 蝴蝶效应 " 可见一斑。

03沈亚与广州

沈亚,1971 年出生于浙江温州鹿城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沈克成是著名文字学家兼汉字编码学家,后来弃文从商,经营震旦电子仪器厂以维持生计。

1990 年,沈亚从上海铁道学院(现已并入同济大学)电信专业毕业之后,先是接手父亲的工厂,随后南下广州与朋友合伙创办了赫赫有名的唯品会。

有人可能会问,作为一个浙江人,沈亚为何选择到广州创业?

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商机无限,包括浙江商人在内的全国各地的老板,都会到广州寻找商机。

在上世纪 80 年代,浙江商人 鲁冠球 想把自己的产品卖到国外,但当时广交会的展位很少,鲁冠球没有拿到,他就干脆在广交会外面摆起了地摊,并真的拿到一家外商的订单,从此打开国际市场。

同样在广交会门口摆过地摊的还有娃哈哈的创始人 宗庆后

另一位到广州创业的浙江人是丁磊,1995 年 5 月,在宁波电信局过了两年稳定生活的丁磊,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来到广州。

刚来到广州的丁磊,先是加入了一家叫做 Sybase 的外企,整天安装调试数据库,觉得意思不大,一年后,他到另外一家公司做技术助理。

1997 年,在广州打了两年工的丁磊, 在淘金路的一间 8 平方米没有空调的房间里,创办了网易。

后来,有人问丁磊为什么去广州,而不是北京和上海?他当时是这样回答的: 如果广州人和上海人的口袋里各有 100 块钱,然后去做生意,上海人会留 50 块钱作家用,另外 50 块钱去开公司,而广州人会再借 100 块钱去开公司。

当宁波人丁磊在创办网易的同时,温州人沈亚与合伙人洪晓波 在广州成立能越进出口公司,沈亚负责国内供应链,洪晓波开拓欧洲渠道,以手机电池、蓝牙设备等配件为主业,两年内获利超 500 万元。

然而,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利润骤降至每块电池不足 5 分钱,二人决心转战新领域。

2005 年,沈亚与洪晓波进入长江商学院 EMBA 项目 " 充电 ",课程中接触到法国奢侈品限时抢购平台 VentePrivee 的案例。

在法国生活的洪太太是这家网站的忠实粉丝,她常在早上七点就坐在电脑前抢购奢侈品。太太的行为让洪晓波充满好奇,他发现,这家网站的特点就是囊括了各类世界名牌,并且在限定的时间内推出折扣,供用户抢购。

沈亚与洪晓波决定模仿 VentePrivee,从奢侈品闪购切入电商。三位 EMBA 同学以天使投资支持了他们的想法,五人凑齐约 3000 万人民币创办唯品会。

说干就干,2008 年 12 月,主打 " 名牌折扣 " 的唯品会在广州正式成立

和马云创立阿里巴巴时 " 蜗居 " 在民房不同,沈亚创办唯品会之初,在荔湾区的信义会馆租下了 1200 平方米的办公室," 高调 " 出发。他的理由很充分:" 我们要和知名品牌打交道,太寒酸了,没人愿意和你做生意。"

不过,定位奢侈品特卖的唯品会在国内有点水土不服,首月仅成交 18 单(其中 12 单来自亲友),三个月后日单量仍不足百。面对初期挫败,沈亚迅速调整策略。

他意识到中国消费者对千元以上网购商品接受度低,且国际奢侈品牌对电商授权严苛,遂将定位转向二三线时尚品牌,提出 " 一家专门做特卖的网站 " 新口号,主打库存清理与过季商品折扣。

广州作为全国服装产业核心基地,汇聚了大量二三线时尚品牌资源,为唯品会打造 " 品牌特卖 " 模式奠定了供应链基础。

这次终 于找对方向,让唯 品会开始步入快车道,2012 年 3 月,成立不到四年的唯 品会在美国纽交所上市, 仅仅两年时间,股价从 6.5 美元一路涨到 180 美元, 成为了资本市场炙手可热的一匹黑马。

2015 年,唯品会在琶洲拿地建设电商总部,与阿里巴巴、腾讯比邻而居,成为广州珠江边上的一道风景线。

2024 年,唯品会实现净营收 1084 亿元 ,净利润 90 亿元,GMV 达到 2093 亿元。

唯品会在财经圈的存在感不高,但其业绩却稳扎稳打、屡创新高。 和其他电商 激烈内卷 不同,唯品会一直过着闷声发财的日子,主要围绕自身擅长品类以及小部分忠实群体进行挖掘。

04许仰天与广州

许仰天,一个 80 后,希音(SHEIN)公司创始人,曾与另外两名 80 后——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并称为中国互联网的新势力。

在国内,说起希音公司,可能很多人觉得陌生,但在海外市场,它可是叱咤全球的跨境电商,其 APP 在美国的下载量,长期超过亚马逊。

1984 年,许仰天出生于山东淄博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童年时期家境贫寒,高中时期,他便开始勤工俭学,大学期间更是半工半读完成了青岛科技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学业,并自学了计算机专业。

2007 年大学毕业后,许仰天选择在南京一家外贸公司从事 SEO 优化工作,这段经历让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跨境电商的巨大潜力。一年后,他踏上了创业之路,与朋友共同创立了一家公司。

2009 年,许仰天敏锐地洞察到跨境电商的机遇,他迅速行动,低价向海外消费者提供定制婚纱服务,并成立了自己的独立网站 Sheinside,后来进军跨境女装领域。

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2014 年 7 月,许仰天在香港成立了 SHEIN GROUP LIMITED。2015 年,Sheinside 正式更名为 SHEIN,其 " 小单快反 " 模式已初见成效,但南京的供应链体系已难以满足公司快速发展的需求。

广州番禺作为国内最大的服装集散地之一,拥有数万家服装厂和作坊,具备强大的供应链优势。为了进一步优化供应链体系,许仰天果断决定将总部迁至广州番禺。

2017 年,广州希音国际进出口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许仰天在番禺搭建的 " 小单快反 " 供应链体系日趋成熟,推动公司跨境女装生意越做越大。

如今,希音在广州的合作供应商大概上千家。仅在番禺一地,从事服装相关行业的企业就超过 4 万家,专门给希音供货的企业有数百家,它们主要集中在番禺南村、大石等村镇,也被戏称为" 希音村 "。

广州的服装产业,原本是一个散装的传统产业,大多是作坊式的工厂,缺乏品牌意识,因为附加值低,但希音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将原本散装的服装产业,变成一个数字化、时尚化、国际化的供应链。

发展壮大之后,希音公司在广东持续加大供应链布局,陆续建立起辐射广州、肇庆、佛山、江门等城市的供应链矩阵。

2024 年 9 月,希音位于广州增城的希音湾区供应链项目正式开工,项目分三期建设,总投资达百亿元级别。待三期全部建成后,年出口额将超千亿元,高峰期预计引进产业人才约 10 万人。

如今,希音公司的年销售额超过 2000 亿元,以 4600 亿元的估值,仅次于字节跳动、SpaceX、OpenAI 和蚂蚁集团,位居中国第三、全球第五大独角兽。

权威机构的数据还显示,从 2024 年全球时尚市场的市场份额来看,希音以 1.53% 的市场份额,超过 ZARA、H&M 和优衣库,成为全球第三大时尚零售商,仅次于耐克、阿迪。

而且,全球十大时尚零售商中,SHEIN 还是唯一的中国品牌。媒体认为,希音的崛起,对广州打造全球时尚策源地、建设国际消费中心都有帮助。

05广州民企新势力——科学家创业

自古以来,广州都是一处开放包容、海纳百川、拼搏进取的创富沃土。

在中国历史上,广州称得上是唯一一个绵延 2000 年而不衰落的国际商都,特别是明清两代的 " 一口通商 ",广州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中心,诞生过潘振承、伍秉鉴等世界首富。

改革开放以来,丁磊、何小鹏、张小龙、沈亚、叶国富、许仰天等民企大佬陆续到广州这片热土打拼,以激动人心的创业故事,谱写了广州民营经济的传奇,让这座千年商都焕发新时代的光彩。

最近几年,广州民营企业家中又冒出一股新势力,就是科学家创业群体

例如文远知行联合创始人韩旭曾是美国知名大学的计算机博士和终身教授,还曾担任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首席科学家,2017 年从硅谷到广州创业。

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兼 CEO 彭军,曾是斯坦福大学博士,在谷歌与百度担任重要职位,CTO楼天诚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 " 姚班 ",是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的得意门生,他们也是 2017 年从硅谷回到广州创业。

百济神州创始人联合创始人王晓东是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7 年,百济神州广州生物药生产基地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启动建设,王晓东曾表示," 百济神州进驻广州,对于我们来说是‘ All in ’,把所有的牌都压上了。"

以打造超轻薄 AR 眼镜著称的广纳四维,也是典型的 科学家创业, 其创始人 李晓军曾在国家纳米中心工作十多年 。2019 年 10 月,广东省广纳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在广州成立,李晓军应邀来到广州创业,他曾表示," 广纳院给了我们很多资金、技术、政策以及资源上的支持。"

一批科学家南下创业,正在重塑广州的科创气质。科学家群体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 "敢搞硬科技、敢闯无人区" 的新创业文化。

当广州的茶楼里开始讨论 AI 算法,当珠江新城的咖啡馆坐着穿格子衫的程序员,这座城市的商业文化,已经从 " 商贸基因 " 进化出 " 极客精神 "。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