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曝光,先享后付套路多,消费者需警惕免息陷阱

在当今的消费市场中,各种新型支付方式和信用消费模式层出不穷,先享后付”作为一种便捷的消费方式,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近期央视的一则报道却揭露了这一看似“美好”的消费模式背后隐藏的诸多套路和陷阱,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什么是“先享后付”?
“先享后付”是一种基于信用评估的消费信贷服务,其核心在于消费者可以先享受商品或服务,再根据约定的期限进行支付,这种模式通过将支付时间延后,降低了消费者的即时经济压力,使得更多人能够提前体验到心仪的商品或服务,正是这种“免息”或“低息”的诱惑,让不少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消费陷阱。
央视曝光的“先享后付”套路
1、隐形利息与高昂费用:央视调查发现,虽然许多“先享后付”平台在宣传时强调“免息”,但实际上却通过收取高额手续费、服务费、违约金等方式,将利息以隐蔽的形式转嫁给消费者,某平台宣称的“12期免息”背后,实际年化利率高达20%以上,远超普通信用卡的利率水平。
2、误导性宣传:部分平台在宣传时夸大其词,如“零门槛”、“无压力”等字眼,让消费者误以为这是一种无风险的消费方式,但实际上,消费者在享受“先享后付”服务时,往往需要提供个人信息、进行信用评估,甚至需要授权平台在个人账户中自动扣款,这无形中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和财务风险的风险。
3、诱导过度消费:“先享后付”模式容易让人产生“不花白不花”的心理,导致消费者在冲动之下购买超出自己实际需求的商品或服务,一旦进入“分期还款”的循环,很容易陷入“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中。
4、退换货难:虽然“先享后付”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的购买体验,但在退换货方面却往往设置重重障碍,一些平台规定退换货需先还清全部款项或支付高额手续费,这无疑增加了消费者的维权难度和成本。
消费者应如何应对?
1、理性消费:面对“先享后付”的诱惑,消费者应保持理性,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和经济状况进行消费,切勿因一时冲动而购买超出预算的商品或服务。
2、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在签订任何形式的分期付款合同时,消费者应仔细阅读合同中的各项条款,特别是关于利息、手续费、违约金等费用的计算方式和标准,对于不清晰或模糊的条款,应及时向商家或专业人士咨询。
3、保护个人信息:在提供个人信息和进行信用评估时,消费者应选择正规、有信誉的平台,定期检查个人信用报告和银行账户变动情况,及时发现并防范潜在的风险。
4、了解自身权益:消费者应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分期付款、退换货等方面的规定,当遇到问题时能够依法维权,在遇到商家不合理的退换货政策时,可向相关部门投诉或寻求法律援助。
5、审慎选择平台:在选择“先享后付”平台时,应优先考虑那些有良好口碑、正规运营、受监管机构监管的平台,避免选择那些只靠广告宣传、缺乏实质性保障的小平台或非正规机构。
行业与监管的反思
“先享后付”套路多的问题不仅暴露了部分商家和平台的道德风险和法律意识淡薄,也反映了当前消费金融领域监管的不足,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行业与监管部门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监管力度: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先享后付”等消费金融产品的监管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和曝光,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明确的法律保障。
2、推动行业自律:鼓励行业协会等组织制定行业规范和自律准则,引导企业规范经营行为、提升服务质量、保护消费者权益,加强行业内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合作机制建设。
3、提高消费者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对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普及和风险教育力度,让消费者了解“先享后付”等消费金融产品的真实风险和注意事项,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4、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建立健全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为消费者提供便捷、高效的维权渠道,同时鼓励媒体和社会监督力量对“先享后付”等消费金融产品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和评价。
“先享后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虽然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的支付方式但同时也隐藏着诸多风险和陷阱,作为消费者应保持理性、审慎选择;作为行业和监管部门则需加强监管、推动自律并提高消费者教育水平共同构建一个健康、有序的消费金融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先享后付”真正成为一种惠及广大消费者的便捷工具而不是陷阱重重的“免息”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