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华熙生物的“救赎”,赵燕铁腕反腐能否奏效?

访客 2025-03-17 13:21:24 20130
华熙生物的“救赎”,赵燕铁腕反腐能否奏效?摘要: 要铁腕也要温度!作者:一然编辑:陈晨风品:李莉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刀刃向内,反腐的风终于吹到了医美行业。2025 年 3 月 3 日晚," 玻尿酸巨头 " 华熙生物官微披露了董...

华熙生物的“救赎”,赵燕铁腕反腐能否奏效?

要铁腕也要温度!

作者:一然

编辑:陈晨

风品:李莉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刀刃向内,反腐的风终于吹到了医美行业。

2025 年 3 月 3 日晚," 玻尿酸巨头 " 华熙生物官微披露了董事长赵燕主题为 " 从严治理组织、重返业务一线、重回创业状态 " 的内部讲话,其直言目前公司依然没走出危机,并非源于业绩下滑,而是现有组织的熵增远超时代允许的速度,已到了必须出重手整顿的时候。她强调,2024 年公司步入变革调整期," 但真正的变革是人的变革,现在刚刚开始。"

" 踩刹车 "、" 撂狠话 ",一时间吸睛无数。不禁令人疑惑,自我揭短亮丑到底在下什么大棋?由此华熙生物业绩股价能支棱起来么?

01

剑指反腐 扎牢内控底盘

LAOCAI

鉴于企业管理存在的宽松风气,内部滋生诸多问题。赵燕表示,今年(2025 年)公司已开始刮骨疗毒,对历史问题绝不姑息放纵。所有贪腐人员无论职务高低,必须在 3 月 31 日前限时交代问题、提交辞呈。如超时间未主动交代的,将移交司法部门,不做内部处理。

战略定位专家詹军豪表示,此次反腐风暴的导火索,可能是 2024 年底某区域销售总监 " 虚开发票套现案 " 的连锁反应。审计过程中发现多部门存系统性财务漏洞与利益输送。

据财联社上月末报道,近日,国家税务总局青岛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公布了两则《税务处理决定书》送达公告。其中,在对青岛乾城展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2021 年 1 月 1 日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涉税事宜检查后发现,根据 " 为他人、为自己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不符的发票 " 规定,将该公司对外开具给华熙生物科技(海南)有限公司、青岛迪安信捷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等 25 家单位 25 份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定性虚开,虚开发票额累计 38.21 万元。

华熙生物科技(海南)有限公司为华熙生物子公司。不过据新京报,3 月 4 日曾在青岛市税务局官网搜索该报道提及的公告,并未搜到结果。另据中商报,华熙生物方面表示,针对 " 近期多家媒体报道的虚开发票涉税事件 ",已第一时间与源发单位澄清,未找到相关通报,亦未收到相关部门任何通知、询问或检查要求。公司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行业监管规范,税务相关业务领域亦从未产生过任何处罚记录。

及时澄清值得肯定,但若拉长视角,其内部管理并非无懈可击。例如据南风窗,2024 年 6 月,华熙生物旗下抗衰品牌夸迪创始成员枝繁繁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遭遇职场霸凌,以 " 名誉权侵权 " 为由正式起诉老东家华熙生物。此前夸迪官方客服号在经销商群里发布消息称,代理商付了货款未发货,是因货款在枝繁繁手中。

随后,华熙生物表示事件是 " 原离职员工通过恶意炒作离职事件并公开发布同业竞争品牌 "。但也提到," 因为高速发展的历史原因,华熙生物在人员引入时出现过鱼龙混杂,个别行为作风有待商榷的社会人员被招聘到相关岗位,相关人员很快显示出无原则无理想、做一吹十、炒作个人 IP、毫无守法合规意识等个人作风,他们与华熙生物的气质和企业文化格格不入,必然成为这一轮组织变革的重点调整对象 "。

双方各执一词,谁对谁错留给时间作答。可明眼人能看出,该事件发生本身,就已折射了企业内管内控的些许漏洞。

" 春江水暖鸭先知 ",作为企业掌舵者,往往能敏锐察觉市场或组织内部的变化,比其他人更早感知到潜在的机会或风险。

赵燕亦是如此,早在 2023 年报华熙生物就表示,公司高速增长遇到压力,主要源于过去业务增长过快,导致内部组织管理滞后于业务的发展速度,组织管理有待提高,运营效率有待提升。公司坚持长期主义发展观,在新形势面前主动摆脱过去成功经验的路径依赖,推动全面管理变革。

2024 年 10 月,华熙生物发布一份公开信,进一步阐述了变革背景和决心,称由于外部环境及市场的变化,公司机遇和挑战并存,加之公司经过多年高速发展,战略进一步升级,因此 2023 年主动做出全面管理变革的战略决策。同时聘请 IBM 管理咨询团队,深入公司开始梳理变革目标,并发布 48 个变革项目。

回望 2024 这个 " 变革元年 ",华熙生物大动作不断,经历了多次高管职位调整。如 4 月,马守伟辞去职务,担任上海研发中心功能性护肤品开发总监。随后,刘爱华和栾贻宏不再直接负责研发相关工作,公司不再认定他们为核心技术人员,但仍继续在公司任职。此外,王勇志因个人原因离职,不再担任食品研发上海分中心总经理。2025 刚开年,曾担任董事、副总经理、首席科学家的郭学平退休离职。

而这仅是变革的开始。如赵燕表示,可能很多人以为流程调整告一段落了,变革是不是就接近尾声了。我今天要给大家交个底:流程调整只是把公司失控的动作纠正过来,暴露很多原来没有暴露的问题,真正的变革是人的变革,现在刚刚开始!下一步的重点是打破低效官僚团队的伪工作,重新建立创业型组织,重新培养创业型团队精神。

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赵燕、华熙生物势要将本次变革进行到底,即不仅是组织架构的调整,更是企业文化、人才战略和业务模式的全面升级。

02

业绩持续下滑 第一收入 " 拉胯 "

管理费大增为哪般

LAOCAI

这个过程必然伴随巨痛,但不变也不行了。

华熙生物曾是全球透明质酸领域的领头羊,早在 2007 年就占据全球最大市场份额。不过 2019 年以前,B 端原料业务一直是主收入来源。据招股书显示,2016 年 -2017 年原料产品比重均在 50% 以上,分别为 63%、62.44%。

转折点出现在 2018 年,公司旗下品牌润百颜与故宫合作推出玻尿酸口红,迅速走红。赵燕更多次强调," 华熙生物不是一家医美公司,而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生物材料公司 "。

这一年,公司功能性护肤品从 2016 年的 6385.8 万元猛增至 2.9 亿元,比重从 8.79% 攀至 23.04%,原料比重则降至 51.7%。2019 年 -2022 年,功能性护肤品继续高歌,分别营收 6.35 亿元、13.46 亿元、33.19 亿元、46.07 亿元,比重 33.64%、51.13%、67.09%、72.45%,超越原料业务,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

期间也是公司业绩的高光时刻,2019 年 -2022 年营收 18.86 亿元、26.33 亿元、49.48 亿元、63.59 亿元,对应增速 49.28%、39.63%、87.93%、28.53%;归母净利 5.856 亿元、6.458 亿元、7.823 亿元、9.079 亿元,对应增速 38.16%、10.29%、21.13%、24.11%。

然而 2023 年,高增戛然而止、业绩急转直下:营收同比减少 4.45% 至 60.76 亿元,归母净利减少 38.97% 至 5.926 亿元,录得上市以来最差表现。究其原因,成败皆萧何。当年三大主营业务中,原料产品营收同比增长 15.22% 至 11.29 亿元;医疗终端产品增长 58.95% 至 10.9 亿元,功能性护肤品则减少 18.45% 至 37.57 亿元,成为拖累整体业绩的 " 罪魁祸首 "。

进入 2024 年,这一趋势仍未扭转。一季度营利双增,上半年则营收净利同比减少 8.61%、19.51%。

具体而言,原料业务收入 6.30 亿元,同比增长 11.02%;医疗终端业务收入 7.43 亿元,同比增长 51.92%;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实现收入 13.81 亿元,同比下降 29.74%;功能性食品业务收入 2922 万元,同比下降 11.23%。可见,还是功能性护肤品最拉胯、且降幅更大了。

对此公司表示,管理变革在短期产生了一系列费用,影响短期损益;公司对研发、创新业务等长期性、战略性的投入没有降低,持续增长;鉴于各业务产业特点、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和进入变革的周期不同,部分业务因为管理变革较早,部分业务正处于管理变革深水区,主要精力放在调整团队、梳理内部、检讨策略、纠正动作等方面,经营措施有所收紧,市场拓展未能完全展开,经营成果短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2024 全年,营收 53.7 亿元,同比下降 11.60%;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 1.6,4 亿元元,同比下降 72.2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 1.01 亿元,同比下降 79.36%。

对此,公司列出多条因素," 收入占比较高的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受市场竞争加剧、产业周期波动和战略调整等多种因素影响,调整仍在持续,从流程到组织运营、人才培养、产品体系建设等方面不断夯实业务基础,2025 年功能性护肤品业务有望触底。"

一句话,华熙生物仍在经历变革阵痛。问题在于,看看上述营利的降幅比 2023 年更猛,变革代价是否过大了些?调整效果到底咋样?何时达成所愿、真正触底呢?

虽然公司表示 2025 年功能性护肤品触底反弹,可至少目前看,这个业绩第一 " 奶牛 " 一直在拖累业绩下行,由盛转衰是否反映出公司在品牌定位、市场策略或产品创新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呢?赵燕也直言,我们这轮变革为什么首先调整了流程,收回了很多外包的财务审批权,就是因为公司的战略没有得到贯彻,公司的核心能力建设在层层外包中被极大的拖延了。

值得一提的是,2024 前三季,华熙生物营收 38.74 亿元,同比减少 8.21%;净利润 3.62 亿元,减少 29.62%。而研发费同比增长 12.99% 至 3.13 亿元,管理费更同比大增 32% 达到 4.23 亿元。一边收入利润下滑,一边费用增长,尤其管理费大增体量比研发费还大。这是否有助企业脱困、真正脱胎换骨?精细化水平有无提升空间?

03

反思与追赶 转型路漫漫

LAOCAI

说千道万,还是产品体验上见真章。

往期看,凭借 " 玻尿酸 " 概念、抓住行业风口,在原料、技术先发优势加持下,华熙生物 C 端业务实现了快速成长。然随着行业增长放缓、竞争日益激烈,自身一些潜在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2018 年至 2024 上半年,华熙生物研发费 5287 万元、9389 万元、1.412 亿元、2.843 亿元、3.882 亿元、4.463 亿元、2.005 亿元,对应增速 105.56%、77.59%、50.35%、101.43%、36.52%、14.98%、7.4%。

同期销售费为 2.837 亿元、5.214 亿元、10.99 亿元、24.36 亿元、30.49 亿元、28.42 亿元、11.79 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 126.14%、83.74%、110.84%、121.62%、25.17%、-6.79%、11.79%。

可见,两者体量差距较大,即便 2023 年以来研发费增速加快,与销售费仍有五六倍的距离。孰轻孰重或一目了然。

销售费能一时快拉业绩,却也有边际效应,过度依赖需警惕反噬。长远看,研发创新、特色体验才是杀出内卷、行稳致远的法门。从 2023 年以来的研发费增长看,华熙生物正试图战略纠偏、补之前功课,改革方向值得肯定,但这个过程远非一蹴而就,短期的费用增长还会进一步侵蚀利润,透出改革阵痛性。

行业分析师王婷妍表示,虽销售费投入不小,可在品牌营销、市场趋势和消费者痛点把握上华熙生物并不多占优势。旗下品牌核心更多在销售而非品牌建设,以夸迪为例,前主理人枝繁繁曾凭借李佳琦流量让品牌备受关注,但反目又让华熙生物受到冲击。在其他品牌卷营销、卷科技时,华熙生物似乎有些掉队,品牌势能减弱。比如上美、珀莱雅,凭借线上渠道和大胆营销策略跻身行业头部,并广泛吸纳技术人才升级产品技术;福瑞达也通过强化瑷尔博士等,赢得年轻人认可。

客观而言,华熙生物近年 C 端频频落子、发展了众多品牌,除了四大核心品牌,还有润熙泉、润熙禾等,布局涵盖护肤品、身体护理、头皮护理等多个领域。

不过行业分析师孙业文表示,品牌数量虽多,产品定位却较模糊,需警惕核心品牌间出现同质化、分食问题。例如,润百颜、夸迪、米蓓尔均有玻尿酸次抛产品,价格带重叠,是否折射品牌战略上的混乱值得审视。此外,市场趋势卡位上也略显滞后。过去玻尿酸是其核心卖点,而随着市场迭代,合成生物、重组胶原蛋白等成新焦点,单一成分的市场吸引力逐渐下降。

詹军豪指出,华熙生物在玻尿酸市场的竞争优势有所减弱。爱美客、昊海生科等在玻尿酸领域也具有强大实力,它们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技术,对华熙生物构成了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的双重威胁。

客观而言,华熙生物也在尝试转型,如 2022 年收购益而康进军胶原蛋白领域,押注 PDRN,布局合成生物板块,试图从 " 玻尿酸巨头 " 转型为 " 合成生物科技驱动 " 企业。产品端开始淡化单一的玻尿酸概念,夸迪在 2025 年 2 月品牌升级中,强调通过生物科技实现衰老干预和再生,推出 "CT50 超弹家族 " 产品,并邀请诺贝尔奖得主兰迪 · 谢克曼担任品牌顾问。

种种变化令人振奋,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寒,转向需要时间积累、其他竞品更没闲着。至少目前看,这些变革尚未带来太明显效果,新增培育路漫漫曲线。在重组胶原蛋白领域,巨子生物、锦波生物等凭借先发优势、已是行业代表。华熙生物想分食夺食,转型之路仍面临诸多挑战。

04

到底需要怎样的变革?

LAOCAI

当然,能够居安思危、并做出改变,就是好的开始,就代表了一种希望。

纵有种种槽点阻点背负,作为全球最大的玻尿酸原料生产商,华熙生物的实力积淀也毋庸置疑。

2024 上半年间,公司继续积极深化产学研,开展合作项目 49 项,不断提升合成生物学的研发效率,加大终端产品的成果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如 4 月,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针对 " 生物活性物全产业链技术、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项目 " 签署新的合作协议,为公司高标准功能糖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6 月,与 AI 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旨在提升生物活性物的设计、选择及应用开发的能力,提高研发和商业化效率。

生物活性物方面,共与 16 家单位开展 36 项合作项目,截至报告期末,共计 17 项处于中试、功效测试或应用研究、试产及商业化阶段。项目主要围绕功能糖及功能糖衍生物、蛋白质、多肽、氨基酸等关键成分的开发及活性成分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

经过变革后,一些业务也露出向好迹象。以医疗终端业务为例,2024 上半年收入 7.43 亿元,同比增长 51.92%,其中,皮肤类医疗产品收入 5.55 亿元,同比大增 70.14%,尤其差异化优势品类微交联润致娃娃针收入同比增超 200%。

2024 年 7 月,华熙生物三类医疗器械 " 注射用透明质酸钠复合溶液 " 获 NMPA 批准上市;10 月又发布 " 润致 · 格格 " 系列与 " 润致 · 斐然 " 两款新品。2025 年 3 月 11 日,据天眼查,华熙生物新获得一项 " 具有光谱选择性的防晒组合物及其应用 " 的发明专利授权。

在 12 周年庆典上赵燕透露,公司将迎第三次战略升级,即以合成生物学为驱动,深耕功能糖领域,布局再生医疗赛道。华熙必须顺应此趋势建立新组织、培养新人才。

在赵燕看来,未来 10 年,全球生命科学会在 AI 赋能下出现波澜壮阔的发展,消费品业务的获客和消费者决策链路也会发生巨变。" 谁不顺应这个趋势建立组织培养人才,还在鼠目寸光地捞点钱、搞点小团体利益、耍小聪明搞博弈,谁就给我下课。这个公司离开了谁都可以重新组织,唯一离不开的是我这个创始人。"

显然,华熙生物正在发起一场系统性、持久性的改革,个中壮士断腕的决心值得鼓与呼。

只是,大力出奇迹也出瓦砾,打出一个作用力就会产生一个反作用力。如何将个中代价阵痛降到最低,改革方向的精准度,上下协同程度,短期业绩与长期发展的平衡性等,都决定了这场变革的胜败。

无论聚焦主业、还是孵化新业务,都离不开真金白银,以及把钱用在刀刃上的高质高效。除了人的变革,更需企业体制机制、乃至文化价值观的变革,即整个团队自上而下的责任心、企业归属感,想要达成这种上下一体、心心相印,除了钢铁手腕,还要有匹配的温度、激励在里面。

以此来观,上述赵燕 " 公司离开了谁都可以重新组织,唯一离不开的是我这个创始人 " 的言论是否偏激了呢?

如何适应新常态、迎战新常态、重塑一个新未来,华熙生物的自我救赎刚刚开始。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