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遗忘,让他们一天流水20亿

2025 年央视 "3 · 15 晚会 " 的一记重锤,将港股上市公司兑吧推上了风口浪尖。
今年的 "3 · 15" 晚会主要关注的是食品安全、公共安全、金融安全、数字经济等领域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其中,第八大行业乱象的报道中,晚会曝光了手机抽奖敛财套路,浙江诺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兑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被点名。兑捷网络的身后,就是兑吧集团。
据《节点财经》了解,兑吧是国内最大的用户运营 SaaS 服务商,成立于 2014 年 5 月,2019 年 5 月 7 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彼时,作为内地第一个上市的用户运营 SaaS 企业,上市首日市值突破 66 亿港元,2019 年营收 11.37 亿元,净利 2.05 亿元。创始人陈晓亮 28 岁缔造资本神话的光环下也备受关注。
但是,风光之后,兑吧的股价就开启下滑模式。截至 2025 年 3 月 12 日收盘,兑吧报 0.236 港元,当日盘中最低价触及 0.210 港元,创近一年新低,较发行价已跌去超 95%,妥妥的 " 脚踝斩 "。而经过 3.15 晚会曝光,周一开盘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那么,3.15 晚会到底曝光了兑吧的什么问题?公司经此 " 重锤 " 之后,雪上加霜的情况下,还有机会东山再起吗?
01 " 合法骗局 " 与兑吧的 " 沉默暴利 "
先看看这一次兑吧集团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据 3.15 晚会报道,事情源自于手机抽奖引发的消费陷阱,央视记者在电子发票第三方服务平台 " 诺诺网 " 开发票,提交发票信息之后,页面会自动跳转至 " 大转盘 " 小游戏。点击抽奖,系统随即提示 " 抽中大奖 ",奖品是 "200 元话费券 "。
但是,要使用这张 200 元话费券并不容易。客服人员表示:" 优惠券一共有 30 张,充 200 元减 10 元的券 10 张,充 100 元减 5 元的券 20 张。"
也就是说,需要充值 4000 元话费,才能用完这些话费券,折扣率仅 5%,并且最快用完也要 15 个月。而由于使用周期过长,多数人领取一两个月后就遗忘了,商家则利用这种遗忘和疏忽悄然 " 割韭菜 "。
搞出这套玩法的公司为兑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其主要控股方为兑吧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根据晚会上的披露,公司负责人表示,这是他们公司目前获利最高的业务。
" 投 100 万元当天回 150 万元,这几个板块的业务客户,已经接近于疯狂。"
其实,兑吧的这一模式核心在于 " 利用沉默用户的遗忘率 "。数据显示,87% 的用户在领取优惠券 2 个月后彻底遗忘。
公司负责人还表示,除了开发票,生活中还有很多扫码场景都能植入他们的广告,比如停车场扫码付费。" 送你一个视频会员,你点击以后要付 19.9 元,次月还会扣 19.9 元,默认你会来领,依然赚的是沉默用户的钱。" 此外,还有一种白酒推广业务,两箱原价 63 元 / 箱的白酒被宣称价值 4700 多元,最后以 398 元的价格卖给消费者。
这种 200 元话费券、自动续费以及白酒推广等诸如此类的业务本质上就带着诱导属性,甚至还有欺诈嫌疑。而在 3.15 晚会的报道中,相关公司人员也透露:
" 基本上一天的流水在 20 亿元左右。"
这一 " 消费陷阱 " 具有相当的迷惑性,而其盈利逻辑并不依赖用户活跃度,而是在 " 赌人性弱点 "。首先是高回报率诱惑,通过 " 必中大奖 " 的虚假提示,制造 " 占便宜 " 心理;然后,通过复杂规则埋雷,比如话费券需分月使用、视频会员默认自动续费等,用户稍有不慎即被 " 套牢 ";最后,通过技术手段加持,比如抽奖页面跳转、广告植入精准覆盖发票开具、停车缴费等高频率场景,形成 " 流量黑洞 ",大薅用户羊毛。
整个一套玩法搞下来,用户稍有不慎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商家赚钱的机器。
目前,随着 3.15 晚会的曝光,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已介入调查,直指其涉嫌虚假宣传与消费欺诈。
3 月 16 日凌晨,兑吧集团发布了致歉声明,称公司第一时间启动内部应急响应机制,成立专项小组,配合政府执法部门开展核查处置工作。兑吧集团表示,对 "3 · 15 晚会 " 曝光的问题,深表歉意。将深刻汲取教训,规范开展公司各项业务。
但是,如果道歉管用,还要市场监管干什么?而在雪上加霜之下,兑吧集团的发展还有前景吗?
02 兑吧 " 暴露 " 背后,流量时代终将落幕?
其实,创始人陈晓亮的创业故事曾是互联网行业的励志范本。这位安徽怀宁的 90 后年轻人在 2014 年创立兑吧,敏锐捕捉到移动 App 积分运营的市场空白,通过免费 SaaS 服务快速接入上万个应用。
2019 年兑吧登陆港交所,市值一度突破 66 亿港元,被视为 " 用户运营赛道黑马 "。但是,到了 2022 年,因为市场环境变化,公司当年净利亏损 4590 万元。虽然 2023 年,年报显示公司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 3045 万元。但观察公司的业务结构,可以发现有了微妙的变化。
在此之前,公司营收的主力为用户运营 SaaS 业务,此后逐渐让位于互动广告,后者贡献的收入比例持续攀升。但是,公司并未持续披露互动广告收入的具体数据。而 2024 年上半年的财报显示,公司毛利率已从历史平均 20% 以上骤降至 13.42%,似乎也印证了其可能转向高流水低利润的灰色业务。
根据 2024 年上半年的财报显示,兑吧集团实现营收为 4.58 亿元,较 2023 年同期的 7.08 亿元减少 35.3%,原因主要是受行业增长疲软的影响。 同时,公司互联网广告业务所产生的收入从 2023 年上半年的 6.17 亿元减少至 2024 年上半年的 3.18 亿元。 而利润方面,同期兑吧亏损约 1907.8 万元,2023 年同期还盈利 2208.4 万元。
所以,从业绩上看,兑吧近年来的日子似乎并不好过,徘徊在盈亏之间,这似乎与 3.15 晚会曝光的 " 单日 20 亿元流水 " 的状况不太相符。
按 2024 年上半年公司营收 4.58 亿元推算,其全年营收很难超过 10 亿元,与 20 亿元单日流水不在一个级别。而之所以出现这种矛盾的数据,可能也暴露出公司存在表外业务,即通过控股子公司进行资金流转,规避上市公司财务并表的同时又给予资本市场想象力。
上市之初,陈晓亮曾强调 " 要做企业的长期伙伴 ",但现实似乎并不理想。2022 年,兑吧成立的 " 全景式养老规划 " 家族办公室等新业务未见成效,反而通过控股兑捷科技等子公司拓展现金贷、自动续费等高争议业务,最终等来了 3.15 晚会的 " 暴击 "。
其实,从研发投入上也能看出端倪,2024 年上半年,兑吧营业成本中研发支出占比不足 5%,与 " 科技型中小企业 " 的定位显然相去甚远。
目前,这场风暴中兑吧集团面临的根本拷问,既有用户运营技术的伦理边界问题,还有业务转型向何处去的经验问题。其实,兑吧出事更像是互联网 " 流量至上 " 时代的缩影,当 SaaS 的光环褪去,裸泳者终将现形。作为曾被誉为 " 浙江省创新型中小企业 " 的上市公司,兑吧能不能真正整改重生,值得长期保持关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节点财经 "(ID:jiedian2018),作者:九才,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