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xftjw

最高法工作报告再谈治理高额彩礼,法律与伦理的双重考量

xftjw 2025-03-09 01:05:19 11
最高法工作报告再谈治理高额彩礼,法律与伦理的双重考量摘要: 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再次聚焦社会热点问题——治理高额彩礼现象,这不仅是法律层面的重要议题,更是社会伦理与文化传统的深刻反思,高额彩礼作为中国部分地区尤其...

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再次聚焦社会热点问题——治理高额彩礼现象,这不仅是法律层面的重要议题,更是社会伦理与文化传统的深刻反思,高额彩礼作为中国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长期存在的一种婚嫁习俗,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风气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最高法在报告中的再次提及,标志着国家层面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旨在通过法律手段与伦理引导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形成健康、理性的婚嫁观念。

最高法工作报告再谈治理高额彩礼,法律与伦理的双重考量

高额彩礼现象的成因与影响

高额彩礼,顾名思义,指的是婚嫁过程中,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支付的远超实际价值或当地习俗范围的财物或现金,这一现象的成因多样,包括但不限于:

1、传统观念的固化:在部分地区,彩礼被视为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的一种“补偿”或“感谢”,反映了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和家庭地位的观念。

2、经济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家庭将彩礼视为一种“面子工程”,认为彩礼越高,越能显示家庭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

3、婚姻市场供需失衡:在男女比例失衡的地区,女方家庭可能通过提高彩礼要求来保障女儿的婚姻前景。

4、缺乏有效监管: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彩礼金额进行规范,使得彩礼金额往往由双方家庭自行协商,容易滋生攀比之风。

高额彩礼不仅加重了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因彩礼纠纷导致的家庭矛盾、因无力支付高额彩礼而导致的“光棍”现象、以及因彩礼而产生的借贷、诈骗等违法行为,更重要的是,它扭曲了婚姻的本质,使婚姻成为了一种物质交换的交易,而非基于爱情和相互尊重的结合。

法律视角下的治理策略

面对高额彩礼这一社会顽疾,法律的作用不可或缺,最高法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法律层面的治理策略,旨在通过立法、司法和普法三管齐下,形成对高额彩礼的有效治理: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立法机关制定或完善关于婚嫁习俗中财物给付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高额”的标准,规定彩礼给付的合理范围,并设立相应的法律责任,可以借鉴一些地方已经实施的“彩礼冷静期”制度,给予双方一定的反悔期和协商空间,避免因一时冲动导致的经济纠纷。

2、加强司法介入:对于因高额彩礼引发的纠纷和违法行为,如诈骗、强迫交易等,司法机关应依法严惩,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通过司法裁判的公开和宣传,树立典型案例,增强法律的威慑力和教育意义。

3、开展普法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开展普法宣传,提高公众对婚姻法、民法典等相关法律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法律宣传,让群众了解彩礼过高的法律风险和可能引发的后果,引导形成正确的婚嫁观念。

伦理与文化的双重引导

在法律治理之外,治理高额彩礼还需从伦理和文化层面入手,通过教育引导、舆论监督和社会风气的转变来根本性地解决问题:

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价值观,强调婚姻应基于爱情和相互尊重,而非物质条件。

2、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塑造个人价值观和婚恋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榜样,不盲目攀比,不将彩礼作为衡量婚姻价值的唯一标准,学校和社区也应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增强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独立能力。

3、媒体与舆论监督:媒体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对高额彩礼现象进行客观报道和评论,不渲染、不炒作,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和举报高额彩礼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4、文化创新与传承: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创新与传承的平衡发展,可以探索将传统婚嫁习俗中的积极元素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新模式,如举办集体婚礼、公益婚礼等,既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治理高额彩礼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法律、伦理、文化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最高法工作报告再次提及这一问题,不仅体现了国家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决心,也为全社会提供了行动的方向和参考,通过法律手段的规范、伦理引导的深化以及文化传承的创新,我们有望逐步消除高额彩礼这一社会顽疾,让婚姻回归其本应有的纯粹与美好,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都至关重要,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文明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