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一个帮你事半功倍搞定事情的好方法

访客 2025-02-28 13:20:25 63509
一个帮你事半功倍搞定事情的好方法摘要: 帮你理清一个常见却容易被忽略的误区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分享过一个很有用的小技巧:当工作遇到阻碍时,或者感到大脑转不动时,不要坐在书桌前冥思苦想,这样是没有用的。这时我会怎么做呢?我会...

帮你理清一个常见却容易被忽略的误区

一个帮你事半功倍搞定事情的好方法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分享过一个很有用的小技巧:

当工作遇到阻碍时,或者感到大脑转不动时,不要坐在书桌前冥思苦想,这样是没有用的。

这时我会怎么做呢?我会站起来,找一些需要动手的、简单的事情去做,比如接杯水,整理文件,收拾物品,甚至打扫卫生 诸如此类。

一般情况下,当我这样做的时候,往往突然就会灵光一闪,有一些思路和方向,更容易去解决问题了。

同样,做过创意的朋友(比如广告文案、创意策划、平面设计等行业)一定有过类似的经历: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创意的瓶颈,绞尽脑汁都想不出更好的点子。这时,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

不是坐在书桌前冥思苦想,也不是一直开会、讨论、头脑风暴,而是暂且把任务放下,去做一些别的更轻度的事情,让大脑放松,持续几天再说。

在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一些之前想不到的点子和创意,就会不期而至。

简而言之,创意很多时候不是「努力想出来」的,而是不期然跟它相遇的。它往往来源于放松,而不是用力。

再比如,当你思考一个非常复杂的难题时,如果你一直死死地「盯」着它,跟它较劲,很可能你会一直停留在固有的思维里,一直在兜兜转转。

但一旦你跳出来,让大脑放松,做点别的事情,接触别的信息,突然之间你可能就发现:你从框架中「跳出来」了,能够用全然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从而找到全新的路径。

这三种场景,都是我的经验之谈。这也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主题:用放松的心态去做事。

当你遇到复杂的问题时,一味地专注在它上面,非常用力地思考它、处理它,其实未必奏效,更可能适得其反:花了很多时间和力气,问题并没有推进,反而更容易一头钻进死胡同里。

反过来,让心绪保持更平和,像平常一样去生活和做事,用放松的心态去行动,顺应自己内心的呼唤,效果或许会更好。

这个方法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它是一个非常底层的原则,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举足轻重。

举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

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做「幸福的悖论」,它是积极心理学领域一个很前沿的成果,指的是这么一个现象:

当你越努力地去追求幸福时,你反而会越容易感到不幸福。

什么意思呢?假设现在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请你想象一下:做成了什么事情之后,你会感到更快乐、更幸福?把你想到的事情写下来,列成一张清单,并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按照上面的计划去行动。

第二种情况:你不需要考虑「什么能让我更快乐」,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过每一天,然后,在每天结束之前,拿出纸笔,列出今天你发现和遇到的「让你感到美好的小事」,越多越好。

猜一猜,哪一种情况,能够切实提高你的幸福感?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是前者,毕竟我们的传统观念都强调:有目标的奋斗才能使人快乐。

但研究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在许多组实验里面,前者普遍都感到更不快乐。他们会有一种紧迫感和焦虑感,有一种被推着去行动的感觉。即使把事情做成了,也不会感到快乐,而是只会想到「下一个目标是什么?」,从而开启下一个紧迫的循环。

反过来,后者的幸福感和快乐都稳步提升了。他们会感到自己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更丰富多彩,也更加有勇气去面对困难了。

这就是「幸福的悖论」给我们的启示:你越是把幸福当作目标,你就越远离幸福。反之,只有当你不把幸福当作目标,而是专注于那些美好的、具体的事物时,你才更容易感到幸福。

换言之:你越是用力,越难真正得到幸福;反之越是放松,才越容易接近幸福。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效应呢?为什么越是用力去做事,效果反而不如放松去做事要好呢?

大体上来说,有下面四个原因。

1)过度用力会导致过度使用聚合思维,从而束缚住视野。

我们有两种思维风格,一种叫作聚合思维,一种叫作发散思维。当我们进入「用力模式」时,我们采取的是聚合思维。它是「点」的思维模式,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去思考事物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但它是不利于想出其他路径和可能性的。

反过来,当我们进入「放松模式」时,大脑采取的是发散思维。它是「面」的思维模式,会把注意力扩散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像一束探照灯一样扫过思维的海面。

这时,许多平时注意不到的细节和可能性,就会浮现出来了。

理想的情况,一定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交替使用、互相补充,但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因为过度专注,而忽略了对思维风格的切换。因此,刻意训练自己去「放松」,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2)过度用力会容易变成慢性压力,影响我们的能力发挥。

大脑无时无刻不在扫瞄着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威胁,并调整身体的状态来应对它。当它觉察到我们正面临问题和挑战时,它会让身体进入应激模式,发挥 100% 的实力来对抗挑战。这就是急性压力。

适当的急性压力是好的,但是,一旦这种压力持续时间过长,它就会转变成慢性压力,这对身体就是有害的了。

比如,慢性压力会导致皮质醇异常增加,过多的皮质醇会抑制海马体传输信息的能力,影响我们的记忆力。

再比如,慢性压力会削弱大脑的血脑屏障,使得更多的炎症因子进入大脑,损害奖赏回路,降低我们的动力。

简而言之,一旦我们过于急迫地想解决问题,这种过度用力往往可能会造成身体的超负荷运转,从而产生「欲速则不达」的负面效果。

3)过度用力容易导致反馈链条断裂,从而陷入情绪波动和低谷。

我们知道,持续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反馈的。我们投入越多的资源,持续越长的时间,就越需要反馈,否则就会「后继乏力」。

而过度用力的模式,就是一种持续的、高强度投入资源的状态,它所需要的反馈,会比日常的状态高很多。

如果能够即时获取反馈 —— 就像玩游戏打怪闯关一样,那也没什么问题。但是现实生活往往没有这么理想。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我们在短时间内投入了大量资源,但反馈并不会如期而至。

这就会导致,「用力模式」之下,我们的反馈链条很容易断裂,让我们陷入急躁、焦虑、不安、恐惧、烦恼 等情绪的泥淖之中。

这不但会严重拖累我们解决问题的脚步,还会强化我们遇到问题的负面反应。

4)过度用力容易激活预防焦点模式,导致抓小放大,忽略主次。

什么是预防焦点模式呢?举几个例子:

一个人去旅游,正常的做法应该是好好享受旅程,但他每时每刻都在精打细算:好不容易来一趟,我要努力压缩时间、规划路线,多玩几个地方。这里已经看过了,不要浪费时间,赶紧去下一个地方,这样才不会白跑一趟

像这样,把旅行当作一个任务,一直想着怎样才能「最大化收益」,这样能够好好地享受旅程吗?我觉得很难。

再比如,设定一个目标,每天要读 50 页书,结果每天都盯着这个目标去打卡,哪怕囫囵吞枣也要保证把这 50 页读完,即使读完之后根本不知道读了什么,但只要达成这个 KPI 就心满意足了。

这样真的能有所收获吗?很可能也是没有的。

这就是预防焦点模式。它的本质就是:以一个「理想的指标」作为合格线,认为达到这个指标才算合格,否则就不算合格。于是,你就会把过多的资源用在监控自己「有没有达到指标」上,而忽略了真正的体验、沉淀和收获。

换言之,这种模式,其实就是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把「达成指标」当成了收获本身。

当然,并不是说「用力」一定会导致这些问题,而是说:它会是有更高的概率激活这四种情况,对我们处理事情造成阻碍。

所以,如果是针对一些尚有余裕、不需要马上去解决的问题,培养自己的放松心态,给大脑更多的自由去发挥,去酝酿、消化、预加工,或许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那么,如何培养自己的放松心态呢?

分享几个我的经验之谈,希望能帮到你。

1. 训练放松的能力

显而易见,培养放松的心态,第一步,就是让身体和大脑都从紧张中放松下来。这可以通过日常的训练来达到。

1)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呼吸。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放松方式。用鼻呼吸,腹式呼吸,慢一点,深一点,每分钟 6-10 次呼吸。这可以有效地激活副交感神经,让内心安定下来。

2)渐进式放松:先有意识地收紧局部肌肉,保持大约 5 秒钟,再缓慢地放松对应肌肉,持续大约 30 秒。自上而下,从头部、脖子、肩膀,到身体,手,腿,最后到脚趾。这可以让身体更好地感受到「放松」,进而缓解疲劳。

3)培养几种需要动手的习惯和爱好。比如:积木,烘焙,烹饪,园艺,手工,绘画 让这些活动为大脑提供安全感和丰盈感,成为你心灵的「后花园」,在内心焦躁不安的时候,为你提供安定。

4)多亲近自然。当我们用力时,我们是持续在使用「自上而下」的注意力状态;而在自然中,这种状态得以缓解,我们会切换到「自下而上」的模式。直接带来的感受就是:你会感到更安宁,更平静,更舒缓,脑海中那些喧嚣的声音似乎暂时都不见了。

5)试一试发呆。找一个环境比较好的角落,暂且关闭掉大脑的思考,而是打开自己的感官,专注地去听、看、闻,去感受周围的一切。让全身放松下来,让紧绷的神经变得舒展,身心就像洗了一个热水澡一样舒服、自由。

6)跟朋友交流。社交联系是最能够给予我们力量和支撑的方式。试着去交一些交心的朋友,最好是线下,能够约出来见面的。当你面临压力和感到紧张时,跟朋友见面聊一聊,一起去做一些事情,都能极其有效地环缓解压力。

试一试,把这些方式内化到日常生活中,成为自己的习惯。这可以帮助你在感到紧张时,下意识地放松下来,避免长时间地过度用力。

2. 建立进取的心态

考虑两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把问题视为一种麻烦,认为它打破了自己稳定的生活,企图尽快把它解决掉、攻克掉,让生活回归正轨,重新变得平静,避免耗费时间和精力在它上面。

这是一种被动应对问题的状态,也是一种「过度用力」的状态。习惯采用这种状态的人,很容易感到什么呢?我的人生一直在「遭遇事情」,一直在疲于奔命地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从而,他的幸福感会更低,也会更多地感到生活并非由自己控制和做主。

第二种情况则是这样的:把问题视为一种机会。认为人生本来就是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而不断「升级」的过程,遇到问题是正常的,它意味着又帮助自己打开了之前未曾探索的新领域,了解到自己的盲区。

这就是一种进取的心态。遇到问题不是急于把它攻克掉,而是把它视为一种常态、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大脑得以从压力和威胁中跳出来,更加游刃有余地去消化和处理它。

这种心态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建立,可能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去适应。下面这几句话,也许能帮你更好地转变心态:

我们无法控制外部的世界,要求「不遭遇问题」和「不面临困难」都是不现实的,外部世界自有它的准则,我们无法决定也难以干预。我们唯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一个问题,都是使我们增长经验值的机会。正是因为解决了当下的问题,未来的我们才变得更强了一分。

问题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之所以出现,一定是因为我们存在某些盲区,或者某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因此,它本身就是让我们变得更完善的一种方式。问题并非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伙伴。

我们并非从「没有问题」中得到快乐,而是从「解决问题」中得到快乐。

3. 提高身体的预算

大脑会不断扫描我们内部的身体状态,来构建内部的预测框架。

换言之:我们的体质,是大脑构建「我们能做什么」预测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你的身体状态怎么样,很多时候其实就潜移默化地决定了「你的上限是什么」。

这就是一种身体预算。很多时候,正是因为大脑判断我们「不够强」,它才会对问题和压力采取更剧烈的反应,要么回避,要么企图在短时间内「用力」地解决,尽量减少我们直面它的时间。

所以,想让内心变得更强大,能够更加放松和游刃有余地处理问题,最基础的,就是要把体质提上去。

保持充分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当的锻炼,避免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对身体造成损害,尽量不要有短板。

4. 保持稳定的生活

这一点可能是许多人容易忽略的,但它其实很重要。

许多人当遭遇问题时,很容易产生心态或行为上的波动,容易为了它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推掉很多其他事情,乃至于情绪不稳定,寝食难安,一心想着这件事情,难以自拔

这其实就是缺乏内在秩序感的表现:你的生活太不稳定了,太容易被外在的波澜所撼动。

更好的做法,是保持稳定的生活。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有一个问题来了是吗?很好,把它放入每天要处理的事项里面,拨出一些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它。除此之外,不要被它影响日常生活,尽量遵循一套稳定的、固有的模式。

这样,才能安抚好大脑,让大脑知道:你是有能力对抗和消除不稳定因素的。

你的内在秩序和生活日常有多稳定,你能够应对冲击的能力也就多强。

——闲聊时刻——

简单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许多人遇到问题时,容易过度用力,企图在短时间内解决它,但这很多时候反而会欲速则不达。反过来,用放心的心态去做事,效果或许会更好。

原因在于,过度用力可能会有这些弊端:

过度使用聚合思维,束缚视野;导致慢性压力,降低应对能力;反馈链条断裂,导致情绪低谷;依赖预防焦点,导致抓小放大。

我们可以这样培养放松的心态:

刻意训练放松的能力,内化成日常的习惯;建立进取的心态,把问题视为机会和经验;提高身体的预算,强化大脑对我们的信心;维持稳定的生活,用内在秩序感对抗冲击。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给你一些启发和帮助。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