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HYROX在中国,与时间赛跑

访客 2025-08-25 13:03:23 80661
HYROX在中国,与时间赛跑摘要: 健身行业又有新势力,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了。国家会议中心的玻璃幕墙在晨光里泛着冷冽的光,空气里混杂着防滑镁粉的味道并向场馆里弥散。早上 9 点,检录区早早排起长队,赛场内不少选手已经脱...

健身行业又有新势力,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了。

HYROX在中国,与时间赛跑

国家会议中心的玻璃幕墙在晨光里泛着冷冽的光,空气里混杂着防滑镁粉的味道并向场馆里弥散。早上 9 点,检录区早早排起长队,赛场内不少选手已经脱去了上衣,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身体。

场内的裁判正提醒选手做出规范的动作,几个韩国选手在场外热身,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者用自己的语言讨论着赛道策略。

这是 2025-26 赛季 HYROX 健身跑(后文简称 HYROX)北京站的比赛现场,也是这项源自德国的综合体能赛事在中国大陆的第三场正式比赛。

观赛区域的观众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图景:有人伸长脖子张望,试图理解这项新兴运动的规则;有人则挥舞着自制标语,声嘶力竭地为认识的选手呐喊助威。现场此起彼伏的加油声中,夹杂着 " 保持节奏!"、" 注意呼吸!" 等专业指导。不少观众举起手机进行直播,镜头在选手与计分板之间来回切换,仿佛要将这场赛事的每个精彩瞬间都传递给屏幕另一端的观众。

当发令枪响起,第一批选手冲向赛道内,看台上爆发的呐喊声量高低,似乎也在告诉整个行业,作为健身新势力,HYROX 在中国如今的热度几何。而回看过去整个行业的动态便不难发现,HYROX 迈出了从零到一的关键几步,但真正的考验是如何在保持赛事专业性的同时,让更多中国健身人群找到参与的理由。

跑马圈地

2017 年,德国当地企业家克里斯蒂安 · 托茨克 ( Christian Toetzke ) 与奥运会曲棍球金牌得主莫里茨 · 富尔斯特 ( Moritz Fürste ) 共同创立了 HYROX。托茨克很早便注意到:德国超过 50% 的人将日常健身房锻炼作为主要运动项目,然而健身房里的常客们日复一日地撸铁、跑步、划船,但他们的训练缺乏一个标准化的竞技出口。

二人瞄准的是一个看似简单却未被满足的需求。于是,HYROX 设计了一套融合耐力与力量的比赛模式,包括推拉雪橇、滑雪机、划船机、农夫行走、负重箭步蹲、投掷药球 8 个功能性训练项目,而在每个项目中间穿插 1 公里的跑步,选手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挑战。

这种高强度、可量化的竞赛形式迅速在欧洲走红,并在全球范围内扩张。2018 年的德国汉堡,HYROX 首场赛事举办,此后的 7 年时间陆续在近 30 个国家和地区成功举办上百场赛事,仅 2022-23 赛季就有超过 9 万名运动员参加。

在官方赞助商层面,彪马、红牛、华米 amazfit、健身设备 concept 2、补剂品牌 MYPORTEIN 等品牌纷纷入局。在本次北京站的比赛上,汤臣倍健、韶音、运动饮料品牌粒刻、健身设备品牌 BLACKROLL 等公司,也选择该赛事进行营销。

HYROX 赞助商名单

然而当 HYROX 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其扩张步伐却显得较为谨慎。2022 年,这个新兴赛事选择在香港和中国台湾试水,凭借独特的赛制设计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不少讨论。但直到 2024 年 11 月 16 日,它才在北京落地大陆首秀,目前仅在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座城市布局,与全球市场的快速扩张形成对比。

这种谨慎并非没有缘由。在健身行业观察人士看来,HYROX 要想在中国市场真正火起来,必须经历一个培育期。" 这个赛事 IP 需要慢慢养,就像种一棵树,不能指望一夜成林。目前了解 HYROX 的玩家以及了解之后愿意参与进来的用户数量还是没有达到行业内期待的规模 ",一位体能教练这样评价。

HYROX 中国区负责人袁放对此并不讳言。他透露,当前阶段的核心策略就是快速建立市场认知度。" 我们正在尽可能多地签约合作场馆,先让品牌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 合作条件相对灵活:健身房只需满足基本的空间和器械要求,缴纳 1500 美元年费,就能获得 "HYROX 合作健身房 " 的授权。从大型商业健身房到小型工作室,甚至是团课场地,都在他们的合作范围内。" 数量上我们不设限,多多益善。希望有更多场馆与我们携手推进项目的普及 ",袁放说。

这种策略已经初见成效。据袁放透露,目前全国已有约 110+ 家健身房与 HYROX 达成合作,市场表现也在稳步提升,北京站参赛人数较去年增长了近三倍,印证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

作为 2025 年健身行业最具潜力的 " 新鲶鱼 ",HYROX 的热度确实肉眼可见。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要想避免重蹈诸多小众运动昙花一现的覆辙,还需要真正理解并培育这项运动的文化内涵,从最基本的运营开始。

与社群共生长

在 HYROX 尚未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时,北京 "Join Strength · 云 " 综合训练馆的教练广林(后文称 " 麻教练 ")就已经注意到了这项赛事。曾在国外工作的他,亲眼见证了 HYROX 如何通过标准化的竞技模式凝聚起稳定的训练社群。回国之后,他便亲身投入到 HYROX 行业当中。" 和其他体能赛事相比,HYROX 的氛围更像个节日," 麻教练回忆道," 参赛者既有明确的目标感,又能体验到强烈的仪式感。" 这种特质让他相信,HYROX 或许能成为打破中国综合训练市场僵局的突破口。

麻教练的判断很快在经营实践中得到验证。他所在的场馆最初开在北京北五环,定位是综合功能性训练馆,但周边居民对这类新型训练模式的接受度有限。" 很多人还是把我们当作普通健身房,团课更像是附带服务。"

为了突破这一困境,团队决定将 HYROX 作为核心卖点。2024 年春天,他们成为北京首家举办 HYROX 模拟赛的场馆,虽然初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市场教育,但这种 " 以赛带练 " 的模式逐渐显现出独特价值,即为会员提供了清晰的训练目标和阶段性的成果检验。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朝阳公园新店的开设。这家专门为 HYROX 打造的场馆拥有完整的比赛标准场地,九个项目加跑步的训练动线一气呵成。与北五环店不同,朝阳公园店的客群对 HYROX 有着明确的认知。" 来这里的人就是冲着专业的训练和备赛," 麻教练说," 他们不需要科普,只关心训练是否够专业。" 这种精准的用户画像,让场馆迅速积累起一批忠实的爱好者,他们自发组队训练,以场馆为单位报名比赛,形成了稳定的社群生态。

Join Strength · 云场地(来源:Join Strength · 云小红书)

这种社群效应并非个例。西安俑士体能创始人史屾在今年 7 月将旗下四家综合训练馆中的一家转型为 HYROX 专项馆。他观察到,"HYROX 项目相对 CrossFit 来说门槛更低、课程当中团队互动更多趣味性强,比赛里面大量的跑步过程,让更多的马拉松及越野赛的爱好者也可以参与其中,在拉新和留存上有不错的表现。"

而在懒熊体育探店的过程中发现,俑士体能在非团课时段开展教练培训,这虽然不是场馆的长期科目,但这样做从整体来看既保证了专业人才的储备,又为这个项目的爱好者树立了可见的进阶路径。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共同点:HYROX 正在成为健身场馆构建稳定社群的有效工具。与传统团课相比,它的竞技属性赋予了训练更强的目标感和持续性;与单项运动相比,它的综合性又降低了参与门槛。更重要的是,HYROX 创造了一种团队协作的氛围,会员不再只是 " 来上课 ",而是为某个具体赛事共同备战,这种共同经历极大增强了社群的凝聚力。

北京 APEX 沸腾圣都格斗训练中心的刘江则发现了 HYROX 的另一重价值——它成功弥合了格斗训练与自由训练用户之间的鸿沟。" 原本两个群体很难互相转化,但 HYROX 提供了一种中间形态," 刘江解释," 现在团课用户和格斗爱好者能在同一个体系下找到各自的挑战。"

然而,刘江表示,养一个运动社群的难度并不低,正如麻教练所经历的,从北五环到朝阳公园的选址调整,本质上是对目标用户的重定位,只有当场馆与客群的需求高度匹配时,HYROX 的社群价值才能充分释放。

也为了办比赛

HYROX 快速铺开市场,但问题也随之浮现,首先需要面对的是广撒网之后场地的不够专业。

HYROX 的比赛项目对场地有着一定的标准,例如推雪橇需要足够长的直线距离,抛掷墙球需要高挑的层高,农夫行走需要稳定的地面。然而,在懒熊体育的观察中发现,许多挂名合作的健身房只能勉强满足最低标准,甚至并没有足够的场地条件。

北京一位玩家告诉懒熊体育:" 平时在健身房练推雪橇,空间局促,动作根本放不开。到了正式比赛,才发现发力节奏完全不一样。" 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训练场地与比赛标准的差距,正从一定程度上消耗着参与者的热情。

业内对此存在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健身房引入 HYROX 更多是出于营销考量," 挂牌引流 " 的价值远大于实际投入;另一种则强调,不能因硬件条件的局限就否定场馆在课程设计和教练培训上的专业性。

这种矛盾恰恰折射出 HYROX 在中国发展的关键课题:如何在快速扩张与品质把控之间找到平衡点。那些拥有专业级场地的场馆,直接影响了用户体验和赛事推广的深度,成为破局的关键。它们不仅能提供接近比赛标准的训练环境,更通过社群运营培育着稳定的参赛群体,并成为成为 HYROX 本土化的重要支点。

麻教练表示:" 以前大家各练各的,现在会自发组队训练,甚至以场馆为单位报名比赛。" 这种社群效应在 lululemon 等品牌举办的综合训练赛中已经得到验证。尽管参赛人数逐年增加,但频次仍显不足。玩家练得再狠,没有比赛检验,热情很容易消退。

麻教练的解决方案是举办 " 馆赛 ",他在 8 月初在自己的场地内举办了一场 200 人左右的小型馆赛,因为场地条件可以满足,他便按照 HYROX 官方比赛的完整流程设定比赛议程," 这场比赛不仅是对于社群关系的维护,更是北京站大考之前的模拟,让会员们清楚自己还要提高哪些方面。" 麻教练说。

另一方面,HYROX 在国内的赛事站点太少,导致用户流量呈现明显的潮汐效应。" 北京站比赛前后人气爆棚,赛后热度就快速回落。这种大起大落的客流波动对场馆运营来说是个棘手问题,毕竟谁也不能指望会员们干等一年就为参加下一场正赛。" 麻教练对此深有体会," 我们需要在官方大赛之外,建立更持续的赛事体系来维持用户粘性。大比赛就像节日,能制造话题;但小比赛才是日常,才能真正培养用户习惯。"

而一家场馆的影响力毕竟有限,不少引入 HYROX 的健身房馆主都希望官方能举办更多的赛事:" 如果能建立城市联赛机制,让不同场馆的玩家定期较量,整个生态会健康得多。" 对此,袁放透露,2025 年将是关键节点,计划推动城市联赛体系的落地,同时加快教练认证的进度。" 我们看到了综合体能赛事在飞速成长,即将迎来爆发期 " 袁放预测," 届时传统健身房的团课改造需求会大幅增长,而 HYROX 或许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这一判断基于一个行业趋势:传统健身房的团课模式正面临革新压力,此前风靡的团课形式已难以满足用户对竞技性和社交属性的需求,而 HYROX 这类综合体能赛事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但前提是,合作场馆必须真正具备承接赛事的能力,不仅是空间和器械达标,也包括了专业的教练团队和运营经验。

目前来看,HYROX 在中国的场地合作仍处于 " 量变积累 " 阶段。优质场馆可以加速社群培育和赛事下沉,但若整体质量无法提升,玩家体验的参差可能反过来制约品牌发展。在懒熊体育看来,袁放所期待的爆发点,本质上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HYROX 需要在未来两年内,让足够多的场馆完成从 " 挂牌 " 到 " 实战 " 的升级,否则所谓的爆发,可能只是一阵吹过即散的微风。

既要有,也要细

另一个所谓的不严谨性来自于场馆的课程设置。

当有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 HYROX 之后,一些场馆的做法是学习 HYROX 的比赛内容从而设置课程,而在懒熊体育的观察中,不少场馆只是简单挂上 "HYROX 认证 " 的招牌,课程设置却停留在照猫画虎的模式,即没有细化的课程体系,也没有针对比赛环节作出的提升。

这样的做法虽能让新手被新鲜感吸引而来,但老玩家却找不到持续训练的价值。" 很多会员之前是 CrossFit、莱美等在某一个团课体系下的长期练习者," 麻教练指出," 如果课程不能提供清晰的进阶路径,他们很快就会离开。" 这种用户特质决定了 HYROX 不能只靠赛事 IP 吸引流量,必须建立起与之匹配的课程深度。

所以,麻教练的场馆在这方面做了有价值的尝试。他们将 HYROX 拆解为力量、有氧、专项技术等多个模块,再根据每一个模块所需要的细节进行打磨,以周期化训练的形式帮助玩家 " 练的更好 "。麻教练说:想要获得成绩上的突破,参赛者就必须意识到 HYROX 每一个动作的技术并不简单。

HYROX 北京站现场进行推雪橇的选手

这种分层设计不仅满足了不同水平用户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创造了持续训练的理由——会员可以明确看到自己的进步轨迹。同时,更专业、更多样的课程总能够成为市场上更加吸引用户的存在。

而 HYROX 官方也开始要求合作场馆优化课程体系,但现实情况是,多数健身房的课程仍停留在表面,甚至是没有做出更细分的变化。但这样的做法并不难理解,细化课程意味着要增加教练培训成本,重新设计排课系统,短期内很难看到回报。

麻教练也坦言,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更加复杂,但并不是所有的教练员都可以很快适应并理解," 现在的状态是,我们的课程不仅对于玩家是一场认知升级,对于部分教练来说同样也是。"

只不过,课程改革的背后一定是一场长周期的考验,但又是场馆主和教练员必须要思考的事情,如果急功近利,则既留不住追求专业的老用户,也难以为新手提供系统的入门引导。课程体系化的滞后,反映的其实是 HYROX 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阶段问题。当一项新兴运动处于市场培育期,粗放运营或许能快速铺开规模,但要实现细水长流的稳定运营,专业化、体系化的课程建设不可或缺。

与时间赛跑

HYROX 的火爆,让这项新兴赛事的商业生态正悄然成型。

彪马早早拿下了鞋服品类的独家合作权,这让其他运动品牌陷入尴尬——要么选择 " 买脚 " 策略赞助个别运动员,要么只能在周边品类寻找突破口。目前 HYROX 中国各项赛事的赞助商名单上,更多是与健身相关,包括本土运动补剂、健身装备等企业的身影,还没有渗透到更大的范围当中。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运动品牌的层面,有品牌向懒熊体育表示:很多品牌看到 HYROX 的热度肯定是有兴趣,但碍于彪马的存在,品牌只好通过渗透运动员进行赞助。

不过在北京站的现场,懒熊体育发现彪马产品的渗透率并不算高,选手们基本都是自由选择舒服的鞋子参赛,而其中大多数选手都穿着专业跑鞋。

而在整体的商业合作体系的搭建上,袁放认为还有很多的空白需要填补。

袁放所说的空白可以理解为:当下既要完成运动普及的教育工作,又要快速证明商业价值。作为综合训练市场的新生力军,HYROX 采取的是自下而上走进社群的发展路径,即先通过场馆合作培养核心用户,再借助赛事影响力吸引大众参与。袁放表示:这种模式在欧美市场用了五年时间完成验证,但在中国,留给 HYROX 的窗口期可能只有两到三年。

今年 6 月底在新加坡举办的 HYROX ASIA

时间紧迫源于两个现实因素:一方面,中国健身市场,甚至是整个运动市场的新概念的生命周期正在缩短,很多在 2022 年前后风靡一时的小众运动,都经历过从爆火到降温的过程,HYROX 必须更快建立起差异化优势。另一方面,综合训练领域正涌入更多竞争者,从传统健身房的团课升级到新兴功能性训练品牌,都在积极争夺争夺同一批用户。

更重要的是,商业生态的搭建只是第一层,真正决定 HYROX 能走多远的,是它能否在用户心智中建立起 " 综合体能赛事第一选择 " 的认知。这需要赛事规模、参与体验、品牌曝光等多维度的持续投入,任何一环的短板都可能让前期积累的品牌势能付诸东流。

这场与时间的赛跑,HYROX 既要保持扩张速度,又不能牺牲用户体验;既要吸引商业合作,又要避免过度商业化。平衡这些矛盾的关键,或许在于找到中国健身市场的独特节奏,不是简单复制欧美路径,而是打造出真正契合本土用户训练习惯和消费心理的赛事形态。

毕竟,在瞬息万变的中国健身市场,能够留下深刻印记的,从来都不是最炫目的那阵风,而是最能适应土壤的种子。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