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亚狂揽中资电池厂

记者丨赖镇桃
中国电动汽车的出海之路,正在迎来新的拐点。
美国咨询公司荣鼎集团本周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 年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的海外投资历史性超过国内投资,去年该行业的国内投资约 150 亿美元,海外投资则达到 160 亿美元,反映出国际市场俨然成为中国电动车的新战场。
值得注意的是,电池恰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对外投资的大头,海外总投资的 74% 都集中在电池领域。荣鼎的报告指出,考虑到运输成本和下游客户要求就近配套,中国的电池制造商更加国际化,引领着早期的海外扩张。
在国产锂电的出海浪潮里,欧洲、东南亚一直稳居前两大首选地,今年以来,中资电池厂 " 下南洋 " 的势头愈发凶猛。据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宣布在东南亚投资建厂的锂电企业就有亿纬锂能、欣旺达、珠海冠宇、宁德时代、瑞浦兰钧、海四达、双登集团等近十家电池巨头,还有湖南裕能、星源材质等锂电材料厂商也紧随其后,宣布将在东南亚建设产能。
在受访专家看来,目前东南亚在中国锂电的出口份额占比还不算高,但其战略地位、快速推进的新能源转型,都预示着这里将成为锂电的一块新热土。
图片来源:新华社
" 下南洋 " 的引力
前段时间," 茂名首富 " 王明旺即将征战港交所的消息,引起不少媒体关注。7 月 30 日,王明旺白手起家创办的欣旺达,正式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目前,这家 " 全球手机电池一哥 " 在 A 股的市值已超 400 亿元人民币,此次赴港二次上市,市场普遍认为是意在吸引国际资本,以打开在欧洲、东南亚等核心海外市场。毕竟,也是在 7 月份,欣旺达才刚宣布计划斥资不超过 20 亿元在越南新建一座电池厂。
实际上,重金下注东南亚的远不止欣旺达。6 月 30 日,宁德时代旗下的宁波普勤时代和印尼两家国有控股企业共同投资的镍资源和电池产业链项目正式开工,这个项目总投资达 59 亿美元,涵盖从红土镍矿开采、火法冶炼、湿法冶炼、电池材料、电池回收和电池制造等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全产业链。当月,亿纬锂能也发布公告,公司在马来西亚的全资孙公司拟以自有资金或融资,建设新型储能电池项目,投资金额不超过 86.54 亿元。
4 月,印尼官员证实,浙江华友钴业将取代韩国 LG 能源,成为印尼一个大型电动汽车电池生产项目的战略投资者,该项目的总价值预计 615.6 亿元。
不少中资电池厂在东南亚的建设投资,近几个月也相继进入落成投产或规模化生产的阶段。据《中国能源报》报道,6 月,蜂巢能源与泰国万浦集团合资建设的泰国春武里 SVOLT 工厂迎来第 10 万套 EV 电池包下线。4 月,天鹏电源位于马来西亚雪莱莪州的工厂开业、正式投产。2 月,华友钴业华能新材料(印尼)有限公司 " 年产 5 万吨高镍动力电池三元前驱体材料项目 " 二期机械全面竣工。
今年以来,锂电企业出海东南亚再掀热潮,原因何在?
睿咨得能源电池组资深分析师陈珊告诉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今年中资电池厂赴东南亚投资的热度确实很高,还有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这四大电池主材的厂商也在加快布局东南亚的步伐。首先,从国内的角度看,目前锂电行业国内的供需已经达到平衡,现有产能基本已经饱和,所以新建产能大多落在海外。其次,从东南亚方面来看,这两年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国都发布了加快提升电动汽车渗透率的政策,预计未来几年,东南亚的市场需求会维持可观的增长,而且这些国家的政府还设定了电动汽车的本土产能目标,也是在倒逼中国企业赴当地设厂。
此外,今年国际贸易形势陡然生变,也迫使不少锂电企业调整了出海计划。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5 年 2 月,美国从中国采购的锂电池总金额被德国超过,为近五年来首次退居次席,并持续至今。今年上半年,中国对美锂电池出口额同比增长 18.6%,但出口电池数量同比减少 31.1% 至 9789 万个,美国也因此成为中国锂电池前十五大出口目的地里,唯一呈现 " 量减价增 " 的国家。
对美直接出口的受挫,让中国锂电企业着手另寻出路。真锂研究院创始人墨柯向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在中国的锂电出口里,去年美国作为第一大海外市场,市场份额约为 25%。但今年以来,特朗普政府肆意加征关税,目前美国对中国的锂电池终端产品的平均关税达到 58% 左右,之前中国的锂电产品对比日韩厂商有着显著的定价优势,可一旦加上关税成本,中国的相对价格优势就会丧失。
谁在狂揽中资电池厂
6 月 29 日,在宁德时代与印尼电池公司联合打造的电池工厂项目动土仪式上,印尼总统普拉博沃亲自出席站台,可见这个百亿项目非同一般。
普拉博沃在致辞中表示,项目的奠基将使印尼成为全球唯一实现镍基电池从上游到下游全链条一体化生产的国家。该投资将显著提升印尼在电动汽车电池领域的产能,使印尼成为东盟地区电动汽车电池产能最大的国家。
显然,印尼入局锂电的底气正在于 " 家里有矿 ",但现在这个东盟最大经济体不想 " 靠山吃山 " 了。
欧睿国际亚太区域市场洞察主管张峰向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24 年,印尼镍产量占全球产量的 57%,钴产量占全球产量的 11%,而镍和钴都是电动汽车电池的关键原材料。虽然近两年镍周期还在寻底阶段,但长期来看,镍基电池的需求稳定。而且,印尼现在手握镍、钴等关键矿产,确立了 " 垂直整合 " 的战略,也即利用其镍储备发展冶炼、精炼、电池单元生产再到电池回收的全产业链。未来,随着电动汽车和摩托车公司计划扩大生产规模,印尼的垂直整合将更加完善。
如果说印尼是发展锂电的 " 天赋型选手 ",马来西亚则主要靠地利、人和。
目前,马来西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电池产业链,从上游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这四大主材、精密结构件,到中下游的电芯、电池包等各环节,都有中资企业布局,成为不少厂商出海的第一目的地。
在陈珊看来,马来西亚政府积极推进能源转型,释放了不小的市场需求。在马来西亚政府设定的转型目标里,明确提出加大推广可再生能源,到 2030 年电动车渗透率达 15%,2050 年达 80%,并配套 1 万个公共充电桩计划,为锂电池需求提供了确定性增量。此外,马来西亚也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地处东南亚的十字路口,地形不似印尼分散、破碎,国内交通便利,港口条件优越,有利于电池的原料进口、加工出口。
除了印尼、马来西亚,坐拥大量整车工厂的泰国,也吸引了不少动力电池厂入局。今年 3 月,欣旺达获批在泰国东部经济走廊建设电池生产基地。去年 12 月,长虹能源的泰国子公司已在当地购买土地并进行了厂房设计,预计 2025 年底投产。睿咨得能源的统计显示,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蜂巢能源、星恒电源已在泰国布局,其中,蜂巢、国轩高科的电池包项目已实现投产。
关税风险仍存
随着国产锂电企业加速涌入东南亚,这个新兴区域的成本优势也在显现。
" 论电池产业链的完整度,东南亚已经接近日本和韩国,只是部分碳酸锂、氢氧化锂这些正极材料的原材料,以及一些电解液的溶剂、添加剂,还依赖从中国进口,但本土化也需要时间。不过可以预计,东南亚的电池生产进入规模化阶段后,当地的制造成本会比中国要低。在用人成本上,东南亚仍是洼地,而且因为与中国距离接近,工人熟练度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中国员工到当地方便,培训当地工人的难度也不大。" 墨柯谈道。
在受访专家看来,中资出海东南亚,比较棘手的潜在挑战或风险,或许还在于贸易保护主义和政府稳定性。
首先,不少企业选择将东南亚作为新的对美出口 " 避风港 ",这一方案并非没有后顾之忧。陈珊指出,几年前,不少光伏企业就已经将部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以寻求绕道出口欧美。但日前美国宣布了对东南亚四国光伏双反调查终裁结果,这些企业再度面临极高的关税壁垒。从这一角度看,光伏的案例可能会成为锂电企业出海东南亚的前车之鉴。
其次,即使不少中资企业正在慢慢摸清东南亚营商环境的规则,但所在国政府的更迭可能会带来形势的急转弯。
而在张峰看来,东南亚国家这些年也更加重视环境法规,对采矿和制造业运营的合规要求变得更加严格,这会给中资企业带来运营和声誉风险。" 当然,这里也不乏值得把握的机遇,2023 年东南亚区域电动汽车市场(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电动汽车)的销量为 20.4 万辆,预计 2024 年至 2029 年期间,其销量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 22%。除了电动汽车和摩托车外,预计该地区对电动巴士和无人机的电池需求也将增长。" 张峰补充道。
(见习记者郑全怡对本文亦有贡献)
出品丨 21 财经客户端 21 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丨刘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