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Swatch道歉,谁在定义东方?

访客 2025-08-18 17:02:09 15202
Swatch道歉,谁在定义东方?摘要: 他们不懂什么是东方8 月 15 日,Swatch 发新品。广告里有一张照片:模特拉起眼角,摆了个「眯眯眼」的动作。不到 48 小时,社交媒体就炸了:骂声一片,抵制声扩散,品牌只好连...

他们不懂什么是东方

Swatch道歉,谁在定义东方?

8 月 15 日,Swatch 发新品。

广告里有一张照片:模特拉起眼角,摆了个「眯眯眼」的动作。不到 48 小时,社交媒体就炸了:骂声一片,抵制声扩散,品牌只好连夜删图、道歉。

很多人第一反应:至于吗?一个小动作,为什么能闹得这么大?讲真的,这件事我可以说两句。

1

我天生单眼皮,右眼皮还有点下垂。别人常笑两只眼睛一大一小。说话时,只要眼神一偏,对方便觉得我 " 不够诚恳 ",甚至带着敌意。

小时候,我妈还训过我:你怎么老斜眼看人?从那以后,我硬是逼自己练习,对话时要直视,眼神要显得认真。

所以,当我看到 Swatch 那张图时,本能就有点别扭,因为,当动作是 " 别人 " 故意做出来时,意义完全不同。

想象一下:

一个外国人穿上旗袍,把领子立得歪歪扭扭,踩着夸张的小碎步,还配上滑稽的配乐,说一句:这就是中国人走路的样子。你什么感受?

旗袍本身没问题,是传统、美,也是自豪。可一旦被抽离语境、被表演化,就成了冒犯。

拉眼角动作,有一段不容忽视的历史。从 19 世纪末开始,西方的漫画、报纸和早期电影里,华人的形象就被系统性地「异化」。

最典型的,是 1913 年萨克斯 · 罗默笔下的虚构反派傅满洲:细长眼、八字胡、长指甲、阴险狡诈,穿着长袍,被塑造成「黄祸」的象征。

这个角色在 20 世纪被反复搬上银幕。久而久之,拉眼角成了一个带侮辱性的手势,还被长期用于欧美校园里的种族霸凌。

可同样是小眼睛,为什么有时,我们并不觉得被冒犯?

差别就在「谁来定义」。

2022 年,岳云鹏出现在 iPhone 全球广告里。镜头特写,单眼皮、小眼睛、憨厚笑容。观众看完,没人觉得被讽刺,因为苹果在告诉世界:这是真实的中国人。

但反观 2023 年 9 月的 " 苹果辫子照 " 事件完全不一样。

苹果中国官网发了一张员工合影,一名女员工扎着清代风格的长辫子。在西方眼里,这是复古造型;可在中国语境里,辫子是历史创伤的符号。它让人想起 " 剃发易服 ",也唤起 " 东亚病夫 " 的屈辱记忆。

两个案例一对比,差别特别清楚:

一个是,我们自己说 " 我是谁 ";另一个是,别人替我们说 " 你是谁 ";所以,一个动作、发型、照片,背后是文化表达权的争夺。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像 Swatch 这样的品牌,哪怕说「无意冒犯」,依然难以平息众怒。

2

当一个符号承载了百年的偏见时,所谓「无意」,本身是一种特权:你有资格不去了解,而我们,却不得不承受。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从周五到周一,Swatch 事件三天走完全套,快得像一场闪电战。

公关话术呢?老三样:无意冒犯,第一时间撤下。听起来诚恳,但细想一下,潜台词是:我伤害了你,不是故意的,你最好闭嘴。

这种说法,我们是不是听得太多了?

2018 年,D&G 的 " 筷子广告 "。让模特用筷子夹披萨、意大利面,画面充满猎奇和嘲讽。争议一出,回应是:导演临时起意,没想到会误解。

2019 年,Gucci。一件黑色毛衣,因为造型像「黑脸」,在欧美被骂种族歧视;在中国市场,模特妆容又被说「丑化亚洲人」。品牌解释,创意团队不了解中国语境。

2022 年,LV。春夏男装系列直接印上中式云纹、龙纹、汉字,单件卖到几万,却没有一句文化背景说明,被质疑「文化挪用」。回应呢?沉默。

这些事件在提醒我们什么?

他们可以不知道、临时起意、无意为之。可被冒犯的我们,却要一次次解释:为什么拉眼角是侮辱?为什么辫子让人不适?为什么这不是审美自由?

情感劳动,由被冒犯者承担;试错成本,由公众信任支付。你说,这公平吗?

就像一个外国人,在大街上乱喊几句中文,念得乱七八糟,还说:好玩啊,我没恶意。结果你生气了,他反过来惊讶:你怎么这么敏感?都 2025 年了,还这样?

所以,问题是我们太敏感吗?还是作为跨国品牌,为什么始终不去了解中国文化?

我逛杰克琼斯、迪桑特时,经常吐槽导购:衣服版型怎么都这么大?穿上显得又矮又胖。导购只能苦笑:打版就是这样,我们也没办法。

潜台词是什么?你身材的问题,不关我们的事。

而在国际品牌里,逻辑类似。设计、打版、全球 campaign,几乎都由欧美总部主导。中国团队成了执行方。

最后拍板的,往往是没在中国生活过、不刷中国社交媒体、根本不知道「傅满洲」意味着什么的人的人。

所以,无意冒犯在跨国品牌眼里,是一种系统性的文化豁免权,他们默认可以偶尔踩线,因为他们知道:情绪会过去,流量会平息,市场不会真正离开,我们最后还会买单。

3

广告行业有个残酷规律:效率永远比真实重要。

创意人只有 15 秒时间,让巴黎观众一眼认出「东方」,怎么办?最省事的办法是抄一个现成的符号。

传播学里,这叫 " 最小可识别单元 "。就像语言里的音位,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就能触发联想;拉眼角是这样的符号;一出现,百年歧视记忆立刻被唤醒。它像二维码一样,让人瞬间脑补:哦,这是东方。

在米兰、巴黎、纽约的创意会上,这些符号早就被 " 固定 " 了。不用解释,不用争论,大家默认都懂。哪怕这种懂,建立在殖民凝视之上。

所以,整个全球创意体系,本质上靠刻板印象来降低沟通成本。

但更深的问题是:权力不对等,广告一传到中国,本地团队才发现问题,可流程早已倒计时,来不及改。第二天就要上线,错误成了必然。

从总部的角度看,这笔账算得很精。

2024 年上半年,亚洲奢侈品广告投入比去年同期多了12%,总额超过14 亿美元。而对奢侈品集团来说,广告本来是大头,平均要花掉销售额的 5% – 15%,算上公关和活动,差不多就是四分之一的预算。

一套视觉模板,全球能用,成本低;符号明确,受众秒懂,转化率高。就算在中国翻车,删图、道歉,几个月后新品再推,舆论也会过去。

所以,在他们眼里,文化风险不过是可控的运营成本,算过账,冒犯一次,道歉一下,损失远低于重构体系。

可问题是,代价真只有「一次道歉」吗?

当品牌反复用这些符号来定义东方,它也在反复强化一种认知。久而久之,连我们自己都可能怀疑:是不是只有符合他们的想象,才算 " 够东方 "?

更要命的是,这套定义权一直在西方手里,欧美广告界天然决定:东方面孔该以什么姿态出现。

他们还会不断试探边界,每隔几年,总有一则广告冒出来踩踩线:这个动作能不能过?这张脸能不能被接受?反弹越弱,刻板印象就越牢。

从 Dior 到 D&G,再到 Swatch,名单越来越长。跨国品牌一次次在确认:一个中国人被抽象出来,该用什么符号?

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广告危机会迅速升级为社会议题。因为,欧美把文化当小费,我们在争夺定义问题。

4

我翻了下 Swatch 2025 年上半年财报。中国区营收,同比下跌23.7%,远高于全球平均跌幅 -8.9%;净利润更是暴跌88%,利润率从 5.2% 掉到 0.6%,几乎踩在盈亏线边缘。

这是信任崩塌的财务显影。

财报里一遍遍提到:亚洲市场情绪波动、消费者对品牌表达更敏感。说白了,你们以前惹恼了消费者,而消费者现在正用钱包回应。

其实放到行业背景看,这并不是孤例。2024 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整体下滑20% – 22%。原因很直接: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把奢侈品消费转移到境外。

BCG 的调查显示,2024 年上半年,中国内地消费者有52%的奢侈品消费发生在境外,占比高达40%

咋一看,好像没问题:

钱只是去了境外,消费者还是买奢侈品。但 Swatch 的问题更严重。

同样在 2025 上半年,LVMH 全球营收跌幅只有4%,净利润下滑22%,核心时装与皮具业务下降8% – 9%。虽然有压力,但远没到 " 盈亏边缘 " 的地步。

Swatch 挫败,是它在中国丧失了消费者的信任。写到这,我在想,中国市场会重写奢侈品游戏规则吗?

过去,全球奢侈品叙事是单向的,其他市场被动接受。今天不一样了,Z 世代崛起,中国市场贡献度不断上升。

麦肯锡的预测显示,未来几年,中国消费者将贡献全球奢侈品市场近 40% 的增长,当一个市场足以决定一家集团的盈亏,它就不再是 " 附庸 ",而是叙事中心。

中国消费者也不再满足于 " 被代表 " 或 " 被定义 ",他们要在广告里看到真实的自己。也就是说,奢侈品的标准正在发生变化。

从过去的标签化,到今天的共创化;从拼贴符号,到真正对文明源流的敬畏;真正的奢侈,换成了尊重文化。

中国出海有句老话:出海,先了解本地文化。也许,跨国品牌同样要学会这一点。

如果还没弄懂什么是东方,那就别用什么符号暗指我们,万一自损八千,还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就别怪市场无情。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