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老师兼职送外卖10天挣362.3元

访客 2025-08-04 17:07:52 46821
老师兼职送外卖10天挣362.3元摘要: 晚上9点17分,暴雨砸在电动车挡风板上噼啪作响。李建军(化名)的眼镜片蒙上水雾,他捏着手机在小区里狂奔,餐箱里的麻辣烫汤汁晃出了几滴。手机那头,系统正倒计时:“距超时还有3分钟”。...

晚上9点17分,暴雨砸在电动车挡风板上噼啪作响。李建军(化名)的眼镜片蒙上水雾,他捏着手机在小区里狂奔,餐箱里的麻辣烫汤汁晃出了几滴。手机那头,系统正倒计时:“距超时还有3分钟”。

老师兼职送外卖10天挣362.3元

没人知道,这个穿着蓝色雨衣、裤脚沾满泥点的骑手,白天是某中学初二(3)班的班主任,刚结束一天8节课的教学和晚自习值班。过去10天,他用课余时间跑了68单外卖,总收入362.3元——这个数字精确到角分,记在他手机备忘录的“兼职账本”里。

一、白天的粉笔灰,晚上的雨水泥

老师兼职送外卖10天挣362.3元

李建军的一天从早上6点40分开始。他趿着拖鞋走进教室,监督早自习的学生背书,粉笔灰落在深蓝色衬衫的肩头。上午四节课间隙,他要处理两起学生矛盾,给三位家长回电话,中午扒两口饭又扎进办公室批改作业。直到下午5点半送走最后一个值日生,他才有片刻喘息。

傍晚6点,他换上骑手服,把“教师工作证”塞进外卖箱夹层,跨上电动车汇入晚高峰车流。“刚开始总怕遇到学生或家长,头三天专挑偏远的老小区跑。”他笑了笑,某次在超市取餐时,撞见班上学生的妈妈,对方惊讶地问:“李老师,您这是……”他慌忙解释“帮朋友代班”,脸烫得像发烧。

10天里,他遇到过电梯骤降的惊吓,也试过在没有路灯的小巷里摔破膝盖。最难忘的是某天晚上,送完最后一单回到家,已是凌晨0点20分,女儿的房门虚掩着,作业本上歪歪扭扭写着:“爸爸,我数学卷子签字。”他坐在女儿床边,看着那行字愣了半小时,“突然觉得,自己像个两头烧的蜡烛”。

“362.3元,够给女儿买两箱牛奶,加一顿周末的家庭火锅。”他翻开账本,每一笔收入都对应着支出:房贷4800元,女儿钢琴课800元,父母的降压药300元……他的月工资6200元,扣除这些固定开销,能自由支配的只剩不到500元。

二、当“铁饭碗”开始计算“时薪”

老师兼职送外卖10天挣362.3元

李建军的经历并非个例。某教育机构调研显示,2024年全国中小学教师中,38.6%有过兼职经历,其中超六成是为“补贴家用”。在社交媒体上,“教师兼职”话题下,藏着许多相似的故事:语文老师周末去培训机构代课,美术老师接插画私活,体育老师兼职做代驾……

“以前觉得老师是‘铁饭碗’,现在发现,碗里的饭够不够吃,得看物价涨多快。”李建军所在的城市,房价五年涨了70%,而他的工资近三年只涨了300元。他给记者算过一笔“时薪账”:每天工作12小时(含早晚自习),周末常加班,月薪6200元,时薪约17元;而送外卖每单平均5.3元,每小时能跑3-4单,时薪16-21元。

“不是说教书不如送外卖,”他急忙补充,“只是当生活压力推着你算这些的时候,心里会有点酸。”有次晚自习,他讲《岳阳楼记》里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着台下学生亮晶晶的眼睛,突然想起前一晚送外卖时,为了抢一单多赚2元的小费,和另一个骑手在路口争了几句。

老师兼职送外卖10天挣362.3元

这种“割裂感”在年轻教师中更明显。28岁的初中英语老师小林,业余做带货主播卖教辅书,“家长觉得老师就该‘安贫乐道’,可我租房每月2000,还完助学贷款,工资卡常比脸还干净。”她见过同事因为付不起彩礼分手,也见过前辈为了给孩子凑学费,暑假去工地搬砖。

三、“体面”的重量:当职业光环遇上生活账单

“教师兼职”总会引发争议。有人说“心思不在教学上,愧对学生”,也有人觉得“凭劳动赚钱,没什么不光彩”。李建军曾在家长群里看到类似讨论,一位家长说:“老师就该专心教书,缺钱说明不够敬业。”他没敢接话,默默关掉了对话框。

但在学生眼里,这些“兼职”或许藏着更温暖的细节。李建军班上的学生小张,某天晚上在小区门口看到他送外卖,第二天偷偷塞给他一颗糖:“老师,我爸也送外卖,雨天路滑,您慢点骑。”那颗糖他放在办公桌抽屉里,没舍得吃。

老师兼职送外卖10天挣362.3元

教育学者周勇认为,教师兼职现象的背后,是“职业尊严”与“生活成本”的碰撞。“社会期待教师是‘精神灯塔’,却往往忽视他们首先是‘普通人’。”数据显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平均工资收入,虽然已实现“不低于当地公务员”,但在房价、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面前,部分地区教师仍面临“隐性贫困”。

李建军的10天外卖兼职,在第11天停了——因为暴雨天送餐淋了雨,他发烧到39度,请假那天,学生们在他办公桌上摆满了手写的“请假条”,上面画着太阳和笑脸。“那天躺在家里,突然觉得,有些东西比362.3元重多了。”

现在,他把外卖箱擦干净收在阳台角落,周末改成去图书馆帮学生补习。“不是不缺钱了,”他说,“是想明白了,我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点,还有‘怎么面对生活’的答案。”

结语:362.3元,不到一顿大餐的钱,却是一位老师用68个夜晚的奔波换来的。当“教书育人”的理想照进“柴米油盐”的现实,我们或许该少些对“体面”的苛责,多些对“普通人”的理解。毕竟,能笑着面对生活重量的老师,教给学生的,才是更生动的“人生课”。就像李建军说的:“我跑外卖时想的是怎么多赚两块钱,站在讲台上时想的,是怎么让这些孩子将来不用为两块钱纠结。”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