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建英的双面人生:娃哈哈“隐形女主人”在美国打造新世界

文|陆远
编辑|刘鹏
从波士顿洛根国际机场出发,驱车一路向西,穿过新英格兰地区标志性的红砖小镇和蜿蜒的林荫大道,大约半小时的车程,便抵达了历史名城康科德(Concord)。
这里并非寻常的富裕郊区,而是美国精神的摇篮之一。1775 年,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正是在此地的北桥打响。而一百多年后,它又成为了 19 世纪美国 " 超验主义 " 运动的思想中心。
正是在这片土地上,拉尔夫 · 沃尔多 · 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和亨利 · 戴维 · 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等思想家,倡导个人直觉、精神解放与回归自然。梭罗更是身体力行,在镇旁的瓦尔登湖畔独居两年,写下了不朽名著《瓦尔登湖》。
康科德学院(Concord Academy)就坐落在这座小镇的心脏地带,与这些伟大的灵魂共享着同一片天空和土地。这所学校的校园距离梭罗隐居的瓦尔登湖仅几英里之遥,其自由、独立、鼓励批判性思考的校风,被认为是超验主义精神在现代教育中的延续。
康科德学院作为全美最顶尖的私立寄宿学校之一,是名副其实的 " 常春藤盟校摇篮 "。根据其最新的招生数据,每年超过 30% 的毕业生能够进入常春藤盟校及斯坦福、麻省理工等同等级别的顶尖大学。
这所学校的校友录星光熠熠,囊括了从肯尼迪总统的女儿卡罗琳 · 肯尼迪(Caroline Kennedy)到约旦王后努尔(Queen Noor of Jordan)等众多政商名流及皇室成员。想要获得这样一张通往世界权力中心的门票,代价自然是高昂的。其 2024-2025 学年的寄宿生学费已超过 7 万美元,即便对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而言,也堪称高不可攀。
在这座拥有百年历史、浸润着思想光辉的校园里,中国女商人杜建英(Jane Du)的三个孩子—— Jacky、Jessie、Jerry,先后度过了他们的青葱岁月。
对于这个精英社区而言,杜建英不仅仅是一位富有的学生家长,她深度融入了这所学校的权力核心,是其校董会中颇具影响力的成员,也是学校 " 百年校庆活动 " 的联席主席,这个身份通常意味着超乎寻常的财力贡献和人脉资源。她在美国的形象,是一位热衷教育、慷慨的慈善家,一位致力于用创新理念培养下一代世界公民的远见者。
然而,这份在美国精英圈层精心构建的平静与声望,却被一场远在万里之外的香港诉讼案彻底撕裂。一纸诉状,将她从低调的幕后推至刺眼的聚光灯下,揭开了她人生的另一面:一个与中国饮料帝国 " 娃哈哈 " 及其创始人宗庆后有着长达三十年复杂纠葛的 " 内当家 ",以及一场震动亚洲的百亿级遗产争夺战的核心人物。
这起诉讼不仅将重塑一个庞大商业帝国的未来,也迫使外界重新审视这位横跨中美的女性,其双面人生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野心、情感与财富密码。
娃哈哈的 " 隐形女主人 "
要理解杜建英的美国故事,必须先回到她的起点——杭州,以及那个由宗庆后一手打造的娃哈哈帝国。
杜建英的官方履历上,通常将她的娃哈哈生涯描述为 " 近 20 年的高管经历 "。但 " 高管 " 二字,远不足以概括她在这家民营企业巨头中的真实地位。1991 年,在娃哈哈成立初期,杜建英便加入公司。她并非寻常的职业经理人,而是与宗庆后并肩作战的核心创业元老。在娃哈哈内部,她长期担任集团党委书记,这是一个在任何中国大型企业中都极具分量的职位,意味着她不仅深度参与企业经营,更在组织人事和企业文化上拥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
据多位娃哈哈的老员工回忆,如果说宗庆后是娃哈哈帝国的 " 皇帝 ",是对外征伐、开拓疆土的绝对权威,那么杜建英就是执掌内宫、调和关系的 " 内当家 "。她深度参与了上世纪 90 年代娃哈哈从一个校办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引入外部(甚至有争议的)资本、以及在全国范围内 " 跑马圈地 " 式建立生产基地的所有关键决策。
尤其是在本世纪初那场著名的 " 达娃之争 " 中,当娃哈哈与法国达能集团因股权问题爆发激烈冲突时,杜建英作为核心决策层成员,始终坚定地站在宗庆后一边,参与了多轮复杂的谈判与博弈。她的角色,是宗庆后最信任的战友和最后的防线。
这种信任关系,最终延伸至了财富的深度捆绑。天眼查等公开商业信息平台的数据显示,杜建英与宗庆后共同持股的公司多达十数家,业务盘根错节。一个反复出现的股权结构是:宗庆后持股 60%,杜建英持股 40%。这种高度绑定的合伙人关系,在中国民营企业中极为罕见,它超越了简单的雇佣或伙伴关系,更像一个事实上的 " 财富共同体 "。
2019 年,杜建英从娃哈哈集团 " 退休 ",但这种捆绑并未就此终结。她所创立的 " 三捷投资集团 "(3Js Investment Group),其英文名 "3Js" 被普遍认为是代表她三个孩子的名字(Jacky, Jessie, Jerry)。
这家注册于 2010 年的公司,由杜建英持股 99.8%,而剩下 0.2% 的股份,则由宗庆后的亲妹妹宗蕊持有。这种安排,无疑再次印证了杜建英与宗氏家族之间非同寻常的亲密关系。三捷投资的版图迅速扩张,从长城人寿保险到宁波的新材料科技,再到与娃哈哈产业链相关的多个项目,杜建英的商业帝国在她离开娃哈哈后,依然在高速运转。
在美国打造新世界
当杜建英在中国逐渐从娃哈哈的台前隐退时,她在美国的 " 第二人生 " 却正变得日益清晰和高调。她的重心,似乎从商业帝国的日常管理,转向了为子女以及更多孩子铺设一条通往世界顶尖精英阶层的道路。
将三个孩子先后送入康科德学院,仅仅是第一步。杜建英的目标显然不止于成为一名普通的学生家长。她迅速成为了学校最活跃的捐赠人之一。在美国私立教育体系中,捐赠的额度直接与话语权挂钩。凭借雄厚的财力,她成功进入了康科德学院的校董会。
杜建英在康科德学院官网的校董介绍页面
成为校董,意味着她从学校的 " 客户 " 变成了 " 主人 " 之一,能够直接参与学校的战略发展、财务预算、校长任免等最高级别的决策。而担任 " 百年校庆活动 " 的联席主席,更是将她推向了该校权力与荣誉的顶峰。这个角色需要领导一个庞大的筹款委员会,面向全球的杰出校友和富裕家庭募集巨额资金,以确保学校在下一个百年的领先地位。这不仅证明了她的财力,更彰显了她在这个顶级精英社区中的组织能力和被认可度。她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和子女在美国上层社会构建了强大的人脉网络。
康科德学院的主楼
如果说在康科德学院的活动是 " 融入 ",那么联合创办新英格兰创新学院(New England Innovation Academy, NEIA),则是杜建英试图输出自己价值观的 " 创造 "。
NEIA 坐落于马萨诸塞州的马尔伯勒市,距离康科德不远。学校的联合创始人名单上,除了杜建英,还有美国资深外交官、曾担任联合国马其顿问题特使的马修 · 尼米兹(Matthew K. Nimetz)等显赫人物。这所面向 6 至 12 年级学生的学校,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预科学校,而是标榜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 "(Human-Centered Design)。学校官网宣称,其目标是 " 培养能够塑造世界的充满同情心、勇敢的创新者和学习者 "。
新英格兰创新学院校园
这所学校可以说是杜建英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高昂的学费(寄宿生每年近 7 万美元)确保了其精英定位和顶尖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杜建英对未来教育的思考。她似乎在尝试构建一个 " 教育乌托邦 ",在这里,学生们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同理心、创造力与企业家精神。
然而,2025 年 7 月,香港高等法院的一份诉状,将杜建英在美国精心构建的教育家和慈善家形象,与一场赤裸裸的财富战争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诉状的原告方,正是她在美国抚育成人的三个子女:宗继昌(Jacky)、宗婕莉(Jessie)和宗继盛(Jerry)。被告方,则是娃哈哈帝国的新任 " 女王 " ——宗馥莉。
诉讼内容如同一颗重磅炸弹令外界震惊:
资产冻结令:要求法院冻结宗馥莉个人名下高达 18 亿美元(约合 140 亿港元)的资产。
信托权益:声称他们三人对一个价值 21 亿美元的宗氏家族离岸信托拥有合法权益。
股权继承:要求法院确认他们对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生前持有的 29.4% 集团股份拥有合法继承权。
这起诉讼揭开了一个长达三十年的秘密:原告三人被指是宗庆后与杜建英的非婚生子女。这个未经证实的传闻,为这场纯粹的商业诉讼增添了浓重的 " 豪门恩怨 " 色彩。
这场风暴也将杜建英置于一个极其尴尬的位置。她既是原告方的母亲,也是被告方父亲曾经最亲密的伙伴。无论她是否直接参与诉讼,她都无法置身事外。她在娃哈哈的漫长岁月,她与宗庆后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她名下三捷投资与娃哈哈千丝万缕的商业联系,都将成为法庭上被反复检视的焦点。
" 讲述真实的故事 "
在杜建英联合创办的 NEIA 官网上,一张她年轻时扎着辫子、笑容青涩的黑白照片旁,杜建英回答了 " 想对 15 岁的自己说什么 " 这个问题:
" 我高中时热爱文学,但我害怕去追求那样的职业。回首过去,我会告诉自己:‘去当个作家吧,讲述那些真实的故事(Tell the real stuff)。’ "
杜建英在新英格兰创新学院官网上的个人介绍页面
这段颇具文艺气息的感言,放在今天的背景下读来,充满了命运的讽刺与张力。
或许,杜建英最终没有成为一名传统意义上执笔的作家。但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她一直在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一部双线并行的 " 作品 "。
一条线在中国,在娃哈哈帝国的深宫内院,她扮演着权力、谋略与财富的角色;另一条线在美国,在新英格兰的宁静小镇,她扮演着教育、慈善与新精英的角色。这两条看似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共同构成了她复杂而成功的双面人生。
她或许曾以为,这两条线可以永远保持距离,互不干扰。然而,随着宗庆后的离世和财富帝国的重新洗牌,那个被隐藏的 " 真实故事 " 终于无法再被包裹。
如今,她的人生故事正以一种她青年时代绝对无法想象的方式被 " 讲述 " 出来——不是通过文学作品,而是通过冰冷的法律文件、耸动的媒体头条和无休止的公众审视。那个关于她与宗庆后之间 " 真实 " 的关系,关于三个孩子 " 真实 " 的身份,以及关于百亿财富 " 真实 " 的归属,正在成为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 " 非虚构 " 巨著。
她未能成为讲述故事的作家,却最终成为了故事本身。这部交织着财富、野心、秘密与亲情的 " 真实故事 ",其最终结局,无人能够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