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被“收割”的东南亚低价保险旅游团,万元特产只值800元

访客 2025-07-19 19:56:47 25225
被“收割”的东南亚低价保险旅游团,万元特产只值800元摘要: " 花一千多元报了越南下龙湾五日游,前半程还是阳光沙滩的惬意时光,后半程却变成了强制消费的‘修罗场’。18 人的团,两天就被诱导着花了近 20 万元购物。" 黄诗(化名)近日刚刚结...

" 花一千多元报了越南下龙湾五日游,前半程还是阳光沙滩的惬意时光,后半程却变成了强制消费的‘修罗场’。18 人的团,两天就被诱导着花了近 20 万元购物。" 黄诗(化名)近日刚刚结束了自己的保险旅游团行程,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起初以为是保险公司回馈客户的福利,最终却成为购物的 " 套路 "。

被“收割”的东南亚低价保险旅游团,万元特产只值800元

所谓保险旅游团,通常由保险公司直接组织,或由保险代理人与旅行社合作开展,是针对特定群体的专属旅游项目。但近年来,市场上涌现出不少低价保险旅游团,它们打着 " 旅游 " 的幌子,实则暗藏推销玄机,不仅在行程中穿插保险讲座,诱导游客购买保险产品,可能还刻意安排购物环节,用各种手段 " 套路 " 消费者。

部分游客在行程中被要求购买数万元的沉香、乳胶枕等商品,不买便遭导游冷嘲热讽,甚至被限制自由。有游客反映,出境首日护照就被扣押,对方声称不买商品便不予归还。更有甚者,高价购得的商品经鉴定实际价值悬殊,比如万元买下的沉香手串,实则仅值 800 元。

有业内人士向时代财经分析指出,低价保险旅游团早已背离客户服务的初衷,成了观察保险业转型阵痛与产业链利益博弈的窗口。在保险代理人规模四年缩水近 70% 的行业调整期,这类以 " 客户维护 " 为名的灰色操作,实则是传统粗放经营模式的延续与反弹。

薅低价保险旅游团羊毛遭 " 反薅 ",千元旅游却背负天价账单

" 原价 6000 元的越南下龙湾五日游,保险公司高级客户免费,家属只需交千元团费。" 黄诗参加的保险旅游团,表面是超值出境游,实则是 " 保险推销 + 高价购物 " 的连环套。

而猫腻可能早已藏在行程单里。从黄诗向时代财经提供的行程表来看,前三天安排常规景点游览,后两天则密集出现以沉香馆、越南三宝馆等隐晦方式命名的购物点。其中,还会安排红酒晚宴,向游客推销保险产品。

多位受访者向时代财经透露,这类保险旅游团的行程安排往往 " 先甜后苦 ",前期通过游玩建立信任,后期则强制游客长时间滞留购物点,甚至以 " 限制用餐 "" 限制休息 "" 扣押护照 " 等手段施压消费。"XX 馆 " 等挂着地方特产名头的购物点,实则是专宰游客的 " 定制卖场 "。

" 一个 18 人的团,两天就消费了近 20 万元,单是沉香馆一上午就花了 8 万多元。" 黄诗向时代财经回忆道。在封闭展厅里,面对 4500 元 / 克的稀有犀牛角、万元起步的深海金珍珠、翡翠饰品时,先前温情友善的导游顷刻转变为推销者。

图源:受访者提供

更令人咋舌的是,这些标价惊人的物品,其展销场所并非高档写字楼或豪华展厅,而是路边临时搭建的移动铁皮房。黄诗表示,导游嘴上说着 " 我们不强迫购物,只是鼓励和建议消费。" 但实际上,不消费的游客总会遭到明里暗里的冷嘲热讽。

从黄诗向时代财经提供的录音资料来看,导游或者导购员通常利用煽情话术和制造焦虑等方式,同时夸大商品稀缺性、功效、文化意义等来诱导消费购物,如导购称象牙具有补阳气和辟邪的作用,并渲染越南象牙交易的合法性。

" 父母在导购的推销下,还是花了 2 万多元购买商品。" 黄诗无奈向时代财经表示,更让她意外的是,这些标榜 " 越南特产 " 的店铺,收款方竟是国内公司,导购的中文也异常流利。从黄诗向时代财经展示的收款截图来看,收款商户均是注册地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个体工商户。" 他们的说法是,越南没有微信支付宝账号,只能用国内的,然后通过国内微信收款方再把资金转到越南的店。"

" 上万元的沉香手串,回国鉴定后发现只值 800 多元,肠子都悔青了。"90 后张喜(化名)向时代财经表示,其近日参加的保险旅游团中,导购推销安宫牛黄丸、沉香手串、珠宝等商品,他最终消费近 2 万元,回国鉴定后却发现全是低质高价货。" 团费 1280 元,原本想体验东南亚风情,没想到全程都在为天价珠宝买单。" 张喜说。

知情人士向时代财经透露,购物店的推销话术堪称 " 量身定制 "。在越南芒街、下龙湾等热门旅游区,导游常以 " 支持当地经济 "" 不买就是对不起导游 " 等为由,强制游客在指定商铺消费。这些购物店专为中国游客设计 " 定制产品 ",标价万元的沉香手串多为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成本价或仅为几百元;被吹嘘成 " 养颜圣品 " 的越南金珍珠 ",通常为染色淡水珠,经越南海关 " 一日游 " 便披上进口外衣;而 " 缅甸翡翠 " 多为酸洗注胶的 B 货,但仍附有 " 权威鉴定证书 ",这些商品通常较国内溢价 5-10 倍。

更隐蔽的是,部分购物店采用封闭式管理,游客无法比价或联系外界,进一步削弱议价能力。" 每天 6 小时封闭式购物,展厅保安把守出口,导购贴身‘服务’,连洗手间都需专人陪同。" 张喜向时代财经表示。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向时代财经表示,宰客乱象的发生,主要是受利益驱动,其背后更是可能存在相关利益链条。消费者要提升甄别能力,远离不良商家。保留证据是维权的关键,发生消费纠纷时,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然后后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依法进行维权。

溃退的代理人:生存压力催生 " 畸形 KPI"

"1280 元的团费连机票都不够,旅行社或代理人垫付等成本当然要从别处找补。" 某寿险公司代理人许绢(化名)向时代财经表示。

据许绢介绍,当前市场上存在两种模式的保险旅游团:正规军是保险公司通过官方渠道组织,行程透明、资质合规;而消费者遭遇套路的重灾区则是代理人私下组团的 " 山寨版 " 保险旅游团,它们通常与非正规旅行社 " 合作 ",将旅游行程异化为 " 推销卖场 "。

" 业务员以保险公司名义组织客户,说是回馈客户,实则是双重收割。" 张喜向时代财经表示,既要在购物店消费,又可能在红酒晚宴的微醺中稀里糊涂签下保单。

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副秘书长宋占军向时代财经分析称,保险公司或保险中介机构组织 VIP 客户旅游等活动,是行业进行客户拓展和关系维护的一种方式。保险公司在承担相应成本时,增进客户对保险公司和保险产品的认识,在此期间,部分客户水到渠成的自愿购买保险产品。

宋占军向时代财经指出,保险产品购买需秉持自愿原则。《保险法》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保险的外,保险合同自愿订立。如果客户遇到保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强制购买保险,可以及时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

今年 6 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太仓监管支局发布的风险提示,证实了低价保险旅游团乱象经常存在。该监管局称,近期接到多起投诉,反映有保险公司组织投保人参加低价旅游团,行程中存在强制购物、收差额费,甚至限制人身自由等问题。经核查,此类活动并非保险公司官方组织,系旅行社冒用名义虚假宣传。并提示消费者,一要核实活动真实性,通过保险公司官网、官方 APP、客服热线等官方渠道确认;二要警惕 " 低价 "" 免费 " 陷阱,理性判断成本,明确合同费用明细与违约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 李鬼 " 保险旅游团乱象与保险代理人队伍的剧烈收缩形成微妙关联。《2024 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显示,截至 2023 年末,人身险公司保险营销人员数量为 281.34 万人,较 2019 年高峰时期的 912 万人减少约 631 万人,降幅达 69.19%。

金字塔底端代理人的生存困境,或成为催生出畸形保险旅游团的原因之一。

在业绩压力下,部分代理人将旅游团视为维系客户的 " 救命稻草 "。华南某大型保险公司代理人向时代财经坦言," 公司明令禁止,但客户总拿别家的‘福利’比较,我们拒绝反而被抱怨服务差。我们顶着业绩压力也不敢越线,其实哪有免费的午餐?"

黄诗也向时代财经表示,带队的代理人会阻止购买溢价商品,但也会暗示 " 别影响导游利益,这都是行业常态。"

有业内人士向时代财经指出,保险旅游团乱象难以根治的关键,在于其游走在多个监管部门的灰色地带。当游客在境外遭遇强制购物时,文旅部门难以跨境执法;当投诉涉及保险销售时,金融监管机构又往往认定属旅游纠纷。" 代理人规模下降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还在延续,一些公司继续依赖过往简单粗放式的方式,则不利于长远发展。"

对于普通人而言,最有效的防御策略仍是 " 不贪小便宜,理性消费 "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