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地大哥人民日报发文:读书改变生活

在作家陈行甲新书分享会上,河南籍58岁的建筑工人刘诗利翻开了一本改变自己生活的书。6月25日,刘诗利因一段与陈行甲互动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7月4日,他在家乡河南濮阳接受了采访。
7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刘诗利的文章《读书,把自己弄得好一点》。文章中,他用朴实真诚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对读书的热爱。他回忆起小学四年级时,村小张老师曾告诉他:“深水养大鱼。写文章就像养鱼,你们要多读书,写作文才容易用上。”
刘诗利认为读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即使耽误几天时间也是值得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启发更多人阅读和学习。
刘诗利在《人民日报》的文章中提到,尽管现在大家工作都很忙,但只要想读书,总能抽出时间。无论是纸质书还是手机里的电子书、新闻、短视频,都能获取知识。读书不仅能让人获取信息,还能休息放松,心情变好。
刘诗利自称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农忙时在家种地,闲暇时进城打工。前些天收完麦子后,他来到北京,在马驹桥附近找活儿干。早上五点多是找工作的好时机,七点以后就难找了。他平时做绑钢筋、打混凝土、砌墙等活儿。没活儿或者下班后,他会去西单的北京图书大厦看书。每次翻开书,都让他感到轻松愉快,常常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
几年前,刘诗利第一次来北京时,跟着老乡做地铁工程。没有活儿的时候,他买了张地图,发现北京图书大厦是个好去处。几经辗转,他终于到了那里,被丰富的书籍和舒适的环境深深吸引。他还去了王府井书店和中关村图书大厦,觉得这些地方都非常棒。
刘诗利从小就喜欢读书,他的父亲曾在集上给他买过两本书:《雷锋的故事》和《动脑筋爷爷》。这些书对他影响很大。初中毕业后,由于村小缺人手,他当了代课老师,教过语文、数学等多种课程。那时,他每天的第一节课都是阅读课,帮助学生培养读书的兴趣。后来,为了家庭生计,他开始了一边种地一边打工的生活。
网络上的关注让刘诗利有些意外。他认为自己之所以受到关注,可能是因为外貌上与“读书人”形象有些反差。但他相信,大家对读书和知识的关注是一件好事。刘诗利的名字里有个“诗”字,这是祖辈传下来的家训的一部分,希望后代多读书、有文化、家风好。
刘诗利今年58岁,孩子已经成家立业,生活压力减轻了许多。但他依然坚持干活,同时也继续读书。他认为读书不仅能够获取信息,还能放松心情,让人感觉更好。(责任编辑:zhangxiao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