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别大厂的年轻人决定成为“日结大神”

年轻人就业市场的喜好总是瞬息万变,考公上岸或做大厂牛马固然是人中龙凤,兼职或摆摊也算得上是时髦的潮流。但对搞钱的需求和对自由的向往就像天枰的两端一样,没有孰轻孰重只有都想兼顾,不想内卷不想做牛马的他们正在迈向 " 日结大神 " 之路。
而最著名的日结工团体代表,正是每个向上年轻人避之不及的 " 三和大神 "。
2018 年 NHK 的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中国日结 1500 日元的年轻人》报道了 " 三和大神 ",那些蹲守在劳务市场里的日结工,每天清晨寻找当天的工作,抱着两块钱的大水,吃着五块钱的盒饭。
纪录片截图(图源网络)
七年时间过去,曾经的三和人才市场早已改建成了奋斗者广场。" 日结工 " 这一赛道也迎来了自己的 00 后高学历大军。公开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 2.8 亿人,日结工数量也已高达 4000 万人。
曾经与消极色彩浓烈的 " 三和大神 " 强关联的日结工作,如今正被重塑——越来越多高学历人群涌入,越来越多新奇的日结工种,日积月累的日结工做下来,也轻松超过应届毕业生的市场工资。
不想被雇佣关系束缚的新一代 " 三和大神 ",正在努力突围。
前电商设计师已经做了五年日结
" 不要插队,不要推搡,队尾在后面。" 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扛着活动牌的陈宇快步小跑,才及时喝止了一名试图混入队伍的观众。
这里是位于浦东的新国际博览中心,一场持续五天的展会正在进行中。陈宇作为品牌展馆的兼职人员,主要负责维护现场的活动秩序。这是他在 2025 年接下的第 15 个展会工作,而过去五年来,上海的各大展览馆几乎是陈宇的兼职常驻地。
在成为一名资深的 " 日结工 " 前,陈宇是一名平面设计师,身处人人打鸡血的电商行业,过着朝九晚十的牛马生活。那时,摆在陈宇面前的是画不尽的图,改不完的设计稿、领导喋喋不休的说教,令人惶恐的电商大促备战。
电商设计师的加班强度在行业内比较普遍
尽管职场生活很艰难,工作前两年的陈宇却并未觉得异常。生于 94 年的他,成长在一个传统而严肃的教师家庭,从小最擅长的就是一个 " 忍 " 字。于是,屏蔽自己的情绪,沉默地吞下职场苦楚,是当时陈宇应对外界纷扰的唯一方式。
然而,某一天开始,陈宇发现了自己异常:先是记忆出了问题,会短暂地想不起相熟同事的名字;再是开会时手心冒汗,伴随着不自觉的颤动;而后是每个加班的夜晚,心脏止不住的突突狂跳,甚至绞痛 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去画图。
长期的加班和内卷的职场,最终还是让陈宇的身心都逼近崩溃的临界值。在办公室经历过一次窒息感袭来的反应后,陈宇不仅体检出了问题,还被确诊焦虑抑郁状态,医生建议要休息段时间,但公司以 618 人手不足为由,拒绝了年假申请。
犹豫再三,陈宇瞒着家里提了离职。不上班了,生活还在继续。失业初期,周边朋友给陈宇介绍了不少私活,但频发的抑郁情绪,让他根本无法专注。"当时我感觉自己的人生一团糟,只能找点事情来转移注意力,干日结只是想过渡一下,一晃五年过去了。"
早期的日结工作,陈宇干过超市分拣员、快递分拣员、卖场理货员 尽量挑体力劳动,紧锣密鼓地干完之后,回家倒头就睡。虽然每月到手寥寥三五千元,不及上班时候的三分之一,但在骤减的压力和大量的运动之后,一年后陈宇感觉自己的状态逐渐在好转。
" 这个期间,我查过很多资料,比较认可的是脑科学家的建议:阳光、运动、社交,走出抑郁的三件套。" 为了更好的对抗抑郁,陈宇开始尝试一些新的日结工作,当景点讲解员,咖啡厅兼职、学生家教,以及展会兼职等等。
展会兼职的路上(受访者供图)
靠着较好的外形条件,陈宇几乎成为了展会专供日结工,一般负责现场派样活动的工作,薪资比普通兼职略高。与此同时,恢复中的陈宇重拾开始本职工作,展会上认识的一些品牌,把常规的海报设计和现场素材拍摄之类的工作外包给他,整体收入也较之前大幅上升。
这几年,受大环境变化和 AI 工具的影响,陈宇周边的朋友很多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了职场,开启了 freelancer 的生活,意外的是大家并没有预想中的 " 丧气 ",有人每月只接一单活儿就够出门玩半个月,有人意外开启新的事业,也有人加入了陈宇的行列。
" 至少那种窒息感没有再回来过,一切都在往好的地方走 "。对于 " 日结 + 零工 " 的生活状态,陈宇觉得自己很自足,不打算再回归令人疲惫的职场,计划维持新的生活方式。
提及为什么愿意接受采访,陈宇说:" 我爸妈一直都还不知道,如果他们以这种方式发现,会不有一丁点的理解我的可能性。"
03 年的兼职小组长也能周薪过万
"00 后整顿职场,只是你们臆想的爽文。" 在备货仓里,傅罗一边招呼着手底下的兼职同学们来喝奶茶,一边对着身旁的甲方哥哥姐姐们吐槽。" 实际上我是忍也忍不了,干也干不过,还是外面的天地广阔,大有作为。"
认识傅罗是在前年展会活动上,彼时的她还是个大学生,通过中介成为了展台的活动兼职。03 年的姑娘,干活勤快,思维机灵,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一片。如今再见面,傅罗已然是陈宇他们这群日结人员中的 " 头头 ",稳重地对接着工作分配等各项事宜。
跑展会偶遇休息中的宇树机器狗(受访者供图)
当大家还在疑惑,去年就已经从大学毕业的傅罗,为什么还在干兼职时,她已经自白:" 从实习到毕业后,我去了四五家公司,每家都没干满两个月,回归老本行了。" 洒脱的语气,提到糟心工作时的白眼,是大家印象中的鲜活 00 后。
傅罗大学就读的是市场营销专业,学校背景也不错,在遍地广告公司和消费品牌的上海,实习 Offer 拿到手软。
第一份实习工作,她进入了梦寐以求的美妆公司,但无法忍受畸形的企业文化。" 老板在社交平台上名声很差,新员工必须给他当免费水军,还有别致的感恩文化,实习生得给主管鞍前马后 "
第二份实习工作,傅罗选择了一家广告公司,但去了才发现美名其曰的 " 创意热店 ",实际上是让人窒息的 " 夫妻店 ",有着苛刻的规章制度不说,职场内斗还是老一套,老员工优越感严重,给新人下马威,搞小团体生是非。
陆续体验过几家公司的职场文化之后,傅罗很是失望,像被装进套子般无力。"这些都是老传统了,00 后涌入职场又怎么样,还是得融入既定的评价体系。胳膊拧不过大腿,我们其实没办法改变什么,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对于要不要继续求职,傅罗也挣扎了很久。
但在反复咀嚼几段实习生活的过程中,她想明白了一件事情,看起来面目可憎的同事和领导,紧绷的规章制度和团队氛围,无非就是内卷的产物,而内卷的根源:在狭窄的空间里面只有那么一块小蛋糕。" 与其为三瓜两枣的在这里搞宫斗,不如到更大的世界去搏斗。"
常规的兼职人员资料,展会兼职有形象要求(受访者供图)
从高中毕业起,傅罗就开始做兼职,在本地积累了不少人脉资源,也看不惯一些黑心中介,顺理成章地开始操持起了兼职中介的工作。当下的这场展会,作为兼职头头的傅罗,拿日结工资和中介费用两份工资,五天展会就能赚到小一万的收入。
" 以前你们给中介 350 天,到我们手上最多就剩 200 天,有些黑心的甚至只给 150 天 我的优势是抽成少,团队稳定且管理严格,对于你们来说风险更小 " 提到自己的中介小事业,傅罗聊得头头是道。
对于是否在意旁人总提到的 " 正经的大学生,居然去干日结 " 的问题,她果断摇了摇头。毕竟,一个已经决定去干日结的大学生如果还在纠结是否体面,那也就注定干不长久这份工作。
人生暂停的下一站就是重启
" 这个世界足够大了,一定可以容纳一些想不开的人吧?这些想不开的人选择了中文系,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想不开的呢 ?" 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中文自修》主编、中文系教师代表汤拥华教授以 " 像我们这样想不开的人哪 " 为题的致辞小火了一把。
明年即将毕业的叶菱对此深有感触," 其实我们文科生前几年还是很吃香的,大约在宋朝的时候。" 早在选专业时,叶菱已有心理准备,预知到将来可能陷入 " 毕业即失业 " 的困境,但她依然做了现在的选择。
" 就像汤教授说的那样,所谓想不开,其实就是做那些明明不一定有很高收益的事情,但是放不下或者舍不得, ( 因为 ) 自己确实是喜欢、执着于此。"
" 天坑专业 " 在前,这让叶菱早早地开始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进入大学后,叶菱开始接触日结工作,不同于目的在于创收的日结青年们,她更在意 " 体验价值 "。
日结青年常用的兼职群(访者供图)
从摄影助理、妆发模特、剧本杀 DM、女装主播、户外领队、电视台街头采访员,到爱豆见面会协助等,市场上已有的日结工作,叶菱大都尝试过。在这些日结工作中,叶菱觉得真实的市场复杂而纷乱,但总是可以观察到很多不同的人生。
雇佣叶菱做妆发的女造型师,30 岁才从大厂裸辞学美发,转换了自己的职业赛道。对方告诉叶菱,自己小时候就对美发感兴趣,但是因为学习成绩好,只能按部就班地读商科进大企业,甚至偷偷想过自己要是 " 坏学生 " 的话,是不是不用去名校就能直接技校就读。
是千千万万人争夺的考公考编还是不足 2 平米的大厂工位,是躺平还是卷生卷死,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永远是一个贯彻一生的课题。
日结工作,除了新奇的体验之外,对于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还有踩不完的坑。
" 第一次找日结,还没赚钱,就倒贴三百块。" 初期,叶菱在招聘网站上看到一个非常心动的日结工作,线下面试以后,对方要求签协议并缴纳 300 元服务费,许诺以后可以长期提供兼职工作。叶菱没有多想就交了钱,出门后越想越不对,上网搜索才发现是常见骗局。
叶菱遭遇的同类骗局(图源网络)
之后,叶菱在租房时又遇到了相似骗局,中介用便宜得令人惊叹的好房源引流,要求租客先签订协议交服务费才能看房,实则就是骗取服务费。
这次她立马就反应过来了,抓住中介说要报警,没想到忽悠她的中介本人也是找兼职的受害者,被公司骗了押金,得成单才能拿回自己的钱。
此外,日结工作还要面临被骗、工资被拖欠的惨痛遭遇,叶菱也不例外。谈好的工作,也被相熟的中介放鸽子,和陌生的中介合作,又遭遇对方携款跑路,这些都是普通日结工们可能面临的困境。" 日结的保障,还是远低于正式的工作," 叶菱如此总结到。
对于即将到来的毕业季,叶菱还没有太多头绪,但她想好了要先做点别的什么事情:" 用文字记录下打日结工时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作为想不开的人给自己和世界的回报。"
7 年前,网络自媒体对 " 三和大神 " 发起了或戏谑或乌托邦式的解构。
有称他们是懒惰的、可耻的,过着令人不可思议的颓靡人生;也有称他们是洞察出工厂的剥削性质和失去向上流动的可能性,从而衍生出的 " 干一天玩三天 "、做日结的 " 反工厂文化 ",并将三和渲染成中国最接近 " 嬉皮士乐园 " 的地方。
而深圳的三和也好,北京的马驹桥也罢,不过是突然被放到聚光灯下的真实人生。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不知道哪一天到来的 人生的困境。史 铁生在《病隙碎笔》中写到:进退维谷之日正可能是别有洞天之时,这差不多能算规律。
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今天,在职场信仰愈发困难的今天," 日结 " 或许是一部分人不得已的短期选择,是一部分人重启生活的弹射器,同时也是一小撮人对主流以外的生活的探索。
无论如何,它以一种包容的姿态,托住了浮萍般的青年人生。日结的普遍存在,让就业市场的灵活带来了人生的灵活,当自由职业不再是自嘲,有一天也可以代表是真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