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怎么看新一线城市榜单?

访客 2025-05-28 17:15:50 1573
怎么看新一线城市榜单?摘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元淦恭说 (ID:yuangg173),作者:元淦恭,题图来自:视觉中国刚刚,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了 2025 年《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本年度分数指...

怎么看新一线城市榜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元淦恭说 (ID:yuangg173),作者:元淦恭,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刚刚,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了 2025 年《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本年度分数指标排名前四的仍然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设定为一线城市。得分在第 5 名到 19 名之间的 15 个城市,即新一线城市,它们依次是: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苏州、西安、南京、长沙、郑州、天津、合肥、青岛、东莞、宁波和佛山。

相较去年,无锡下滑到所有城市的第 21 名,排在二线城市第二。佛山由去年的第 20 名上升一位跻身新一线城市第 15 名。其他新一线上榜城市和去年相同,成都、杭州、重庆、西安、南京、长沙和去年排名未变。

自 2013 年首次发布以来,新一线城市排行榜已经成为国内影响力最大的媒体发布的城市榜单。" 新一线城市 " 的概念,也逐渐为大众熟知乃至接受。

不过,每年榜单发布之后,网络上对榜单排名总有颇多争议。榜单的批评者往往认为,这个榜单既不反映经济总量(GDP),也不反映城市的发达程度(人均 GDP)。同时,因为成都十多年来一直稳居这一榜单新一线头名的位置,也有不少人认为这就是成都的 " 买榜 " 宣传,甚至还有人传说第一财经是成都的媒体。(注:一财是上海媒体)

关于城市之间的竞争,在互联网上一直极具话题性。很多人参与相关讨论都是 " 利益相关 ",有着浓厚的 " 主队意识 " 和 " 饭圈情结 "。一方面,很多人通常认为自己家乡城市好;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选择了家乡以外的城市定居,也会倾向于认为自己定居的城市就是好,如果这个城市不好,等于自己过去做了错误的选择,而人是很难自我否定的。

所以,市面上对 " 新一线城市 " 榜单认知分歧,就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因为人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有人觉得 GDP 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城市的实力和魅力,尤其是不同城市的 GDP 因不同城市的广域程度(辖县区多少)不太可比,就会认为新一线城市榜单有打破 " 唯 GDP 论 " 的参考意义。但也有人认为,新一线城市榜单排名和 GDP 排名不一致,任何一个城市排名低于其 GDP 在全国的排名,就是被这个榜单 " 黑 " 了。

其实,新一线城市榜单的数据指标一直是公开的,只要看这些数据指标,就会知道这个榜单和 GDP 排名榜单的区别所在。

GDP 主要反映的是一个 " 市 " 整体的情况,而新一线城市榜单更多反映一个 " 城 ",也就是一个城市不含远郊区县的中心城区的情形。所以," 中心城 " 越大的城市,在这个榜单上排名越高。

成都之所以一直在 " 新一线城市 " 榜单上排第一,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成都就是全国第五大城。我们统一标准,把轨道交通连通的市辖区视为城市的中心城区,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成都中心城区各区常住人口高达 1493 万,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相较其他城市遥遥领先。除京沪深穗和重庆外,全国其他城市包括远郊区县在内的全市人口都比不过成都通地铁的中心城区的人口。

GDP 中,第三产业和工业都很重要。而在新一线城市榜单中,第三产业尤其是商业消费的重要性显著更高。所以,商业发达繁荣的城市,排名会高于 GDP 大致相当但更多依靠工业的城市。

GDP 指标反映的是生产活动,而新一线城市的大量指标和 " 生活 " 有关,因此生活更便利、消费场景更丰富、宜居性更好的城市更占优。

GDP 指标不反映人口结构。而新一线城市榜单更关注新移民,能够吸引更多新移民和年轻人的城市,在这一排行榜上就比较占便宜。

理解了新一线城市榜单的上面几个特点,就自然会理解,为什么有的城市在新一线城市榜单上的排名中高于 GDP 排名,而有的城市排名低于 GDP 排名。中心城区强,商业消费发达,生活更有烟火气,新移民多的城市,排名就会相对高;而经济更多依靠县域,偏工业主导型,生活方式比较 " 清教徒 ",新移民较少老龄化程度高的城市,排名就会相对低。

2024 年,GDP 排名排在全国前 19 位但没有进入 " 新一线 " 的城市有 3 个——无锡、福州、济南,GDP 排名没有进全国前 19,但进入了 " 新一线 " 的城市也有 3 个——西安、东莞、佛山。

我把今年 15 个新一线城市和无锡、福州、济南,一共 18 个城市从 2015 年到 2024 年的 GDP 数据和 2016 年以来它们在新一线城市的排名整体看了一遍。(每年榜单使用的是前一年的 GDP 数据,所以把榜单排名和前一年 GDP 排名比较)

我计算了这 18 个城市在 GDP 排行榜和新一线城市排行榜上十年的平均排名。在新一线城市排行榜上平均排名高于其 GDP 平均排名的有 9 个城市:(下文称 " 偏高城市 ")

成都、杭州、武汉、西安、长沙、郑州、合肥、东莞、佛山。

在新一线城市排行榜上平均排名低于其 GDP 平均排名的 9 个城市:(下文称 " 偏低城市 ")

重庆、苏州、南京、天津、青岛、宁波、无锡、福州、济南。

9 个 " 偏高城市 ",前七个都是典型的 " 强省会 ",而东莞、佛山是外来新移民多的城市。

9 个 " 偏低城市 " 正好三类,重庆和天津是直辖市,苏州、青岛、宁波、无锡是工业发达的非省会城市,南京、福州、济南是在省内辐射力影响力较低的 " 弱省会 " 城市。

归根结底,榜单的数据指标选择,就是一种价值观。新一线城市榜单的价值观其实很鲜明——商业很重要,生活很重要,产业结构更复合的强省会更有魅力。一个人怎么看待这个榜单,背后是对这个榜单价值观的态度。

不过,我还比较了这 18 个城市 2015 年和 2024 年的一系列官方公布的 " 客观数据 ",也有一些发现。

2015 年,9 个 " 偏低城市 " 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 36664.1 亿,2024 年是 65448.62 亿,增长幅度是 78.5%;2015 年,9 个 " 偏高城市 " 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2035.27 亿,2024 年 58484.44 亿,增幅 82.6%。

2015 年,9 个 " 偏低城市 " 的 GDP 总和是 89555.18 亿,2024 年是 174340.02 亿,增幅是 94.7%,而 9 个 " 偏高城市 "2015 年 GDP 总和是 74090.01 亿,2024 年是 148748.3 亿,增幅 100.8%。

2015 年,9 个 " 偏低城市 " 的常住人口之和是 10656.89 万,2025 年是 11384.87 万,增幅是 6.8%。这 9 个 " 偏低城市 " 里,8 个城市常住人口增长,天津常住人口出现了大幅下降,从 2015 年的 1439 万减少到了 2024 年的 1364 万。

2015 年,9 个 " 偏高城市 " 的常住人口之和是 9197.2 万,2025 年是 11504.89 万,增幅高达 25.1%,9 个城市的人口都是正增长。2015 年," 偏高城市 " 的常住人口之和还比 " 偏低城市 " 少 1460 万(相当于少当年的一个天津市),到 2024 年," 偏高城市 " 的常住人口已经比 " 偏低城市 " 多出了 100 多万。

" 偏高城市 " 的人口表现强劲,对房价也构成了带动。我使用中指研究院的房价统计数据计算了 " 偏高城市 " 和 " 偏低城市 "2015 年、2024 年两个年份的算术平均房价。

2015 年,9 个 " 偏低城市 " 的算术平均房价是 10601 元,2024 年是 16595 元,涨幅是 56.6%。2015 年,9 个 " 偏高城市 " 的算术平均房价 8812 元,2024 年是 15531 元,涨幅 76.2%。" 偏高城市 " 的房价表现明显更强。

最后再来看资金总量,即各城市的本外币存款余额。2015 年,9 个 " 偏低城市 " 的本外币存款余额是 176328 亿元,2024 年是 364347.8 亿元,增幅 106.6%。2015 年," 偏高城市 " 的本外币存款余额 160734 亿元,2024 年是 370803.4 亿元,增幅 130.7%。" 偏高城市 "2015 年的资金总量比 " 偏低城市 " 还少 1.56 万亿,到 2024 年,已经反超了 " 偏低城市 " 并且领先近 6500 亿。

看完上面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 偏高城市 " 的消费和 GDP 表现整体稍强于 " 偏低城市 ",但 " 偏高城市 " 过去十年在吸引人口、吸引资金和房价上的表现,较 " 偏低城市 " 的优势更加显著。

个中逻辑很清晰。" 偏高城市 " 大部分是第三产业更繁荣更发达的城市。同样的产值,第三产业的就业创造能力远远强于第二产业,所以三产发达的城市有更大的人口容量,自然能够吸引人口的更多集聚。

从这个意义上说," 新一线城市 " 榜单某种程度上是先行指标。客观数据表明,在 " 新一线城市 " 榜单上更强的城市,就是更能吸引人 " 用脚投票 " 的城市,所以后续表现就更强劲。

如果一个人关注城市排行榜,只是为了自己的 " 主队情结 ",大可认为只要排名结果不符合自己心意的榜,都是 " 不客观 "。

但我看了过去这些年的数据,如果你真的要选择工作、定居、置业、投资的城市,看看新一线城市排行榜,显然是有参考价值的。

中心城区强势、商业消费繁荣、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在过去这些年的综合表现就是更好。面对大势所趋,理当顺势而为。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