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从“在银行存1000万即可获得名企实习”说起

访客 2025-05-27 19:06:10 51532
从“在银行存1000万即可获得名企实习”说起摘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怪盗团,作者:怪盗团团长裴培,题图来自:AI 生成据新闻媒体报道:某家银行的私人银行部门推出了 "2025 菁英实习计划 ",新客户存入 1000 万资金...

从“在银行存1000万即可获得名企实习”说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怪盗团,作者:怪盗团团长裴培,题图来自:AI 生成

据新闻媒体报道:某家银行的私人银行部门推出了 "2025 菁英实习计划 ",新客户存入 1000 万资金、存量客户存入 500 万资金,即可为子女提供名企实习,宣传图片上的名单包括摩 X 大通、花 X 银行、中 X 资本、普 X 永道、X 软、阿 X 巴巴、谷 X、字节 X 动 等等。此后,不少媒体做了跟进报道,据说该银行的客服承认此实习计划确实存在,但是报名已经结束。

根据我对行业的了解,上述报道大概率应该是真实的。不过,为了防止举报,在此我们还是不提具体公司名称为好。虽然这条消息引发了社交媒体热议,但是客观地说,这种事情一直存在,只是近年来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使得这种 " 不公平现象 " 变得格外扎眼,引发了格外的争议。而且,这种情况还真不一定违法违规,尤其是在对方是私营企业、岗位又是实习而非全职的情况下。

依靠金钱和关系换实习岗位乃至全职工作岗位,早就不稀奇了,在金融业尤其常见。当年我在金融机构工作时,不论中资还是外资,每年都有几个被安插进来的 "VIP 实习生 ",其中有些很低调只为了刷简历,有些还真的承担了一些工作。我见过最夸张的例子,是高中毕业、正要进入大学(当然是美本)的 18 岁少年,被安插当实习生并出席重要活动。等到人家真正进入大学了,肯定会去更好、更知名的企业(多半是美国本土企业)实习,又或许届时人家已经看不上打工了,回去继承亿万家业了也未知。

对于全职岗位,这种交换还有一定的合规风险,毕竟大型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都有严格的雇佣条件,还要防止涉嫌贿赂。但是实习岗位就大不一样了,尤其是那种不拿钱(或只拿最基本补贴)的实习。实习生不是公司正式员工,他所需要的不过是一纸实习证明,或者把实习上司的名字写到简历的 " 联系人列表 " 上,仅此而已。所以,早在十年前,国内金融业就存在一个 " 付费换实习记录 " 的黑色产业链,许多黑中介收了学生的钱,拿去贿赂金融机构从业者,实习生甚至可以全程不到岗,只要换来简历上的几行字。只要不被抓现行,把戏其实是可以一直玩下去的。

附带说一句:实习岗位操作得多了,全职岗位也就不用操作了。一位富二代,简历上不但有名校学历,还满是名企实习经历,那他还用走后门拿全职吗?经常有人讽刺欧美名校招生倾向于考察 " 社会实践 "" 兴趣爱好 ",而只有巨富之家有条件提供 " 社会实践 " 机会、让子女发展 " 兴趣爱好 ";换到职场不是一回事吗?同样的学校、同样的专业,有些学生苦苦追求却连第一份实习都搞不定,有些学生在大一那年就拿过两份高质量实习了,这两人的求职难度显然不可同日而语,根本用不着后者去搞什么违规操作。

实习机会不平等,或者说 " 有些人更加平等 ",对于大学生尤其是名校大学生而言,本来就是公开的秘密。不过,直到最近两三年,很少有人公开声讨这种 " 秘密 "。为什么?因为当初的市场增量足够大,实习机会总能找到的。虽然金融业和外企的增量逐渐没了,但是互联网大厂的增量还是很汹涌,而且为各个专业乃至各个层级的学校都提供了机会。211 下半区乃至 " 双非 " 学校的学生,只要足够努力、消息足够灵通,在校期间拿一两份大厂实习也是有可能的。你也有实习,我也有实习,尽管你的实习是天上掉下来的,我的实习是自己苦挣的,但是只要我也有,我不会在乎你是怎么有的。

现在,互联网大厂早已进入了降本增效轨道,对于人力成本总体上控制得越来越严。实习生作为 " 基层重复性劳动者 ",可替代性最强,哪怕不消耗工资(注:有些还是需要消耗的),往往也要消耗工位、补贴,还得消耗 HR 部门的精力,所以往往首当其冲。除此之外,最近两年还发生了两件对大学在校生影响深远的大事:

后疫情时代,大学纷纷停止了上网课,完全改回了现场授课。这就使得在校生找实习的自由度大减,哪怕愿意翘课去实习,总归要考虑交通等各种复杂问题。

生成式 AI 的流行,把各行各业的 " 基层重复性劳动 " 都打掉了不少。至少两家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的管理层告诉我,它们已经用 AI 取代了一大批基层员工,实习生就更不在话下了。

于是产生了一个无解的循环:因为全职工作比较难找,在校生更重视实习机会,而实习机会本身也在减少,由此导致实习竞争的加剧幅度甚至更大。多年以前,我还在读书时,学长们的经验之谈是:" 牛人的第一份实习一般都是靠关系介绍的,然后靠这段简历去争取第二份更好的实习,直到全职阶段进入最好的公司。"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连第一份实习都找不到了,回头一看,某些 " 牛人 " 却还是可以依靠父辈的关系,轻松搞定第一流的实习。这种反差感和失落感,显然不是前几年可以比拟的

我又想起当年,班上同学找实习过于积极,去实习的比例也过于高,导致老师不得不联合出台了一个规定:上课时间不准接实习面试电话,因为实习而翘课的一律严惩。那真是 " 实习岗位过剩 " 年代的特殊现象!今天的大学,无论多么好的大学,哪里还敢为学生找实习设置这么多障碍,人人有实习是值得敲锣打鼓庆贺的事情。如果有老师天真地提出 " 找实习不能拖累学业 ",恐怕会被从上到下集体鄙视为食古不化。

早在十多年前,很多人就在讨论 " 阶级固化 " 这个概念了。然而,从经济学常识不难推断出:" 阶级固化 " 只有在存量市场上最为明显,因为只要增量够多,新富者就会不停地涌现出来,从而打破 " 固化 " 节奏。一个更加冷峻的事实是:如果一个富人需要在一家国内银行的私人银行部门存款 1000 万才能为子女安排名企实习,那么他甚至不能算 " 特别富裕 ",只能算 " 一般富裕 " 罢了。

我很想更深入地讨论上面的话题,但是直觉告诉我,今天只能讨论到这里了。相信许多人的见解都会比我更深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怪盗团,作者:怪盗团团长裴培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