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国旅游在中国彻底凉了吗?

中国游客集体消失背后。
▲
栏目 | 文旅商业评论
领域 | 出境游、酒店业
01
周中,我见了个老朋友 A 总,他在一家外资小型奢华酒店集团负责中国市场,这家集团在泰国曼谷、清迈、普吉岛布局了几家精品酒店。
一见面,A 总就把我拉进了他的困境," 最近我们内部群里最常讨论的问题就是中国人怎么不见了?"
他回忆称,去年这时候,客人还是一水中国面孔,现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游客却成了酒店的主流客群。
我问他酒店房价降了吗?他说当然了,入住率也跟着掉了," 曼谷的酒店连宋干节(泼水节)都没满房,这是以前不敢想的事。"
听着他的焦虑,我倒是盘算开了:" 这不正好是捡漏的好时候?"
结果这个想法不到三天,就被另一个朋友 B 小姐上了一课。
B 小姐最近也准备带爸妈出国,问我建议,我顺口说:" 不如泰国吧?现在人少、机酒便宜,还免签。"
她直接摇头:" 不敢去。我妈说泰国不安全,去不得。"
我寻思:" 你要说王星那事,不都是四个月前发生的了吗?"
她一脸无奈说:" 你不懂,我妈之前刷短视频留下心理阴影了,动不动就是‘去泰国小心被拐去缅北’,我一提‘泰国’俩字她就翻脸。"
事情的最后,是 B 小姐带爸妈去了日本,全程包车,贵是贵点,但她说得很直接:" 安全放心,爸妈也能接受。"
日本四国水族馆 / 旅界实拍
她的选择其实正是当下中国出境游趋势的一部分:
根据泰国旅游与体育部的统计,2025 年前四个月,中国游客赴泰人数 164 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萎缩 30%,尤其 4 月份泼水节期间,受曼谷地震因素影响,中国游客数量被马来西亚反超,掉到了第二。
不难看出,泰国旅游安全问题始终是萦绕在中国游客心中的一根刺。
面对中国游客的减少,泰国旅游业者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五一后各种大招纷纷亮相:
芭提雅市装上了 2000 个摄像头;
邀请超 300 名国人网红、记者等自媒体人士前来泰国实地游览观光;
计划开通 1000 趟包机航班,覆盖中国 20 个二线城市的游客,预计每趟航 班承载约 150 名游客。
这些措施挺积极,但无法掩盖真实的数据,五一后,中国赴泰人数环比大降 41.7%,下滑幅度比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游客都高。
短时间内,泰国旅游在中国的颓势已经不可能通过 " 免签 "、" 网红代言 " 或 " 包机航班 " 这些传统艺能项目来挽回了。
02
一场信任感塌方之后,泰国旅游在中国似乎怎么都热不起来了。
事实上,真正影响一个旅游目的地热度的,从来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事后留在游客心里的那种不确定感。
王星事件、地震余波、电诈灰产 这些都只是导火索,真正让人迟疑的是背后的三个关键词:
" 我不知道会不会出事,但我爸妈觉得会,我身边人也说别冒险。"
这一整套情绪链条,才是泰国旅游 " 骤冷 " 的根因。
要知道中国游客从来不是一个个体决策者,而是家庭型消费者,以前一家人出国,决定流程可能是这样的:
年轻人拍板→ 长辈配合 → 出发
现在呢?
长辈强干预→ 年轻人妥协 → 改签
你说你想去泰国,家里第一反应不是 " 预算够不够 ",而是 " 安全不安全 "。
" 那边是不是又地震了?"
" 不是说有人被拐去缅甸了?"
" 现在去合适吗?"
不是所有家长都记得王星是谁,但他们都知道一句话:" 那边最近不太平。"
在中国家庭结构里,这种风险情绪一旦启动,年轻人很难顶得住。
于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出现了:
" 不是你不想去泰国,是你妈不让你去。"
这也是为什么你看到社交平台上,有人发去泰国旅游攻略,评论区却全是 " 你胆子真肥 "、" 注意腰子 "。
注意,这不是个别行为,这是一整套心理防御机制的变化。
其次,现在的内容平台,带节奏的方式不是重复新闻,而是用 " 生活化细节 " 制造情绪锚点。
比如你刷到的不是 " 泰国很危险 ",而是下面这些:
" 坐电梯遇到奇怪男的,说他也是来旅游的,我立马下楼换酒店。"
" 清迈打车遇到司机多绕路,好怕被卖去缅甸。"
" 这次住的酒店居然没有反锁插销,整晚都在担心有没有人进来。"
这些内容没有一句说泰国不好,但看完你心里一定发毛,这才是当下最大的杀伤力:没有 " 恐吓 ",只有 " 提醒 "。
而平台算法会精准把这些 " 提醒 " 喂给你妈你爸你对象你闺蜜,最终变成一句话:" 我劝你,还是别去。"
泰国清迈 / 旅界实拍
说起来,泰国最近做了很多努力,包括增加中文导游、指示牌,甚至拿出预算翻修厕所。
但你会发现,这些努力像极了火车晚点后送瓶矿泉水,有人会领情,但没人因此忘记车晚了。
信任的修复不能靠基础设施,而要靠时间 + 示范 + 平稳预期。
互联网的记忆只有 7 天,就怕 7 天之内又来新的记忆,而当下的泰国缺的正是 " 没有新闻,就是好新闻 " 的静默周期。
可惜,这段时间每一次 " 微小负面 ",都会把前面中国人对泰国的好感重新清零。
03
那批爱买、住五星酒店、吃得惯冬阴功的中国客人集体消失了,泰国人慌了。
根据泰国旅游业协会(ATTA)测算,如果中国游客一直不回来,到今年下半年,往返中泰的航班可能要砍掉一大半。
目前每天从中国飞往泰国的航班约为 136 架次,但若中国游客数量持续下降,2025 年下半年可能将有多达 68% 的航班被取消。
免签了、打折了、请客了,为啥人还是不回来?
不是饭不好吃,是中国人都去了别人家的局。
人去哪了?
今年五一,去哪儿、携程、飞猪的数据早就给出答案,日本热度第一,包车订单同比暴涨 60%,韩国、新加坡稳定在热门前三。
越南、老挝、乌兹别克斯坦这种原来 " 小众 " 的目的地,现在也变成了中国游客可以 " 试一试 " 的地方。
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 / 旅界实拍
这些地方有个共同点:没有情绪负担。
你不需要劝家人放心、不用担心评论区阴阳怪气、不需要在机场排队被安检特别关注。
你只是去旅个游而已。
反观泰国的问题就在这,你让人放松的能力变成了让人犹豫的理由。
这就严重了,因为旅游行业最怕的不是临时断档,是信任崩盘之后的惯性缺席。
什么意思?
意思是有人第一次放弃了泰国,转投越南,有人本来犹豫,看到家人坚持后决定去日本保险一点,有人本来已经去过 3 次泰国,现在打算换个国家看看。
越南西贡柏悦酒店 / 旅界实拍
这些人不是永久流失,但一旦习惯改变,就很难回去了,这才是泰国旅游业者最担心的地方。
现在泰国很努力,花了不少预算,喊了很多口号,也请了不少网红背书,但抢救得早,不如预防得稳。
这种时候最打动人的,从来不是 " 你告诉我你有多好 ",而是 " 感受到你变了 ",中国游客的信任不是靠 " 秀出来 " 的,而是靠你至少安安静静运营一段时间,让大家看到:" 诶?现在好像真没出啥事。"
毕竟失去一个市场容易,重建一个信任系统很难,中国游客没把泰国永远删除,只是把它暂时归档了,而这个周期可能是一季,也可能是三年。
信任是用脚投票的,恢复要用时间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