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邯郸:浇地水价差异大,成本合理化引关注

小麦归了仓,夏种开始忙。播种易,浇地难,拖拖拉拉十几天。连日来,记者在邯郸市各县的田间地头采访发现,因灌溉方式不同,各地水价不一,“蒙头水”的花费不均,农户喜中有忧,心生更多期盼。
夜半残星睡天涯,
林森巢鸟梦正佳。
老翁旱田浇种苗,
水龙细流灌麦茬。
畦垅跑水浑身泥,
沟壑流汗满脸花。
偶尔车笛一两声,
谁知最苦是农家。
6月14日深夜,正在地里给玉米浇“蒙头水”的广平县胜营镇北温村民刘保民即兴写了这首诗。虽苦犹乐,河渠来水了,浇一亩地花三五元就够了,刘保民打心眼里高兴。要不,他得用自己小组打的井浇地,一亩地需要20多块钱;如果用别人的大井,一亩地要花80~100元。喜中有忧,“只可惜,渠水流量太小,时有时无,为了省点钱,不得不多耗时间,即使熬到天明,也得把地浇完。”刘保民感叹道:“灌溉高峰期,水务部门应该多放水,增大水流量,满足灌溉用水需求;放水要有计划,早下通知,别让种地的农民天天在河边坐着等水浇地。”
成安县农民希望多修农田地下管道,让水龙带早日“下岗”
。
在邯郸市,尝到渠水浇地“价廉物美”甜头的农户不在少数,村民心里有了更多的期许。成安县李庄村民李月明种了8亩地玉米,地块离河渠较远,为了用渠水浇地,拉了600米长的水龙带才浇完4亩地,另外4亩地还没浇,渠里就没水了。他说:“俺村处于灌溉渠下游,水流到这里时水位已经很浅了。就这,用渠水浇地还是划算的,浇4亩地才用70块钱汽油,一亩地合十几块钱。要是没有渠水,还用机井浇地,一亩地得百八十块钱。”他盼望着多修扬水站、毛渠、地下水道,扩大灌溉渠流域的浇灌面积,早日让他的600米长的水龙带“下岗”。
大名县王村乡王村集村也是用渠水浇地的,一亩地需花费15元左右。而临近的西店村情况复杂,有的用机井浇地,有的用渠水灌溉,方式不同,水费也不一样。据了解,村民用蓄水站的水浇地一亩地合30元;用自己打的小机井浇地,没有服务费光掏电费,一亩地合25~30元;用别人打的深井浇灌,要加收服务费,一亩地要花60~70元。村民王先生认为:“一个村3种情况,出现3种水价,少花钱的心里高兴,多掏钱的嘴上嘟囔,心理上有了不平衡。时间一长,就会对村干部产生怨气,不利于农村和谐稳定。”
在随机采访的十几个村庄中,创下“高水费纪录”的是邯郸东部某县的阴庄,这个村用不上河渠水,仍靠深井灌溉,一般情况下,村民用深井浇1亩地花费70~80元,而对来阴庄包地的邻村村民张某“另眼相看”,加收一定的费用,“我浇地花的钱比本村的户多,一亩地合100块钱。阴庄本村的走一个电表大字收5块钱,给我就要6块钱,明摆着让我吃亏。”张某不满地说。
另据了解,在该县曹庄村的浇地费也很高,一个电表大字收3.3元,浇一亩地需要100元左右。曹庄村牛先生盼望县农业农村局或者乡镇政府尽快制定农业灌溉服务收费标准,既让包井户“卖水”有利润,能持续搞好服务;又贴近种地农户的承受力,减少农业生产投入;否则,如此高昂的灌溉费用,赶上大旱年份,难免会有耕地撂荒现象发生。
记 者|
燕赵农村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