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骨骼助力爬山:热潮背后的商业逻辑

一项新奇的科技产品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登山旅游体验,它就是外骨骼。五一假期期间,外骨骼以 " 懒人爬山神器 " 之名,席卷国内山岳型景区。在安徽黄山、山东泰山、陕西华山等热门景点,这类可穿戴设备以其 " 无痛登山 " 体验迅速走红,受到游客热捧。游客纷纷感叹:" 膝盖压力减半 "" 抬腿瞬间像有人托着腰往上推 "。
泰山景区是全国首批推出 " 外骨骼 " 登山助力的景区之一。这款形似 " 智能登山杖 " 的机器人不仅能辅助行走、实时监测身体状况,还具备紧急呼救、景点讲解等功能。它重 1.2 公斤,采用碳纤维机身与仿生学关节设计,可承受 200 公斤瞬时拉力。内置的 AI 系统通过压力传感器与惯性导航模块,能在攀登陡峭的十八盘时自动调节助力强度,续航时间达 8 小时,为佩戴者节省 30% 至 50% 的体力。有数据显示:穿戴外骨骼后,游客平均心率降低 22%,乳酸堆积减少 35%,登山耗时缩短 40%。
一、数据说话:外骨骼助力爬山的市场潜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户外运动尤其是登山越来越受到欢迎。然而,爬山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运动,尤其是中老年人和体力有限者,往往会因为体力不支而放弃。外骨骼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一痛点,让更多人能够轻松享受登山的乐趣,这背后也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惊人的增长数据作为支撑。
一是规模激增: 据中银证券预测,全球外骨骼市场规模将从 2025 年的 10.7 万台增长至 2028 年的 30.1 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超 33%。开元证券最新研报也显示,预计 2030 年全球外骨骼市场规模达 146.7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42.2%。
二是渗透率飙升: 方正证券分析称,外骨骼在多个领域的应用需求增加,商业化进程加快,预计未来市场空间远超千亿元。目前,中国 60 岁以上人口已突破 3.1 亿,庞大的老年人客群需求自不必多说。外骨骼有效解决了游客的核心痛点——膝盖和腿部损伤。可以说,外骨骼的爆发,是老龄化社会与消费升级的 " 双向奔赴 "。
更另人意外的是,使用外骨骼爬山的年轻群体(20-30 岁)不在少数。年轻人的 " 体力焦虑 " 催生新需求,从这点来看, " 外骨骼不是登山杖的替代品,而是重新定义登山的生产力工具。"
可见," 无痛爬山 " 的体验,让传统登山运动从 " 体力竞赛 " 变为 " 科技普惠 ",这背后是千亿级市场的商业重构。
二、技术革新:外骨骼的核心竞争力
外骨骼能够在助力爬山领域取得成功,离不开其背后的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材料科学等技术革新。
在材料方面, 新型轻质高强度材料的应用,如碳纤维、钛合金等,大大减轻了外骨骼的重量,提高了穿戴的舒适性。例如,泰山景区的外骨骼采用碳纤维机身,重量仅 1.2 公斤,却能承受 200 公斤瞬时拉力。
在传感技术方面, 多模态传感器的使用,如肌电传感器(EMG)、惯性测量单元(IMU)和压力传感器,能够实时捕捉用户的运动意图和姿态变化,柔性驱动技术模拟肌肉收缩,实现精准助力,避免机械刚性拉扯。
在控制算法方面, 自适应控制算法的应用,使外骨骼能够根据用户的运动状态和需求,自动调整助力强度,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例如,AI 算法 + 多模态传感器,0.1 秒识别台阶高度差,误差<5%,并调节助力,让科技 " 隐形 " 于体验。
此外,外骨骼的续航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早期的外骨骼受限于电池技术,续航时间普遍不足 2 小时,而当前主流产品已实现 8 小时以上的续航,基本满足了全天使用需求。例如,程天科技的消费级产品在满电状态下可支持用户行走数公里甚至十多公里。
三、商业逻辑:多方共赢的产业模式
外骨骼助力爬山热潮的背后,是一套多方共赢的商业逻辑。
对于游客来说 ,外骨骼提供了更加轻松、舒适的登山体验,降低了登山的门槛和难度,让更多人能够享受登山的乐趣。同时,外骨骼还具有健康监测、紧急呼救等功能,提高了登山的安全性。租赁外骨骼价格对标缆车,但灵活性和体验感完胜。 当 " 体力门槛消失,让爬山回归热爱 ",怎能不成为游客的喜爱。
对于景区来说 ,引入外骨骼可以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从而增加景区的收入。此外,外骨骼的引入还可以提升景区的科技形象,增强景区的竞争力。如泰山景区红门至中天门、中天门至南天门的租赁价格均为 80 元,配备一块电池可使用约 8 小时;华山景区则为 200 元一天,提供两块电池,总续航约 7 小时。 衍生价值还有激活二次消费, 游客停留时间延长 ,带动景区餐饮、纪念品销售额增长。可以预见, 外骨骼一定会成为山岳型景区的标配。
对于企业来说, 目前,已有多家上市公司积极参与到外骨骼产业链之中,共同推动外骨骼商业化进程。从产业链上来看,上游碳纤维材料(中复神鹰)、高精度传感器(柯力传感)需求激增,下游景区租赁、户外品牌(探路者)跨界合作,形成 " 硬件 + 服务 " 生态。例如,振江股份的子公司海普曼机器人专注外骨骼智能控制算法及仿生设计,产品适配医疗康复与工业场景;探路者与迈宝智能合作开发消费级下肢外骨骼,应用于登山、物流场景。资本市场方面,随着外骨骼热度的上升,近期外骨骼概念股表现抢眼。宏昌科技、振江股份、精工科技、国机精工、康力电梯等个股纷纷跟涨。
四、挑战与机遇:外骨骼助力爬山的未来展望
尽管外骨骼助力爬山市场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技术方面仍存在一些瓶颈,如能源系统的续航能力、人机交互算法的精准度等,需要进一步的研发和创新。复杂地形下助力失效的风险也未完全解决,需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其次,成本问题也是制约外骨骼普及的重要因素,轻量化材料与电池技术仍需突破。目前,外骨骼的价格相对较高,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购买成本仍然较大。此外,市场认知度和接受度也有待提高,很多消费者对外骨骼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
不过,就像十年前我们无法想象跑步时要戴手表,今天我们也难以想象穿戴外骨骼爬山将成为常态。再进一步推展开来,应用场景从景区到拓展到日常各个方面:未来若干年,买菜、遛狗、通勤都将出现 " 隐形外挂 ",万亿级生活增强市场肉眼可见的呼之欲出。
据此,在三川汇文化科技看来,真正的 " 外挂神器 " 外骨骼应具备以下关键特性:
· 轻量化: 通常不超过 1kg,便于长途携带;
· 耐用性: 能适应恶劣天气和复杂地形;
· 智能辅助: 根据地形和用户状态自动调整辅助力度;
· 长续航: 支持全天候使用,最好具备能量回收功能;
· 价格低: 普通消费者购买的起的消费产品。
结语
当前,外骨骼在登山与户外运动领域正处于从概念验证向商业化过渡的关键阶段。这不仅是商业模式的胜利,更是科技对人性需求的精准回应——真正的商业逻辑,永远藏在未被满足的渴望里。如果说 " 登山是人与自然的对话,那么外骨骼让对话变得更为‘自然’。"
在未来的发展中,外骨骼有望成为一种普及的科技产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惊喜。让我们拭目以待,共同见证外骨骼融合生活方式的美好未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文化产业评论 "(ID:whcypl),作者:朱子百嘉,编审:时光,编辑 ;:半岛,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