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饿了么紧急入局,补贴大战再升级,外卖市场进入深度博弈期

文 | 港股研究社
月末,围绕美团、京东、饿了么展开的外卖市场大战再度升级。
饿了么宣布正式启动 " 饿补超百亿 " 大促,通过 App 上线 " 超百亿 " 口令词入口,以真金白银补贴消费者,意图在竞争白热化的即时配送赛道中抢占份额。与此同时,京东与美团股价延续上周跌势,市场对两大巨头竞争成本激增的担忧持续发酵。
饿了么此时入局,有何新思考?
饿了么今日正式官宣启动 " 饿补超百亿 " 大促,用户只需在 App 搜索 " 超百亿 " 关键词,即可领取满减券、折扣券等多重优惠。
平台明确表示,此次补贴 " 不打竞争口水仗,只发真福利 ",这与近期京东、美团围绕骑手 " 二选一 " 争议的舆论战形成强烈反差。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饿了么此举或意在重塑行业格局。公开资料显示,饿了么每年夏季都会推出 " 免单 " 等营销活动,而此次百亿补贴的上线,叠加近期 " 点餐便宜 " 等话题登上热搜,极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外卖平台间对用户与骑手的争夺。
目前,饿了么已携手部分品牌推出 " 爆款 1 元购 " 限时活动,数据显示,部分商户订单量环比增长超 30%。
这场补贴大战的背后,实则是京东与美团此前的激烈交锋。4 月 22 日,京东发布《致全体外卖骑手兄弟们的公开信》,指责竞争对手存在 " 二选一 " 行为,并宣布将招收 10 万名全职骑手,同步推出 " 超时 20 分钟免单 " 政策。
对此,美团迅速回应,坚称相关指控 " 纯属编造 ",强调骑手政策 " 完全开放 "。
值得注意的是,双方争议源于外卖市场成本压力的持续攀升。自 2025 年 2 月京东推出 " 零佣金 + 五险一金 " 策略后,美团也随即加码骑手养老保险补贴。
随着双方 " 百亿补贴 " 不断升级,加之 3C 数码、即时零售等领域的跨界竞争,客单价持续面临下行压力。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强烈,据港交所数据显示,美团沽空金额单日激增 152.1%,京东沽空金额同样大幅上升。
投资者对平台盈利能力的信心正在不断动摇,而饿了么此次入局,或将使外卖市场的竞争格局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补贴战背后,从 " 烧钱换规模 " 到 " 生态价值博弈 "
当前,外卖行业的竞争版图正发生深刻变革,战场已从用户端全面延伸至供给端。
京东率先发力,宣布广纳 10 万名全职骑手,并重磅推出 " 超时 20 分钟免单 " 政策,剑指配送服务品质提升;美团则另辟蹊径,倡导 " 骑手可多平台接单 ",凭借灵活就业模式化解京东全职化策略带来的竞争压力。
早在今年 1 月,饿了么便已抢先布局,豪掷 10 亿元加码骑手奖励,并同步推出 " 三增一补 " 四大扶持举措。
这些激励措施成效显著,春节期间骑手收入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 20%。饿了么此举,本质上是对骑手生态的战略性争夺。随着京东、美团接连出招,三方围绕骑手供给端的博弈不断升级,火药味愈发浓烈。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伴随即时配送服务向 3C 数码、医药等高客单价品类加速渗透,外卖平台间的竞争逻辑已悄然生变,从以往单纯的流量补贴战,转向供应链整合与履约能力的深度较量。
饿了么百亿补贴的强势落地,极有可能成为行业规则重构的催化剂,后续骑手收入保障体系的完善、商户费率透明化等议题,将成为平台竞争的新焦点。
饿了么的入局,标志着外卖市场正式迈入 " 补贴 + 生态 " 双轮驱动的全新发展阶段。反观资本市场,京东与美团股价的持续震荡,折射出市场对日益攀升的竞争成本的深切担忧。随着各大平台投入不断加码,外卖市场格局必将经历更为剧烈的震荡。
这场竞争浪潮最终能否让消费者与骑手真正受益,仍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从行业整体来看,各平台差异化的权益保障策略,正在重塑人力成本结构,迫使平台重新审视并重构成本模型。未来,外卖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也更加考验平台的战略眼光与运营智慧。
行业困局解码,盈利模型失效与价值重构的必然
回顾来看,2024 年的美团,其财报数据显示,核心本地商业营收 2502 亿元,但经营利润率仅 20.9%。
这种 " 规模不经济 " 现象源于三重挤压:商户端佣金争议导致优质商家流失、骑手成本刚性上升、补贴战侵蚀利润。资本市场用脚投票,美团年初至今股价下跌近 14%(截至 4 月 30 日)。
与此同时,社会成本转嫁使得平台经济正在面临 " 外部性 " 困境。目前,外卖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社会责任拷问。据悉,上百万骑手群体年社保支出缺口持续走高,若全额覆盖将吞噬平台不低的净利润。而且,食品安全投诉量也在逐年增长,但平台赔付率不足 2%。
城市交通拥堵指数中,外卖车辆贡献度也不容忽视。这种 " 企业获利、社会买单 " 的模式已难以为继,2025 年人社部将骑手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扩至 20 省市,倒逼平台承担更多公共治理责任。
此外,尽管美团 AI 调度系统配送效率在提升,但导致骑手 " 微笑行动 " 执行率仍在下降;而饿了么的 " 智能餐柜 " 使餐损率有所降低,却引发用户对隐私泄露的担忧。
技术工具的双刃剑效应随之凸显。2024 年因算法压榨导致的骑手劳动纠纷在增长,而消费者对 " 过度智能化 " 的投诉量也在增加。如何在效率与温度间找到平衡点,成为技术伦理的新命题。
当饿了么的百亿补贴撞上京东的社保承诺,这场战役早已超越简单的商业竞争,成为检验数字经济时代商业文明成色的试金石。
这提醒我们:任何商业模式的成功,最终必须建立在创造真实社会价值的基础之上。或许正如经济学家托马斯 · 索维尔所言:" 最高尚的竞争,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体面地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