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夜间,我的互联网被「伪人老奶奶」填满了

病毒式蔓延的 " 奶奶树洞 ",没人在意它是不是 AI
偶然的一天,小红书给我推了一个略显怪异的漫画内容博主。账号叫 " 人间清醒柒奶奶 ",她穿着粉红色开衫,端着浸满红色液体的茶杯,配文是一句鸡汤感满满的 " 发疯 " 情感语录——换作一般的情感博主,可能我都不会在这个页面多停留一秒,但这位 " 老奶奶 " 直接把我硬控住了。
仔细看,她额头的皱纹是不对称的,右手是一团不成型的肉团,左手还只有 3 根手指。大概这就是整体 " 伪人感 " 的来源——毫无疑问,这张图,一眼鉴 AI。而且是生成得很劣质的那种。
但另一个事实是,它的小红书账号粉丝有 15.4w,单条爆款笔记点赞都达 8.4 万。不止如此,评论区都有上千条评论,我仔细翻了翻,有不少人都在和这位 AI 奶奶倾诉自己的烦恼。凭借多年上网经验,我判断这些人不可能全部是营销号买来的水军。
怪了,笔记内容 " 伪人感 " 很重,评论区却是满满的活人感。难道大家看不出来这是 AI 生成的吗?他们怎么能如此真情实感地把一个虚拟形象当成赛博树洞?
带着一肚子问号我私戳了几位评论区用户,简洁地抛出了疑问。一位用户妮妮告诉我,她已经关注类似的老奶奶很久,并且经常和她们吐槽一些最近遇到的琐事——是的," 柒奶奶 " 并不是她唯一的树洞。她的小红书首页上总是会源源不断地冒出各种 "X 奶奶 ",都是漫画 + 鸡汤文案的形式。
以 " 奶奶 " 和 " 爷爷 " 为关键词在小红书检索后简直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光是小红书上就有上千位风格不同的老奶奶,共同点是,她们无一例外都是使用 AI 生成的图片。
用 AI 低成本生产的营销内容无处不在。所以妮妮也不是专门认准了一位奶奶吐槽的。
她关注的另一位 " 无忧奶奶 ",风格和柒奶奶截然相反,没有那么写实惊悚,更偏治愈风。上次她刷到这篇帖子:" 丫头,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但这份工作刚好能让你养家糊口,那么你可以尝试精神离职。"
这句话狠狠戳中了她,她忍不住在评论区写下自己的经历:原本在公司里她干运营已经够忙,老板还要她承包公司的清洁工作,工资不涨,福利也不好," 奶奶,我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工作,我该不该离职?"
类似的倾诉还有很多。" 父母从小到大对我的要求太高;婆婆总说我太强势,但朋友都说我性格太软;有人说我不会讲话 ......" 下滑是清一色的好评," 奶奶的话治愈了我一个下午 !"" 说得太有道理了!"
我看到一位以正装照做头像、ID 是 " 调香师 XX" 的用户评论:" 画的奶奶好慈祥,很亲切 ",忍不住试探性提醒她:" 姐妹,你知道这些老奶奶插画是用 AI 量产的吗?"
"AI 量产的也很棒呀,确实是很治愈。"2 小时后她回复了我。
这个世界太魔幻了。压根没有人在意 AI,反倒把这里当成了负能量回收站。
检索时另一个帖子引起了我的注意。"10 分钟教你用 AI 做老奶奶发疯语录,10 天涨粉 20w。" 等一下,制作这些图片有任何难度吗?作为新媒体专业的大学生,我很了解制作这些笔记有多么简单。
第一步,给 AI 输入关键词 " 生成 10 句扎心的人间清醒语录 ";第二步,先喂一张画风参考图片给 AI 助手,再让它生成不同表情、场景的老奶奶图片;第三步,把文字放到图片上。其实如果你是 AI 熟练工,10 分钟都用不上。
而现在,怎么还有人拿制作老奶奶账号卖上课了?
谁在用 AI 赚流量?
至此我已确信,病毒式蔓延的 "AI 老奶奶 " 账号必然是有一套批量复制的流量推手的。而只要我点开看了一次,这些低成本制作的内容也会迅速填满我的信息流主页,把我封闭在一个老奶奶们编织的温情树洞里。
更令人在意的是,如此劣质的内容,真的能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赚到钱吗?我决定仿照 " 人间清醒老奶奶 " 的模式从零到一来起号,看看这类账号到底是怎么吸引到活粉的。
首先我参考了几个粉丝十万级的 " 人间清醒老奶奶 " 账号,进行了一波 " 竞品调研 ",发现 AI 情感树洞的流量风向也是时刻在改变的。
原先,以发疯语录和狰狞面膜出圈的 " 人间清醒奶奶 " 系列最早是在 2024 年 7 月份火起来的,但它的最后一篇笔记停在了 2024 年 9 月。也就是说," 发疯奶奶 " 的赛博保质期是 2 个月,这阵风就很快消亡。
而最近网上新火了一批打着 " 治愈系 X 奶奶 " 标签的卡通风账号,虽然远不及 " 人间清醒奶奶 " 时代的流量,粉丝量级也掉到了三五万,但这类账号的数量是呈指数级别上涨的。
我也必须紧跟潮流了。
结合治愈系老奶奶的明显特征,我输入戴眼镜、微笑脸、短发、亮色衣服的外貌特征,以治愈、卡通、Q 版人物为画风关键词,由 DeepSeek 担任文案,豆包担任原画师,10 分钟就搞定了 " 大地奶奶 "。不说百分百复刻经典,至少也还原了七八十分的神韵。
满怀希望的第二天,这篇笔记只获得了 20 个浏览量和 3 个赞,其中两个还是我自己点的。
我知道社交媒体平台推流是随机的,打算继续借鉴爆款,坚持坚持早晚两更,但一周后,努力的结果是粉丝增加到 3 个。
同样的内容,怎么换我做,流量就不行了?
接下来的几天,不信邪的我顶着 " 大地奶奶 " 的皮试着去其他爆款笔记评论区引流,以 " 老奶奶 " 地亲切口吻回答别人家粉丝的感情问题。
一名烘焙师 " 奶油很忙 " 说她因为不小心拿错调料,被老板三次指责,我直接站队 :" 肯定是你的老板过于计较,不必在意 !";大厂打工人 " 小土豆 " 拿下年度 " 优秀员工 " 却被同事质疑能力不够,我无脑肯定 :" 宝宝,你那么聪明能干,实至名归 !"
一周回复了无数骇人听闻的职场经历,我活成了哐哐输出正能量的 " 老奶奶人机 "。粉丝数却只涨到 9,有一个还是来 " 借鉴 " 我的同行 " 人间清醒小燕子 "。距离起号已经过去两周多了,这样的反馈让我产生怀疑,是我的起号过程不对,还是说其他博主有什么诀窍?
我忍不住去问了那些专在网上卖 " 单月涨粉 10 万,AI 奶奶做对了什么 " 秘籍的博主。
第一位,5000 粉丝的 " 治愈系金爷爷 "。打完招呼没几句,他便暗戳戳地引诱我掏钱," 这个插画其实很简单,0 基础就可以上手 ! 价格 169,包括制图、起号、文案寻找、后期指导。" 他表示自己才出师两个月,学费 239 拿到了独家资料。
我随即问,做这个账号能怎么赚钱。给我指了几条路," 橱窗带货、带徒弟、短视频流量收益。" 他也是相当诚恳地告诉我,自己的主要营收还是来源于带徒。他现在已经收了 12 个徒弟,几个徒弟的视频观看量也都破了 10 万。区别是,平台是在抖音,短视频平台对 AI 内容打击力度相对较小,且有流量激励。
他还给我发了几张徒弟的截图,我又到抖音识图搜索,找到他的徒弟账号 " 治愈周爷爷 ",直接说明拜师来意。他的话术和他的师傅如出一辙:" 不需要有画画基础,会玩手机就行,拜师价格只需要几杯奶茶钱——一口价,原价 288,打折 188。"
是的,他比他师傅卖的课还贵。
某治愈系爷爷的抖音账号截图
随后我又找了第三个人,8 万粉丝的 " 治愈系开心奶奶 "。他的起号时间更早,粉丝量也更大,自然话术也更夸张了," 我的徒弟 3 天就能涨 3000 粉。我全部教会你,只要 188。"
大概了解到,市场价是稳定在 200 元上下,课程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同一套起号模板。但真实变现情况是,大部分人橱窗带货和短视频流量激励能赚的钱寥寥无几。只有极少数头部粉丝博主能赚到一点小钱。
某 " 奶奶 " 发给我的徒弟收入截图
真正赚钱的还是靠收徒——先交钱成为徒弟,再包装自己让别人拜你为师。
这种模式的关键不在于 AI 技术本身有多值钱(事实懂行的也都清楚它门槛极低),而在于制造一个 " 人人可变现、人人可教人 " 的幻象。知识本身被快速复制、包装、转售,最后完成一个 " 学习 - 交钱 - 教学 - 收钱 " 的闭环。
套路有点熟悉,这不是披着 AI 技术外衣的新时代传销吗?
AI 低成本内容,迎合人性弱点的 " 赛博幻觉 "
与此同时,我的老奶奶账号却炸了。一周前,小红书平台提示我账号违规,原因是涉及批量发布不符合心理预期、诱导他人互动、引流等内容。处置结果是限流 5 个月。我尝试提起申诉,至今无果。
小红书上也有许多人提到即便标注了 " 使用 AI",笔记也有一定几率被查封。看起来,平台是在打击泛滥的低质量 AI 内容的。
我把被封的账号发给了前一个师傅,他表示出惊讶,并表示从来没有徒弟和他反映过这样的事。同时他又鼓励我,抖音没有这些限制,希望我赶快换个平台东山再起。
我自然是不会再上这样的当了。但这片 AI 时代水面之下的互联网奇观,大概还会在更远的地方发酵。
这种快餐变现模式让我联想到前几年网上各种 " 教你轻松月入过万 " 的老套路。比如,以 " 总结一本书的精华 " 为卖点的拆书稿方法论导师、"1 个月教你靠配音兼职开启第二人生 " 的培训机构,他们打的标签都是低门槛、高收入,用廉价的、可快速复制的学习资料,捞一波在行业外观望的韭菜,赚一波快钱就跑。
就像那句老话说,一旦有人开始大张旗鼓地告诉你 " 如何轻松月入过万 ",这个行业大概率已经进入尾声。明眼人都知道这里不再是风口了,但还总是会有不明真相的圈外人被一夜暴富的神话吸引。
我被封号后 " 师傅 " 们也在持续聊天截图诱惑我入圈
传销头子们赚的就是这波信息差。随着 AI 技术取缔了文本总结和配音工作,拆书稿和配音兼职是逐渐落寞了。可他们总能精准找到下一个低成本内容风口,发展出新的卖课生意。只不过这次,他们盯上的是复制 AI 情感账号。
这也是一种 " 双向奔赴 "。毕竟,那些真情实感打下评论的网友不在乎 " 老奶奶 " 是不是 AI,他们而是需要一个缓解焦虑出口——一个能安静听你倾诉、不会反驳你、还能给你一点点安慰的东西。低能量年轻人已经无力付出多余的情绪劳动,他们只希望单方面被接纳情绪。除了 AI,谁还愿意无休止地倾听你的不安、孤独和崩溃呢?
老奶奶大概只是这片暗流涌动下的一个小水花。伴随着 AI 的大规模普及,类似直戳人性痛点的低成本 AI 内容只会越来越多。一波流量来,一波流量去,借助 AI,它们的成本更低、更被大量复制,可能一个套路的生命周期短暂,但一波接一波总能前仆后继的编织出迎合人性弱点的赛博幻象。
只是,你是否愿意被这样廉价的赛博幻象填喂、乃至包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后浪研究所 ",作者:梁茵茵、许嘉婧,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