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调味到算力:莲花控股的“味精+GPU”能炒出什么菜?

文 | 趣解商业,作者 | 李白玉
" 莲花味精濒临破产,只剩下一栋办公楼,老板儿子含泪直播,仅 1 人观看。" 近期,一些关于莲花味精的谣言出现在短视频平台上,引发了大众的关注。
莲花控股方面迅速回应:" 我们现在挺好的,公司很火爆,那些都是博眼球的谣言。"实际上,与网络流传的 " 濒临破产 "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莲花控股出色的业绩表现。
图源:微博截图
4 月 6 日晚,莲花控股(600186.SH)发布 2024 年度业绩快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6.59 亿元,同比增长 26.55%;利润总额达 2.85 亿元,同比增长 66.79%;归母净利润 2.07 亿元,同比增长 59.12%。
此外,莲花控股同步发布 2025 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1 亿元 -1.2 亿元,同比增长 103.16%-143.79%。
财报数据接连反映出公司强劲的 " 赚钱能力 ",但实际上,莲花控股此前确实曾因经营不善、健康谣言等因素险些破产;从破产危机到赚得 " 盆满钵满 ",这个昔日的 " 味精大王 " 都经历了什么?
01. 几代人的味觉记忆
从财报数据上看,自 2023 年以来,莲花控股已连续两年交出营收利润双增的业绩。尤其是 2024 年,莲花控股归母净利润达 2.07 亿元,创下历史最好的业绩。
莲花控股指出,公司国内市场调味品销量和销售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新零售业务与国际贸易业务增幅显著,且市场占有率和品牌认知度同比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莲花控股将成绩归功于 " 品牌复兴战略 ",持续优化营销网络布局,加强品牌宣传与销售推广工作等因素。
图源:财报截图
之所以说 " 品牌复兴 ",是因为 " 莲花味精 " 曾是几代人的味觉记忆。
在物资还不算特别丰富的年代,许多人家里几乎都有一包莲花味精。莲花味精前身为 1983 年成立的周口地区味精厂,在九十年代凭借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机遇,走进千家万户," 莲花味精,颗颗香浓 " 的广告语响彻大江南北。
巅峰时期,莲花味精以 43% 的市场占有率主导了中国味精市场,市场上每卖出 10 包味精,就有近 4 包来于莲花,是当之无愧的 " 味精大王 "。
1998 年,莲花味精成功在上交所上市,一跃成为中国调味品行业 " 第一股 ";这一年,莲花味精已实现年入 12 亿元,净利润 1 亿元的目标。
图源:微博
但花无百日红,千禧年开始,随着 " 吃味精致癌 "、" 吃味精掉头发 " 等谣言甚嚣尘上,差点让这个国民品牌消失。在谣言围攻下,味精市场不断萎缩,取而代之的是价格翻了好几倍的鸡精产品,莲花味精也因此遭受重创。
2003 年,莲花味精由盈转亏,亏损 1.45 亿元,发生上市以来首次亏损。此后,莲花味精又出现下属公司 " 工人停工、隔月上岗、工资减半 ",以及控股股东莲花集团占用莲花味精资金等传闻,让其在市场困境中雪上加霜。
尽管后来莲花味精几度易主,控股股东和董事长频繁变动,甚至在 2016 年更名为 " 莲花健康 " 试图 " 改命 ",但仍没能让莲花味精褪去颓势,公司长期徘徊在破产边缘。
到 2018 年,已更名为莲花健康的莲花味精,资产负债率高达 128.97%,深陷资不抵债困境,并因连续亏损,在次年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陷入长达十几年黑暗期的莲花味精,其品牌也逐渐被人遗忘,被指翻盘可能性几乎为零。没曾想,它却在此时完成了绝地求生,等来了属于自己的 " 白衣骑士 ",走出了一条 " 品牌复兴 " 之路。
02. 品牌复兴之路
2019 年,莲花健康债务重组;此后,控股股东变更为芜湖市莲泰投资管理中心,民营 AMC(资产管理公司)大佬、国厚资产掌权人李厚文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其带来了转机。
当年,莲花健康提出,公司将进一步破除老国企体制上的一些弊端,对单位考核以利润为中心,对个人考核以效率为中心,重新梳理完善各项内控制度。
雷霆手段之下,莲花健康生产经营开始重回健康发展轨道,利润逐步扭亏为盈,并成功化解退市风险,股票实现 *ST 的摘帽。2022 年,公司又雄心勃勃提出 "521 品牌复兴战略 ",即十四五期间实现营收 50 亿元,市值 200 亿元,品牌价值回归第一梯队。
之后,莲花味精的品牌形象不断修复。尤其是 2023 年 6 月起,接连有科普博主发布有关 " 一句谣言,让一家民族企业彻底落寞 " 的视频,为莲花味精 " 平反 "。
在此次 " 味精平反 " 中,鸡精、蚝油等常见调味品均被指出含有味精;而味精,本质上是粮食发酵的产物,是安全无害的。随着味精致癌、致脱发等说法被证实为没有科学依据的谣言,莲花味精也重新得到了网友们的关注。
" 莲花味精谣言 " 和 " 鸡精配料表第一位就是味精 " 等话题,相续冲上热搜。为给这个 " 世纪冤案 " 鸣不平,不少人甚至冲进莲花味精直播间疯狂下单以示支持。
莲花味精终于迎来了 " 泼天的富贵 "。2023 年,莲花健康营业收入达 21.01 亿元,同比增长 24.23%;净利润达 1.30 亿元,同比增长 181.26%。
随着莲花品牌再次获得市场认可,且公司业绩开始加速增长,莲花健康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关注,其股价一度上涨超 150%。
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莲花味精这个昔日主导中国味精市场的霸主,在沉寂多年后,又开始一点点夺回属于自己的位置。
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按产能计算,2022 年中国味精行业被阜丰集团、梅花生物、伊品生物牢牢把控,三者产能占比总和接近 90%,难寻莲花味精的踪迹。而到了 2024 年,根据 " 马上赢 " 数据显示,莲花味精线下市占率却位列行业第一,成为前五大味精品牌中唯一市场份额同比增长的企业。
图源:马上赢
不过从各调味品的市场规模来看,味精并非真正大市场,如果一直局限于这一细分品类发展,莲花后续或很难找到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马上赢数据显示,2024 年调味品各重点类目,味精在调味品市场份额占比仅 1.7%,远低于酱油(21.5%)、醋(5.7%)、鸡精(4.2%)、蚝油(3.9%)等。
在此背景下," 浴火重生 " 的莲花,也在产品方面做好了一系列复兴准备。除聚焦拳头产品味精外,近年来莲花不断研发新品,丰富调味品版图,相继推出了 0 添加腐乳、0 添加番茄沙司、松茸白灼汁、松茸特级酱油等调味产品。
图源:官网截图
不过由于各个赛道都有着不同的竞争对手,且头部企业更加具备渠道、品牌等优势,比如海天味业已牢牢把持酱油市场,因此莲花的新品迟迟未激起太大的浪花。
截至 2024 年前三季度,味精等氨基酸调味品仍是莲花的主要收入来源,占公司收入比例高达 73.32%;而鸡精等复合调味品、料酒等液态调味品占公司收入比例分别只有 12.85%、0.48%。
03. 味精大王 " 不务正业 "?
也许是调味品市场版图难以突破,莲花开始 " 搞副业 ",试图发展其他业务,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2023 年 4 月份,莲花健康水业公司开始营业,标志着莲花正式进军水饮市场,此后陆续推出莲花电解质水系列、矿泉水系列、苏打水系列、植物饮料系列等多款水饮产品。
2024 年,莲花还进一步拓展预制菜赛道,推出 " 莲花家宴 " 系列产品,并计划通过跨境电商进军海外市场。
更令人意外的是,莲花还追赶热潮风口,破圈跨界进入了算力领域。2023 年 6 月,莲花健康在杭州正式注册成立全资子公司莲花科创,进入智能算力行业,进军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云计算等科技创新领域。
董事长李厚文曾透露跨界初衷," 对莲花而言,开辟第二增长曲线,进军智能算力、AI 等科技创新领域,绝不是短期要讲的故事,而是长期要做的实事。"
随着公司实施 " 消费 + 科技 " 双轮驱动战略,开启新征程,2024 年 5 月 " 莲花健康 " 又更名为 " 莲花控股 "。
但在进军算力领域时,莲花备受争议,被市场质疑其炒作。
2023 年 11 月底,河南监管局曾对其出具警示函,且对公司董事长李厚文、总经理兼代董事会秘书曹家胜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相关监管部门指出其存在四大方面违规行为,包括通过非法定渠道提前发布跨界算力业务信息、信息披露不准确且存在诱导性宣传、未依规履行审议决策程序、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不规范等问题。
在此之后,莲花健康老实了一阵,开始对公司每月算力业务相关进展情况进行说明。但没过多久,就又收到了一张罚单。
由于 2023 年 8 月至 2024 年 1 月,公司使用 2 亿元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其中将 2134 万元用作对下属子公司莲花科技的长期股权投资款且未进行披露;2024 年 4 月底,因公司募集资金使用不规范,莲花健康及董事长等 4 人被监管轮番警示。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莲花控股今年 3 月底公布转型算力业务相关进展情况,莲花控股向 C Ⅸ公司、A Ⅵ公司采购的 200 台 GPU 服务器算力服务、64 台 GPU 服务器,均未交付。
此外,算力服务器租赁业务合同金额合计高达 6.65 亿元,其中与上海 X 国企、B Ⅴ公司合同金额合计高达 6.64 亿元的两个大单,也均未交付。
图源:公告截图
2024 年 8 月,上交所还发出了问询函,质疑莲花控股的孙公司莲花紫星 2024-2026 年的业绩考核目标是否过于激进,并对其收入增长表示担忧。
监管层屡次的问询和警告,暴露出莲花控股在算力转型过程中的透明度和合规性存在缺失;监管层的关注也反映了市场对其算力业务的疑虑,尤其是在短期内能否兑现业绩目标,仍然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此外,李厚文作为莲花控股的核心人物,其个人及关联公司身陷多起司法案件,牵扯巨额财务问题,也难免让市场担心可能会对公司带来负面影响。
据 " 趣解商业 " 了解,由莲花科创控股的莲花紫星目前已部署 7 个智算中心,为客户提供算力服务及代运营、模型微调、行业方案、AI 应用等服务;但据莲花控股此前披露,2024 年前三季度,算力服务业务收入 5570.71 万元,仅占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的 2.88%。
算力业务营收和利润过低,莲花控股也因此被不少投资者调侃 " 挂科技羊头,卖调味狗肉 "" 厨师不看菜谱,看上兵法了 "。
图源:小品《功夫》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算力业务不仅未给莲花控股带来肉眼可见的收入和利润,该业务的持续开拓还对公司产生了一定的资金压力。
截至 3 月 29 日,莲花控股为开展算力业务,已向稠州银行、长城国兴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合计借款 5.69 亿元。
" 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主要来源于调味品的贡献。莲花紫星部分合同履行进展缓慢,开展算力租赁业务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回报周期较长且算力服务器存在更新换代风险。" 莲花控股曾表示。
财报数据显示,2024 年前三季度,莲花控股负债合计高达 17.57 亿元,同比增长 46.59%,远超资产增速;其中,应付账款 1.01 亿元。同时,莲花控股的资产负债率已上升至 53.85%。
莲花控股的品牌复兴和多元化转型尝试,是传统企业向新兴业务跃迁的 " 压力测试 ";成,则验证了老树开新芽的可能;败,亦为行业做出转型风险的提示。在数字经济浪潮下,这场跨界或许既是企业自救的背水一战,也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微观镜像;在莲花控股 " 仰望星空 " 的同时,还要 " 脚踏实地 ",方能穿越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