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股七巨头,挑战美股七姐妹

今年一季度,全球资本市场大变天——港股科技 " 七巨头 " 平均暴涨 32%,大洋彼岸的美股 " 七姐妹 " 平均狂跌 17%。
美股 " 七姐妹 " 通常指的是苹果、微软、英伟达、亚马逊、Alphabet(谷歌母公司)、Meta 和特斯拉。港股七大科技巨头不同版本有出入,不过,大部分券商都将腾讯控股、阿里巴巴、比亚迪股份、小米集团、美团、网易和京东列入其中,本文也按此讨论。
为什么会呈现 " 东升西降 " 的变化?
首先和两地市场的基本面密切相关:港股受益于中国科技公司在 AI、新能源等领域的突破,今年 Q1 以恒生指数 15.25% 的涨幅领跑全球主要股指;美股受科技股高估值风险冲击,今年 Q1 累计下跌 10.4%,创下 2022 年二季度以来最大单季跌幅。
具体来看,在AI 领域,当美国巨头还在为 " 算力军备竞赛 " 烧钱时,DeepSeek 们靠 " 低成本高产出 " 模式跑了出来;在新能源赛道,比亚迪 + 小米 + 宁德时代组成了 " 铁三角 ",正蚕食特斯拉的护城河——资金开始追捧更有性价比的中国科技资产。
这波港股行情里,业务和 AI、新能源这两个赛道挂钩的公司涨幅最高,如阿里港股一季度狂涨 55%,小米、比亚迪都涨了 40% 以上。
不过先别急着下结论。虽然中国科技军团势头猛,但看家底的话:港股七巨头总市值 1.28 万亿美元(9.96 万亿港元),和美股七姐妹的 14.31 万亿美元不是一个量级。毕竟微软、英伟达们靠着软件和芯片霸权,吃了全球市场十几年红利。
但风向已经变了——市场开始担心美股七姐妹股价虚高。以英伟达为例,其市盈率(可以理解为股价和赚钱能力的比值)一度冲到 75 倍,相当于提前透支了未来五年的业绩增速。市场已经开始用真金白银投票,今年一季度,英伟达跌幅将近 20%。
4 月 2 日以来,随着特朗普 " 对等关税 " 政策的发酵,两地科技股剧烈波动。据「定焦 One」统计,4 月 1 日 -4 月 10 日(美股统计时间为 4 月 1 日 -4 月 9 日),港股七巨头平均跌幅达 11%,美股七姐妹平均微涨 1.3%。
不过,这期间的股价波动更多反映的是市场情绪,和企业的基本面关系不大,因此本文不做重点参考。一位关注港股市场的投资人表示,港股七巨头在美国市场的业务占比普遍不到 5%,关税对这些企业的杀伤力不像市场渲染得那么可怕。
现在到了关键岔路口,我们有必要盘一盘:这些科技巨头们谁在靠 " 老本 " 吃红利?谁在押注十年后的科技主导权?
资本重估美股七姐妹
华尔街有个传说,叫 " 七姐妹 "(Magnificent 7)。这七家巨头在消费电子(苹果)、云计算(微软、亚马逊、谷歌)、AI 算力(英伟达)、社交生态(Meta)和新能源(特斯拉)等关键领域,几乎垄断了全球科技命脉。
例如,苹果捏着全球 14.6 亿人(全球 iPhone 活跃用户数量)的手机生态,英伟达攥着 AI 芯片的 " 心脏 ",特斯拉用电动车改写燃油车霸权。
它们巅峰时期的总市值,能超过除美国外所有 G20 国家股市总和,甚至在德意志银行的研究报告中被称为 " 全球第二大股市 "。
但到了 2025 年,这七大巨头的光环没那么耀眼了,平均市盈率从 50 倍降到 32 倍。
其实,资本投资的逻辑没变。之前美股追捧的是 FAANG(指 Facebook 脸书、Apple 苹果、Amazon 亚马逊、Netflix 奈飞和 Google 谷歌这五家科技公司),但奈飞因流媒体增长乏力被踢出名单,英伟达和特斯拉靠算力霸权、电动车革命挤进 C 位。
今年一季度," 七姐妹 " 股价平均跌幅 17%,说明资本正在重估美股科技巨头。
一部分公司的估值泡沫破了。
特斯拉(-35.8%):Q1 全球销量下滑,创 2022 年以来新低,4680 电池还没有完全突破量产瓶颈;
图源 / Unsplash
英伟达(-19.3%):中国大模型 DeepSeek 用更低的训练成本(仅为美国同类模型的 1/23),实现了接近 GPT-4o 的性能,动摇了它的算力主导权;再加上它自身新品迭代不及预期、全球数据中心建设踩刹车,核心业务受到影响;
苹果(-11.2%):这个昔日 " 顶流 " 的现状是老本吃不动(大中华区收入下滑),新技能没练成(AI 技术掉队严重),还被政策冲击(特朗普政府的 " 对等关税 " 政策,让 iPhone 的成本压力激增),截至 4 月 9 日,苹果股价今年已经累计跌了 21%。
还有一部分公司的业绩增速跟不上。
谷歌(-17.9%)、亚马逊(-13.8%)、微软(-10.8%),这三大云厂商的日子都不太好过:
谷歌的云业务尽管增速较稳,但市场份额下降,且 AI 技术变现滞后;亚马逊、微软的云业务增速都降到了 20% 以下,亚马逊核心电商业务面临 Temu、TikTok Shop 等平台的冲击,它今年还计划拿出千亿美元建 AI 和数据中心,但市场不看好短期回报率;微软和 AI 相关的收入只占总收入的 5%,其中大部分还来自 OpenAI。
还有 Meta(-1.5%),它算是唯一最扛跌的成员,可能是因为 AI 广告工具存在变现的短期红利,但核心还是因为它的市盈率约 22 倍,泡沫相比其他科技巨头较小。不过,抗跌不等于没有风险,过度依赖广告收入仍是 Meta 的最大隐患。
总结来看,美股七姐妹 Q1 暴跌是因为三大因素的叠加:估值泡沫 + 技术替代 + 政策风险。
港股七巨头正崛起
再看港股市场这边,已经长出了自己的 " 科技巨头 "。要知道,十年前港股还只靠腾讯撑场面,现在,科技股贡献了港股日均成交额的三成。
把时间线拉长,一位长期关注港股市场的投资人对「定焦 One」梳理了大致过程。
根据招商银行研究报告,2019 年之前,科技股在港股的比重才 11%。之后,随着阿里、美团、小米、京东、商汤、理想、小鹏等一众中国科技公司在港股上市(或回港二次上市),它的科技股版图从互联网扩展到 AI、新能源、半导体。到 2024 年政策大松绑(港交所对特专科技公司上市规则的重大改革,以及配套的 SPAC 并购交易优化)时,科技股在港股占比直接飙到 37%。
2025 年初,国产 AI 模型 DeepSeek 的 " 低成本高产出 " 模式,引爆了港股的科技股行情,权重提高到 41%。
" 这时候大家发现,中国科技公司已经进化出新物种——既能搞底层创新(比如中芯国际、比亚迪),又能靠技术快速变现(例如阿里云、美团等),国际资本开始给中国科技股重新定价。" 关注港股市场的投资人宋兴表示,中国版 " 科技七姐妹 " 的概念开始流行。
一位关注硬科技赛道的投资人对「定焦 One」分析,中国作为赶超国,科技股的发展路径并非沿着发达国家,而是依赖头部企业的市场表现和技术创新,因此,找到头部标的很关键。
图源 / Unsplash
港股七巨头的名单虽然还没完全统一,但券商的名单大体类似。
法国兴业银行 2 月份的一份报告,认为中国科技 " 七巨头 " 包括腾讯控股、阿里巴巴、小米集团、中芯国际、比亚迪股份、京东集团和网易。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在研报中筛选的港股科技 " 七龙头 " 包含美团,不含网易。
「定焦 One」结合当前市值排序、大部分券商研报及投资人观点,将港股七巨头划定为腾讯、阿里、比亚迪、小米、美团、网易和京东。
这七家公司的共同标签是:技术够硬,赚钱够快。在周卫看来,港股 " 七巨头 " 跑出来的核心逻辑是一致的:代表中国科技从 " 跟随创新 " 转向了 " 原始创新 ",以及快速商业化的能力。
今年一季度,在恒生指数暴涨 15.25% 的背景下,港股七巨头的股价更是直接 " 开挂 "。
一部分互联网老将是因为找到了新战场:
阿里巴巴(+55.3%):电商回血,云服务增长,AI 大模型通义加速商业化;
腾讯(+19.2%):游戏老本行回暖,AI 新故事也有了——混元大模型落地、微信生态和 DeepSeek 融合;
一部分则代表了中国制造出海:
比亚迪(+47.3%):海外汽车销量上涨,固态电池技术突破;
小米(+42.6%):手机业务全球前三,造车代表了新势力的速度;
还有一部分代表了消费复苏 + 科技加持:
美团(+2.7%)、京东(18.2%)、网易(15.6%)分别卡位本地生活、供应链物流和游戏出海,受益于消费复苏和政策刺激闷声发财。
周卫总结,港股七巨头的推力有三个:政策红利(国内政策释放科技股和互联网平台活力、港股通渠道险资增量 1.66 万亿港元)+技术革命(大模型、电池等领域成本效率优势,形成产业链级竞争优势)+估值洼地(港股七巨头市盈率比美股同类低 40%,但增速更快)。
路线差异:" 造工具 "VS" 挖金子 "
如果把全球科技竞争比作一场淘金热,长期跟踪中美科技赛道的投资人李志评价," 美股七姐妹是卖铲子(技术工具)的技术装备商,港股七巨头是挥锄头挖金子(终端产品)的实干派 ",美股更多是靠技术驱动、全球扩张,港股还是应用为王、内需主导。
美股七姐妹本质上是在做同一件事:向世界 " 卖工具 ",按照核心业务(云和 AI 芯片、硬件生态闭环、社交广告)可以分为三大阵营:
第一阵营是 " 卖算力 "(微软、亚马逊、谷歌、英伟达):
全球云服务 60% 以上的份额在微软、亚马逊、谷歌三家手里。英伟达垄断了 90% 的高端算力市场,全球头部 AI 公司都得找它买 " 子弹 "。
第二阵营是 " 卖生态 "(苹果、特斯拉):
iPhone 贡献了苹果 50% 的收入,但最赚钱的还是 AppStore 抽成、Apple Pay 手续费这些 " 过路费 ";特斯拉则靠卖电动车绑定 FSD 自动驾驶订阅——这两家看起来是卖产品,但实际上是依赖品牌溢价 + 技术代差卖服务,现在正面临中国企业的贴身肉搏。
第三阵营是 " 卖广告 "(Meta):
Meta 用 Facebook、Instagram 织了张 30 亿人的 " 数据网 ",靠 AI 算法精准投放广告,98% 收入来自此。
图源 / Unsplash
港股七巨头则是另一套赚钱逻辑:从终端产品(电动车、手机)到服务(电商、游戏),主要 " 在自家后院挖金子 "。
它们兵分两路,一路主攻消费互联网的平台效应(腾讯、阿里、美团、网易、京东):
腾讯主要靠社交 + 游戏的流量闭环变现;阿里靠平台生态收取交易佣金、广告费等;京东赚的是商品差价和物流效率的钱;美团靠外卖佣金支撑本地生活帝国;网易则靠游戏闷声发财。它们的共性是:把 14 亿人的吃喝玩乐变成现金流,但未来竞争焦点都已经转向技术和全球化。
另一路是硬核制造的国产替代(比亚迪、小米):
比亚迪造车、小米造手机和车,底层逻辑都是,先用性价比轰开市场,技术上走实用主义路线(不追求绝对领先,专攻 " 够用就好 "),再用规模碾压技术差距。两家都深谙 " 先让十几亿人用得起,再让技术慢慢追 " 的国产替代逻辑。
中美科技巨头这两种模式,本质是 " 技术定义需求 " 和 " 需求驱动技术 " 的差异,一个靠基础层创新,赚的是技术认知差,一个靠应用层迭代,吃的是市场效率差。
两种模式在推动产业进步层面各有价值,但也各自面临瓶颈。
美股七姐妹估短期内仍可享受技术红利,但高估值依赖技术代差持续扩大,一旦技术断档,或出现平价替代品,估值泡沫可以破灭。
港股七巨头主要靠吃透某个技术和市场,再用规模压成本,但终极挑战是,国内市场见顶,所以必须走向全球化(如腾讯游戏出海、比亚迪欧洲建厂)。
未来竞争:三大核心战场
2025 年 Q1 的竞争已经告一段落,进入 Q2,不确定的宏观政策为接下来的股价走势增加了不确定性,但大方向不变,全球科技产业会继续上演攻防战——美股七姐妹加速布局应用市场,港股七巨头则持续突围技术壁垒。
比如,微软把 ChatGPT 塞进 Office 套件和 Windows 生态,让打工人用 AI 做 PPT、生成图像的同时,也把云服务的 " 铲子 " 直接插进了普通用户的电脑;
而比亚迪已经计划 2027 年小批量量产全固态电池,理论续航可能突破 1000 公里,如果能如期实现 " 固液同价 ",并解决供应链瓶颈,会是全球新能源市场的新变量。
宋兴称,这反映了科技产业的发展规律:技术突破需要大规模应用输血;应用红海会倒逼底层技术突破——最终,美股七巨头和港股七巨头剑指同一个目标:未来十年的科技主导权。
接下来的对决,集中在三个战场。
一是云计算 +AI 军备竞赛:美国厂商(微软、亚马逊、谷歌合计 63%)目前主导全球市场,但中国厂商(阿里云、腾讯云合计约 6%)正在加速抢夺局部市场:阿里云在亚太市场的份额冲到 15%;腾讯云的游戏云市占率全球第一(63%)。
二是新能源汽车 +AI 落地赛:特斯拉的先发优势,正在被中国 " 铁三角 " 瓦解——比亚迪在垂直整合模式下有成本优势;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掌控行业命脉,全球每 3 辆电动车就有 1 辆用它的电池;小米用手机生态赋能车机系统,汽车交付量超预期。
三是比拼芯片 +AI 成本:英伟达垄断 AI 算力,但中国科技公司正双线突围:硬件端,中芯国际正扩产 28nm 产能,华为靠算法优化降低对高端芯片的依赖;软件端,DeepSeek 等大模型的训练成本突破。
图源 / Unsplash
今年一季度,港股七巨头市值狂追 3 万亿美元,直接把和美股七姐妹差距拉到近十年最小,背后是两大模式的终极较量,而中国科技巨头在 AI 成本和新能源汽车的突破成了最大变量,全球资本不得不重新给 " 中国科技股 " 定价。
未来十年,谁胜谁负?
李志表示,还要看半导体制造能不能三级跳。短期,美国科技巨头仍能继续收 " 技术税 ",但中国科技巨头会靠着在边缘市场(物联网、工业控制)实现国产替代,反哺高端研发;中期,国产 EUV 光刻机量产将引发第一次对决;长期,3nm 芯片量产后,全球芯片定价权将重新洗牌。
这场科技竞争的本质,是 " 顶层规则制定者 " 和 " 底层规模颠覆者 " 的对抗:美国用芯片、操作系统、云计算卡住产业链咽喉,赚走最厚的利润;中国用 14 亿市场孵化超级应用,再用规模反哺硬科技,从下游向上撕开口子。
未来的赢家,可能是那些能左手握技术、右手抓场景的玩家——就像微软一边卖 Azure(云计算操作系统),一边让 Copilot(AI 助手)帮你写周报;阿里云一边建数据中心,一边帮比亚迪出海造车。
唯一确定的是,科技行业既需要顶层的 " 铲子 ",也离不开底层的 " 金子 ",科技话语权不仅是技术,更是生态与标准的争夺。这场港股与美股巨头的价值重估远未结束,随着中国科技巨头在更多领域独当一面,双方的差距会持续缩小。
*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宋兴、李志为化名。